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瞭望智库(ID:zhczyj)
文 | 王正兴
近日,《志愿军:雄兵出击》上映,该片以志愿军群像为主线,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恢宏史诗。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陆战1师的名气极为响亮,以至于很多人都被误导,以为它非常能打。陆战1师确实曾是美军最强参战部队,然而,志愿军任意一个军都可以揍它。这两点,都是铁一般的事实。
美军陆战1师这支王牌劲旅,为何如此不抗揍?
美军航母舰载机轰炸元山
陆战王牌,强在“三多一少”
1950年11月12日,长津湖战役前夕,毛主席给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发电报:
“美军陆战第一师战斗力据说是美军中最强的,我军以四个师围歼其两个团,似乎还不够,应有一个至两个师作预备队。九兵团的二十六军应靠近前线,作战准备必须充分,战役指挥必须是精心组织的,请不断指导宋陶(宋时轮、陶勇)完成任务。”
在毛主席说这句话的时间节点,即长津湖战役前,陆战1师的确是美军最强的部队,其雄厚实力主要体现在“三多一少”上:
*兵多
1950年11月25日,陆战1师实有兵力25433人。此时,美军其他步兵师编制18804人,其中骑兵1师编制仅为17000人,而且都缺编严重。与陆战1师同在美军第10军的第3师和第7师都只有16000人。
*步兵多
在机器人战争来临之前,步兵依然是战场上的最终决定力量。在朝鲜这种极度需要步兵的战场,陆战1师约有步兵9000人,一个步兵营有1000余人;美军其他步兵师仅有步兵6000人,一个步兵营尚不足700人,比编制兵力917人少了200多个,差距极为明显,根本不是一个战斗力标准。
从这个角度来说,志愿军与陆战1师作战,相当于与美军一个半步兵师交手。
*“卡图萨”少
“卡图萨”(KATUSA)即韩军附编,是朝鲜战争中美军因为兵力不足,临时将韩军正规军士兵补充进美军各步兵师进行作战的一个措施。在1952年中期以前,“卡图萨”的战斗力很弱,远远没达到后期美军向其学习战术的程度。
陆战1师中只有110名“卡图萨”,第7师的“卡图萨”高达6794人,第3师则为8500人。当时在西线的美军第8集团军也才只有8000名“卡图萨”。
图左为一个美军中的“卡图萨”
*“近距离空中支援”多
比美军其他步兵师多得多的空中支援,这就是美军陆战1师强大的最大秘密。与其说是陆战1师在打仗,不如说是它依靠航空兵打。
有人提出疑问:在朝鲜战场上,其他美军部队也都有近距离空中支援呀?
要解答这个问题,得从朝鲜战争中的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说起。
2
飞行的陆战队,谁都想要!
首先,空军是独立的战略力量,海军航空兵是战术力量,两者在作战理念和所执行的任务方面有本质区别。
在掌握制空权的前提下,美国空军的战略任务是对朝鲜境内的高价值军事目标进行轰炸,如重要城市、工业基地、军工厂、炼油厂、交通枢纽、公路、铁路、桥梁、机场、仓库等,彻底破坏敌国战争能力;战术任务是支援地面部队,打击敌军一线部队身后的火器阵地、指挥所、部队集结地等重大目标。
美国空军的F-86“佩刀”战斗机
【注:当时,美国空军在绝大部分空域没有对手,只在鸭绿江周边遭遇过苏联空军。由于美军飞行员技能更强,F-86佩刀在与米格-15的交锋中占据很大优势,即便在“米格走廊”,美国空军战斗机依然享有通行自由。“米格走廊”的威慑主要针对B-29。】
与空军的“战术支援”不同,海军航空兵的“近距离空中支援”是通过直接打击敌军一线作战部队,把支援实实在在地落在自己的步兵营、连、排上。
【注:美军空军也把战斗轰炸机对后方的轰炸称为“战术支援”,为便于理解,本文中的“战略轰炸”一律指对志愿军后方的轰炸,“战术支援”是对志愿军纵深的攻击,“近距离空中支援”是对志愿军一线部队的攻击。】
美军航空兵袭击朝鲜铁路
其次,二者指挥体系完全不同。
美军地面部队和空军的协同比较复杂和困难。地面部队要求空军支援需要层层上报,从一线连、营报到师指挥所,再由师指挥所和空军协调,最后,美国空军根据自己任务的优先级,派出飞机支援。这一套流程走下来,快则45分钟,慢则2个小时。
所以,经常会出现美军步兵攻不下眼前的高地、退下去之后,很长时间都未再次发起进攻的情况。原因就是步兵在呼叫空中支援,在飞机抵达之前,他们不会进攻。利用这段时间,志愿军早就把自己隐蔽好了。等美军飞机到达,打的是隐蔽状态的志愿军部队,空袭效果自然很差。
美国空军准将雅各布•斯马特到一线调查后发现,志愿军经常故意设置假目标,诱骗那些实施近距离空中支援的美国飞机发起攻击。他的结论是“极为低效,浪费弹药”。他甚至声称这是“中国人的策略,把宝贵的空中资源从后方更重要的目标上空骗走”。
那么,如果加强协同、提前说好时间,能不能提高效率?
