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挖墙角”,中国“拆地基”,战略不对称看谁更着急?

作者:风留痕

本文转载自:动态大参考(ID:dongtaidacankao)

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加一边通过外交互动进行正面向中国施压,一边又欲通过印太外交攻势挖中国的“墙脚”,然而,中国也没闲着,一系列外交举动,显然是在折美国霸权的根基,可以说是一种不对称的战略打法,看谁更有力,看谁更着急?

在欧洲坚持拒绝站队美国搞阵营对抗的情况之下,拜登近来还是在主打印太牌,希望通过重塑印太秩序来孤立围困中国。

实际上就是离间中国与区域内国家的关系,破坏区域合作大局,以此来孤立打压或搅乱印太局势,然后再由美国出面管理或领导印太,进而赢得重塑世界秩序的大国“竞争”,也就是重塑美国霸权地位。这就是所谓的印太战略的主旨。

东北亚的日韩本是美国的附属,所以印太战略的重点就在于拉拢印度洋上的印度和西太平洋终端的东盟。

尽管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坚定拒绝站队美国的立场,也坚定了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可是,美国还是不死心,也或许是自信,试图从个别国家下手,采取各个击破战略。

马科斯执政,给了拜登以机会,成功与菲律宾签署了增设军事基地和加强军事合作的条约,加上原本就有的条约,可以说美菲关系更进一步。

希望利用中菲矛盾升级把南海搅浑,并希望通过南海风云离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而目前的中菲关系也确实是如美国所愿。

一个菲律宾显然不够,美国也早就盯上了越南,中越不但有海上主权争端,更有历史上的恩怨,而越南也急于在制造业转移大潮中成为制造大国,与美国接触甚至是升级合作关系也是自然。

如果能够把菲越两国纳入自己的“麾下”,不但会给中国制造麻烦,也可以起到分裂东盟的作用。

由于中国与东盟合作在不断深化,且已经连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争取东盟自然就要是离间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从亚太战略升级到印太战略,就决定了印度在这盘大棋中的重要性。因此,拜登一上台首先就强力拉拢印度,且升级了美日印澳四方对话机制。

而印度也确实一度曾经与美国打的非常火热。如果东盟和印度都疏远甚至是与中国做对,对美国来说真的是太理想的局面了,印度战略就真的从虚幻中照进了现实。

但是,目前看来,菲律宾的挑衅受到了中国的强力打压。从刚结束的东盟峰会来看,东盟非但没有因此而改变立场,反而有意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关系。重要的是,东盟根本不理会中菲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东盟视这是中菲之间的事,与东盟无关,更反对域外国家借机介入闹事。

重要的是,东盟更坚定了独立自主的立场,而且已经是把自己定位为区域发展的中心地位,这事美国可就难办了。

虽然刚传出美越升级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对于越南来说眼下是不可能与中国翻脸,绝不会以牺牲对华关系来亲近美国,更不敢在南海主权争端问题上挑事找打。拜登注定还是白忙活一场。

拜登拒绝了印尼参加东盟峰会的邀请,却去参加了印度召开的G20峰会,这本就有冷落东盟之嫌。而不参加东盟峰会却在G20后再到东南亚来访问越南,这显然是传递冷淡不听话的东盟的意思。

当然,这也表明拜登已经对拉拢东盟不抱希望,而东盟也会更坚定疏远美国

G20峰会上,印度非但没有按美国的旨意行事,反而不顾美国反对邀请了俄罗斯参会,也反对在联合声明中直接谴责俄,并与中国一道把非盟拉进了G20

有意思的是,在拜登与莫迪进行访印会晤的时候,印方却来了个闭门会谈,弄的白宫官员和美国媒体是一肚子意见。

其实,私下里会晤,这是莫迪在给拜登面子。拜登搅局G20打乱了莫迪借峰会彰显印度影响力的重大计划。在峰会期间使用了“婆罗多”一词,实际上未必意味着要改国名,而是在暗示印度不是殖民地,不会认美国为主子。

重要的是,印度不大会改变对乌克兰战争的态度,也不会改变与俄罗斯密切的贸易往来。如果当着媒体的面,莫迪当面锣对面鼓有些话还真的“不好说”。

总之,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印度显然是更多在利用美国,而美国却无法有效利用印度。与越南的关系也是一样,恐怕都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虽然一直不成功,甚至还要面临失败,可重塑印太或领导印太的战略不能放弃。一旦真的失败了,就意味着中国在印太游刃有余美国的全球战略就要玩完。因此,明知不可为也必须挖中国的墙脚、拆中国的台,能搬一块砖是一块砖,总比什么也不干强。

美国急于重塑印太,中国自然也不能闲着。美国要挖中国墙脚,中国目前在踹美国后门,挖美国霸权的根基。

在此次G20峰会期间,李强总理分别与英国首相苏纳克以及欧盟主席和欧洲理事会主席,这多少还是有些意外。

虽然欧洲明确拒绝站队美国搞阵营对抗,可在对华合作的问题上却一直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甚至于近来还一直在附和美国搞去中国风险。

