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是军武菌
本文转载自:军武次位面(ID:junwu233)
印度不打算叫“印度”了,要改成“婆罗多”…….那印度以前叫啥?“婆罗多”是啥意思?
昨日根据印度媒体报道,总理莫迪可能会在9月18日至22日的议会特别会议上提出一项决议,将印度的名称从“India”换成“Bharat”,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将变成“婆罗多”或者叫“巴拉特”(音译)。
因为印度已经在9月5日,在即将于首都新德里举行的G20领导人峰会晚宴邀请函上写道:“婆罗多总统(The President of Bharat)希望能有幸与你共进晚餐。”
印度最早的名字来源于印度河,也就是梵语“Sindhu”(सिन्धु),这个词本意是“大河”,在当时被用来指代印度河及其流域的土地。然后在之后上千的时间里,因为不同的外族入侵,导致这个词不断的演化。
在公元前600年,波斯人入侵印度,由于口音问题,波斯人在说“Sindhu”这个词时首字母S发音困难,把雅利安人的“Sindhu”直接变音成了“Hindu”。
看到这个词,是不是有很熟悉的感觉?今天印度军队高呼“印度万岁”就是“Jai Hind!”。一直到现在,Hindu、Hindi、Hind这些词还是充满“印度”味道,Hindu指印度教教徒、Hindi指印地语(印度北方语言)、Hind在一些语言环境中就指印度。
不过这还没完,希腊人跟在波斯人屁股后面又侵入了印度。亚历山大大帝率9万希腊军队在公元前327年的春天攻入了印度河上游地区,并在印度呆了1年时间。
因为希腊语发音习惯和波斯语也不太一样,所以希腊人撤军回去的时候,印度已经从“Hindu”变成了“Indu”或者“Indus”。这次是把H丢掉了。
“Indu”的发音和中文“印度”倒是很像。不过还没完,接下来是阿拉伯人。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了印度。大家都知道,阿拉伯人对国家的称呼,都喜欢在后面加“斯坦”,印度自然也不例外。被阿拉伯人占领后,“印度”就从希腊人的“Indu”变成了“Hindustan”(印度斯坦)。
▲印度三家国有石油公司,分别用了不同的“印度”称呼
印度斯坦这个名称使用了接近一千年,从公元8世纪一直持续到18世纪。因为使用时间非常长,形成了使用习惯,所以现在也还有人用“印度斯坦”来称呼印度。
不过,印度的称呼折腾到18世纪末,总算是结束了,这一次是英国人入侵印度,这次入侵把印度的名称“India”算是定型了,一直使用到现在。
所以,如果认真研究一下“India”这个词的变迁过程,这简直就是三哥被人一路吊打几千年的血泪史,谁会喜欢这个名称啊!难怪莫迪想换成印地语“Bharat”婆罗多。不过,这“Bharat”婆罗多就是一个好名字吗?
而且,印度人不重视历史记载,印度史料文献极其匮乏,比如印度著名历史专家吴俊才在他的著作《印度是》的序言中写道:印度本国对印度历史的研究,都是到了1947年脱离英国殖民后,才特别加以留意的…
11世纪到过印度的穆斯林学者比鲁尼曾说:印度人十分不注意历史次序,他们述说国王的年代系列时漫不经心,非要他们说时,他们就困惑起来不知说什么好,他们总是代之以讲故事。
事实确实如此,印度史料匮乏,不存在可靠的官方史书,但却存在大量宗教典籍和民间传说。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依靠民间传说口口相传下来。
所以我们只能从宗教典籍和传说中寻找“Bharat”婆罗多。
“Bharat”在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时,被宪法第一条规定为“印度”的替代名称。
而且“Bharat”婆罗多确实是个好名字。这个词来自于梵语,字面意思是“携带”,通常指“寻找光明或知识的人”。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印度古籍《往世书》(Puranas)和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
《往世书》中,婆罗多的意思是“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域”之间的土地,也就是恒河流域。而征服这片土地的人是阿瓦萨皮尼(宇宙时间周期)的第一位转轮圣王(宇宙皇帝)Bharat婆罗多。
这个叫“Bharat”的神人,出生于太阳王朝的刹帝利。
而在《摩诃婆罗多》中,Bharat婆罗多就是一位传奇国王,经过战争统一了整个印度,后来他的名字也就成了这个国家的名字,被称为婆罗多国。
你看,相比被外族反复修改的“India”,“Bharat”这个词是不是一下高级起来了?
