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凤凰网财经(ID:finance_ifeng)
富士康官网截图
年近50的富士康,正处于中年危机下的“二次创业”阶段,一方面,主动分散全球产能,减少“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另一方面,摆脱代工标签,向半导体、工业互联网等高精尖技术领域转型。然而从目前的进展看来,“二次创业”并不容易,富士康仍然严重依赖着此前的“老本儿”:日前,富士康与印度韦丹塔集团的合作宣布终止,而在国内的招聘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久前,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公开表示造车业务主要以代工为主。看来,代工的标签暂时是撕不掉了,如何用更好的成绩来迎接50周年,富士康还要再想一想。
依旧依赖国内市场
然而,由于产业链、劳动力等多种因素,富士康分散产能的过程其实并不是非常顺利,因此仍然依赖于中国制造业健全的产业链和中国市场的人口红利。
此前网上曾流传富士康将退出成都的传闻,刘扬伟在今年5月明确表示,公司不会退出成都,只是会在当地发展高科技产业。而对于苹果计划将供应链从中国大陆转移的传闻,刘扬伟也予以否认。
事实上,近两年富士康并没有吝啬在中国的投资:2022年7月15日,富士康威海科技工业园正式投产;2022年7月26日,与华为联合发布昇腾智造AI质检示范产线;2022年7月28日,落地深圳龙华的富士康智能制造加速营合作基地正式揭牌启用;今年4月,在郑州成立了富士康新事业总部。
从这些新建项目或产线的主要用途中可以看出,富士康在中国的投资越来越偏向于技术水平更高的产业。以上提到的项目中,除了威海科技工业园主要用于生产打印机,其他都涉及了更加高端的技术领域。
其中,昇腾智造AI质检示范产线通过人工智能算力加算法,系统高效检测智能光伏控制器涂刷硅脂颜色是否正确等,产线月检测6000+台;富士康智能制造加速营合作基地主要涵盖前沿科技沙龙、智能制造加速孵化、灯塔工厂建设经验及标准输出、数字工匠人才培育等;富士康新事业总部主要聚焦新兴产业转化落地,制定发展规划、开展核心技术研究、进行产业投资统筹管理、实施产业项目孵化和落地等。
这一方面源于富士康本身正处于向智能制造、高精尖领域转型的阶段,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成熟的产业链体系。
产业观察人士丁少将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市场本身有非常庞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具备成熟的产业链体系,有相对较好的营商环境,富士康那些有着高技术壁垒、需要高成熟度产业工人、对营商环境要求比较高的产业,还是会比较依赖中国市场,继续加码投资,这也是该公司未来保持稳定增长的一个关键举措。
向高精尖产业转型
作为长期被贴着代工标签的富士康来说,甩掉标签是其多年以来的心愿,转型也成为该公司这几年的主要任务。消费电子代工已经难以继续支撑富士康的业绩增长,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净利润暴跌56%,创下三年来的最大季度降幅。
2018年上市的工业富联就是富士康转型的一个重要载体。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我们不是工厂,而是智能制造基地。”
然而多年过去,工业富联仍未能摆脱“低毛利、高负债”的代工厂特色。2022年,该公司占大头的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云计算业务的毛利率都偏低,分别只有9.25%和3.96%,只有仅占整体营收0.37%的工业互联网业务毛利率较高,达到47.87%。
富士康另外两个转型方向则是近些年大热的半导体和电动汽车。
在半导体业务上,富士康并不局限于代工,而是涵盖了晶圆代工、封测以及芯片设计等多个环节。
在封测领域,2020年4月,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首座晶圆级封测工厂落户青岛,已经于2021年11月投产,此后,工业富联又取得半导体封测龙头日月光投资的四座封测工厂,主要用来布局系统级封装、小芯片、MEMS封装等功率元件封装;在晶圆代工领域,与合作伙伴DNex在马来西亚合资兴建月产能4万片的12寸晶圆厂,还收购了旺宏位于竹科的6寸SiC晶圆厂;芯片设计领域,与国巨成立合资公司国瀚半导体,又与汽车生产商Stellantis(STLA)宣布成立芯片公司SiliconAuto。
丁少将认为,富士康在半导体领域的投入,要分两个层面来看。“在技术相对成熟的制程范围,国内外已经拥有大量产能,且近两年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富士康在这一领域会面临非常大的竞争压力,而技术壁垒较高的高端芯片领域,对人才、资金、设备、材料的要求都很高,对于富士康有很大的挑战性,当然中国台湾本身在芯片代工这一领域的人才是比较丰富的,富士康有比较好的地域优势。”
不过在电动汽车方面,富士康似乎没有太多技术上的雄心壮志。不久前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刘扬伟提出:“新能源汽车领域将是富士康的下一个重点板块。” 并表示富士康的造车主要还是以代工为主。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82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