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蒋校长(ID:jiangxiaozhang666)
撰文:风博士
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下,红一方面军在几十万敌军眼皮底下纵横穿插,如入无人之境。
前面是各路军阀,后面是党国正宗,明明红军是客场作战,却连一次伏击都没吃到。反而是主场作战的滇军、黔军遭到红军伏击,堪称军事史上一桩奇谭。
答案其实简单而又复杂,那就是国民党军各部的通讯内容对红军基本上是透明的。
毛主席是伟大的军事家不假,但也不是能掐会算的姜太公。
毛主席为什么用兵真如神呢?因为他背后有个曾希圣。
01.
1930年12月,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红军抓获了第一个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第18师师长张辉瓒。
▲张辉瓒也许没想到
自己会以这种方式名流千古
与此同时,红军还缴获了一部无线电台。然而正如张辉瓒的下场一样,面对突如其来的战果,红军战士显然没有做好思想准备。
这部缴获时还完好的电台,竟然被激动的战士给砸了。送到中央领导人手中的时候,就剩下一个收报机,成了只能听不能说的哑巴。
这就是红军第一台无线电设备,实际上更像是“半台”。
这部使用了3根哈托莱71A电子管的古董机器在当时可是高精尖设备,正是在这部机器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组建了第一支无线电部队,这支部队的负责人就是今天文章前半篇的主角,曾希圣。
▲曾希圣的中央军委二局
是专门从事无线电破译的部门
自从有了无线电,虽然通讯十分方便,但无线电波四处飘荡,你收得到,敌人当然也收得到。那年月无线电环境十分清洁,只要监听的人足够有耐心24小时值班,几乎可以收到1000公里内飘过的所有电报。
《永不消失的电波》中的原型李白烈士所用的发报机仅仅只有5W的功率,竟然可以同延安联络。而红军缴获的“哈托莱”电台功率高达15W,国民党军用这么强大的电台发报,别说中国工农红军,就是苏联红军也该收到了。
但是收到并不代表可以破译。
国民党方面也不是傻子,就算不防红军,也得防友军不是?除了早期部分军阀武装使用明码通讯外,大部分时候国民党军的电报都是加密的。
为了说明曾希圣遇到的困难,咱先说说电报的原理。
无线电报说白了就是空中长信号和短信号两种状态所传递的信息。类似计算机的“0”和“1”,所有的电文都是由长短信号组成的,在长短信号中间会有一段比较长的空窗期用以分隔前后字符。
摩斯电码中一短一长意思是“A”,但如果是中国人发报就可以规定他的意思是“有”。如果嫌弃3000个常用汉字编码太复杂,也可以用拼音进行编组,比如“有”可以拆分为“YOU”,找到对应的电报编码发出就行了。
可以想象,当曾希圣看到接收的电文时,那简直就是一封天书。
怎么办呢?猜!
密码其实可以视为另一种语言,北方人听不懂广东话,听得多了,也就懂了。
打个比方,如果一种密码以中文编组,那么出现最多的字符会是什么呢?民国的时候就是“之乎者也”,现在则是“的”。所以,密文中重复出现最多的,就有可能是“的”,由此出发联系前后电文的内容和实际发生的事,就可能破解。
曾希圣还真是个猜谜高手!
在没有任何额外信息的情况下,仅凭拦截到的电文,他竟能猜的七七八八。不过,这些成绩并没有太大作用,猜的七七八八不代表可以获得最关键的信息,因为密文背后还有暗语。就拿那句经典暗语来说,“邱小姐上房梳辫子”。猜出每一个字,你也不知道背后的真实意思。
转机出现在1932年8月,宜黄战斗中,红军再次冲进了国军指挥部,大量电报原稿包括半份“展密”译文就这样落入红军手里。
面对这次“泄密”,国民党方面犯下了致命错误。由于电讯员逃跑的时候带走了密码本和电台,国军理所当然地认为“展密”没有泄露。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凭着那半份译文,曾希圣、曹仁祥、朱德、周恩来几个人硬是倒推出了“展密”的加密机制。
靠着这套破解思路,曾希圣先后破解十七套国军密码。至1932年底,国民党电台对红军已经没有秘密可言。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尽管受左倾思潮影响,红军却依然能在情报的辅助下全歼国军一个整师。
然而,技术再牛逼也不能无限制地弥补路线错误,到了第五次反围剿,蒋介石稳扎稳打,改用有线电话通讯。失去了监听对象,曾希圣无计可施,这一点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但是随着红军长征的开始,国军不可能继续有线通讯,曾希圣迎来了人生最辉煌的时期。长征中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都能找到他的影子。
1934年11月12日,军委二局截获蒋介石亲令,发现桂军突然撤防,在湘江空出了一段50公里的防区。正是这份情报,让红军得以在没有敌人的地方顺利渡江,争取了两天时间。尽管后续激战中红军减员60%,但毕竟还是保存了有生力量。
同年12月,又是曾希圣,破译了蒋介石要求湘军堵截红军北上的电文,李德被迫放弃北上鄂豫皖根据地,同意毛泽东改道贵州的意见,这才有了后来的遵义会议。
曾希圣破解的电文甚至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可谓前无古人。对于军委二局的贡献,毛泽东的评价是:“没有曾希圣,长征是不可想象的。”
红军耳聪目明,面对几乎透明的局面,在敌人眼皮子底下肆意穿插,视几十万敌军于无物。国民党军虽然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但国民党将领发给小老婆的诗都能被红军完整截获,双方信息战水平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当然,无线电对双方都是公平的。
国民党能获得这么多外国专家和专业设备,如果能破译红军的密码,那红军在战场上也是极为被动的。你别说,蒋介石还真的搞过一个专业小组,侦听破译红军密码。
然而,他们绝然想不到,他们真正面对的对手是谁。
02.
