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近日,一则“关于甘肃天水古城在商业化运营后,很多古建筑被‘改头换面’”的消息引发关注。天水古城拥有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因历史久远,不少古建民居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为了抢救这些古建筑,当地对西关片区启动抢救性保护,使得29座文保院落得以“复活”,其中省保级1处、县保级3处、保护点25处。
这座位于甘肃、并不起眼的城市竟会有如此多的古建群落。这座城市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围绕古建应当开发利用?让我们走进天水古城,走入那段隐入风烟的历史。
今天的天水古城。摄影/潇生客看世界,来源/图虫创意
源起: 秦伐西戎,以之为县
历史上,天水所在的陇右地区是多民族杂居融合的舞台,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这里碰撞、交融。这里是中原王朝经营边防、统御西北的前沿和要害,也是中亚、西域使节和胡商进入中原前的最后一站与枢纽。而它的历史,还要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说起。
公元前688年,秦武公派军队征伐位于陇右地区的邽戎和冀戎,获胜之后,在这两个地方设置了县。其中,“冀”位于今天的甘肃省甘谷县,而“邽”就是现在的天水。据考证,“邽”源于附近的邽山,所居之戎即以山为名,曰“邽戎”;秦灭邽戎,置县管理,因其地为邽戎故地,因此名曰“邽”。而邽县的治所,就在今天的天水城区。
秦国的冀县与邽县。底图/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天水在史书中的名称由“邽”变成“上邽”。《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京兆尹下辖有下邽县,陇西郡下辖有上邽县。对此,应劭注曰:秦武公伐邽戎,置有上邽,故加“下”。意思是说,因为秦武公时期已经置邽县,才加了“上”“下”以示区分。
天水之名最早出现在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当时,陇西郡一分为二,析置出天水郡。不过此时的天水郡治所并不在今天城区,而是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城),上邽此时仍隶属于陇西。天水一名可能源于此地原有的湖泊。据记载,该湖泊四季没有明显的水位变化,古人认为水源于天,因此命名为“天水”。东汉永平十七年(74),天水郡改称汉阳郡,郡治所迁至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原属陇西郡的上邽划归汉阳郡。西晋时,汉阳郡复称天水郡,泰始五年(269)初置秦州,治冀城(今甘肃省甘谷县);太康三年(282)罢秦州入雍州,七年(286)复置,秦州州治及天水郡治皆由冀城迁至上邽。从此,上邽城,即今天水市所在地,基本上一直作为州、郡治所和陇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交通的中心而延续至今。
西晋天水郡。来源/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
高光:
武侯北伐,雍凉锁钥
诸葛亮六出祁山、最终功败垂成让无数人扼腕痛惜。而诸葛武侯历次北伐的主攻方向祁山,就位于今天的天水境内。在此地上演的魏蜀之间的悲欢离合,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们津津乐道。
《水经·漾水注》云:“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许里,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汉水迳其南。”又云该城,“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文中所言的“汉水”,即今西汉水,发源于嶓冢山(今天水市东南齐寿山),向西南流入今礼县境内。曹魏时期,曾筑城于祁山,位于今天的礼县城区以东的祁山乡,在西汉水北岸,后代地志称其为“祁山城”或“祁山堡”。此地处于陇南地区通往陇中渭水河谷与重镇上邽之间的来往通道上,地势陡峭,“山围六七里,高数十丈”,易守难攻,军事价值巨大,因而曹魏选择在此筑垒防守。