不过,北印度在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建立之前,并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权。而建立孔雀王朝的开国君主是旃陀罗笈多(Chandragupta Maurya),并不是婆罗多,《摩诃婆罗多》中婆罗多国王大概率只是借用了孔雀王朝的故事,将其修改成了传说。
当然,关于婆罗多的来历,还有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来源,就是另外一部印度史诗《梨俱吠陀》。
在这部史诗里,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婆罗多”的。在印度的吠陀时代,雅利安人诸多部落中有一个部落名称就是“婆罗多”。这个部落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国王苏达斯,在他的带领下,整个部落打赢了“十王之战”,成为雅利安人中最强大的部落。
这应该是“婆罗多”这个名称比较靠谱的源头。不过,不管哪种说法,婆罗多在印度传统文化中都是强大国家或者强大国王的代名词,所以在历史上,印度人也很喜欢用婆罗多来称呼自己的国家。
作为和三哥当了几千年邻居的中国,“婆罗多”这个名字在关于印度的各种历史书籍中也很难见到。中国有很长一段历史,就是称它为“印度”。
早年,中国对印度有过各种称呼,《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其(大夏)东南有身毒国”,这个身毒国一看就知道是印度的早期名称Sindhu的音译。
除了身毒以外,围绕着Sindhu、Hindu、Indu、Indus这些印度国名的发音,我们的古人还把印度称为羌独、贤豆、忻都、欣都思、捐毒、印毒、印都、哂度……反正就没一个看着正常点的国名。
到了中国南朝时期的《后汉书》(作者范晔,公元398-445)记载:
天竺国:又名元都,在月氏东南数千里,风俗与月氏相同,地势低湿,炎热,临大河,民骑。战象,弱于月氏,修浮屠之道,不杀不攻,已成风俗……土地出产大象、犀牛、龟甲、金、银、铜、铁、铅、锡。与大秦相通,有大秦的奇特。“
等到唐朝时,“天竺”就被中国改称“印度”了,当时去西天取经回来的的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写到“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天竺,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又称“五印度”)
所以从唐朝开始,中国就已经在用汉语“印度”来称呼印度,而不是从英语“India”音译过来的。
既然印度人喜欢“婆罗多”,不喜欢“印度”。说要换国名就能随便换吗?当然不是啊!
虽然换国名这事,很多国家都干过。比较近的就是荷兰、土耳其。他们原来叫荷兰、土耳其。分别在2020和2022年更换了名称,现在叫做……等等,不还是荷兰、土耳其吗?
好吧,在中文里面这些国家名称确实没有变化。但是在官方文件中,荷兰从“Holland”变成了“Netherlands”、土耳其从“Turkey”改为“Türkiye”。
荷兰把“Holland”(荷兰)改成“Netherlands”(尼德兰),是因为人家名字一直叫是尼德兰王国,现在也是叫尼德兰,荷兰也只是尼德兰王国的一部分,只是因为荷兰是最大、最富裕且最有权力的省份,人们便常用荷兰代指整个国家。
但是老这样也不是办法,对其他地区不公平,所以从2020年1月开始,荷兰政府机构、使领馆、企业等在对外活动中开始使用尼德兰这一称呼。
土耳其人更名的原因和印度人一样,就是嫌“Turkey”含义不好。这个词在英语翻译过来是“火鸡”的意思,甚至在剑桥字典里,它的意思是“非常失败的东西”或者是“愚蠢的人”。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土耳其人出国自我介绍的时候,都要说“我是土耳其人”,可是听在外国人耳中,却变成了“我是火鸡”或者“我是傻*”,这简直是羞辱!
所以敏感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就一直致力于推动改名字,要求改掉这个“火鸡”的名字,把国名改成土耳其语的拼写“Türkiye”,去年6月,联合国批准了土耳其修改国名的有要求。
不过,这些国家换了名字,并不代表其他国家在称呼它是也要换新称呼。他们还要走一个官方称呼途径。有些国家修改了名字,但是在其他国家的官方称呼上,还是原来的名字。
比如1988年缅甸把国名从“Burma”改为 “Myanmar”,但在中文里,缅甸始终都是缅甸。
还有一些,就是自己国名没有变,但是想让中文调整一下的。比如白俄罗斯,在2018年专门在自己的驻华大使馆上放了一则通告,科普自己叫“白罗斯”,不叫“白俄罗斯”。
结果,现在我国外交部网站上,白罗斯还是“白俄罗斯”。
实际上,印度这波改名字,取消“India”这个历史殖民称呼,改为印度人自己的“Bharat”,还是莫迪近几年推行“去殖民化”运动的其中一项。
印度在去年国产航母下水时,莫迪举行了新版海军军旗揭幕,新军旗去掉了原有的英国圣乔治十字福海,加入了印度古代的八边形徽标,莫迪声称这是摒弃了军旗上的“殖民痕迹”。
在去年9月,莫迪又主持了首都新德里的印度门前“国王大道”的更名仪式,将名字改为“责任大道”,此外还修建了在二战时期,亲日反英领袖苏巴斯·钱德拉·鲍斯的雕像。,将其称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英雄。
总的来看,一个国家调整自己的国家名称,那是他的内部事务,咱们管不着。但同样,他调整完自己的名称后,咱们是否跟着改口,那还不一定。
不然万一“Bharat”被翻译为“婆罗多”或“巴拉特”,以后讲述1962年中印冲突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岂不是变成了“中婆冲突”、“对巴自卫反击战?”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69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