不能。
美军步兵能不能攻克志愿军阵地尚不好说,要在精确时间内完成任务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提前确定是不是需要支援和约定支援的时间,基本做不到。
比如,战斗前约定12时空军4架F-51进行支援,大概率会出现3个结果:美军步兵能打完,不需要这次支援;攻到10点钟就打不下去,只能眼巴巴地等飞机;在11点40分时,不管打成什么样,都只能前功尽弃、急急忙忙地撤下来——飞机马上来空袭,步兵必须得撤。
长津湖战役期间,在下碣隅里的空中联络组呼叫支援
海军航空兵则不同,其空中联络官直接下到陆战1师一线部队。因此,陆战1师得到的是实时支援,直接呼叫近距离空中支援,陆战第1航空联队的飞机很快就能赶到,袭击在战斗状态中的志愿军部队。
因此,在朝鲜战争初期,美军各步兵师非常羡慕陆战1师;美国媒体发文,宣扬海军陆战队航空兵的战术和技术在近距离空中支援方面优于空军,“陆军指挥官正在恳求:给我们飞行的海军陆战队!”
陆战第1航空联队F9F“黑豹”战斗机支援作战
数据背后,雪崩般的压力
我们再来看两组数据:
第一组,在陆战第1航空联队并入美国空军第5航空队指挥之前。
*空军飞机通过联合作战中心响应步兵师的请求大约需要45分钟,请注意这是响应,并非抵达支援时间;而陆战1师前方空中控制员统计,陆战第1航空联队的飞机在10分钟内就能将炸弹击中目标。
*空军的飞机在步兵师作战区上空的平均滞空时间是30分钟,而陆战第1航空联队在陆战1师作战区上空平均滞空时间是73分钟;
*陆战1师平均每天能得到37架次飞机的支援,而陆军各师平均只有13架次;
*空军的“战术支援”任务距离第一线的平均距离差不多是5公里(即在当面美军之前5公里),而陆战第1航空联队的“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距离第一线的平均距离为1400米左右,其中一半目标位于700米以内;
*海军航空兵承担了整个朝鲜战争中50%的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
架次对比是37比13,滞空时间对比是73比30,仅这两项,在战术任务中,陆战第1航空联队的效率就是空军的7倍。在作战中,美国空军的飞机经常因为滞空时间不够,而出现匆忙扔掉炸弹的情况,空袭效果等于零。
实际上,由于海军航空兵10分钟之内就能赶到参与战斗,效率远远高于1个小时才能参加战斗的美国空军航空兵。
而两者的作战目标的统计则清楚表明,美国空军主要是对后方目标进行袭击;海军航空兵有一半的任务是直接支援,另一半是纵深攻击。
“西西里”号护航航母上的第214战斗机中队的F4U“海盗”战机,这是战争前期支援陆战1师的主力战机
第二组,在长津湖战役期间。
仅12月1日至11日,陆战第1航空联队就出动了1300多架次支援陆战1师,平均每天差不多到达120架次,其中超过30%是近距离空中支援;10月26日至12月11日,对美军第10军的空中支援总共是3703架次。
这些数据说明,在长津湖战役期间,美军陆战1师得到的空中支援是朝鲜战争美军平均值的9倍,近距离的直接支援是3倍。如此密集的空中支援,给陆战1师带来的战斗力加成是相当可观的。
这些空中支援中70%的战略轰炸,给仓促北上、还未形成有效后勤保障体系的志愿军第9兵团来带来了雪崩般的压力。
F7F“虎猫”,在朝鲜战争中被美国海军陆战队主要用作陆基战斗机
那么,陆战1师为什么丢掉了最多的阵地?
