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智谷趋势(ID:zgtrend)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震谷子
“极端情况”还没有结束。
过去的24小时,几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都被笼罩在暴雨之中。
截止9月8日晚上8时,这场百年未有的世纪暴雨,已致香港2人死亡1人失踪。
香港特区政府傍晚宣布,极端情况至少维持至9日零点,会密切审视有关情况,公布进一步安排。
深圳似乎也经受住了考验,交通已在逐步恢复中。
接下来,世纪暴雨将一路向西,穿过粤西和广西,最终在云贵高原附近消散。
这场打破多项数据极值的暴雨,意外炸出了中国最有“良心”的城市。
极端天气一定会越来越多,如何改造城市,疏通雨洪,将会成为更多城市的考验。
一场破纪录的暴雨席卷珠江入海口。
从7日中午开始,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就下起了持续一整天的暴雨。
8日早上,广州多区停课,深圳开始泄洪,港交所又一次因为刮风叫停了交易……
一觉醒来,多个国家气象站纷纷报告24小时降雨量,实在恐怖:
(广州)番禺:379.9毫米,打破历史纪录(原纪录355.8毫米,出现在1965-09-20);
东莞:306.3毫米,有观测历史以来第二,打破九月的日降雨纪录;
佛山:274.0毫米,打破历史纪录(原纪录238.5毫米,出现在2008-06-26);
深圳:221.1毫米,九月历史第二大暴雨;
(佛山)三水:185.2毫米,打破九月日降雨纪录;
广州:182.4毫米,9月历史第二大暴雨。
此外,深圳四项记录打破1952年以来极值。罗湖局部24小时降雨量高达503.7毫米。
但最夸张的还是香港。截至8日下午1时,香港天文台24小时降雨量已经超过647毫米。
这不仅超过了2021年郑州暴雨,成为建国以来主要城市24小时降雨量之最,也是1884年以来天文台观测到的最强暴雨!
上一次居然还是清朝,这下用“世纪暴雨”来形容都绝不过分!
香港年均降水量才2400毫米,现在相当于一天下了平常一个季度的降雨量!这跟捅破天没什么区别!
@中国气象爱好者注意到,全港雨最大的地方出现在香港岛最南端的赤柱,24小时倾泻835毫米惊人雨量、打破香港全区24小时最高降雨纪录。香港拉起的暴雨黑色预警,不仅本身就极为罕见,而且持续16个半小时之久也打破了历史纪录。
香港柴湾等地还出现了像泥石流一样的洪水,令人胆战心惊。不过,水浸与深圳排洪无关。
在突如其来的创纪录暴雨面前,人们的反应再一次暴露了不同城市的气质。
在深圳搞钱的打工人,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
“我就知道公司没我不行,深圳没了打工人不行。”
有人问,暴雨天深圳打工人需要注意什么?答案是请注意上班不要迟到了。
有的打工人一觉醒来看见公司通知的第一句是“周五改休息”,正想美美地睡个回笼觉,结果下一句是“周日上周五的班”。
在那些没有被水淹没的地下,深圳打工人挤地铁的样子仿佛岁月静好,车厢里都是搞钱的空气。
还有的深圳打工人吐槽,下暴雨车被淹了,要留在公司过夜了。但是小小的充电线和满满当当的零食就像温暖心灵的篝火,可能世界末日真的来了也不会有什么差别。
而在大街上,任尔东西南北风,该干的活还得冲。左边路边热心摊主在淡定炒粉,绝不能让任何一个人饿肚子;右边外卖小哥坚持送餐,水都淹到嘴巴了居然还能提前送达。
信奉“水为财”的年轻人,守在万象城的门外,等待那只懂事的LV包包顺着回家的路漂到自己的手上。
而比年轻人更加相信水来了就是财的广州大爷们,一早上都很急,担心从番禺宾馆游出去的锦鲤会带跑了财运。
当地政府还呼吁抓到这些锦鲤的市民朋友要好好保管,毕竟就算用现实世界的价值体系来衡量,两万一条的锦鲤跑了,国有资产流失或成广州暴雨最大损失。
他们纷纷奔走相告,接力寻鱼。经过不懈的努力,熟悉的老广拖鞋下踩着的锦鲤,是你那天在夕阳下虔诚求财的记忆。
这次的创纪录暴雨,原因也不简单。
深圳市气象台专家介绍,造成本次极端特大暴雨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台风“海葵”赖着不走,低压环流从7日下午开始至8日凌晨长时间停滞;
二是剧烈的强对流天气成了帮凶,低压、季风和弱冷空气三者叠加;
三是强降雨的“列车效应”,拉长了持续时间。
台风和强对流天气都好理解,这个“列车效应”又是什么东东?