曾希圣为什么在密电战中只能当半篇主角,因为后半篇这个人是他无论如何都没法超越的。
没错,就是周恩来,代号:伍豪。
周总理有三个名号: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但在校长看来,他或许还配得上一个名号,数学家。曾希圣为什么能猜到国民党的密码呢?
因为国民党方面虽然不断变换密码,但编码机制十分原始,始终没有走出“替代法”的框架。
所谓“替代法”,就是给真实表达的词汇设定一个替代词,前文说过的“邱小姐上房梳辫子”就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密码。
但是,这种密码最大的缺点在于,替代词与真实意思的链接是固定的,只要对方从通讯记录中猜出“邱小姐”的意思,密码也就被水到渠成地破译了。
周总理的天才之处就在于,替代词与明文之间增加了一层变化,这个变化就叫“随机数”。最早加入随机数的密码编制法是德国人的顶尖科技——恩尼格码。
恩尼格码的原理就是利用三个滚轮以一定次序对原文加密,使得处理过后的密文杂乱无章。但是恩尼格码最终还是被破译了,原因之一是德国人过于迷信机械,脑子更机械。
周总理这套“豪密”的结构很简单,但我们不用齿轮加密,用的是脑子。
如果说恩尼格码的机械随机加密是有规律的,“豪密”的随机数就是无规律的,比如经典谍战剧《潜伏》的密码本——《朱子家训》。
地质局呼叫勘探队,收音机里那串数字就是密码本上的哪一页哪一行的哪一个字。同样一个字在书本里可能有几十处,每一次发报,哪怕电文的内容一样,密语也是截然不同的。
周恩来自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涉猎极广,国民党破译人员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顺着几个页码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书库里找出那本书。
在这里,书就是天然的随机数,适合地下党使用。如果是专门的密码本,那更是可以随意编辑,只要这个随机数表足够长,就可以得到足够的加密等级。
在随后的日子里,国民党、日本人、美国人甚至苏联人都在“豪密”的加密机制面前一筹莫展。
但是真正让“豪密”无法被攻破的并非随机数表,而是人的因素。
不同于用恩尼格码发天气预报的德国人,也不同于用军队电台给老婆发情诗的国民党将领,我军对无线电的使用是极为严格的,发送电文必须征得军事主官同意,电台“钥匙”(真空管)也掌握在主要负责人手里。
红军时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掌握电台“钥匙”的就是毛泽东本人,这样就最大程度地限制了敌人的监听。
我军另一法宝就是频繁更换密码,不到两个月,密码必定换新。
朝鲜战争中,美军可以破译朝鲜军队的密码,却对志愿军无能为力。倒不是他们没有计算机,而是没等破译出来,密码已经换新,白忙一场。无奈之下只得转为战术监听,就是监听步话机等电话类的无线电。
“向我开炮”,这句话美军监听人员也听到了。靠前线监听猜测志愿军的作战意图,是美国人在战场上的重要工作。这种监听甚至还催生了后来“温州通话兵”的故事,即便敌人监听到你的通话,他也根本听不懂。
03.
军委二局与“豪密”,一矛一盾,共同为敌人编织了一张单向透明的信息网。
正是这张网,使得革命道路上的一次次斗争,都让敌人被蒙在一层厚厚的信息迷雾之中。
也正是因为有这张网,才有了出神入化的四渡赤水,才取得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
工农红军每一次的绝境逢生,所依靠的绝对不是运气相助。
每一次“神兵天降”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奋战在情报战线上的战士,在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而无私奋斗。
当敌人一封封的军情电报被我们截获之后,当敌人的各级军政机关被我们强大的地下组织渗透成筛子之后,胜负之数也就基本上没什么悬念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5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