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被掠夺终又回归的奇书,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罗刹海市”

作者:库叔说

本文转载自:瞭望智库(ID:zhczyj)

文丨胡梅娟 丁贵梓

“打西边来了一个小伙儿他叫马骥,美丰姿、少倜傥,华夏的子弟,只为他人海泛舟搏风打浪,龙游险滩流落恶地……”近来,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备受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取材的同名短篇小说的讨论。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内,一份珍贵文物以活灵活现的笔触展现了《罗刹海市》中的画面。

这本被掠夺终又回归的奇书,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罗刹海市”《聊斋图说》中《罗刹海市》的图片

它来自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聊斋图说》 (以下简称《图说》),由 “红顶商人”徐润组织当时的名家高手绘制而成。《图说》插图取材于被誉为“《聊斋》插图本之最善者”的同文本《详注聊斋志异图咏》。作为融合了题诗、聊斋故事和绘画的一本奇书,《图说》经历了被列强掠夺终又回归的坎坷之路。

文丨胡梅娟 丁贵梓

1

倾注半生心血创作

《罗刹海市》为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公元1640-1715年)所作,讲述了青年马骥因遭遇海难而经历的奇幻漂流故事,收录于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它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说是有个商人的儿子马骥,出海营生时遭台风袭击,只身漂流到罗刹国。那里人长相极怪,且以丑为美、以丑选官,人人对长相俊美的马骥避之不及。有一次他把煤灰涂到脸上扮起张飞舞剑,执戟郎认为这样很美,就让马骥按这样的扮相去觐见皇帝,竟然得到了重用。

但每天隐藏真面目,让他苦闷。同时,人们也慢慢开始窃议他的长相是假扮的,马骥遂弃官而去。后来,马骥来到海市,见到了许多奇珍异宝,并受到截然不同的对待。他被龙王招为驸马,并与龙女生有一男一女。后因仙尘相隔,龙女不能来到人间,马骥遂与儿女相依为命。

蒲松龄眼中的罗刹国和海市,同为异域,但对美丑的认知却截然相反,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一个重外貌,不重文章,而且美丑颠倒;一个环境优美,政治清明。后者无疑是他的理想寄托,但这样的国度在当时无法实现,所以作者不禁发出“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的哀叹。学者翁淮南认为,《罗剎海市》呈现了蒲松龄虑幻的中国梦。

这本被掠夺终又回归的奇书,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罗刹海市”

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图|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蒲松龄的一生郁郁不得志。他19岁应童子试,县、府、院都考了第一名,随后却屡试不中。直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初冬,已71岁高龄的他,仍冒着严寒,到山东青州府去考贡,最终获得“岁贡生”的功名。科举的无望,仕途的渺茫,又加之他近四十年作为塾师寄人篱下的生涯之苦,使他在72岁时罢辍了考试,辞去了塾师,回到淄川老家,三年后去世。

作为蒲松龄倾注半生心血创作的志怪传奇小说集,《聊斋志异》共计近五百篇故事,包含狐鬼花妖、奇闻轶事、讽谕世情、劝善教化等题材。因其奇特的构思、曲折的情节和丰富的想象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内外广为传播。

《聊斋志异》体现出蒲松龄对世风的揭露与讽刺。它所呈现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以及彰显的价值观,汇聚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2

失而复得的《聊斋图说》

《图说》原本共计四十八册,现存世四十六册。每册为折叠式装裱,上下木夹板,封面、封底均裱以织锦,看上去非常精美。右上题签“聊斋图说”,其下皆以小字楷书每册的编号。

这本被掠夺终又回归的奇书,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罗刹海市”