气象上,每一朵对流云都会产生短时强降水。而当多个对流云团依次经过某一地区的上空时,其所产生的降水量累计起来,就会导致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简单点来说就是,某个地区就像一条铁轨上的某一节,而充满水汽的对流云团像排好队一样进入这个地区,就像高铁经过这节铁轨一样,每一次都来增加一点压力,时间长了这节铁轨就会不堪重负。
2021年的郑州暴雨就出现过同样的“列车效应”。对流云团反复在伏牛山前地区发展并向郑州方向移动,导致降水强度大、维持时间长,引起局地极端强降水。
这一次的广州番禺、深圳罗湖、香港赤柱,在整体地区降雨量都暴增的基础上,都出现了更大体量的降雨,就是因为出现了“列车效应”。前几天台风“海葵”在福建登陆时也给福州和泉州带来过“列车效应”。
“海葵”从福建扫到广东,可以说基本就没离开过海洋,再加上强对流天气的助力,对流云团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海上补充到“海葵”的势力范围里,就像打仗时候输送的粮草。这比一次性带来狂风暴雨的普通台风天气更加可怕。
接下来,台风“海葵”还会带着“列车效应”一路向西,穿过粤西和广西,最终在云贵高原附近消散。
这非常值得注意。因为连广深港这种靠近入海口且拥有处理城市内涝能力的大城市,都出现了如此严重的影响,之后几天,相对来说处理能力更弱且遍布大山的粤西和广西地区,应对“列车效应”的压力必定更大,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即便是在创纪录的暴雨面前,总体而言,深港两地的基础设施都经受住了考验,没有发生造成巨大伤亡的洪涝灾害和公共安全事故。
平心而论,广深港的表现确实很好。
尤其是香港花了300亿建设的庞大的城市防洪排水系统,包括4条从香港的山峰中穿越而过的雨水排放隧道和4个巨型的蓄洪池。
不开玩笑地说,如果没有这8个工程,以香港这几天的雨量,东方之珠很有可能就要变东方威尼斯了,中环的豪车都要变橡皮艇。
四条排雨隧道分别是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荃湾雨水排放隧道、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和启德雨水转运计划,设计标准都是抵御200年一遇的洪水。
有了这些隧道,从城市边缘的山峰上倾泻下来的山洪就可以直通大海了,主要是从空间上减轻了城市平地上排水的压力。
例如香港最大的雨水排放隧道,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共设有34个地面截流进水口,直径最大处逾7米,排水量达到每秒135立方米,拦截了从太平山倾泻下来的洪水,将之排放到薄扶林西面的钢线湾。
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的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凭借仅仅30亿港元的造价,却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密集的中环、湾仔、铜锣湾等老城区的排水压力,贡献巨大。
另一方面,香港四个巨型的蓄洪池分别为大坑东蓄洪池,上环蓄洪池、跑马地蓄洪池、安秀道蓄洪池。
未来香港还将改造部分游乐场、市民公园等成为新的蓄洪地点。选择这些地点,既不占用城市用地,又能防范洪涝,一举两得,非常值得借鉴。
香港的蓄洪池其实本质上就是类似水库的空间,主要是从时间上降低了雨水和洪水在城市地面上停留的危害。
换句话说,香港的这八大排水工程,可以在时空上一起进行泄洪,尽可能地减少洪涝灾害对城市生产生活的影响。
其实香港这一套系统,跟日本东京的地下排水系统是一个道理。但如果一座“海绵城市”只靠山上或地下空间的泄洪,还是不够的。就像当“列车效应”来的时候,短时间的海量降水,首先冲击的还是地面上的空间。
所以日本东京还设计了一套地面上的“雨水流出抑制”对策,包括透水铺砖、绿色屋顶、蓄水模块、渗井、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等。
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减缓雨水汇集!
有意思的是,这套地面上的对策,就是深圳这几年打造“智慧城市”的一个重点。
深圳福田的红树林生态公园,是一块占地38公顷的超大“海绵”。
天空落下的雨水,不是杂乱无章的自然馈赠,而是蓄积在屋顶的花园、流入植被缓冲带、渗入透水混凝土,顺着设计好的路线进入园区的蓝云湖里,变成淡水湖储存起来。如此引水入湖,每年为公园进行生态补水多达40万立方米。
这条路线不是随心所欲搭建起来的,而是根据藏在植被带和透水砖里的传感器所产生的源源不断的数据实时调整。下的雨,被人为规划了,流到哪里,有多少被利用起来了,人们通过腾讯云等平台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数字孪生,是当前深圳发展新型智慧城市最大的狠招。比如,在实时孪生的系统里,可以查看红树林生态公园海绵项目的评估数据: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92%,年均降雨总量的92%被下渗到绿地中、集蓄到淡水湖或是蒸发掉,剩下的8%排放到公园外。
……
这些都是深圳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的缩影,也都是深圳市民所见所感的日常。
用科技和工程的力量应对自然的变化,让城市更加宜居,深港两城再一次跑到了所有人的前面。
希望不淹城市的神话里,会有越来越多中国城市的身影!
参考资料:
香港直通车:深港创记录暴雨!香港花300亿建的防洪排水系统,起了啥作用?
中国气象爱好者:台风海葵又发威!特大暴雨或影响广东早高峰,台风鸳鸯将袭日本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69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