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强势出手,美国这张“杀戮许可证”还真的不敢开

作者:风留痕

本文转载自:动态大参考(ID:dongtaidacankao)

尽管白宫声明目前还不是停火的时候,可拜登还是向哈马斯开出了“停火条件”。而此前白宫曾经严令禁用“停火”等词语。这说明拜登在以色列地面进攻问题上立场有所松动。以色列的屠刀已经高高举起,而拜登此时却不敢开这张“杀戮许可证”了。这一立场的松动恐怕与中国积极地协调行动有很大的关系。

巴以战争一起,拜登就在第一时间表态对以色列是“无条件的支持”。不仅迅速提供大量的军援,还派出了两个航母打击群前往“助威”。更是立即向国会要明年的钱以支持以色列。显然这是要给以色列开加沙地带“杀戮许可证”。

目前,加沙地带已经有近6000平民妇女儿童在以军的炮火下丧生,20000多人受伤。更有上百万的人流离失所。即使以军不进行大规模的地面进攻,在炮火和严密的封锁之下,也还会有大量的平民伤亡。而一旦进行地面进攻,那真的等于是进行无差别的大屠杀了。

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已经出现,而为了避免更大的危机,立即停火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要求。即使是强调支持以色列自卫的欧盟,也在强烈要求“停火”。

不否认以色列有自卫权,但自卫与地面入侵加沙是两个概念。打击哈马斯武装与无差别对居民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特别是医院的轰炸,严重超出了自卫的范畴。

还没有展开全面的地面进攻,以色列人的暴行就已经是令世界发指了。如果再一意孤行,那就真的是太残忍了。

正因为如此,即使是欧盟的立场也在悄然开始转变,联合国更是在努力的协调促和止战。虽然伊斯兰国家还没有达成完全的统一,但在停火和提供人道主义救援问题上却是非常的一致。

中国第一时间就开始了积极协调行动。我中东特使正在与各方特别是中东各国进行积极沟通协调。王毅外长也亲自出马。

翟隽特使中国是(中东)一个真诚的朋友、可靠的伙伴、坚定的支持者。中国始终坚持对阿拉伯国家的友好政策不变,对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不变,对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不变。并提出了停火止战、巴勒斯坦建国以及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四点建议。

中国不是中东局势的参与方,但中国坚定支持阿拉伯国家的立场和主张。中国协调的一个关键点是促进阿拉伯国家的意志统一。只有阿拉伯国家团结统一,才能吓阻以色列和美国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而也正因为目前阿拉伯国家的立场接近达成一致的情况之下,以及国际社会的强烈呼吁下,美、以目前似乎也有了一些悄然的改变。

白宫不仅向哈马斯开出了停火条件,也主动向伊朗发出了信息。据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在新闻发布会的发布:美国向伊朗传递了两条信息。“第一条信息说,美国无意扩大战争第二条信息要求伊朗保持克制,并坚持认为伊朗也应该要求其他国家和其他各方保持克制

传递这样的消息,似乎应当是与以色列此前发出的只要真主党参战,就连伊朗一起“抹平”的威胁有关。美国无意与伊朗一战,即是说给伊朗听的,恐怕也是说给以色列听的。

美以早就有心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只是一直没有敢下决心动手而已。虽然没有直接动手,近年来也经常以打击伊朗势力为借口不断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国境内的武装派别进行打击。哈马斯更是被视为是伊朗支持的武装。

也正因为如此,目前不是美以是否对伊朗动武的问题,而是伊朗肯定会加强针对美以军队的攻击部署问题。这是非常容易擦枪走火的。

既然美以有心摧毁伊朗,那伊朗也就会更坚定支持哈巴斯与以色列作战。一旦感受到危险,伊朗甚至于有可能先发制人发起攻击。

这就是美国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了。无条件支持以色列动武是一回事,敢不敢直接打伊朗和引爆中东战争则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说前些年对伊朗动武,沙特为首的逊尼派国家或许还会乐见其成。伊朗被视为是逊尼派的“敌人”。伊朗军事实力的快速提升,不仅以色列忌惮,沙特等国同样很忌惮。

可现在不同了。美国近些近来的中东战略大调整,美国不顾甚至是损害沙特等国利益的中东政策,使阿拉伯国家开始觉醒。在中国的积极协调和推动下,以沙特伊朗复交为契机,中东已经迎来了大和解和大和平进程。

此时美以色再想对伊朗动武,那可就是在严重的破坏中东和平进程了。而无论如何,巴勒斯坦都是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小兄弟。是不会被丢弃的。

以往的中东战争,伊斯兰国家的意志和行动都不统一。如今已经觉醒了的伊斯兰世界,尽管有利益分歧,但对待战争问题上更容易达成统一意志。不会再出现相互掣肘的情况。如果真的引发了第六次中东战争,尽管有美国的支持,群殴之势是必然的。

美国可以为以色列开“杀戮许可证”,却不敢默认以色列对伊朗动武。以色列的核讹诈行为,恐怕会更令美国心急。

实际上,美国目前已经陷于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不强力支持以色列,又怕以色列被孤立。更怕大涨反以武装或伊斯兰抵抗运动的士气。以色列将永无宁日。

