本文转载自:大伊万频道(ID:junwu193)
昨天,我们在文章《飞越钓鱼岛、低空掠过美军航母、火控雷达照射发射实弹?网上关于轰-6的传言是真的?》中向大家简单介绍、或者说辟谣了围绕在中国空军轰炸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身边的诸多谣言。
大家的反响比较热烈,大伊万的观点一如既往,飞行二大队之所以获颁“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因为它的飞行技术有多高、打击能力有多强,而是该大队事实上是中国空军实施战略转型——从单纯的战术轰炸和战役纵深打击,演化成为具备一定战略攻击能力、向战略空军转型的标志。因此,借题发挥到所谓的“中国空军航空兵轰炸机锁定美军航母”,大伊万的观点,这个其实是对飞行二大队所获得荣誉的一种贬低吧。
不过,还有些读者老爷在后面留言,对咱们在文章中提到的、使用反舰导弹实施航空制海攻击的程序比较感兴趣。比如一架携带反舰导弹的航空制海机,要打一个水面舰艇目标,到底是使用本机雷达搜索,还是使用海洋监视飞机的雷达进行目标指示,或使用陆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实施引导?舰攻击时的目标指示、中继引导、打击评估等如何进行?这些问题大家都比较感兴趣,因此今天咱就专门开个短文,来谈一谈导弹化的航空制海到底是如何进行的。
航空制海的组成
其实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说,导弹化的航空制海,在本质上和系统组成上,与以往战列舰时代的战列线对决没有本质区别,都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一是侦察部分,侦察和态势感知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发现目标,比如以往配备在战列舰上的瞭望塔、光学测距仪和后来的雷达系统等;二是射控部分,射控部分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目标的运动要素,确定己方的打击诸元,在战列舰时代还需要规定各炮的发射-校正顺序等,以求得更高的打击效率;三是火力部分,火力部分自然就不用说了,战列线交战时代的火力部分就是各种战列舰上的主炮,而到了现代(我们谈的是航空制海嘛),那就是各种战术和战役轰炸机上携带的反舰导弹了。
总之,整个航空制海的作战程序,和几乎所有的作战程序一样,都遵循侦察-决策-打击-评估循环,当然在细节上还是十分复杂的,把各个环节组合在一起的话,那就更加复杂了。从早期航空制海作战程序看,确实是使用本机火控雷达发现目标,对目标实施连续波照射,引导导弹通过连续波通道飞向目标海域,并在导弹末段主动雷达制导设备开机之前始终保持照射状态。待弹上主动雷达系统开机之后,导弹转入自导模式使用自动驾驶仪引导飞行以击中目标。
早期的缺陷
但是,这种早期的反舰导弹引导模式存在诸多缺陷,而且是在整个航空制海的作战环节上都问题多多:
在侦察环节上,它要求反舰导弹载机必须能够在视距内“看”到要打击的目标,考虑到海况、天气的影响等,实测发现和引导距离还要更近。这用来打击缺乏区域防空能力的目标尚可,但是一旦用于打击航空母舰,那么载机就有可能穿越航空母舰释放出的拦截线,战场生存能力很差。
在决策环节上,各机自行确定的打击目标,相对来讲缺乏一套可用的射控系统。毕竟在发射导弹时,不可能是只有一架轰炸机在天上发射导弹,一般都是一个大队,或者一个团同时发射以确保阻塞目标舰队可能的拦截通道。在缺乏大队或团级射控系统的情况下,由各架轰炸机自行组织发射容易变成多弹打同一个目标,或者有些目标被漏打。因此,作为一种折中策略,可以使用图上作业的形式为各机规定打击目标,但是这种手动、或者机电式的射控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需要。
所以,在航空制海领域使用本机雷达照射、本机射控系统自行确定打击目标,这种模式也不是不能用。但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这种模式已相对落后,只适用于一些烈度较低的战术级航空制海作战,反舰导弹载机飞的近一些,或者对方只有单舰或小舰群,这就没问题了。
航空制海的发展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航空反舰作战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苏联搞出来的那套“神话”系统:
