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G20峰会看出来,印度要做全球南方国家的领袖

作者:金灿荣

本文转载自:底线思维(ID:dixiansiwei)

9月9日至10日,为期两天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由于今年3月与7月的外交部长、财政部长级会议均未达成共识,外界普遍对这次G20峰会预期较低。
经过激烈讨论,峰会最终达成的联合声明并未如西方所愿谴责俄罗斯,但呼吁“所有国家必须避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来寻求获取领土”,从而避免了G20峰会的分裂。有西方媒体认为,这部分内容意味着西方在与“全球南方”就如何描述俄乌冲突的争论中败下阵来。多个发展中国家则称赞峰会取得“成功”。
在大国竞争加剧、西方国家用俄乌冲突议题绑架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背景下,如何评价本次G20峰会的成效?印度在这场“全球南方”国家影响力日增的峰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G20峰会的未来在何方?就相关问题,观察者网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

【采访/观察者网 郭涵】

观察者网:由于之前的外长与财长级会议均未达成共识,外界对这次印度举办的G20峰会普遍期待较低。不过,峰会最终还是达成了一份联合声明。英国《金融时报》形容其中关于俄乌冲突的表述是“对西方的一大打击”。您认为这次G20峰会办得成功吗?如何评价?
金灿荣:今年印度主办的G20峰会还是很有特色,也取得了一定成绩。9月9日峰会第一天就发表联合声明,在西方国家试图把峰会政治化的背景下,这是不容易的。联合声明对俄乌冲突使用了比较中性的说法,俄罗斯对此基本满意,乌克兰很不满意,其他西方国家也在阴阳怪气。但声明实际上排除了有些国家对G20这个讨论经济议题平台的政治化干扰。
金灿荣:G20峰会看出来,印度要做全球南方国家的领袖
9月10日,G20出席领导人参加纪念甘地的活动 (图源:PTI)
此外,这次G20峰会正式吸收非盟作为一个成员,这算是一项成就;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方面达成了一些共识,比如首次支持在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增加三倍的目标,做了一些表态。如你刚才所说,确实在开会前各方面对这次峰会的期待不高,一是中俄最高领导人没去,二是之前几个部长会议没有具体的成绩。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从整体来看,这次G20峰会办得好过预期,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是印度莫迪政府在外交上的一个成就。这会对他接下来的选举有帮助。
另外的关注点是在G20峰会之外的双边活动,尤其是美印关系。拜登前往印度,提出建一条连接“印度-中东-欧洲”的经济走廊,有人说这是跟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抗衡。我觉得如果他们真的能做成这件事,其实跟“一带一路”倡议的宗旨也不矛盾。但是目前能否做到还不好说,美国、部分欧洲国家与印度具体要如何落实,资金如何保障,有没有足够的基建能力,这些都是问题。尤其是这些国家的基建能力跟中国比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但不管怎么讲,我认为这在美印关系中也算一个挺大的成绩。双方近几年一直在走近,但是具体成果比较少,而这次提出的项目也算是莫迪外交取得的成绩。这肯定会对印度的国际地位、对印度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莫迪的国内政治声望有帮助,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观察者网:英国广播公司(BBC)评论,这次G20峰会声明对俄乌冲突的表述,体现了西方在与全球南方国家的争论中“败下阵来”。结合刚刚提到的非盟加入G20,您认为这次峰会体现了印度想要在全球南方国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印度对自身的这一定位,否会跟对中国的定位产生竞争?
金灿荣:全球南方(Global South)这个概念最早在冷战时期提出,过去中国不怎么用,因为在冷战的特定背景下,全球南方是不包括社会主义阵营的。除了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苏联主导的苏东阵营外,剩下的就叫全球南方。所以这个概念刚提出时有点排斥中国,而印度是全球南方的积极倡导者,很想扮演组织领袖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国家,国内媒体都在用这些词,往往不太注意区分。但大家一定要记住,全球南方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有冷战背景的,它是把包括中国在内的东西方重要国家排除在外的。所以我们用词要慎重一点。
坦率地讲,虽然印度综合国力不如中国,发展不如中国,但如果通过将中国归入社会主义国家,进而排除出全球南方国家,那么印度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确实是个领导者,他在里面的实力是相对比较强的。
