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雄镇正定古城,何以成为“京外名刹之首”?

作者:成蹊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北方雄镇正定古城,何以成为“京外名刹之首”?

如今,正定的古街古巷、古寺古塔、古城古韵尽收眼底,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往日尘烟。

 

北方雄镇正定古城,何以成为“京外名刹之首”?

正定广惠寺华塔。摄影/秋影随风,来源/图虫创意

 

枕山接海,雄镇河朔

从远古走来的北方雄镇

正定西依太行,北枕恒岳,南邻滹沱,东接瀛海,位置险要,兵家必争,与保定、北京并称“北方三雄”。古人曾说:“中国咽喉通九省,神京锁钥控三关。地当河朔称雄镇,虎踞龙盘燕赵间。”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者顾祖禹认为,正定“府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震慑……盖其地表带山河,控压雄远”。

 

春秋时期,正定县新城铺是北狄鲜虞部落的政治中心。战国时期,鲜虞部落建立的中山国,虽不及“战国七雄”叱咤风云,但凭借着政治智慧和商贸实力,在群雄逐鹿的时代存续了350余年,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山文化。

 

当历史的车轮缓缓驶达公元前3世纪,廓清宇内的秦始皇在此地设立了恒山郡。位于石家庄东古城附近的中山国名城大邑——东垣故城遗址,为我们揭开了恒山郡的神秘面纱。20世纪80年代,在石家庄丰收路北侧被人们称作“云盘山”的人造土丘里,恒山王张耳金印的问世,证明了恒山郡的演进历史。公元前196年,刘邦在这里平定异姓王陈豨的叛乱,诏令东垣改名“真定”。此后,“真定”之名历经千年,直到清世宗时期,为避雍正皇帝胤禛名讳,遂改名为“正定”,延续至今。

 

北方雄镇正定古城,何以成为“京外名刹之首”?

西汉真定国。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公元352年,前燕大将慕容恪攻冉闵于常山,在滹沱河北岸修建了一座军事堡垒,名曰“安乐垒”,也就是如今正定古城的源起。北魏天兴二年(398),北魏攻克真定,道武帝拓跋珪登上真定城头,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又因其在河之阳可避开水患,便将郡城迁到此,由此开启了正定城的历史。100多年后,北周将正定城改建为石城,周长15里,“自太行运石,驭民万人,三年乃成”。至唐武德四年621恒州治所稳定于正定,自此正定快速发展。唐开元十九年(731),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游历燕赵,谒见恒州刺史韦济,作《真定即事 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诗,称正定“城邑推雄镇,山川列简图”,可见正定之雄伟。

 

自晋至清,真定城均为历代郡、州、路、府的行政治所和军事驻地。这里曾是唐代成德军的治所、契丹国的中京、宋元时期的北都、明代的军屯卫,清代一度为直隶省会。重要的政治地位和通达的交通,使正定逐渐成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正定也因此成为北方雄镇。

 

慷慨悲歌,碧血千秋

对国家无比忠诚的正定

“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真定,以其扼贼冲,为国门户也。”

 

面对城高池深的正定城,北宋学者宋祁发出如此的喟叹。顾祖禹则认为:“数百年中,其地有不被兵甲者乎?”千年以来,围绕正定,上演了一幕幕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故事,也谱写出一篇篇英雄史诗。

 

唐天宝十四载(755),“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刺破了大唐盛世的迷梦。安史叛军席卷关东地区,唐军溃散、城池弃守、官员投降。然而,在形势一片糜烂之时,与叛军中心幽州近在咫尺的正定城,却有这样一个人,坚定不移地举起大唐的旗帜。他就是颜杲卿。

 

北方雄镇正定古城,何以成为“京外名刹之首”?

唐代恒州。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颜杲卿,字昕,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族兄,为北齐大儒颜之推的后人。出身于累世诗书大族的颜杲卿为人刚正,为官清廉,颇受百姓爱戴。安史之乱后,安禄山率兵南下,进逼正定。面对咄咄逼人、锋芒正盛的安史叛军,颜杲卿为避免城中军民不必要的伤亡,率长史袁履谦出城拜谒安禄山,假意投降。安禄山大喜,赏赐给颜、袁二人袍服。为防变故,安禄山将颜杲卿幼子、幼孙裹挟以为人质,并派自己的养子李钦凑屯兵于真定附近的土门,以监视颜杲卿。在返回正定的路上,颜杲卿手指安禄山赏赐的衣服对袁履谦说道:“你我怎么能穿这样的东西呢!”袁履谦明白颜杲卿的意思,表示愿意与他一起共襄义举,反击叛军。此后,颜杲卿称病不出,暗中派人联系太原尹王承业,并让平卢节度副使贾循攻取幽州。然而这件事被安禄山知觉,贾循被杀。颜杲卿见此佯装不理政事,暗地里与隐居的权涣、郭仲邕商议对策,并族弟、时任平原太守颜真卿商议平叛大计。

 