在侦察/态势感知环节,“神话”系统不仅增加了光学和雷达侦察卫星作为目标指示手段,还进一步统合了苏联红海军原有的海基和空基目标指示系统,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兼容性。轰炸机机群在遂行战役级航空制海作战时不仅可以得到诸如图-95RTS和图-16P型侦察/目标指示飞机的远程目标指示,引导距离可以达到400千米以上,更可以得到天基侦察卫星的目标指示。因此,反舰导弹载机完全可以从容选择进攻方向,不需要再使用本机雷达实施侦察搜索,而是等待前方的态势感知系统发现目标再规划出击航线。
在射控系统上,“神话”系统可以为一些先进的反舰导弹,例如K-26“王鱼”空射反舰导弹进行目标分配。假设一个大队或者一个团同时发射反舰导弹,这些反舰导弹分别打哪些目标,可以由射控系统进行自动规划,还一直有传言说比如K-26、P-700型反舰导弹是存在末段弹间数据链的。这样,就解决了早期航空制海作战中,多弹打同一个目标、或者一些目标被漏打的问题。
尽管苏联的“神话”系统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技术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缺陷,实际使用效果如何也不清楚,美国海军认为威胁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套系统都在实际上搭建了现代战役级航空制海作战的一个可用的框架。后来各主要军事强国搭建出来的航空制海体系,事实上都没有超过“神话”系统的范畴,只不过在各分系统的可靠性和备份冗余上,有了巨大提高,从而整体提升了航空制海作战的效率:
比如在侦察/态势感知系统上,现代航空制海系统的“进阶版”,同样延续了“神话”系统天基侦察卫星和空基海洋监视飞机两个主要的态势感知端。只不过天基侦察卫星的定位精度更高,特定海区重访率可以从“神话”系统的2到4个小时重访一次提高到十几分钟就重访一次;数据下传和分析判读则可以使用AI介入,形成火控诸元的速度极快。
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需要导弹载机的火控雷达参与搜索了,导弹载机就起一个飞在天上的导弹发射架的作用——接收到其它态势感知端传过来的火控数据,判断能不能打,能打的话直接把导弹打出去就行了。态势感知端进步了,射控系统也搞出了进阶版,目前战役级航空制海的射控系统不仅可以做到多弹同时规划突防,甚至为整个弹群规划最优的突防模式,为齐射出去的反舰导弹规划出突防率最高的突防模式。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高级的玩法,比如一个轰炸机机群携带有不同型号的反舰导弹,射程不同、速度不同,有些是超音速反舰导弹有些则是高超音速飞行器。这些轰炸机以不同方向、不同速度,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抵达发射空域,要做到多弹同时到。这个时间门计算、以确定导弹发射倒计时是一个动态数据,靠起飞之前手动计算并不完全可靠。这时候就需要射控系统介入,根据各机群的实际时分方位数据,自动计算和规划各轰炸机的发射倒计时,各机按照倒计时分别发射导弹。这样,在反舰导弹弹群经过复杂的航路规划、抵达打击目标时,正好可以做到多弹同时到达,突防效率最高。
相比现代航空制海的态势感知、目标指示和战术兵团级的射控,作为打击端的反舰导弹才是整个打击链条中,复杂程度最低的存在。只要态势感知能发现,只要射控系统进行火控规划,那反舰导弹打出去之后的突防效率甚至是可以根据试验数据概算出来的,到时候坐着等结果就是了。
在咱们上边简单介绍之后,相信大家已经可以发现,现代航空制海、反舰作战,尤其是要打航空母舰这种需要整团大机群出动的反舰作战,其复杂程度极高,远远没有一些人想的那样“轰炸机火控雷达一开,发现一个目标,然后把反舰导弹打出去这么简单”。这种想象中的反舰导弹攻击如果相当于1+1=2,那么真正的航空制海作战就等于是微积分的难度水平。
总而言之,网上传言的,说我们的轰-6K轰炸机和美军航母斗法的一系列谣言,大伊万认为是该休矣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41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