特别是英国,已经公开的把中国视为“敌手”。跟美国也跟的最紧,能在G20上与李强总理会面,也真的有点意外。

虽然跟美国很紧,但英国也确实感受到了恶化对华关系的压力。虽然近来拜登政府又开始唱衰中国,可恐怕没有人会相信中国经济会出现大问题,依然还是把“救世”的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因为美国根本指望不上。

苏纳克政府在对华关系问题上,实际上也早就有所改变。日前英外交大臣突访中国,应当就是为了苏纳克与李总理会晤打前站。

苏纳克表示,英国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重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英方愿同中方进行建设性、坦诚对话,加强经贸、科技等领域务实合作,妥善处理分歧,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构建稳定和互惠的英中关系。

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就是尊重中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重视中国的作用,就是认清中国实力。这是不愿意与中国对抗下去,或者说愿意与中国合作的重要基础。

英国方面的转变。一是难以承受恶化关系的后果,二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三是国际大势所趋,四是中美之间的互动让英国心中没底。一旦中美关系回暖,英国再转变可就来不及了。

没想到的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和欧洲理事会主席也在峰会期间分别与李总理会晤。

冯德莱恩亲美疏华特别明显,一向是嘴硬。而米歇尔对华态度则一向是温和客观。

冯德莱恩表示:“今年以来,欧中交往不断加强,取得积极成果。欧方愿同中方加强各领域对话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在去中国化已经成为了种思潮的情况之下,冯德莱恩竟然还称欧中交往不断加强,不是实属难得,而是实属无奈了,因为欧洲一半会儿难以走出衰退困境。再不与中国合作甚至是与中国对抗,欧洲可就真的没救了。

米歇尔表示:“欧盟愿做中国真诚、可信、建设性的朋友和伙伴。中国繁荣对欧盟和全世界都是一件好事,欧盟无意遏制中国发展。欧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愿与中方共同努力,办好欧中领导人会晤,深化各领域对话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与稳定等全球性挑战。”

米歇尔一向代表着欧洲对华思维的理性声音。这一次从幕后走向前台,与冯得莱恩分别见李总理,可以说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两个欧洲领导人的表态,可以说代表了欧洲对华关系认知的转弯,已经走在去中国风险路上的欧洲是要走回头路的意思了。

对中国来说,并不奢望欧洲能够像发展中国家那样的积极对华合作,毕竟欧洲碍于美国的淫威和面子,毕竟有意识形态的不同。

只要欧洲不加入美国战队,只要保持目前这种中美单打独斗的局面就足矣,美欧形不成合力,可以说中国就无虑。

这一是表面了欧洲依然还是坚持战略上的独立自主,依然坚持的是维护多边主义建立多极世界格局的原则立场,这就表明了在全球发展观和治理观方面中欧更趋一致,这实际上已经等于是孤立了美国

欧洲、英国,都开始坚定对华合作立场,也就等于是开始疏远美国重塑印太的战略。而近来澳大利亚与中国也正在修复受损的关系,“大韩国”近来已经有点不知所措了,目前也只有日本死心塌地做走狗了。

俄朝互动开始加强,如果金正恩真的去了俄罗斯与普京会面,对韩国来说可就是噩耗了,而近来朝鲜公开的各型导弹、先进无人机特别是战术核潜的入役,韩国心中的恐惧感会暴增,显然已经开始引火上身了。

而如果传闻的中俄朝联合军演真的上场,韩国肯定会吓尿裤子了,美国也将遇到大麻烦。

美国拉菲越,可东盟和印度却开始疏远美国了。美国挖墙脚战略战术很难有效实施。中国与英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的互动又开始加强了,这等于是在踹美国的后门。

用拜登的话说就是,有了(欧洲)盟友的支持,美国才更强大。如今欧洲又准备加强对华合作了,美国会显得非常孤立,对中国就形不成战略优势。

美国怕的是一旦欧洲对华战略转变,对俄态度恐怕也会开始转弯。美国是退回大西洋堵欧洲这个后门,还是继续不顾一切东进?这是必须要做出选择的。在中美斗法的关键时刻,这会动摇美国的决心意志。

其实,近来华为推出的新款5G手机一事,不但惊着了美国,更是吓着了欧洲。

已经踏上去风险道路的欧洲,这会儿必须认真思考如何与中国相处了。中国5G芯片突破太快,这意味着中国在高科技领域正在酝酿更大的爆发,更证明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后劲强劲。此时还要与去中国化,显然得不偿失。

特别是在欧洲还处在衰退危机之中关键当口,不与中国合作,只能是走向衰败。而与中国合作,才是救欧洲的唯一出路。

如今的情形是,发展中国家正在推动全新的发展和治理体系的建立,也可以说正在推动去美国依赖或风险。欧洲的转变,将加速世界变革,或加速多极世界的建立,这是在拆美国霸权的地基。也就是说,中国实际上是在发力重塑世界。而美国却还只限于重塑印太战略的阶段,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对美发动的不对称战略。表面上中国很被动,实际上中国已经占据了大国竞争的优势地位,正在赢得主导权。关键是,中国目前只是因势利导,而不需要花费大力气。尽管中美有实力差距,但中国才是撬动地球加速转动的杠杆。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70798.html

(6)
上一篇 2023年9月12日 上午11:23
下一篇 2023年9月12日 上午11:4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