《国博经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聊斋图说》限量珍藏版封面

翻开《聊斋图说》的内页,共绘有《聊斋志异》故事篇目420个,绘图725幅。每篇故事的页数多少不等,每一页均为半开绘图、半开文字。

《图说》内容抓住每一个故事的精彩主题,把其中矛盾最突出、最紧张、最揪心的一刹那描绘了出来。它成功地刻画了许多由花妖鬼狐幻化的少女形象,如《婴宁》《小翠》等最为突出。其图描绘精致,工笔细腻,色彩浓淡得当。不但画出了人物的外表美,连人物的心态变化都能跃然纸上。其文字内容上半部分是编绘者题诗,下半部分为故事内容的缩写。

一首题诗、一个故事、一幅绘画,可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让人对每一篇聊斋故事的主人公和大概内容都能一目了然。

这本被掠夺终又回归的奇书,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罗刹海市”

《聊斋图说》中《画皮》的图片。

据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保管部研究馆员吕长生考证,《图说》由晚清的“红顶商人”徐润组织当时一些名家高手绘制而成。徐润字润立,号雨之,别号愚斋。1881年,他被清政府委任兼办开平矿务局会办,先后在上海、天津及河北等地经营房地产。徐氏资本雄厚、声名显赫,光绪八年(1882年)与从弟徐宏甫等,在上海集资创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民族出版企业同文书局,后又合办广百宋斋印书局。

《徐愚斋自叙年谱》光绪十一年(1885年)条云:“广百宋斋经理王哲夫先生,并朱岳生、许幼庄,以钢版、铅版选辑朱批雍正上谕、九朝圣训、绘图三国演义、聊斋、水浒、石头记及缩本康熙字典,分售于上海,并托抱芳阁寄销。”这里所说的绘图聊斋,即《详注聊斋志异图咏》(以下简称《图咏》),由同文书局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刊行。该书共八册十六卷,为原书431篇故事配了444幅精美绣像。这些图画荟萃近时名手而成。其中楼阁山水、人物鸟兽、各尽其长。每图俱就篇中最扼要处着笔,嬉笑怒骂,确肖神情,体现了同文书局追求高品质的出版定位。

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家钱杏邨在《小说三谈》中称同文本《详注聊斋志异图咏》为“《聊斋》插图本之最善者”。

据吕长生考证,《图咏》之图是《图说》之图的底本。或原样用此底本图稿,或以其为基础进一步精练加工,均敷色着彩绘制而成。所以,《图咏》之图创作出版的光绪八年至十二年之际,即是《图说》之图开始创作绘制年份的上限。

徐润作为商业家,资本雄厚,又学习西方石印技术,“酷嗜图籍”,有收藏“古董玩器、字画书籍”的爱好。因此,以《图咏》之图为底本而成的《图说》的总策划者就是这位徐润,也合情合理。清末之际,作为全国出版中心的上海,“书店如雨后春笋”,徐润的同文书局有幸受命“内廷传办”百部《图书集成》,可见其与内廷关系非同一般。

缘于此,关于绘制《图说》四十八册本的缘由,在无文字佐证的情况下,吕长生推测:一是呈送清朝某位官员的;二是进呈清代内廷的;三是为慈禧太后祝寿的献礼。《图说》绘成的次年,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值慈禧六十整寿。

进入20世纪,家国动荡、风雨飘摇,这套珍贵画册也命途多舛。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京、津陷落之际,《聊斋图说》被沙俄掠走。直到半个世纪后,苏联政府才把它归还给中国。

这本被掠夺终又回归的奇书,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罗刹海市”

苏联政府关于移交《聊斋图说》等致中国驻苏联使馆的信。

1958年4月19日,苏联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将其移交归还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移交时文曰:

致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特派全权大使刘晓。

苏联部长会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谨向中国驻苏使馆致意,并根据苏联政府的决定,按所供目录,将蒲松龄的插图小说《聊斋图说》手本(46卷)和木刻选集《刘知远诸宫调》手本(42页)移交中国使馆。

其后署名、时间为:

