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看天下实验室(ID:vistaedulab)
印度改名“巴拉特”,土耳其告别“火鸡”。
撰文 | 佘济清
莫迪是懂炒作的。
9月9日,G20峰会在新德里召开。第一批新闻头条却与会议内容无关,而是“印度要改名了”。在官方发出的英文邀请函上,落款写的是“巴拉特总理(The President of Bharat)”。
巴拉特,也可译作“婆罗多”,是印地语中印度人的自称。印度宪法中,将其国名解释为“印度,即巴拉特”,在联合国,这两个词都是印度注册的国名。印度民间还会使用“印度斯坦”等词来指代国家。
不过,在正式的英语文本中使用“Bharat”而非“India”,是否表示印度打算修改其英文国名?截至发稿时,莫迪政府尚未正面回应,只给大众留下困惑和热议,看起来像娴熟的炒作流程。
在国名上做文章的,并不只有莫迪。根据联合国官网,除去国家合并或分裂而造成的国名变动,修改国名的例子仍有20多。还有一些领导人动过改名的心思,比如哈萨克斯坦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他曾设想把国名的后缀“斯坦(-stan)”去掉。蒙古没有“斯坦”,所以吸引到很多外国人——他给出的理由很奇特。
所以,国名究竟有什么魔力?
拜拜,火鸡
外界分析,莫迪在国际峰会使用“Bharat”,是为了宣扬民族主义。“India”是他称,又让人联想到印度屈辱的被殖民史。
因为“去殖民化”而更改国名的,还有与印度隔海相望的岛国斯里兰卡,它曾被殖民者称为“锡兰”。西非国家布基纳法索是另一个例子,它原本的名字“上沃尔特”来自法国殖民者。1984年,该国用当地语言重新取了名字,意为“正人君子之国”。菲律宾也曾考虑过更改国名,它在历史上被西班牙殖民,国名来自其国王腓力二世。从独裁者老马科斯到上任总统杜特尔特,都提出过改名,一个备选方案是“马哈利卡(Maharlika)”,在当地语言中指的是“军事贵族”。
假如印度要更改国名,一种可能是直接将“Bharat”作为英文专有名词使用,类似中国将其英文国名从“China”改为“Zhongguo”。
斯威士兰就是这么做的,它的官方名称曾包括英文的“Swaziland”和斯威士语的“eSwatini”,2018年,因为嫌弃其英文国名与瑞士(Switzerland)太像,斯威士兰国王在联合国会议上宣布,将英文国名改为和斯威士语拼写相近的“Eswatini”。
土耳其也是如此,它是最近一个更改国名的国家,2022年,其英文名称从“Turkey”改为和土耳其语拼写一致的“Türkiye”。土耳其改名是因为“Turkey”在英文中也是火鸡的意思,还有“失败者”等负面含义。
不过,土耳其和斯威士兰不同,英语并非其官方语言。准确地说,土耳其不是修改国名,而是要求其他国家改变对自己的称呼。与之类似的是格鲁吉亚,他们对自己的称呼用拉丁字符写作“Sakartvelo”,但在英文中被称作“Georgia”,与美国的佐治亚州重名。国际上,主流语言对格鲁吉亚的称呼是“Georgia”的变体。2011年后,格鲁吉亚游说其他国家用接近“Sakartvelo”的拼写方式称呼自己,韩国、立陶宛都已经更改了称呼,立陶宛政府还将更名称作“送给格鲁吉亚人的一份礼物”。
国名上雕花
不同语言对同一国名的读音、拼写相近,一般说明它们有共同的源头。就像中国的英文名“China”,通常认为源于梵文中对秦的称呼,法文名“Chine”也是如此,而俄语中的中国国名则来自契丹,词源与英、法不同。
德国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也许是因为位于欧洲中部,德国在英语中的称呼是“Germany”,源于古罗马对北方蛮族的称呼,而在法语中就成了“Allemagne”,原本指的是活跃在德法边境的阿勒曼尼部落,芬兰语中的德国则与在海岸抄掠的萨克森部落有关。但德国人称呼本国为Deutschland。中国将其翻译为德意志,更符合“名从主人”的原则。
因为其他语言对本国的称呼可能五花八门,一些国家就想将它们统一起来。科特迪瓦的中文国名曾是象牙海岸,意译自其法语国名,英语则称之为“Ivory Coast”。1985年,在科特迪瓦政府要求下,其国名统一改成音译方式。另一个做此努力的国家是佛得角,2013年后,佛得角在英语等主流语言中的名称被统一为官方语言葡萄牙语中的“Cabo Verde”。
不过,要修改本国在其他语言中的名字,需要两厢情愿。2018年,白俄罗斯曾致函中国,请求将其国名的中文译名改为“白罗斯”,不过,中国没有回应。其实,白俄罗斯的中文名称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从苏联独立后,白俄罗斯就开始游说各国,从白俄罗斯语而非俄语翻译自己的国名,1991年,其英文名称就已从“Byelorussia”改为了“Belarus”。
与白俄罗斯不同,捷克在2016年成功单独修改了自己的英文简称,从“Czech”改为“Czechia”,因为前者也可以指捷克人或者捷克语,容易有歧义,而全称捷克共和国又太累赘。另一个因为嫌弃国名太长,动过改名念头的国家是墨西哥。2012年,其总统称正式国名“墨西哥合众国”名字太长,又“模仿外国”,应该直接用墨西哥。
有些国家则把国名改得越来越长,当作广告牌来宣传某些理念。1999年,委内瑞拉共和国更名为“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以纪念这位南美解放者。而玻利维亚则在2009年更名为“玻利维亚多民族国”,以体现国家对原住民的尊重。圭亚那则用“合作共和国”修饰自己,“合作”指的是该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名实之争
对国名的纠结不是“在A4纸上雕花”,它会直接影响现实——至少希腊这么想。2018年,马其顿将国名改为“北马其顿”,换取希腊不阻挠自己加盟北约和欧盟。希腊要求邻居改名,是因为他们认为马其顿是“古希腊世界”的一部分,而现代马其顿人和古希腊文化没有瓜葛。两国为国名争吵了27年,已经超出了亚历山大大帝统治马其顿帝国的年数。
在缅甸,现实冲突让原本中性的国名变得重要。1989年,缅甸军政府执政后将英文国名从“Burma”改为“Myanmar”。昂山素季等反对派则坚持使用前者,支持反对派的欧美国家,也是如此。2011年,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访问缅甸,为了避免争议,只能在演讲中含糊地使用“这个国家”。而据《经济学人》长驻缅甸的记者表示,两个英文词在当地语言中的发音相近,普通缅甸人会混合使用,只有上了年纪又古板的欧洲游客,才会经常纠正别人的叫法,做“国名警察”。
正因为修改国名不是一厢情愿的事,一个新国名能否流传开,与使用者的接受意愿有关。根据谷歌一座数据库对超过500万份英文印刷品的统计,津巴布韦取代罗得西亚,用了5年;斯里兰卡的使用度超过锡兰,花了10年;“Myanmar”追上“Burma”则用了20年。
因此,即便印度想将国名改为巴拉特,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世界民众才会接受。反对派印度国大党的议员表示,“India”已经是一个累积数百年的品牌,并不应该放弃。社交平台X上,有南亚网民表示,如果印度不想要“India”这个名字,巴基斯坦应该试着争取,毕竟这个词指代的印度河,如今正在巴国境内流淌。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80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