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建国前传:党项拓跋部从大唐藩镇崛起

作者:赵恺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西夏建国前传:党项拓跋部从大唐藩镇崛起

作为名义上的“大一统”王朝,赵宋的历史可谓“多灾多难”。除了要在北方面对强大的辽之外,西北方面迅速崛起的西夏政权,同样令宋太宗赵光义及此后历代赵宋官家不胜其扰。但平心而论,辽国在唐末及五代乱世中已然完成了自游牧向封建的转化,等到赵宋定鼎之时,足以与之分庭抗礼。而西夏政权的主体——党项族实则更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政治积累。
 

西夏建国前传:党项拓跋部从大唐藩镇崛起

西夏。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党项诸部内迁和分化重组

汉文典籍有关党项的记载首见于唐魏徵等所撰的《隋书》,内容非常简略,仅称其为“三苗之后”。直至后晋年间编撰的《旧唐书》才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该民族的由来:“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也。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始强。”也就是说,在后晋时代的中原人士认知中,党项本是西羌的分支,直至北周年间才逐渐强盛起来。
 
隋末唐初的党项部落依旧处于“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的部落状态。而到了《旧唐书》成书时,党项部族内部已经形成以“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为首的八大部族联盟,虽然“一姓之中复分为小部落”,但也基本达到了“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的规模。
 
《隋书》《旧唐书》有关党项羌的记载,基本描述了党项初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的情况及其变化,即当时的党项正处于以氏族为基础的原始社会末期向部落联盟发展阶段。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党项族已然大举内迁,因此“俗皆土著、居有栋宇”。
 
党项各部的内附,始于唐贞观年间。但同一时间,地处青藏高原的吐蕃逐渐强盛起来,不断出兵攻击党项诸部,与唐朝争夺凉、松、茂、嶲(今四川西部和西北部、甘肃东南部)诸州。到开元年间,在吐蕃势力愈炽、唐军屡屡失利的情况下,党项诸部上表请求进一步内迁,在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首肯后,党项人继续向北迁徙,并最终定居在陇右道的洮、秦、临等州及关内道的庆、灵、银、夏、胜等州。
 

西夏建国前传:党项拓跋部从大唐藩镇崛起

唐代庆、灵、银、夏、胜等州。底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内迁的党项诸部也开始不安分起来。他们配合老对手吐蕃,多次袭扰长安及其周边地区。唐军派出宿将郭子仪对其展开迎头痛击,最终设法将关内道北部的党项、吐谷浑各部与陇右的吐蕃分隔,以免其联合作乱。
 
内迁之后的党项诸部逐渐按地域形成几个大的部落集团。主要有以野利部为主的“六府部落”,以拓部为主的居庆州陇山之东的“东山部”和居住在“地惟沙碛,俗称平夏”之地的“平夏部”等。而由于中唐以来藩镇割据,党项诸部虽然名义上从属于大唐,实则却分属朔方、振武、夏州、泾原、邠宁、鄜坊、河东等七个节度使管辖。
 
起初,各地节度使为了长治久安,往往选派良吏,对内徙党项部族进行安抚和管理。随着大唐中央的不断衰弱,割据局面愈演愈烈,大唐的边将、节镇对党项诸部的态度也由控制和防范逐渐转为合作和利用,此消彼长之下,党项诸部的首脑开始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形成了自立门户的“新藩镇”。
 

夏州之主,拓部藩镇化

唐广明元年(880)底,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李儇仓皇出走至凤翔、兴元,下诏征集各路兵马勤王。此时已然“窃据宥州”的党项部贵族拓跋思恭迅速响应,率部赶来支援。此时的黄巢起义军士气如虹,拓跋思恭所部接战不利,甚至连其弟拓跋思忠也战死沙场,但好歹在李儇面前证明了自己的忠心。

西夏建国前传:党项拓跋部从大唐藩镇崛起

拓跋思忠与哥哥拓跋思恭一起,加入平定黄巢起义的大军。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唐中和元年(881)四月,唐僖宗李儇加封拓跋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州)、绥(州)、银(州)节度使事”。当年十二月更赠“夏州节度”号为“定难军节度”。次年,唐僖宗李儇又以拓跋思恭率部收复长安有功,封其为夏国公,赐其李姓。至此,党项平夏部拓跋氏集团,凭借黄巢起义军倾覆唐朝的机会,割据夏、绥、银等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唐末藩镇之一。
 
