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有个名字别致的镇子,叫“宇宙地镇”。古人云:“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一个镇子的名字用这样庞大的概念,是否过于“霸气”了?而在“宇宙地镇”,还有一个更为别致的村子,名为“很黑村”。这又是什么意思?是指当地人很黑吗?
宇宙地镇的地理位置。底图/百度地图
宇宙地镇很黑村
实际上,“宇宙地”名字的来历与其历史沿革有关。宇宙地曾在某个阶段由辽,即契丹管辖。契丹源于东胡鲜卑,是我国古代活跃于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唐初,契丹各部归于统一,并举族归附,唐廷在这里置羁縻性质的松漠都督府。安史之乱后,唐廷失去对契丹的控制,克什克腾旗地从当时起就属契丹。宇宙地曾发现大量辽代古墓群和古城遗址。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从城郭功能来看,辽的城郭可分为“都城、府、州、县城、头下军州城、奉陵邑、边防城等五个类型”。
唐松漠都督府。底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据考证,该城址为辽头下军州城,即辽宗室外皇戚国舅驸马王等契丹贵族所筑的私城,此城的主人为辽尉(yù)州王。
“头下军州”是什么意思?这是辽的一种特殊行政机构。契丹(辽)在唐末、五代乱世四处征战、快速崛起,在战争中掳掠了大量人口,而这些掠来的人口都属于契丹贵族的私人财产。为集中管理这些人,就在后方筑城,谓之“私城”。辽太宗耶律德光会同三年(940),辽允许规模较大的私城设州、军、县、城、堡等不同级别的机构,统称为头下军州。从规模来说,“不能州者谓之军,不能县者谓之城,不能城者谓之堡”。只有亲王、国舅、公主这些皇亲国戚的头下军州可以建筑城郭。规模大的头下军州约有一万户,小的头下军州有一千多户。据《辽史》和《契丹国志》的有关记载,可考的头下军州有42个。实际上,“头下”即“名下”之意。宋辽“澶渊之盟”后,因战事较少,不再有那么多俘虏,加上辽的打压削减,头下军州的数量越来越少,到辽末基本消亡。
1929年《热河经棚县志》(卷四·区村)记载:莫胡鲁沟牌(现宇宙地镇管辖)出现“蔚州地” 字样,基本与“尉州”吻合。民间对“蔚州” 二字可能有忌讳,疑似“喂粥”的地方,后来改称宇宙地。由此,“尉州”“蔚州地”音译为“宇宙地”应是确信无疑。
解释完“宇宙地镇”,再来介绍一下“很黑村”。“很黑”来自蒙语音译,意思是“高山上的一块儿低洼平地”,蒙古族叫“肯可儿(kenker)”,这个音译就略显口音浓重了。
很黑村附近的地形情况。来源/百度地图
由“宇宙地镇很黑村”可以看出,地名是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记录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透过地名可以了解区域的自然地理、生产生计、风俗习惯等多类型文化信息。一些奇葩的,甚至匪夷所思的地名,也有其内在规律和逻辑。聚焦地名变迁,是挖掘历史时期生态和人居文化的重要方式。那么,中国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奇异地名呢?