委员会主席:朱柯夫。1958年4月19日。

正文之后有两个附件,详细记述两件文物的数量、完残情况,并帮助其分装成十五箱及各箱内所装之内容等。

1958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把上述两件文物,拨交北京图书馆收藏。同年,《文物参考资料》第7期赵万里《崇高的友谊——记苏联政府赠送的刘知远诸宫调和聊斋图说》一文,记述其事。1959年,经有关部门批准,《聊斋图说》46册及《刘知远诸宫调》42页,全部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3

“让文物活起来”

我国是文物大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馆藏文物超过1亿件(套),文物数量大、种类多。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的瑰宝,文物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精神纽带,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如何做好文物的整理保护工作,加强文物的研究阐释,并提高文物展示的传播水平,“让文物活起来”,是文物保护工作者们从未放弃思考和追寻的事情。

这本被掠夺终又回归的奇书,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罗刹海市”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图|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文物的保管、养护、修复、复制,是国家博物馆的基础工程。国博文保工作有着半个多世纪的积累。1950年,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中国革命博物馆前身)成立不久即组建革命文物复制机构,开革命文物复制先河。1952年,北京历史博物馆建立文物修整室,奠定了国博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期,自然科学开始应用于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国博前身)成立文物保护实验室,后来组建文物科技保护部。2018年,国博在原文物科技保护部与艺术品鉴定中心科技检测室的基础上组建国博文物保护院,使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经过一代代文保人的努力,143万件文物,在这所国家级“文物医院”获得全方位“健康服务”,《聊斋图说》也在其中。经修复,《聊斋图说》曾于2011年在国博展出,共计40幅画面,后人幸可一睹其真容。

近年来,博物馆依托新兴科技,完善文物保护修复管理系统建设,推进智能辅助修复走向成熟,让文物被感知,会说话,逐步实现文物保护智能化。

还记得去年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二里头遗址出土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吗?上博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修复出土的另一块绿松石牌饰:依托同类文物数据,人工智能计算出绿松石排列顺序,罗列补镶位置所需尺寸形态,再寻找合适材料补缺。

国博则开展了文物三维数字化项目,利用高精度的数据采集设备,精准的纹理映射算法全方位留存了文物的三维数据,为文物复制、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修复师将现代科学技术3D打印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仿制了西汉错金银云纹犀尊、商代妇好墓青铜觚等青铜器,拓宽了文物复制的途径和方法。

再比如正在修复中的清代圆明园同乐园建筑群样式雷烫样。X射线探伤分析屋顶内部的支撑结构、拉曼光谱仪分析样式雷烫样的彩绘颜料、紫外诱导可见发光成像调查和记录文物整体情况……在科技手段加持下,“文物保护神”们各显神通,让古老工艺不再蒙尘,焕发新生。

无论是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孜孜不倦的探索,还是《罗刹海市》《中国奇谭》《只此青绿》等形式新颖的文艺作品的“出圈”,抑或是飞越《清明上河图》等传统文化主题沉浸式体验和数字技术赋能“云游博物馆” 的爆火,都表明:传统文化要以新技术、新手段、新形式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座丰富的矿藏,它具有跨越古今、凝聚共识的精神内核,其丰富内涵和深刻思想始终可以挖掘,关键在于如何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绝不是要一味地“送餐式”“填鸭式”灌输,而是要充分汲取中华民族文化养分,不断从中华文化宝藏中挖掘与当代文化话语体系、新时代价值精神相适应的题材资源,最大程度地激发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只此青绿》共情于普通匠人,《中国奇谭》凝聚着东方哲学,《罗刹海市》予人以美好憧憬……一场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穷魅力的印证。只要给予契合时代的新的理解、赋予新的意味,就能让它散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时代相结合、回应时代,与人民群众建立情感连接并引发共鸣,这或许就是《罗刹海市》深入人心的秘诀所在。

参考资料:
1.国博文保院官网
2.《聊斋图说》,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
3.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古代书画专题展览亮相 中国新闻网
4.国博官网: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启幕 讲述国博文保故事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63992.html

(1)
上一篇 2023年8月21日 上午11:54
下一篇 2023年8月28日 上午11:2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