成功晋升为藩镇之后,“定难军节度使”李(拓跋)思恭进一步扩充领地。光启二年(886)初,邠宁节度使朱玫等拥立襄王李煴为帝,李(拓跋)思恭再度响应唐僖宗李儇,出兵讨伐朱玫,趁势夺取了鄜、延二州。两年后的文德元年(888),李思恭通过与朝廷的讨价还价,又为自己的弟弟拓跋思孝求得了统领鄜、延诸州的“保大军节度使”之位,至此,党项拓部形成定难、保大两镇掎角之势。
 
然而,此时的党项拓部相较于其他藩镇依旧处于后进,因此在大顺元年(890)唐昭宗李晔调集诸镇讨伐李克用的战争中,李思恭、李思孝兄弟选择保存实力,裹足不前。乾宁二年(895),静难军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联军攻入长安,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等诸镇以勤王讨逆为名起兵讨伐,定难、保大两军仍然观望,保存实力。
 
唐朝灭亡后,内徙的党项诸部,则因其分布地域不同,分属于内地不同的割据政权。《新五代史·党项传》所载:“部有大姓而无君长,不相统一,散处邠宁、鄜延、灵武、河西,东至麟府之间。自同光以后,大姓之强者各自来朝贡。”这其中的“大姓之强者”指的主要是唐末以来盘踞于夏、绥、银、宥四州的定难军节度党项拓跋氏,五代初兴起于麟、府二州的党项折氏,以及居于庆、灵二州间的“西路党项”诸部。
 
由于很早依附朱温建立的后梁政权,党项拓跋部控制的夏州先后于后梁开平四年(910和后唐长兴四年(933)遭到河东军围攻。然而,拓跋思恭的子孙们凭借坚固的城防和外围的骑兵袭扰,最终熬过了艰难时刻,更使得党项拓跋部成为中原政权再也不敢轻视的势力。
 

西夏建国前传:党项拓跋部从大唐藩镇崛起

党项拓跋部。来源/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截图

 
后晋建立之后,高袓石敬瑭于天福二年(937)正月大封赐诸镇时,封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并加食邑实封”。后汉建立后,李彝殷又借平定李守贞等三镇叛乱之机要求将静州(治所在今陕西米脂)隶属于定难军。至此,夏州节度由领属四州增加为五州。
 
后汉隐帝三年(950),领兵在外的后汉枢密使、侍中郭威统兵回京夺权,并于次年(951)正月建立周,史称后周。同年,原后汉河东节度使刘旻(刘知远弟)在契丹的支持下,在晋阳称帝,史称北汉。而李彝殷在接受北周封号、臣属北周的同时,又暗中奉表于北汉,可谓两头得利。

党项拓部度过覆灭危机

后周显德七年(960),后周殿前都点检,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得知消息的夏州节度使李彝殷闻立刻遣使奉表称贺,为避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名讳,主动改名为李彝兴,以示归附。此后为了讨好宋廷,李彝兴不仅主动出兵抵御北汉对宋的侵扰,并向宋贡奉马匹与牦牛;赵匡胤也命工匠治玉带赐彝兴,笼络其感情。
 
客观来讲,赵匡胤执政时期,党项拓部依旧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开宝五年(972继承夏州节度使之职的李彝兴之子李光睿听闻宋太祖解除诸将兵权,特意遣使表请入朝,倒是赵匡胤诏令不许。或许,在赵匡胤看来,党项拓部久治夏州,贸然将其拔除只会遗祸无穷。
 
可惜,赵匡胤的这一政治见解,并不为其弟赵光义认同。太平兴国七年(982)五月,赵光义借口党项拓部内讧,命李光睿之子李继捧举族进京,向宋献出夏州节度使所属“银、夏、绥、宥、静”的五州之地。在赵光义看来,割据夏州百余年的党项拓部已然被自己连根拔起,殊不知,此举正是日后北宋西北噩梦的开端。
 

西夏建国前传:党项拓跋部从大唐藩镇崛起

“银、夏、绥、宥、静”的五州之地。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就在李继捧率族人前往汴梁之际,其族弟李继迁却坚定了“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联络豪右,卷甲重来”的计划。李继迁率数十人出奔夏州东北三百余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东北),以恢复党项拓部祖业为口号,开始慢慢积聚势力。
 
最初的几年里,李继迁的人马还掀不起什么风浪。直至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986)二月,李继迁派遣心腹谋士张浦持重币前往辽国,辽圣宗耶律隆绪听取西南招讨使韩德威联合李继迁以为辽之右臂的意见,并将宗室耶律襄之女义成公主嫁给李继迁。党项拓部开始成为宋廷西北方面的真正对手。
 

西夏建国前传:党项拓跋部从大唐藩镇崛起

李继迁。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雍熙四年(987)二月,得到辽国支持的李继迁大举进攻夏州。宋太宗赵光义连番伐辽失败,早已进退失据,竟然重新起用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及银、夏、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赐名赵保忠,回镇夏州。
 