唐天宝十五载正月(756),此时安禄山已经攻占洛阳,颜杲卿在真定正式举起义旗,起兵平叛,河北各地纷纷反正响应,已经被安禄山占领的赵郡、钜鹿、广平、河间等地纷纷斩杀安禄山任命的刺史。

 

听闻后方大乱,安禄山很惊恐,派遣大将史思明率军攻打真定城。正月初五日,史思明部兵临真定城下。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颜杲卿积极组织军民抵抗,并派人向太原府尹(太原府长官,从三品)王承业求援。然而,王承业因嫉妒颜杲卿的功劳,置天下大事于不顾,拒绝出兵救援。颜杲卿率领军民拼死抵抗六天,终因实力悬殊,城池失陷。当时,史思明等叛将以颜杲卿幼子颜季明的性命胁迫颜杲卿投降。颜杲卿没有答应,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和卢逖等人一同被杀。被押送到洛阳后,安禄山愤恨于颜杲卿的“背叛”,让人以凌迟的酷刑折磨他。行刑期间,颜杲卿对安禄山骂不绝口,恼羞成怒的安禄山命人将他的舌头钩断。但颜杲卿仍不屈服,用半截舌头含糊大骂,直至气绝身亡。他就义后,与他同时被擒的下属、族人均被杀害。

 

颜杲卿被害后,直至唐肃宗乾元初年(758)方才被找到遗骸。为了缅怀为国捐躯的兄长、侄子,颜真卿满怀悲愤地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季明文稿》。

北方雄镇正定古城,何以成为“京外名刹之首”?

行书《祭侄文稿》。作者/(唐)颜真卿,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元元年(758)五月,唐肃宗下诏表彰颜杲卿的功劳,认为他“艰难之际,忠义在心”,追赠“太子太保”的官衔。

 

“常山义旗奋,范阳哽喉咽。胡雏一狼狈,六飞入西川。哥舒降且拜,公舌膏戈铤。人世谁不死?公死千万年。”

 

正如500年后的文天祥所吟咏的那样,“颜常山”已化作中华民族忠魂谱上的不朽丰碑,与正定融为一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时,挺起胸膛、前赴后继,谱写出中华民族历史上可歌可泣、雄伟壮丽的篇章。

 

不顾劳苦,不惧风险

梁思成与正定古建筑保护

正定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 ,二十四座金牌坊”之说,在周长12公里的古城内,千余年的历史给正定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其中,有“京外名刹之首”之誉的隆兴寺,有“镇府之巨观”之称阳和楼,有保存唐代构件的开元寺……1994年,正定县城被国务院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而这一切,都与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有密切关系。

时间回到20世纪30年代。1933年4月16日,梁思成第一次考察正定。当天下午5时,隆兴寺安顿好之后,当晚他便开始了考察,直到“天已墨黑,殿里阴深森,对面几不见人,只听到上面蝙蝠唧唧叫唤”,才回方丈院晚斋。这年11月,意犹未尽的梁思成携夫人林徽因再次来到正定,“留定旬日,得详细检正旧时图稿,并重新测绘当日所割爱而未细量的诸建筑物”。这次考察“成图盈筐”,满载而归。

 

新中国成立不久之后的1952年暑假,已经担任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主任的梁思成,带着学生第三次来到正定考察测绘古建筑。他们顶着酷暑认真工作,仅隆兴寺摩尼就绘图几大本。据参加测绘和接待的相关人员回忆,梁思成指着摩尼殿的斗拱说:“我这辛苦算得了什么,绘制祖先的神妙结构也算是一种幸福。绘制下来,保存下来,为后人,为保存 国宝出一份力,也是作为现代中国人的一份荣耀啊!”

 

北方雄镇正定古城,何以成为“京外名刹之首”?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摄影/秋影随风,来源/图虫创意

1963年,已经著作等身、桃李天下的梁思成第四次来到正定考察。此次考察,梁思成为正定文物保护,特别是古建筑保护提出了很多权威性意见,指明了方向。

梁思成的四次考察成果形成了《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其中,梁思成对正定的许多古建筑都做了很高评价,并确定了一些古建筑的建造年代,同时还绘制了大量古建筑结构图,留下许多有价值的摄影图片资料,为今天进行古建筑维修、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图文资料。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586),初名龙藏寺,唐改龙兴寺,清康熙四十八年 (1709 ) 赐额“隆兴寺”,沿袭至今,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是现存宋代佛寺建筑的重要范例。摩尼殿的五彩倒坐观音被认作是世上最美的观音,鲁迅先生曾长期将其照片摆放在他北京故居的书案上,并称其为东方美神。最具代表性的是寺内高21.3米、42只手臂的铜铸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据隆兴寺碑记载,大铜佛的铸造,是“先铸佛,后盖楼”“就地支锅,屯土增高,分节铸,再加雕刻”。关于摩尼殿的建筑年代,梁思成在第一次考察时发现县志中“竟无只字提到”,且寺内数十方旧碑也未及细读,但他根据其建筑形制判断“至少也是北宋原构”。1978年摩尼殿大修时发现的多处墨书题记证实了他的推断。寺内的转轮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可以转动的藏经书架,为北宋遗物。当梁思成第一次登上转轮藏殿二层时,便“发现藏殿上部的结构,有精巧的构架,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许多精美奇特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他称赞“转轮藏殿之结构尤为精巧,是木构建筑之杰作”“转轮藏殿梁架的结构,可以说是建筑中罕有的珍品”“在梁架用法中是最上乘”。他惊叹:“各梁柱间交接处所用的角替、襟间、驼峰等等,条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唯有听大乐队之奏名曲,能得到同样的锐感。”

 

北方雄镇正定古城,何以成为“京外名刹之首”?