这一次印度通过举办G20峰会,邀请非盟集团永久加入G20,毫无疑问会提升印度在非洲的影响力与形象。印度想要做全球南方国家的领袖,这是毋庸讳言,地球人都知道的事。目前来看,印度的发展势头还不错,至少表面上经济数据不错。莫迪执政到现在8年多,印度的(以美元计价)GDP陆续超过了加拿大、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排在世界第五了。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印度在不远的将来超过德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是大概率事件。所以从技术角度来看,印度成为全球南方国家的领袖是有可能的。
当然中国现在比较大度,我们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永远跟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不管用什么概念,我们在当今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中  永远为发展中国家说话,这些基本立场是不会改变的。当中国发展自己的同时也让其他国家分享发展红利,就能获得影响力。印度要推动全球南方国家的议程,中国是乐观其成。比如说这次围绕G20声明对俄乌冲突的表述,印度用全球南方的概念团结了一批国家,平衡西方的霸权主义,这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观察者网:这次G20峰会还有一个小插曲,莫迪在会议现场桌前的国名被改成了“婆罗多”(Bharat),引发了一些热议。除了国内政治的因素外,您认为莫迪与他的印度人民党在“改国名”问题上还有哪些考虑?
金灿荣:我理解的印度人民党是靠印度教民族主义,把占总人口85%的印度教徒团结起来。他们的民族主义与宗教色彩非常强,而使用梵语“婆罗多”这个词就符合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心理。因为“印度”毕竟是外来词。印度国内关于改名这个事长期存在呼声,现在莫迪的政治地位比较稳,他就想尝试一下。
金灿荣:G20峰会看出来,印度要做全球南方国家的领袖
莫迪出席G20峰会期间,桌前的名牌上已经改为“婆罗多”(Bharat) 图自:社交媒体
但目前的危险在于,通过印度教民族主义团结国内的大部分人,就会导致与剩下占15%的穆斯林、锡克教徒之间产生矛盾。所以这是一柄双刃剑,莫迪在团结印度社会主体的同时,也会带来很严重的分裂。
另一方面,将国名从“印度”改为“婆罗多”也体现了一种去殖民化的考虑。许多全球南方国家虽然在政治上实现了去殖民化,但不管是经济、文化还是许多方面,去殖民化都远远没有完成。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改名也有在南方国家中独树一帜、树起一面大旗的考虑。
观察者网:您能否谈谈中印关系面临的挑战,目前在改善双边关系方面存在哪些困难?
金灿荣:我不是专门研究中印关系的专家。从一般的国际问题观察者角度看,我们说,中国很希望中印关系稳定,这符合中国利益。但现实情况是双边关系现在遇到一些困难,有几个原因。目前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在往上升,非常强烈,在领土问题上的立场比过去强硬。此外,印度目前的内外状况都还不错,国内经济总体表现不错,在国际上处于左右逢源的状态,西方国家、俄罗斯与南方国家都对印度期望很高。印度国内的自信心上来了。
还有就是政治因素,印人党有意识地要打民族主义牌,民族主义在他的国内基本盘中土壤非常扎实。印度在内外处境不错的情况下,有人想在政治上打这张(民族主义)牌,导致印度对中国总体态度趋于强硬,这是目前双方关系困难的根源。
另一方面,不排除在中美关系不好的背景下,美国拼命地拉拢印度,怂恿印度对华强硬,这是外部的原因。但我认为目前中印关系总体处于可控范围内,不用太悲观。双方已经进行了19轮边境问题军长级谈判,这次李强总理去参加G20峰会,说明中国是重视G20、重视中印关系的。
金灿荣:G20峰会看出来,印度要做全球南方国家的领袖
当地时间9月9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新德里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期间会见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观察者网:围绕共建“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的问题,美国与印度利用这次G20峰会的契机走近。与此同时,在俄乌冲突问题上面,可以看出作为峰会东道主的印度并没有选择跟美国站在一起。您怎么看印度处理对美国关系时的平衡?
金灿荣:这几年印美关系是比较热络的。印度在1947年独立时与美国关系还可以。但是进入冷战时期,随着美国与巴基斯坦关系加强,印度搞不结盟运动、与苏联关系加深,印美关系有一段时间很不好。冷战结束后,美国南亚的外交重心从巴基斯坦转向印度,印美关系相比冷战时期好了一点,但是真正热络起来还是近些年,尤其是随着中国崛起的背景,美国把中国当对手,印度对中国的防范心理也在加强。应该说,印美关系处在自印度建国以来比较好的状态,这是一个总判断。
但是印度不可能完全倒向美国,因为他要保持独立性。印度不愿意成为大国竞争中的棋子、别国手中的一张牌,还是希望在东西之间左右逢源。所以印度可以跟着美国搞新项目、在气候问题上合作,但是在政治上还是要跟美国保持一点距离。印度成为日本、韩国这种美国小跟班的情况不大,他对自身的定位就是世界级大国。
