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恒星通讯社(ID:FTPLab)
撰写 | 守常
韩联社9日援引韩国总统办公室信息源,确认了韩国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已获得美国政府的无限期豁免,可以继续向其中国工厂提供芯片制造设备。
这个事情可以视为美国组建的所谓“芯片联盟”内部矛盾公开化的一个标志。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仅仅一年以前,SK海力士等韩国厂家还在因为美国政府的禁令而考虑出售中国工厂:
而今,在韩国政府今年以来的强烈要求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做出退让,以豁免妥协的方式推翻自己曾经信誓旦旦的“片板不得下海”原则。
这个结果,我们在去年10月份的《论芯片法案》中已经明确指出,甚至连芯片的哪个领域和哪些厂商会先坐不住,都帮美国人指出来了:
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洞察力就有多深刻,因为这种发展走向,只要是实事求是、膝盖不发软、屁股不坐歪的人,认真思考一下就能看得出来。
现在事实发展已经走到这一步,希望部分膝盖还在发软的朋友能拍拍裤腿上的土,勇敢地站直了。
至于屁股坐歪的人能不能重新坐正,我们已经没必要去要求了,他们能坐正了自然是好的,如果不能的话,接下来的形势演变可能会让他们更加跳脚。
莱特兄弟的教训
成大事者,心中无险可守。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要做成伟大的事业,就必须时刻保持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绝对不能给自己构筑一个虚假的舒适圈,以为这就能保障自己从此高枕无忧。
当一个人失去了前进动力,变得死守一个固有地盘,甚至筑起“小院高墙”,自我封闭起来,那他离落后、甚至被淘汰,也就不远了。
事实上,美国在这个问题上是有过深刻教训的。
1917年4月,美国政府决定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隶属于美国陆军通信兵团的航空师也加入远征军奔赴欧洲战场。
然后美国人就发现一个令他们震惊的事实:
作为发明飞机的国度,美国所生产的军用飞机,不管是功能、性能还是产能,都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
迫不得已,美国政府只能请求国会拨款大量采购欧洲飞机以满足战事需求,同时成立飞机生产顾问委员会,派代表团赴欧学习制造标准和产业经验,试图解决飞机供应问题。
尽管如此努力,整个一战期间,美国本土的飞机制造商也只赶制出1000来架飞机,连作为训练机都不够数量,因为第一批扩招的飞行员就有约15000人通过录取并完成培训,准备进入初级飞行训练阶段。
作为对比,他们一共采购了5000架法国飞机、200余架英国飞机,甚至还有少量飞机是和意大利等国买的,成为欧洲产品博览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是的,这对伟大的飞机发明者在商业上绝对是不折不扣的“专利流氓(Patent troll)”,以至于现在搜“专利流氓”这个词条,他俩都会出现在相关资料上:
美国另一个航空先驱,“美国航空工业之父”格伦·柯蒂斯就差点成为这种专利纠缠战术的牺牲品。
柯蒂斯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机械师,1904年成功研发出美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飞艇“加州之箭”号的发动机,随后被大名鼎鼎的贝尔邀请加入空中实验协会,并于1908年研发并亲自试飞美国历史上第一架飞行距离超过一公里的飞行器——“六月虫”号(June Bug)。
正在驾驶六月虫号的柯蒂斯
由于率先突破长距离飞行的技术门槛,使得飞机开始具备实用功能,柯蒂斯逐渐赢得了投资人的青睐,这就让莱特兄弟极为不满。
1909年,莱特兄弟威胁柯蒂斯不得向纽约航空协会出售飞机无果后,于是打响了双方长达近十年的诉讼战。
同时,为了阻止其他后来者继续研究,莱特兄弟向几乎所有知名研究者和试飞员提起诉讼,并把起诉范围扩大到欧洲。
用当时报纸的话说,“只要飞上天,你就能收到莱特兄弟的起诉书”。
这些起诉要求,有将近一半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柯蒂斯等人采取的技术路线和莱特兄弟并不相同,而莱特兄弟在明知这一点的情况下还是坚持起诉,就是为了用法律武器来冻结竞争对手的研发进程。
这种毫无边界的专利战,使得美国本土的飞机研发热情大大降低,少数坚持研发的工程师或发明家则被无尽的官司牵扯掉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莱特兄弟则更是陷入起诉-无心研发-落后-加大起诉的恶性循环中,最后不得不草草卖掉公司了事,形成惊人的多输局面。
《时代》杂志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曾总结道:
“尽管专利战的财务结果喜忧参半,但它对美国航空业的影响无疑是负面的。由于激烈的诉讼,在威尔伯(也就是哥哥)1912年去世之前,莱特兄弟就严重忽视了研发——以至于到1915年奥维尔(弟弟)卖掉公司时,他们的飞机被嘲笑为危险和过时。曾经让人艳羡的莱特飞机,如今却成了一种尴尬。与此同时,尽管其他美国设计师在专利战争期间继续进行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新,但整个美国飞机行业都受到了诉讼的阻碍。事实上,到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国内航空业的状况非常糟糕,以至于美国政府找不到一架适合服役的美国飞机。最后,发明飞机的国家不得不乘坐外国制造的飞机飞上欧洲饱受战争蹂躏的天空”。
那么,在这段专利战打得多败俱伤的时间里,美国政府在做什么呢?