美国海军陆战队解释: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16个月在西线,5个月在东线),陆战1师承担了一个不习惯的防御角色。对于海军陆战队来说,这样一个持续的、基本上没有胜利的地位很难鼓舞士气,因为他们看不到自己在这场战争中获得的任何胜利和取得的任何进展。毫不奇怪,这种被动作战任务确实导致该师暂时丧失两栖技能。战争结束后的评估指出,韩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犹豫不决的防御形势,与海军陆战队长期以来的进攻精神不符。”
陆战1师称:“崇尚进攻的陆战1师所接受的防御训练相对有限,这就造成了一些复杂的情况。”
事实,果真如此吗?
4
师长的怨气,李奇微的权术
长津湖战役后,美军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少将对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的怨气到达了顶点。阿尔蒙德对陆战1师的蔑视和压迫,史密斯已无法忍受。
当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让执行扫荡游击队任务的陆战1师重返一线时,史密斯坚决不肯再回第10军。李奇微满口答应了这个要求,并公开表扬陆战1师英勇善战,给足了对方面子。
然而,一转头,李奇微就拿掉了陆战1师的核心利益。
陆军各师都十分羡慕陆战1师能得到陆战第1航空联队的巨大帮助,同时,对空军很不满。作为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需要平衡各方,把这些近距离支援分配给其他6个师的部队。
【注:陆战1师得到陆战第1航空联队225架海盗式飞机的全力支援,其中75架专门用于近距离空中支援。】
空军表示,全战区的空中力量应由第5航空队统一指挥。就这样,1951年2月,陆战第1航空联队归第5航空队指挥,陆战1师的好日子就此落下帷幕。
同月13日,在接到陆战1师调归美军第9军的命令后,史密斯给李奇微写信,要陆战第1航空联队,“海军陆战队和空军官员一致认为这是合适的。”
李奇微根本没理他。
在近距离空中支援架次下降到几乎与陆军各师相同的情况下,陆战1师面对志愿军战力最弱部队之一66军的表现,难称上乘。在第4次战役防御阶段,66军的阻击力度低于同期的42军和38军,美军陆战1师在战斗中并不顺利。
从左至右:美国海军陆战队航空局长华莱士少将、太平洋舰队陆战队司令谢泼德中将、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少将、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陆战第1航空联队司令哈里斯少将
“屠夫行动”开始后,陆战1师发现,2月21日至24日,第5航空队给全线美军提供了平均每天600架次空中支援,而自己得到的支援明显缩水。23日上午,陆战5团的一次空袭请求居然没有得到响应,引发了陆战1师的公开抱怨。
正好,24日,第9军军长穆尔少将阵亡。李奇微为了安抚陆战1师,任命史密斯为第9军代理军长,公开对其大加褒奖,成功消灭了这位部下的怨气。
【注:史密斯最终没有被扶正,李奇微后来让霍格出任军长一职。】
史密斯被安抚了,但代理师长的副师长普勒准将的怨气还在。
普勒
因为陆战1师一直得不到有效空中支援,3月1日至4日在对志愿军66军的战斗中受挫后,普勒绕开被李奇微灌了迷魂汤的史密斯,直接给太平洋舰队陆战队司令谢泼德中将打了报告:
“当前的空中支援任务几乎没有成功的……我们目前行动中的大部分近距离支援任务都是空军或海军舰载机。他们做得很好,我们很高兴有他们的帮助。但我们与陆战队的航空兵一起训练和战斗,他们可以做得更好。我们已尝试确保海军航空兵支持我们,并减少此类支持的延误,但我们尚未收到与我们的请求有关的决定。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谢泼德和陆战第1航空联队司令哈里斯少将会商后,与第5航空队司令帕特里奇将军进行了磋商。前两人要求帕特里奇授权在陆战1师战区的上空保持两个中队,但遭到拒绝。反复协商后,帕特里奇让步,同意陆战第1航空联队可以在收到陆战1师请求时出动支援。
陆战第1航空联队司令哈里斯少将
三人会谈后,陆战1师得到的空中支援显著增加。3月5日,得到了48架次;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内,平均每天40架次。
5
老兵+飞机,战斗力更强?
我们国内有人说,美军陆战1师的士兵大部分是志愿兵、是老兵,经验丰富、技能熟练,因此战斗力强。
事实果真如此吗?