鲅鱼圈
辽宁省营口市有一个区叫“鲅鱼圈”。该区位于辽宁省中南部、辽东半岛中部、辽东湾东岸,是营口市的四个区之一,距离营口市市区南52公里。历史上,鲅鱼圈地区一直归盖县(今盖州市)管辖。1984年1月,为建设鲅鱼圈港,经国务院批准,鲅鱼圈从盖县成建制划出,设立了营口市鲅鱼圈区。
鲅鱼圈区的地理位置。底图/百度地图
地方志中,1920年的《盖平乡土志》记有“鲅鱼圈”字样,这是目前能查到的“鲅鱼圈”字样出现的最早记录。1930年版的《盖平县志》中,则有“……此外尚有三五渔港,曰西套,曰望海,曰鲅鱼圈,皆属风帆小港,非交通海口也”的记载。
而官方文件中最早解释鲅鱼圈地名由来的是1980年至1982年全国地名普查资料,保存在盖州市档案馆,其中记录:“清康熙年间有打鱼船来此打鲅鱼,因港湾似弧形而得名。”这种说法在当地民众间也有流传。清代时,鲅鱼圈曾是打渔船聚集地,捕捞的主要是鲅鱼。因海湾呈月牙形,形成半个圈,鲅鱼圈就叫开了。当时辽河入海口附近为天然渔场,每年小满至夏至期间,鲅鱼洄游,进入渤海湾产卵。因此,冀、鲁、苏、闽、浙、粤6省的渔船来此捕捞,形成为期一个多月的海市。当时没有冷藏技术,捕捞到的鱼不能运回南方,幸好附近盐滩颇多,可以就地加工腌制,一时间鱼行林立。当地最有名的小吃“咸鱼炖豆”,就是用鲅鱼做原料。
鲅鱼干。摄影/澜澜,来源/图虫创意
还有一种说法是清代时,鲅鱼圈人口少,只是一个很小的渔村,因地貌上三面环山围成一个圈的形状,中间类似一个小盆地,故而称之为鲅鱼圈。这一说法的根据在于,现在当地仍把原海星村一带称为圈里。
经过地名研究,有人提出鲅鱼圈这一名字应该是外省来此打渔的渔民首先提出的。150多年前,分别有6省13县的渔民来此谋生,逐渐演变为村落。“五月节”“八月节”是鲅鱼盛产期,外来渔船骤增,都聚集在望海寨南5公里的西关屯一带海边落脚,并以此为中心交易鲅鱼。久而久之,此地就以交易鲅鱼而远近闻名,形成了操着各种口音的人杂居的大屯落。由于本地人与外地人互相排斥,因此,这6省来的外地人自行抱团,他们称自己人和居住处为圈内,称本地人为圈外。而本地人常来买他们的鲅鱼,故习惯称其为“鲅鱼圈”。
所以,鲅鱼圈不仅有好吃的鲅鱼,也有温柔的海风。
辽宁营口鲅鱼圈山海广场夜景风光。摄影/健忘的行摄世界,来源/图虫创意
太监弄
在江苏省苏州市最繁华的步行街观前街中段南侧,有这样一条闻名中外的美食一条街——太监弄。
这条街的命名还真与两个太监有关。太监弄位于宫巷北端西侧,东起宫巷,西越北局至邵磨针巷,所以最早名为“宫巷南西巷”,后名“金玉如意弄”。“金玉、如意”就是两个太监的姓名。《吴门表隐》云:“按二监(即金玉、如意),赐明太保俞大悦侍从,筑室以住,即今太监弄。”“太监弄”之名,在1934年编纂的《吴县志》上开始著录。
太监本应居住在宫门之内,是如何跑来苏州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及苏州的丝织业。苏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称,蚕桑业和丝织技术非常发达,出产的丝织品久负盛名。从宋代开始,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迁移,北方精湛的丝织工艺也随之带往南方,这使得苏州的丝织业得到繁荣和发展。元代,为了满足宫廷对丝绸的需要,朝廷在苏州设立了织造局,专门为皇宫采办丝织品。由此开始,历朝历代都设立了管理织造的官府。明代,朝廷在苏州设立的织造局局址位于天心桥东面,就是如今与太监弄衔接最紧密的北局一带。
明代深褐色素缎孔雀绣补长袍。来源/苏州丝绸博物馆
苏州织造局于明洪武元年(1368)开始运作,随着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二十六日“止苏杭织作”的谕旨宣告终止,历时259年。织造局共有房屋245间,内织作87间,分设六堂,设机数额173张。除织作之外,还有掉络作23间、染作14间、打线作72间以及多处其他房屋。局内汇聚染手、掉络、画匠、绣匠等各色工匠共计667名。局中还设各种官役:大使一员、付使二员、司吏、堂长。
织造局建立后,按照规定,每年要织造纻丝1534匹,如遇闰月,就要织造纻丝1673匹。每年除了固定的岁造常额外,苏州织造局还承担着大量临时差派任务。比如明天顺四年(1460),织造局在常额外增造彩缎7000匹;弘治十六年(1503),苏、杭两局增织上贡锦绮24000匹。如此重大的临时任务,常常会比额定的数量高出几十倍。负责管理苏州织造事务的人,正是皇帝特派的亲信太监,他们还带了若干中小太监作助手,就在北局附近驻营。