梁思成绘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平面及横断面。来源/梁思成《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塔原本是印度佛教大师圆寂后一种象征性的坟墓,起到纪念作用,传入我国后与古代建筑相结合,形成中国式的塔。国内许多地方有塔,但多为个体,正定古城内却存有四塔。从长乐门沿文化街向北,依次排列着广惠寺的华塔、临济寺的澄灵塔、开元寺的须弥塔、天宁寺的凌霄塔。四塔为唐、宋、金时期建筑,均被列为国家级文物。梁思成评价四塔:广惠寺华塔“也许是海内孤例”, 临济寺澄灵塔“清晰秀丽,可算塔中上品”,开元寺须弥塔是“正定的塔中之最古者”,对天宁寺凌霄塔则分析了砖木混构、下疏上密的特点。今天,这四座古塔如镶嵌在大地上的四颗明珠,成为正定古城的胜景。观望四塔,给人以华塔最美(塔表雕塑美轮美奂),凌霄塔最高(60米,有巍峨入云之态,故名“凌霄”),澄灵塔最秀(四塔中的“淑女”,窈窕秀美),须弥最古(比西安的大小雁塔还要古老)。古塔,已成为古城的重要标志,给人留下怀古探幽的空间,也丰富着古城的画卷。

 

燕赵大街两侧相距不远,留存着府文庙、县文庙两处文庙。因为庙内有我国现存最早的大成殿县文庙,早在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思成考察该殿后认为,“建筑构架如此的简洁了当,如此的合理化真是少见”。他还把此殿外表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建筑物相比较,认为此殿为唐末五代时的遗物。当时正定女子乡村师范学校住在文庙内,梁思成当即告诉引导他们参观的校长,这大成殿也许是正定全城最古的一 座建筑,请他保护好,“不要擅改,以存原形”。

 

阳和楼是正定城池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镇府之巨观”,也是正定城的一处标志性建筑物。1933年,梁思成第一次考察,便有“阳和楼及县文庙两处重要的发现”。他盛赞阳和楼“ 其布局略似北平的天安门端门”“七间大殿立在大砖台上,予人的印象,与天安门端门极相类似”“全部的结构就像一座缩小的天安门”。阳和楼“在大街上横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待详细观察了殿身的梁杨和斗拱后,他认为“使我们心花怒放 ,知道这木构是宋式与明清式间紧要的过渡作品”。于是推断无明确记载始建年代的阳和楼虽多次重修,但其当“是金元间的作品,殆无可疑”。令人十分痛惜的是,阳和楼拆毁于解放前。

 

北方雄镇正定古城,何以成为“京外名刹之首”?

正定阳和楼。摄影/迟到摄影,来源/图虫创意

 

开元寺钟楼和楼内悬挂的铜钟,悬挂在一座不起眼的钟楼上而千年不坠,世所罕见。这座钟楼是梁思成1933年第一次考察时的一个“意外收获”。他称赞钟楼结构“补间铺作只是浮雕刻拱,其风格与我已见到诸建筑迥然不同,古朴简壮无过于是”。因此他断定“这个建筑物乃是金元以前钟楼的独一遗例”“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

 

北方雄镇正定古城,何以成为“京外名刹之首”?

正定开元寺钟楼。摄影/patagonialc,来源/图虫创意

正定县委前有一株600多年的古树,一如正定古城一样历经岁月却依旧如故,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正定的过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充分肯定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要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正定,以其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走过千年风雨,穿越历史烟云,迈向辉煌未来。

 

参考文献:

①《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②《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③《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④刘萍:《千年古郡正定城》,《河北日报》2013年6月14日第009版。

⑤茅海波:《正定古城墙的兴衰》,《档案天地》2015年第1期。

⑥刘友恒、于坪兰:《略论正定城墙历史变迁及唐五代时期正定城的三城格局》,《文物春秋》2020年6月。

⑦张超逸:《安史之乱与正定古城——颜杲卿常山平叛留青史 古正定历史挖掘存缺憾》,《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年3月。

⑧张永庆、武威振:《梁思成与正定古建筑——纪念梁思成先生首次考察正定70周年》,《文物春秋》2003年第4月。

⑨宋家明:《正定古城的记忆》,《天津人大》2016年8月。

北方雄镇正定古城,何以成为“京外名刹之首”?
END
作者 | 成蹊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70155.html

(3)
上一篇 2023年9月10日 下午12:30
下一篇 2023年9月10日 下午12: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