1951年3月,一名美军陆战1师士兵
每天40架次的空中支援,稍高于之前陆战1师所得到的平均水平37架次,远低于长津湖战役期间的数量。不过,这个数字已经大大高于美国陆军各师所得到的支援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3月16日、17日,美军陆战1师与志愿军115师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激烈战斗。结果,陆战1师没有丝毫进展,未能前进一步。美军写道:“在15日占领洪川之后,陆战队在接下来的两天里遇到了敌人的强硬反对。”
不幸的是,17日,麦克阿瑟正好视察了陆战1师,亲眼目睹了陆战1师的失利。西邻的美军骑兵第5团面对志愿军118师352团3营,打得也不够好,但足足领先了陆战1师2公里。再往西,骑兵第7团面对352团其他部队,取得了较大胜利;更西一点,较弱的第24师、第25师面对志愿军38军、50军,取得了较大突破。
陆战1师表现最差。它自诩至1951年4月,他们是所有部队中推进最远的。对这种说法,美国陆军一点都不同意:在前期有阻力的战斗中,陆战1师一直在掉队;当阻击部队变成人民军第4军团,阻力变小后,陆战1师才得以迅速前进。
在获得比美国陆军各师更多的空中支援的情况下,志愿兵并未展现出应有的战斗力。事实上,在朝鲜战场上的美军各师中,陆战1师伤亡最大、伤死比最低。这一数据反映出其战斗精神不足的真实情况。与作战相比,美国老兵在战场上保命的经验更加丰富,意愿也更强烈。
接下来的事态让陆战1师更加尴尬。
李奇微忽悠史密斯的本事堪称一绝,陆战1师不但重归美军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麾下,而且空军和陆军都不能容忍其享有空中支援的特权。
美军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少将向继任师长托马斯少将移交指挥权
于是,史密斯的继任者托马斯少将对第5航空队的战术支援感到非常愤怒,他向范弗里特和李奇微提出自己想要海军陆战队的飞机。托马斯的目的没有实现。当柯林斯再次访问韩国时,3位将军一致同意需要将近距离空中支援“减至最低限度”,因为有限的空中资源要优先考虑战略轰炸。
事后,美军陆战1师抱怨道:
“在第5航空队的领导下,第10军根本没有优先特权。从某些角度来看,反应时间往往变得荒谬,从几个小时到根本没有反应。由第8集团军和第5航空队组成的联合作战中心负责处理所有空中支援请求,发布每日作战命令,批准所有紧急空中支援请求并总体控制整个前线的所有空中行动。前线延伸至整个朝鲜半岛,通信网络连接着各个师和军部以及下属单位,以及各航空司令部,因此存在很大的失误空间,并为代价高昂的延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对陆战1师来说是一个困难的时期,因为每次向第5航空队提出改善该师支援的建议时,这种尝试都会迎头撞上一句话,即在主抵抗线上有10个以上的师,没有理由1个师比其他师拥有更多的空中支援。”
在第5次战役转移阶段,美军取得了在朝鲜战争中的最大胜利。当时,范弗里特制定了使用第9军切断后路、第10军正面压上以围歼志愿军第9兵团和人民军“金集团”的毒辣计划。
在该计划中,陆战1师和第2师齐头并进。从华川水库东南侧道路北上的陆战1师并未正面遭遇志愿军主力部队,阻力最小。
可是,失去了长津湖战役之前那种强力空中支援,陆战1师一路磨磨叽叽,和东邻迅猛突击的第2师形成了鲜明对比。其实,陆战1师只要动作快一点,正好能截断志愿军12军的退路,12军会失去退到华川的机会。
空中支援不足,只能用坦克和火炮火力来补
然而,这支昔日王牌队伍太沉迷于航空兵狂轰滥炸后、再由步兵收拾残局的套路,以致步兵本身的攻坚能力一点都不强。这一次,它的作战表现再次给美军各师垫底,甚至还比不上多个韩军师团。
6
唯一的胜利,代价高昂
1951年,陆战1师战绩虽乏善可陈,但也不算糟糕。这一年后期,在朝美国空军和海军领导人寻求关系缓和,就提高对陆战1师的空中支援达成了协议。不过,由于战场形势变化(停战谈判),近距离空中支援的架次受到了限制。