据《苏州织造局志》载:明代,历代皇帝均派内官、内使、太监来苏州监管织造局,少则一二人,多则十来人。如成化年间(1465-1487)派太监罗政、陆英、麦秀来苏州监管;正德年间(1506-1521)派太监龚洪、杨軏、芮景贤、晁进、孙锐、张玉、浦智、廖宣、梁玉、李彬等来苏州监管。这让当时姑苏城内没见过太监的百姓很是好奇,把他们当作茶余饭间闲聊的话茬,并以此戏称其所在地为太监弄。时过境迁,原来巷子的名称逐渐被人遗忘,“太监弄”这个称谓倒是流传了下来。
实际上,“太监”的含义与大家想象中的不同,据史料记载,我国自唐代开始就设有太监这个官职,其下有少监、监丞。到了清代,太监与宦官才成为同义语。所以,明、清两代朝廷派来苏州监管织造事务的“太监”,也只是一种官名而已。
如今,太监已在历史长河中消失,而太监弄却留了下来,成为赫赫有名的美食一条街。“天堂是苏州,吃煞太监弄”,喜欢美食的朋友们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珠窝村
珠窝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西北,永定河官厅山峡中段的主河道上,这个名字同样让人十分感兴趣。
永定河官厅山峡主河道上的珠窝村。底图/百度地图
关于珠窝村的由来,流传最广泛的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古时水漫大地。玉帝派老猪为河水开路。老猪用鼻子拱开各山,辟出水路。累了就找一块向阳背风地方睡一觉。老猪休息的地方,就叫猪窝,后来建村,就是珠窝村。还有一种说法,是传说明嘉靖年间,皇帝打算在该地建一座行宫。老百姓听说后害怕要背井离乡,于是谎称这里名叫猪窝,在猪窝里建行宫不吉利。皇上一听,当即传旨停工。从此,那个无名小村便叫猪窝了。后因猪窝一名实在不雅,改叫珠窝。
泥马巷
泥马巷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桥西南,东起绒庄街,西连打钉巷,宽5米左右,支巷长202米。两侧都是居民区,巷头还有一对古色古香的楹联:“泥马千年遗梦,绒庄今朝荣华。”乍一听这个名字,会让人以为是用来骂人的,其实这里还包含着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
相传,“泥马渡康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清代道光《金陵揽胜诗考》称:“泥马巷,宋高宗南渡避难,骑马渡江至此,始知为泥马。”并有诗曰:“康王渡江乃神助,马涉江流如涉路;到此鞭马马不行,知为泥马奇千古。”
北宋“靖康之难”时,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当时还是康王的宋高宗赵构曾作为人质被拘禁在金营之中。后来他找到机会逃了出来,金人发现他逃跑后,立刻派大将金兀术去追捕。赵构一直逃到建康江边,坐骑却被身后追击的金兵射死。正当他坐以待毙时,一位牵着马的老道突然出现,让他赶快骑马过江。千钧一发之际,赵构闭着眼睛往马屁股上狠抽三鞭,马儿大声嘶鸣着就飞到了江上,神奇的是,它非但没有被江水淹没,反而在江上如履平地,顷刻之间就过江上岸。绝境逢生的赵构这才长舒一口气。突然,马将他掀翻在地,一溜烟跑了。此后他只好步行。行至一古庙前,见庙门上方书“崔富君庙”四字,内有一泥塑庙主崔富君,酷似送马让他逃跑的道人,其手中牵着的泥塑马,身上似有水迹,赵构转到马后一看,屁股上三条血淋淋的鞭痕犹在,原来救自己性命的人和马匹竟是神灵!
泥马渡康王。来源/朱同芳主编《南京地名故事》
赵构当上皇帝后,为了感谢崔富君和泥马的救命之恩,重修了崔富君庙,并赐名“泥马庙”。如今,泥马庙早已无存,但泥马巷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以上介绍的诸多地名外,王者之村、蔡徐村、火星村等奇葩的地名比比皆是。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地名也起到了传承历史、发扬文化的作用,更让我们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探究华夏文明,追寻历史的蛛丝马迹。
参考资料:
苏州档案《雷人又迷人的太监弄》
知乎《泥马巷,藏着故事》
《渤海明珠——中国·营口鲅鱼圈》,《中国人大》2009年第21期
孙杰主编《洮南简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年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74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