李继捧回到夏州后,虽与李继迁颇有龃龉,但其重返夏州一事已然宣告宋廷对党项拓部的无可奈何。至道三年(997)二月,宋太宗赵光义病逝,其子赵恒即位。李继迁趁势遣使致哀,并表达自己“意不得夏州不已也”的政治意图。刚刚登基的宋真宗赵恒不愿为此事多做纠缠,便下诏特授李继迁“夏州刺史,充定难军节度,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复赐姓名,加食邑千户,实封三百户,益功臣号。赐赍甚厚”。至此,被李继捧丢失了十五年的党项李氏故土又得到恢复。但这时候的李继迁,已非收复故土而能满足了。

李元昊的称王资本

恢复故土之后的李继迁继续在宋辽之间左右逢源,宋咸平二年(999)十二月,李继迁出兵攻延安,不久又率众扫掠镇戎军(今宁夏固原)。而一心想要南下攻宋的辽景宗耶律贤此时遣使册封李继迁之子李德明为朔方节度使,以促使李继迁攻取灵州。
 

西夏建国前传:党项拓跋部从大唐藩镇崛起

李继迁攻北宋之战。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

灵州位于夏州西面,倚负贺兰山,带引黄河,地理形势十分重要,为唐宋时代西北边疆的屏障。灵州以西正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道——河西走廊,主要散居的皆是互不统属的回鹘和吐蕃部落。得到辽廷授意之后,李继迁很快确定了“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然后长驱南牧”的战略方针。
 
咸平五年(1002)三月,在所部兵马攻克灵州后,李继迁随即以当地“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守西陲要害。若缮城浚濠,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出,关中将莫知所备”为由,将自己的统治中心设立于此,并以自己受辽册封为西平王,改灵州为“西平府”。
 
迁建都西平府后,李继迁立刻向河西走廊扩张。咸平三年(1000)十月,李继迁以声东击西的战术,扬言出攻环、庆,而暗中移兵轻取河西重镇西凉府(治所在今甘肃武威)。一个以“绥州为首,灵州为腹、西凉为尾”的庞然大物,初次出现在宋西北疆域的平沙瀚海之中。
 
正当李继迁新取凉州,自觉大势已定、踌踏满志之时,他不听张浦劝告,轻信新任宋朔方节度使吐蕃首领潘罗支的伪降。潘罗支乘其不备,秘密集结归附宋朝的数万吐蕃兵马,在继迁受降回西平府途中的三十九井地进行伏击,李继迁中流箭,逃回西平,最终因伤重死去。其子李德明继位。
 
李德明继位时,宋辽正式订立“澶渊之盟”,眼见宋廷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自己,李德明巧妙地利用宋辽矛盾,于景德二年(1005)正月,派出专使向辽请求册封,“假北朝威令慑之”。第二年四月,李德明又派遣使臣到宋朝进贡,请求和好。
 
宋真宗赵恒本就希望通过缓解外部矛盾以巩固内部统治,当即接受了李德明的求和,甚至还复授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封西平王,颁赐银万两、绢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给予内地节度使薪俸,许党项人进入内地贸易往来;撤销青盐内输的禁令。
 
李德明和宋缔结的和约,解除了西夏的东顾之忧,可以专心向西扩张,以完成李继迁制定的“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的方针。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到天圣四年(1026),李德明同河西走廊地区的甘州回鹘(河西回鹘)进行了六次争夺甘州的战争,每次都失败。直到天圣六年(1028),其子李元昊领兵攻打甘州,一战告捷,攻破甘州城,甘州可汗夜落隔通顺王仓皇出逃。李元昊也以攻陷甘州之功,被立为“太子”。
 
宋明道元年(1032)九月,李德明又令李元昊率兵攻打凉州。李元昊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吸引宋兵到环庆一带,使回鹘失去戒备,然后出奇兵突袭凉州。李元昊占领甘、凉二州之后,河西走廊西部的肃、沙二州失去了屏蔽。最终,回鹘瓜州王曹贤顺不得不主动向李德明请求降附。也是在这一年,51岁的李德明死去,他虽没有来得及登上皇帝宝座,但他的儿子李元昊,最终完成了建立西夏王朝的最后一步。
 
参考资料
1、《辽金西夏史(中国断代史系列)》,李锡厚、白滨 著。202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2、《西夏简史》,陈海波 著。2016年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3、《话说西夏》,杜建录 著。2016年宁夏人民出版社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66172.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31日 上午11:51
下一篇 2023年9月1日 上午10:4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