在纠结。
一方面,美国政府也知道这样下去美国的飞机制造业要出大问题,但另一方面,它又认为对莱特兄弟的专利进行严格保护又有利于让美国保持领先、避免欧洲“肆意盗窃”美国的创意,所以采取了国内诉讼中立、国外诉讼支持的态度。
直到1917年火烧眉毛之后,美国政府和军方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威尔逊总统好说歹说,让时任海军部长的小罗斯福同意出面劝说莱特兄弟放弃专利维权和降低特许权使用费,随后又采取一系列软硬兼施的方法,将所用飞行器公司整合进航空器制造协会,把所有专利放在一起使用,这才及时为这场闹剧踩了刹车。
试想一下,如果美国政府从一开始就秉持开放心态,而不是为了所谓“防止专利外流”对莱特兄弟那部分无理要求视而不见,美国的飞机产业又何至于一步步落到欧洲国家的后面。
而现在,美国政府不但没有反思这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反而亲自下场,扮演起当年莱特兄弟的角色——
为了阻止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它不是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投入竞争,而是不惜以损害自身利益的方式发动反市场规则、逆全球化浪潮而动的产业大战,导致全球供应链和产业投资出现严重紊乱。
很显然,这样的做法不仅阻碍了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最终也必然贻误自身。
固步者,必自封。
不要重蹈覆辙
RISC-V是一种重要的开源指令集架构标准,用于定义硬件能够理解的基本操作码、控制CPU/GPU等各种处理器执行任务,如果把指令集视为硬件的指挥家,那么RISC-V就相当于这些指挥家的从业标准。
由于是开源的,所以RISC-V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研究机构、企业、开发者和用户的广泛参与,形成如今简洁、灵活、可扩展、高效、兼容的生态特点,是芯片开发领域重要的基础工具。
美国国会议员们现在全面进攻打败了,就开始盯上这一类基础工具,甚至不惜提出将这个中国参与其中并做出重要贡献、高级会员有一半是中国企业的开源生态系统强制闭源、对中国定向封锁的荒唐要求。
可见其现在为了获得“胜利”已经到了何等偏执的地步。
那他们能取得这种“胜利”吗?
不能,反而会让失败来得更快。
道理很简单,当全面进攻都无法取得成功,就更不会有人愿意掺和他们的重点进攻了。
RISC-V国际基金会CEO雷德蒙德对这些议员的回应,就是最好的缩影——
前天,雷德蒙德在RISC-V官网发表署名文章,指出RISC-V标准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开源技术标准,就是因为它让各方都能够在一个公平、透明、开放的平台上进行创新和交流,并明确反对任何闭源要求。
在文章中,雷德蒙德指出:
“作为计算领域的开放标准,RISC-V凝结了来自全球社区众多贡献者的智慧,规范的演进除了基于可公开访问、非私有的技术贡献,也由均匀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亚洲的RISC-V成员共同推动。作为全球标准,RISC-V不受任何单一企业或国家的控制”。
同时,她还强调:
“政府对开放标准采取前所未有限制的预期行动将导致产品、解决方案和人才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减少。标准层面上的分歧将导致一个充满不兼容解决方案的世界,从而造成重复工作并市场封闭”。
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闭源免谈”。
这就是科技行业对美国政府不顾行业和市场发展、蛮横推行“脱钩断链”行为的一次反击。
可以说,这场科技战中的人心向背,时至今日已经一目了然。
这种要求合作、开放的呼声,和韩国政府要求美国政府不要限制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生产一脉相承,今后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
面对这样的形势,美国政府如果还坚持打下去,最后的结果不会比误入歧途的莱特兄弟强太多。
殷鉴不远,我们真心希望美国政府及时结束短视和自私的战争,顺应人心,以开放和合作的态度参与到全球科技创新中去,与其他国家和企业共同推动产业和市场的良性发展。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78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