蜀汉建兴五年(227),平定南中蛮夷叛乱之后,诸葛亮率领大军屯驻汉中。次年正月,兴兵北伐。由于出其不意且军纪严明,在进兵初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慑于蜀军威势而投降。由此,蜀军控制了南安全境和天水郡大部分地区,但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因辖境多在陇东,与祁山地带的蜀汉大军相隔甚远,未能得到蜀军直接支援,因此仍被魏军控制。此时的蜀军虽然在陇右大肆攻城略地,但天水郡境还有两座城垒未被攻下,其一为祁山,由魏将高刚镇守;其二为上邽,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和天水太守马遵率领麾下军队迅速退据该城。当时诸葛亮的府营屯驻在西县(今甘肃省礼县东北)。尽管此时陇右郡县纷纷倒戈,形势对曹魏极其不利,但通过坚守祁山和上邽,魏军阻碍了蜀军在天水地区的扩展,使其无法将控制范围连成一片,有效牵制、分散了蜀军兵力,并为曹魏大军越过陇坂支援天水的反攻行动争取到宝贵时间。同时,由于祁山城距离西县很近,对蜀军大本营造成了巨大威胁,迫使诸葛亮必须派驻足够的部队来保护府营和后勤基地安全,变相减轻了曹魏前线的压力。上邽对双方作战的影响更大,它阻碍了蜀军北渡渭水向安定郡与陇山山脉前进,使其难以及时援助当地的反魏势力。后来,张郃率曹魏援兵来到陇右,诸葛亮令蜀军前部迎战,“遣将军马谡至街亭,高详屯列柳城”。在街亭之役中,郭淮正是从上邽出兵攻击蜀军、打垮据守列柳城的高详,有力地配合了街亭魏军主力的战斗。“张郃击谡,淮攻详营,皆破之”,造成前线蜀军的惨败,“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被迫从西县撤兵,未能实现“平取陇右”以至进取雍州的战略计划。
诸葛亮攻魏之战。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
蜀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再次率领大军向天水地区发动进攻。在前一年(230)秋季,魏国派遣司马懿、张郃、曹真率领三路大军分别兵出西城、子午谷、斜谷,意图攻取蜀的汉中。诸葛亮率军在城固、赤阪坚守,击退了曹魏的三路大军。此举消耗了曹魏在陇右和关中地区的大量财力物力,镇守关中的大将军曹真也一病不起,并于231年三月病逝。
诸葛亮抓住有利时机再次兴兵北伐。他先在冬季派遣魏延、吴懿进军南安,探查陇右魏军的部署情况,并打败了前来迎战的郭淮、费曜。随后又派遣大军在二月将魏军贾嗣、魏平部围困在祁山。此时蜀军军势正盛,魏军不敢与之交锋,只能退保祁山、上邽以待援兵。魏明帝曹叡急遣司马懿接替病重的曹真,率军支援陇右。当时,蜀军经过数年训练,兵强马壮、声势浩大,在与魏军的战斗中屡占上风。为了尽快实现进占陇右以至进逼关中的战略计划,诸葛亮留下少数部队继续围困祁山城,亲率主力东进去迎击魏国援军。拒守上邽的郭淮、费曜企图凭险阻击,被蜀兵击败。见蜀军势大,在正面战斗中难以取胜,司马懿于是采取了避战守险的策略,蜀军因运粮困难不得不退还祁山。两军在祁山以东的卤城(今甘肃省礼县盐官镇)交战,双方均无法取得胜利,只能继续对峙。在相持一月之后,蜀军最终因粮尽退兵,并在撤退途中设伏杀死了曹魏名将张郃。
此次战役历时4个月,蜀军因粮尽而退。这是魏蜀双方在该地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交锋。
悲歌:
上邽兵败,蜀汉终章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星落五丈原”。诸葛亮病逝后,他的军队由姜维掌管。此后,蜀汉改变战略,主攻方向由祁山变为曹魏天水以西防守较为薄弱的偏远诸郡。蜀汉延熙十八年(255),姜维出兵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西),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所率诸军,给曹魏在陇右的势力以巨大打击。如曹魏名将邓艾所言:“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于危亡。”姜维因此战而擢升为大将军。在有利形势下,姜维于次年,即延熙十九年(256)秋向祁山地区发动进攻。此时距上次诸葛亮率蜀军兵出祁山,已经过去25年了。