观察者网:刚刚提到的“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中,除了印度之外,中东国家尤其是沙特阿拉伯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不久前召开的金砖峰会上,沙特也受邀加入金砖国家组织。您怎么看以沙特为代表的一批国家这种“多方押宝”的决策?
金灿荣:我觉得这很正常。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世界变得更分裂了。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变得非常团结且霸道,要求世界各国选边站队,帮助他们压制俄罗斯。但恰恰是西方国家这种极端施压令全球南方国家非常紧张,他们有意识地要抱团,同西方国家保持一定距离。
另一个因素是近年来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我之前也提过这个观点,即我认为美国已经开始了对华“新冷战”。在这个背景下,中美关系走向战略竞争,俄美关系走向纯军事对抗,世界比过去更分裂,世界级大国都要争取中等国家的支持。中等国家的地位是相对上升的,外部对他们的需求上升了,他们可选择的政策就变多了,自然要寻求两边平衡,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中东历来是世界大国的必争之地。如今最适合代表南方国家的平台当然是金砖国家组织,所以沙特为代表的国家会选择加入金砖国家组织,但也不会公开得罪西方。
另一个比较广泛的合作平台就是G20,它的好处是东南西北各方的国家都在一起。所以美国、印度在G20的框架内提出这个经济走廊项目,对沙特以及全球南方国家来说也是乐观其成。
观察者网: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G20就评价俄乌冲突的问题、气候问题、新兴国家的债务及融资等许多问题都无法达成共识,因此并不看好G20机制的未来。您怎么看这种观点?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包括之前聚焦南非的金砖国家峰会,以及即将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中方对国际多边合作机制的关注重心是否也在发生改变?未来该如何看待G20的意义?
金灿荣:对中国来讲,可能以后会重点发力推动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组织、“一带一路”峰会等,以及中国-中亚峰会、中国-阿拉伯峰会、中国-非洲峰会等等次区域的合作交流机制。中国肯定会优先发展这些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至于其他的多边机制,中国不会主动放弃,除非它解体或者说死亡,那就没辙了。
我认为G20这个国际机制未来还会存在,但是价值大小不好说。首先,它依然具备特殊的功能,从代表性来说,G20峰会要比七国集团(G7)更好;从效能来说,G20又要比联合国大会更好。
G20毕竟是一场危机的产物,是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正式创立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德国人提出全球需要一个更好的宏观经济协调机构。然后第一次在加拿大开会,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停摆的,因为那个时候只有部长级会议。各国部长聚在一起开会,无法拍板做决定,只能承诺各自回国后向自己的老板汇报。
所以在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才把这种部长级的会议升级成领导人峰会。当时有说法是,美国总统小布什第一个电话打给我们中国领导人,说如果您有兴趣我们就马上发邀请。中国明确表示支持,于是就有了匹兹堡峰会。后来,G20确实帮助全世界比较好地应对了那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历史功绩值得肯定。
然而接下来出了问题。美国觉得在G20有这么多国家的场合不方便,等到过几年美国从经济危机中恢复后,他又重新捡起了G7峰会。但是美国意识到,如果不重视G20峰会,会让中国成为领袖,美国才又回来(G20)。现在的美国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真诚,致力于在G20做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自俄乌冲突后,美西方要在各种国际场合搞政治化,排斥、羞辱俄罗斯。去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G20峰会,实际上没有取得多少成果。
这里面就体现出来,美国人一边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搞阵营化和拉小圈子;另一方面,美国对于包括G20在内的国际组织,实际上持一种工具主义的态度。美国并没有发自内心地尊重多边主义,而是把它当做一个工具,合则用,不合适则弃。所以这会是一个永远存在的麻烦。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71478.html

Like (0)
Previous 2023年9月14日 上午11:20
Next 2023年9月14日 上午11:3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