1952年4月,陆战1师抵达开城、板门店地区后,该月,第5航空队和陆战第1航空联队共升空2708架飞机。其中,陆战第1航空联队为陆战1师提供了56架次近距离空中支援,对战线上其他16个师提供了547架次。
美军陆战1师师长托马斯少将向继任师长塞尔登少将移交指挥权
这个强度达不到预期,陆战1师新任师长塞尔登少将气到发昏,经过协商,第5航空队同意从5月21日起每天给他安排12架次近距离空中支援,为期一个月,最终延续到7月16日。在陆战1师强烈要求下,从7月17日上升到每天20架次。当需要空中支援以击退敌人的大规模攻击或协助海军陆战队的大规模地面攻击时,该师还被允许在规定的每日出动次数以上进行额外飞行。
每天12架次、20架次,远低于之前的平均水平37架次。12架次,只占长津湖战役期间的十分之一。
空中支援不够,步兵攻坚能力不强,后果可想而知。
1952年4月15日至7月6日,志愿军63军连续在190.5高地、159高地、后川洞北山、都藏洞南山、智陵洞南山、104.2高地等战斗中击败美军陆战1师。两个月内,陆战1师丢失大约15平方公里的阵地。
7月14日,志愿军40军接防63军阵地,一上阵地就对美军陆战1师发起进攻,连续攻克道幕洞东南山、水输洞东山及东南山、163.3高地等阵地。
陆战1师正处于连连挨揍状态,噩耗传来。8月3日,范弗里特通知塞尔登,由于陆军各师对陆战1师占据更多的空中支援不满,从次日起,陆战1师以与前线各师相同的方式请求空中支援。
得益于这一命令没有被按时执行,给陆战1师留下了在长津湖战役后唯一的高光时刻——夺回了7月被志愿军352团占领的邦克山。
美空军称,对邦克山和西伯利亚前哨(即58A高地)的反击为第5航空队最优先级任务,第5航空队把整个陆战第1航空联队都交给了陆战1师,只要海军陆战队飞机可用,即可请求近距离空中支援。
8月9日至13日,在最关键的这5天里,海军陆战队和空军飞行员共执行了458次支援任务,平均每天高达91.6架次。8月13日,航空兵出动94架飞机进行支援。
这一支援程度近似长津湖战役期间的水平,主要针对志愿军炮兵阵地。在志愿军炮兵火力被彻底压制的情况下,美军陆战1师在付出361人伤亡(48人阵亡、313人重伤)、数百人轻伤的高昂代价后,终于取得了阵地战期间唯一一次胜利。论伤亡规模,在1952年美军各战事中位列第五。
战斗 | 美军部队 | 伤亡(约) |
190.8高地 | 第45师 | 1200人 |
第四次老秃山 | 第23团 | 超400人 |
第五次老秃山 | 第38团 | 347人 |
高阳岱西山 | 第65团 | 396人 |
邦克山 | 陆战1师 | 361人 |
钩子山 | 陆战1师 | 553人 |
【注:1952年,美军单次战斗伤亡超过300人的仅6次,全部是四野部队打的。同年,美军在391高地战斗中出现另一次重大失利伤亡约100人。一般情况下,只要单次战斗能歼灭美军200人以上,就是志愿军打得好的战斗。】
8月,美军航空兵对陆战1师的支援为近1000架次,主要是对周围的志愿军目标进行袭击,以巩固邦克山。
10月的第1周,志愿军40军再次发起进攻,夺取了美军陆战1师6个阵地。7天,陆战第1航空联队出动319架次,平均每天45.5架次,仍未能挽回陆战1师的败局。
26日,陆战1师所谓的“第二次重大胜利”——钩子山战斗爆发,36个小时中,美军航空兵出动约100架次,平均每天66.6架次,陆战1师伤亡高达553人,79人阵亡、435人负伤、39人失踪(后确定被俘27人)。
对于这次美军自称的“胜仗”,志愿军40军119师357团的作战计划写得非常清楚:“首先歼灭钩子山、莫涯洞北山之敌,尔后以一部兵力转入防御,诱敌来攻,以求在敌反扑中再大量歼灭其有生力量。”这就是志愿军在阵地战中的“抓一把”战术。
40军与美军陆战1师的交锋,占领阵地4.5平方公里不及63军,但歼敌数量大大超过63军的歼灭美军陆战1师1000余人。
1953年3月26日,配属给志愿军46军的40军120师发起梅岘里东山、马踏里西山战斗。5天战斗,美军航空兵出动大约324架次,平均每天64.8架次,陆战1师伤亡1015人。
7月,美军航空兵对陆战1师的支援为平均每天10架次;在志愿军46军三打马踏里战斗期间,为平均每天40架次。美军陆战1师伤亡1611人,在马踏里东山伤亡359人。
此役,46军攻占美军陆战1师阵地5平方公里,歼敌数量不及40军、超过63军。