姜维像。来源/张福林主编《图像三国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蜀军计划经祁山攻占魏国天水郡重镇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姜维深知此举殊为不易,故与汉中都督胡济约定同时出兵,东西合击,会师上邽。但胡济违约没有到达前线,致使姜维孤军转战,遭到惨败。而曹魏陇西守将邓艾在战前就判断姜维会乘胜继续入侵,并根据蜀军粮运困难的现实,预料可能会从南安、陇西两郡进兵,因此作了针对性准备。姜维在抵达天水后,进退不得、粮食又尽,最终在段谷被邓艾率领的魏军击败。
经此一役,蜀军“星散流离,死者甚众”,多年蓄积的精锐损失殆尽。蜀汉朝廷也因此对姜维十分失望,不再信任。同时,此战之后,自诸葛亮以来,历经蒋琬、费祎、姜维数十年苦心经营的陇西基地,也丧失了对蜀汉政权的信心,转而投效曹魏,成为之后曹魏平灭蜀汉的战略基地。蜀汉内部也人心浮动,如转年的延熙二十年(257),蜀汉光禄大夫、学者谯周就写出了《仇国论》,公开反对出兵北伐,甚至在后来公开发表“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的投降言论。由此,魏、蜀之间的态势被彻底扭转,蜀汉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传承:
五城相连,历经千年
天水古城位于渭河支流的藉河河谷盆地。自西晋时起,城池屡遭破坏而又一再加固。古城北依东西走向的凤凰山梁峁,南临藉河,面向壁立陡峭的秦岭余脉太阳山,坐落在黄土高原冲刷侵蚀成的河谷阶地,呈带状向东西两翼延展,高爽适中,近河便于取水而不致遭水患,沿河谷道又易于调遣兵马和补给粮草,凭借山形水势造就的易守难攻有利地形,融山、水、城三要素为一体,形成了历经千年而鲜有变化的“两山夹峙,一水中流、五城连垒、寨堡相依”的空间体系。
天水古城地形示意图。底图/百度地图
对于天水城市格局的现存最早记载见于《水经·渭水注》。其中记载,北魏时的上邽城治地就在今天水市城区,当时既有上邽城,又有上邽故城,上邽故城位于上邽城之东,上邽城形制是“五城相连”的特殊布局。但布局结构已难以详考,只留下东、西、南、北四城之名。
唐宋时期,天水古城得以进一步发展。唐开元二十二年(734)秦州发生大地震,州城房屋多毁,压死吏民4000余人,州治暂迁成纪县(今甘肃省秦安县)。第二年,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重筑秦州城,号“雄武城”。据记载,该城在明清州城(即今天水市)之东。唐乾元二年(759)杜甫流寓秦州时,在秦州城留下了“降虏兼千帐,居民有万家”的诗句,反映了新筑“雄武城”的规模。之后吐蕃占领陇右,至唐大中三年(849)唐收复秦州,中经五代十国动荡,直至北宋,随着西夏党项羌的崛起,秦州的战略地位日显重要。不仅“号为富庶,且与羌戎接畛”,而且作为西北边防重镇,秦州城为陇右通往关中、蜀中的交汇口,北宋于是着力对秦州加以经营和建设。
首先是宋真宗时知州曹玮在州境修筑弓门、冶坊等10寨,埃壕380里,后经增修完善,形成了以秦州城为中心,下辖100多个城、寨、堡的军事防御体系。其次是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经略使韩琦大举扩建秦州外城:“增筑外城,乃广外城十一里,与内城联合为一城,高三丈五尺,秦民德之,号韩公城。”这次扩建历时4个月告竣。当时的韩公城“广四千一百步,计工三百万”,城周长12.75里,高10.88米。而同时期的兰州城“东西六百步,南北三百步”,规模远远小于秦州城。秦州城以其高大壮阔而雄踞西北各城之首。再次是宋神宗时,知州罗拯又增修东、西二城,使州城规模进一步扩大。此后该城在金宋之间的长期交战中迭遭破坏,至元代至正年间秦州发生大地震,州城再度被毁。
天水古城空间形态演变图表。制图/常光宇,来源/《天水古城军事防御地位及其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今天依稀可见的“五城”格局始于明太祖洪武六年(1372)。当时,千户鲍成约在原西城旧址筑州城,也就是大城,城周长4里多,高3丈5尺,并环以护城壕。开有二门,东曰长安,西曰咸宁,内有月城。大城之东为东郭城,亦即东城,是在古城基础上裁取一半修筑而成,至成化年间,指挥使吴钟对东城进行了重修。大城之西为中城,俗名新街,中城东连大城,西界罗玉河,城开四门。嘉靖年间,大城又增开南北二门,又由知州李鲸在罗玉河西岸组织修建西郭城,简称西城。西城与中城隔罗玉河相望,并有罗玉河桥两相连接。西郭城之西为小西关城,又名伏羲城,开有二门,始筑年代失载。
清顺治十一年(1654)地震,州城破坏严重。由巡道宋碗捐资,知州姜光允主持重修。此后,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年间,又先后几次对各城及城楼、护城堤等进行过修筑,州城基本保持了明代形成的五城布局。