同时,拜登也怕引发国内犹太财团的不满,那接下来的大选可就没戏了。何况美国社会的嗜杀成性也决定了普遍的支持以色列。

如果不对以色列进行一些约束,那就有被以色列拉下水的可能。美国的一条腿才从中东战争泥潭中拔出,一旦引爆中东战争或与伊朗的战争,就将又重新陷回去。

战争已经打乱了拜登的中东战略调整计划,重陷进去那就是彻底的失败了。

美国的态度决定了以色列下一步的行动。正因为美国开始迟疑犹豫,所以以色列的地面行动也就迟迟不敢展开了。

最新的消息是,以色列国防军参谋长赫尔齐·哈勒维在加沙地带附近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出于战略考虑而推迟了地面进攻。

对此,普遍的认为与美欧施压为营救被扣人质留出空间时间有关。实际上这恐怕不是主要原因,而是以色列也在评估美国参战的决心,以及能否引发更大规模的中东战争。

虽然犹太人已经失去了人性,可也怕真的被群殴。据说真主党武装已经是今非昔比,可以每日向以色列发射5000枚导弹火箭弹。何况还有派别林立大小不等的伊斯兰抵抗运动武装。以军此时若进入加沙,即使可以毁灭哈马斯,也将受到重创。

其实,目前已经不是美国是否想参战的问题了,而是美国能否全身而退的问题。美国在伊拉克叙利亚等地驻军已经开始不断受到各种袭击。随着以军行动时间的延长和规模的扩大,对美军的各种袭击也将增多。下一步美国恐怕又要在中东增兵了。

目前,强烈要求停火进行人道主义救援的呼声日益高涨。而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危机则是日益严重。不要说全面进攻加沙,就是以色列继续强烈阻止人道主义救援行动,都会引发全球范围更强烈的指责。

一旦人道主义救援通道完全或大部开通,以军的地面攻击行动将更加的困难。而想通过封锁困死加沙内的反以武装的计划也将落空。关键是又不能马上展开攻击行动。

美以明显已经被世界所孤立,攻击时间拖越久,实际上对美以越不利。随着人道主义灾难的加剧,阿拉伯世界的反情绪会更加强烈。美国的不满也会更强烈。所以,目前以色列也开始犯难了。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美以的战争意志正处于不断消磨之中。

关键是,即使停火了美的处境也将更加的艰难。且不说以色列此前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正常化会受阻,反以武装的士气也会大振。只是这伊斯兰国家的和平进程的快速推进,不管是对以色列还是美国都是噩梦

如果能够成功阻止以色列发动大规模的地面入侵加沙行动,中东国家的团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后会更加抱团。

关键的是,美国的立场态度,使阿拉伯国家进一步意识到了美国的在中东存在的危害性。美国只与以色列讲友谊,从未顾及伊斯兰国家的利益。

这会让中东国家更加意识到团结或一致对外的重要性。自然的中东的和平进程会加速,中东的地缘政治会有质的演变。那就是去美国化。

此次巴以战争对美国的影响,已经不在于战争的规模与胜败。而在于美国一开始的态度立场就决定了彻底失去了中东国家的信任。战与不战美国都是一个输。

而停火后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必将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又一大主题。这就是中国目前外交推动的重点。在推动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上,则肯定会形成国际社会对美以的围攻之势。

此前为了支持以色列,美国曾经一度退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而拜登不久前才提出要重返,不知此时是否又要反悔了。这对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威信实在是重大的打击。

中国的立场,以及中国积极斡旋行动和作用,也将在该地区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而对美国的负面影响对中国的正面影响,不仅限于中东地区,在世界上也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目前的拜登,恐怕比任何时候都急于与中国进行新的战略沟通。

中美经贸工作小组已经正式运转了,王毅外长也即将访美了。中美关系的转折点就在于下月的“旧金山峰会”。

脱钩是进行不下去了。去风险恐怕也推动不起来了。中美关系必须来一次真正的“战略再平衡”了,或者说“再挂钩”了。如果拜登不改变其现行的对华政策,如果不强化落实此前的“会晤共识”。中国目前只是与美国比内功打内家拳,接下来可就是比外攻打外家拳了。

总之,这一次中国介入调停中东乱局,比往任何时期的立场目标都明确,行动也更迅速。通过促进伊斯兰世界的大团结或意志一致,以阻止美以的进一步战争冲动。同时借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大局。伊斯兰世界目前一致的立场以及强烈欢迎中国的介入态度,就已经证明成功了大半。

美国目前所释放出来的信息以及以色列的迟疑犹豫,都表明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也就是轻易不敢开出这张加沙地带“杀戮许可证”。以色列也就轻易不敢妄动了。

关键的是,不管战争的规模和结果如何,美国都已经陷入了更大的孤立状态。

中东的地缘政治演变或和平进程则会加速。与中国的合作也会加速。战与不战,对美国的战略打击都是巨大的。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83687.html

Like (2)
Previous 2023年10月26日 上午11:11
Next 2023年10月26日 上午11: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