7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长津湖战役后,失去自己严重依赖的高烈度、近距离空中支援,陆战1师在进攻战斗中表现一塌糊涂,我们来看停战军事分界线示意图:
图源:《志愿军抗美援朝历次战役》
图中的红色区域(高旺山以西,九化里以南,开城、板门店以东),是志愿军在1951年11月至1953年7月占领的敌军阵地,基本上都是美军陆战1师战败丢失的。除了金城战役占领的地区外,这是志愿军攻克敌军阵地最多、战果最大的区域。
在开城、板门店地区,美军陆战1师在志愿军63军、40军、46军面前节节败退。
而在争夺最激烈的驿谷川流域,美军第2师接替阵地后,先后与志愿军39军、38军交手。
【注:阵地战期间,西线、中线、东线志愿军与美军的较大规模战斗只有上甘岭战役和391高地战斗发生在中线,其余战斗全部在西线,其中大部分在驿谷川流域。】
39军、38军未能在美军第2师身上占到便宜:老秃山6次激战,39军115师只获胜一次;11月,38军败于配属给美军第2师的泰国营,12月败于美军第38团。38军军史均未记载。
骑兵第1师离开后,第2师的战斗力在朝鲜战场美军中稳居第一,陆战1师根本没法比。
1953年4月,陆战1师转入美军第1军预备队。4月到6月,陆战1师原阵地分别由土耳其旅、英联邦师和美军第2师接替。在同一阵地,每一支部队的表现都强于陆战1师:土耳其旅、英联邦师与志愿军120师互有胜负,志愿军未能在美军第2师手上夺取阵地。
美国陆军各师所获得的空中支援水平都远低于陆战1师,然而,战绩要么持平,要么优于陆战1师,对比极为直观。
从美军陆战1师的各类战斗中,我们可以看到5个数字及其带来的不同战果:
*当美军航空兵的支援力度为12架次时,在与志愿军63军189师和46军的交锋中,陆战1师作战全部失利;
*当支援力度上升到20架次后,与志愿军40军118师作战,美军陆战1师依然是全部失利。
*当支援力度上升到40架次左右,美军陆战1师依然在1951年3月和1952年10月分别败给了志愿军39军115师和40军;
*当这个数字上升到60架次左右时,陆战1师还是在志愿军40军面前吃了败仗。36小时伤亡553人,在朝鲜战争中,对美军来说是天文数字。
同时,我们须注意,在阵地战期间,陆战1师战绩极差的另几个原因分别是志愿军炮兵增多,炮兵技术提高,坑道工事防御能力强大及美军陆战1师步兵战术水平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陆战1师需要更多的支援架次。在1953年3月的梅岘里东山、马踏里西山战斗中,航空兵支援力度高达平均每天60多架次,陆战1师伤亡1015人,遭遇了朝鲜战争中最大惨败。
这两次战斗相当具有可比性:其一,陆战1师的伤亡率极高;其二,志愿军均未占领阵地。这充分印证了40军的凶猛程度,以及当志愿军采取“抓一把”战术时,美军空中支援的无效和陆战1师战术水平的低下。
*只有当空中支援力度达到长津湖战役水平的近100架次时,陆战1师在邦克山取得了阵地战中唯一一次胜利。
总的来说,要想让陆战1师打胜仗,须给其备好每天90-100架次的强力空中支援。陆战第1航空联队提供专属服务,陆战1师才能不输。但是,即便强如美国,也不可能单独为某支部队配备如此力度的支援。
最后提一句,长津湖战役,陆战1师之所以能够成功突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盖马高原残酷的寒冬里志愿军第9兵团严重冻饿,并未发挥出真实的战斗力。
朝鲜战争中美军陆战1师最后一任师长佩特少将,从波洛克少将手中接过指挥权
【注:本文参考资料为《朝鲜战争中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从邦克山到钩子山》《陆战1师在西朝鲜》《朝鲜战争空中彩色图片》《陆战队在长津水库》《朝鲜战争战时档案中的罕见照片》《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在朝鲜》等书籍。】
图片由作者提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79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