(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首《州城图》
但与明代相比,清代的天水古城有三处变化:
一是藉河支流罗玉河改道。明代时罗玉河由中城与西郭城之间南流入藉,两城之间有罗玉河桥相通。清乾隆五年(1740),知州程材傅主持罗玉河改道工程,将罗玉河由城北改向东流,由东郭城外侧入藉。由此既解除了该河决溢泛滥对州城的威胁,又扩展了中城空间,便利了中城与西郭城的联系。
二是各城之间墙垣有所变更。比较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和光绪《重纂秦州直隶州新志》可以看到,乾隆时的秦州“五城”,东城与大城,中城与西关城,西关城与伏羲城相互之间城墙分离,两城由城门桥互相连接。这种形制当是由明至清中前期秦州城的基本格局。而光绪州志中,五城之间城墙相互分离的现象消失,两城之间仅有一道城墙相隔。
三是明至清前期的“五城”,各城之内均无其它城垣相隔。而在清代后期,中城和伏羲城形制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罗玉河改道,中城与西郭城之间原罗玉河故道被划入中城之内,罗玉河改道前中城的西墙便成为中城之内的一道隔墙,并将中城分隔为东、西两半。再有伏羲城西侧外,又新筑一月城,使原来矩形状的伏羲城成为横着的“凸”字形布局。清代后期州城形制的变化,是清代频繁增修补苴、因地制宜改造的产物。
(光绪)《重纂秦州直隶州新志》卷首《州城图》
现状:
历史遗珍,亟需尊重
现在的天水古城,除了前文提到的颇具特色的“五城相连”之外,城区内还留有各类文物古迹,如历史街区、牌坊、门楼、寺庙观、四合院等。比如枣园巷、规模宏大的明代建筑群落西关伏羲庙、在荥阳以自己生命帮助刘邦脱险的纪信祠堂、诸葛军垒、晋代女诗人苏蕙织造回文诗的遗址织锦台、杜甫客居秦州时在《秦州杂诗》里吟咏过的名刹南郭寺、有“陇东南第一名观”之称的玉泉观、东关的万寿宫、中城南门外的官泉、红台清真寺、北关清真寺,保存完好的明代四合院“胡氏民居”等古建筑。
甘肃省天水市天水古城内的“玉泉观”牌坊。摄影/阎建华,来源/图虫创意
天水古城的古建筑数量和规模在西北地区首屈一指,但此次“改头换面”式的改造引发很多网友的吐槽和媒体的批评。《文物保护法》规定: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石刻等(包括建筑物的附属物),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这说明,在修缮古建筑时,我们应当遵循恢复原状和保存现状的原则,尽量不改变原有的结构、面貌,保留古建筑的历史可读性。希望当地能够吸取教训,尽快恢复古建筑的本来面貌。
在修缮、利用古建筑时,我们唯有秉持敬畏之心,尊重历史、尊重科学,才能让古建筑换发生机,才能当好历史的保留者,做好文明的传承人。
参考文献
1.《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华阳国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雍际春:《论天水古城的历史变迁与其文化遗存的关系》,《中国名城》,2010年9月。
6.刘雁翔:《上邽 天水 秦州——一座区域中心城市的建城历史勾勒》,《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1月。
7.刘雁翔:《秦“初县”邽、冀及中国县制起源探论》,《先秦文学与文化》,2020年12月。
8.常光宇:《天水古城军事防御地位及其空间形态特征研究》,《中国名城》,2020年12月。
9.王瑰:《上邽之战:决定三家归一的关键战役》,《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10月。
10.宋杰:《蜀汉用兵祁山与曹魏陇右战局之演变》,《军事历史研究》,2017年第1期。
11.《羲皇故里异彩纷呈 文化名城千古流芳——天水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纪实》,《甘肃日报》2004年6月25日,第002版。
12.董鉴泓、张松:《中国西部名城“拆”“留”之间的积极保护——以天水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为例》,《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4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64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