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北风雪林(ID:beifengxuelin)
相信许多朋友都记得,在5月28日,我国第一架C919开启商业运营的时候,官媒和全网大V都写文探讨的盛况。
不过8月2日,东航公司的第二架C919投入商业运营,还跟进这一事件的,只剩我一个。
许多人觉得,第一次运营是“零的突破”,当然万众瞩目。第二次就是正常运营了,大家不关注很正常。
可是在我看来,第一次往往代表“试探与突破”,第二次才是“常态化的开始”,因此第二次运营对于C919,虽然缺少热度和关注,却更加重要。
时间过得飞快,许多人还在感叹C919首次运营时全网4万多申请人,仿佛中大奖一般等待着成为C919首批乘客机会的时候,截至7月底,首家C919已经在上海和成都之间运营了125班次,累计商业运营360.32小时,累计服务旅客超1.5万人次。
在大家不知不觉间,第一架C919,已经在上海和成都之间安全运营了两个多月。
根据东航与中国商飞之间的协议,今年一共要接收五架C919,如今两个月后,第二架如约而至。
第一架C919虽然安全运营了两个多月,可是因为只有一架飞机,中间难免有例行维护和检修的时候,因此过去两个月,C919并不是每天运营。
买过飞机票的朋友都知道,购票时可以看到航空公司与机型信息,因此过去两个月,有乘客专门选择C919的时候,会发现“那天刚好不能飞”,国产大飞机居然做不到“每天都有”,难免尴尬。
有了第二架C919之后,东航安排两架C919每周一三五以及周日运行四趟航班,二四六运营两趟航班,这样不仅实现了C919的“每日运营”,还在更多的时候,实现了“双机同飞”。
有人质疑C919除了第一家第一天商业运营飞了北京上海之间的京沪线,如今包括新增客机,全部都选上海成都之间的沪蓉线,是不是缺乏信心呢?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方面,C919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采用单通道窄体布局,座级158至168座,航程4075至5555公里。因为客机运营要备足充足的“应急原料”,因此C919特别适合2000~2500公里的航线。
同时一架飞机160座左右的载客量,每次还要“尽量多坐人”,一般城市间的支线航线是不可能满足的。
所以C919的设计,天然匹配的就是我国东西南北中,几个超大中心城市间的往返。
从经济上算,综合性价比最高的就是上海飞重庆,成都,昆明这条“东西走廊”,或者北京飞广州,北京飞深圳这条“南北走廊”。
第二方面,东航是立足上海发展起来的国家头部航空公司,现阶段大量国际航线,C919显然还不具备资质,在国内航线中,上海出发,连接成都的航线,东航每天都有38架次航班,可不是“冷门航线”,而是东航的拳头精品航线。
今年后续还有三架C919正在加速商业运营,它们经过沪蓉线安全运营后,当然会被分配到东西南北中其他中心城市的互联互通上。
许多人觉得第二架C919的运营习以为常,北风为什么觉得更加重要呢?
这就要分事件的“本质意义”,和“新闻学意义”。
国内外的所有媒体,不限于跟风的自媒体,追逐报道的都是“首次”,第一次
追求的是“前所未有”,“历史突破”。所以大家不能怪“震惊体”。从新闻学的价值和要素来说,许多事件的“第一次”与“重大升级”,才具备鲜明的新闻价值。
很短时间的“第二次重复”,本身就不具备新闻学传播价值。但是C919第一架商业运营“新闻价值大于实际意义”,“第二架如期而至,实际意义远大于新闻学价值”。
虽然国内有些公知群体与恨国党将“一日游”,“政绩工程”说成是中国独有的弊病,但是这恰恰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全世界不止我国,在西方国家也有不少“政客强行推动”,“第一次石破天惊”,后来就无人问津的“政绩工程”。
第二,是在我国,确实有很多“意义重大”的项目,奠基典礼与“首次试运营”得到官媒和民众的大量关注和支持,但是很快,“首次就是唯一一次。
“项目奠基”的那几铲子黄土,就是项目落地的“实际工程量”。
C919关系着中国高端制造的国运,自然也就天生具备“招黑体质”。在我国,包括芯片领域,越是“关乎国运”的项目,越是出现“惊天大案”的不在少数。
C919的第一次商业运营“足够光鲜”,可是依旧有人难免质疑,会不会所有资源,就堆在应付领导和全国关注的“第一次”上。
会不会以后几年,都只有一架C919象征性的飞着国内航线,直到大家重新关注时,才发现“这一试”居然是“一直在试”。
在曾经的“芯片”领域,在最近几年一些二三线城市“爆雷”的新能源车领域,这样“第一台”闪亮登场,但是从此没有“第二台”的“大项目”不止一次。
所以对于C919来说,第一台的光辉亮相并不重要,今年前五台的如期而至,将C919从“偶尔飞”,变成“常态飞”,这个意义才非常重大。
在网上,现在就有带节奏的“恨国党”开始鼓吹“特高压输电无用论”,言之凿凿常温超导一旦实现,超导零电阻输电,中国庞大投资的特高压输电就成了“浪费”和摆设。
能想到这个“点”攻击的恨国党,不可能是“傻子”,可是他们依旧大着狗胆,偷换了两大概念。
第一,“绝不能因为明天的科技发明,否定今天的工业成就”。
汽车当然比马车先进,但是在汽车没诞生之前,马车依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与民间互联互通。
第二,“不能因为等待明天的突破,而停止今天的科研转化”。
室温超导一旦实现,输电工程,磁悬浮高铁,甚至飞机技术与构造,都会彻底颠覆。
可是这每一项的技术落地,都是几十年。比如新能源车生产了几千万辆,就有人提出“新能源飞机”什么时候来?
新能源电池技术距离航空材料,都还有几十年距离,更别说用“室温超导”造飞机了。
室温超导材料即便真的发现,到生产出“联通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度和经济成本的输电线路,少说也要几十年。
那么这几十年,是不是要停掉“特高压输电”?停掉我国新能源在全世界“攻城掠地”的步伐?
传播这种思潮,当然是其心可诛!
所以室温超导那样能够改变人类未来的前沿科技当然要关注,可是现阶段,能够将“第一次”,转化为常态运营的科技转化,同样重要,而且更接地气!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56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