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款“国货”火遍非洲?

作者:韩靖宇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中国这款“国货”火遍非洲?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至今已过去整整十年。十年的实践表明,农业国际合作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以非洲国家为例,它们的经济结构大多以农业为主、自然资源禀赋好,但由于技术水平落后、缺少良种和机械,以至于长期陷入饥饿和贫困当中,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强烈需求。

 

水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全球约60%的人口依靠水稻生活,马达加斯加等非洲国家也有较为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而杂交水稻无疑是我国的王牌农作物。目前,已有20多个非洲国家引进种植中国的杂交水稻。中国杂交水稻在这些非洲国家进一步落地生根、茁壮成长,结出了实实在在的硕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洲人民的吃饭问题。

 
回顾历史,中国的杂交水稻如何进入非洲?又对非洲人民逐渐摆脱饥饿发挥了多大作用?

新华社视频一带一路·零距离丨中国杂交水稻的非洲味道

 

非洲人吃什么?

提起食物,我们首先会想到米饭、馒头、面包等日常主食,而非洲人最常吃的,是来自南美洲的木薯。

 

以撒哈拉沙漠为界,非洲被分为北部和中南部两大部分。其中,北非受地中海、中东地区影响较深,饮食文化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有明显的差异,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根据饮食特点又可分为西非、中非和东非。在木薯传入以前,西非主要以高粱、小米、西非稻等为主食,中非以小米、薯蓣、大蕉等为主食,东非则主要以高粱、小米、塔麸等为主食。唯独马达加斯加比较特殊。早在1000多年前,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原住民便在岛上种植水稻。几个世纪以来,水稻都是该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相较于木薯,高粱、小米、大蕉等传统作物产量较低、热量不高,制约了古代非洲人口增长。

 

木薯起源于亚马孙河流域南部边缘地区,印第安人对它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食用史和3000多年的栽培史,其栽培食用早已遍及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和北美洲南端。在营养价值上,木薯号称“淀粉之王”,富含碳水化合物,但蛋白质含量较低,营养价值有限。木薯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甜木薯,类似马铃薯,可直接食用;另一种是苦木薯,通常被制成“面包”。按照印第安人的做法,制作“面包”首先要将木薯的块根削皮,然后用粗糙的石头将其研磨成小块,并将这些小块放到袋子里,拿石头进行挤压,挤出木薯的汁液,然后晾晒至完全干燥食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木薯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引种和推广。

 

中国这款“国货”火遍非洲?

制作木薯粉的清洗、剥皮和研磨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工。来源/英国DK出版社编,覃清方、陈奕铿译《DK食物的故事 美味食材的溯源之旅》,2021年

最迟在16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将木薯及其栽培、食用方法传到中非。英国探险家理查德·霍金斯1593年时在非洲见到一艘前往非洲的葡萄牙的船只上装满木薯,作为船上葡萄牙人和被贩卖的黑人在航行途中的食物,以及一种可在非洲交易的商品。约在17世纪,木薯传入西非。有关木薯在西非的记载最早见于1682年,此时木薯已在葡萄牙人建立的各殖民据点中均有种植,不久后便在西非沿岸地区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而木薯最迟于18世纪上半叶由海路传入东非,实现了对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全面“占领”。

 

木薯在非洲的“走红”,与它自身的优点是分不开的。其一,木薯的适应性极强,虽性喜暖湿,却又耐旱耐瘠;其二,种植时投入低、产量高,只需少量田间管理便可正常生长;其三,种植和收获期长,成熟木薯的块根可以保留在土地里长达2到3年,想吃即刨,十分方便;其四,可制成木薯粉,长期保存,携带方便。

 

中国这款“国货”火遍非洲?

世界木薯种植分布示意图。来源/严华兵主编《多姿多彩的木薯》,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

如今,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适宜木薯生长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木薯种植,作为自己的“拳头产品”出口创汇。如尼日利亚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已经超过木薯的原产地巴西,成为世界第一大木薯生产国。自2006年以来,我国也开始从尼日利亚进口木薯。作为一个“外来户”,木薯对非洲人民可谓居功甚伟。

中国水稻入非之旅

虽然木薯改善了非洲人的饮食结构,大大促进了非洲国家的人口增长。但是,木薯缺乏蛋白质、营养价值有限的缺点也逐渐暴露。例如,19世纪时食用木薯最多的蒂奥人与姆博西人,是非洲营养不良最严重的群体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始终难以满足国内民众的需求,非洲人民依然面临饥饿问题。

 

为解决非洲人民的吃饭问题,许多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国也是其中之一。改革开放前,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新中国便开始为非洲国家提供援助。如1959年,我国向刚刚独立的几内亚无偿提供了粮食援助。之后十几年间,又对几内亚、马里、毛里塔尼亚等国家援建87个农业项目、开建了16个农业水利设施,为它们增加了4.34万公顷粮食种植面积。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水稻开始进入非洲,在非洲少数国家开始试种,其中的典例是中国和赞比亚合作的卡富西水稻项目。赞比亚地处南非洲高原,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全年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稻。1975年,中赞合作开启卡富西水稻项目,我国援赞农业专家将中国水稻带到了赞比亚,这是我国水稻第一次在非洲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我国水稻品种较当地品种增产效果明显,且杂交水稻的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稻品种,这一结论为进一步在非洲其他国家推广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奠定了基础。

到2006年,我国决定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同时,中非农业合作引入企业化经营机制,国内一批有技术、有资金、具备国际视角的农业企业与各个援非示范中心合作,推出规模化、公私合营的经营模式。为响应中非合作论坛的号召,国内许多省份积极承接农业示范中心的援建项目,以湖南为代表,公私合营,开创了中国农业援外“以省包国”的新模式。被湖南省“承包”的非洲国家便是马达加斯加。

中国这款“国货”火遍非洲?

中国杂交水稻试验田在马达加斯加的稻田落地生根。来源/新华社视频一带一路·零距离丨中国杂交水稻的非洲味道截图

如前文所述,马达加斯加种植、食用水稻的历史十分悠久。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马达加斯加成为非洲最大的大米出口国。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受到国内政局波动以及内战影响,马达加斯加的农业基础建设、种植技术落后,稻种退化严重,最终导致稻米产量提高的速度远不及人口增长速度,造成了严重的粮食短缺,马达加斯加也由大米出口国沦为大米净进口国。而中国的杂交水稻产量高,种植技术成熟,符合当地人的饮食习惯与文化,更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在进入该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国这款“国货”火遍非洲?

马达加斯加的地理位置。底图/百度地图

2007年,袁隆平院士与专家们在分析了二十余个非洲国家的基本情况后,最终选择在马达加斯加建立杂交水稻示范中心。在杂交水稻进入马达加斯加的过程中,我国采取了“公司+政府+农户”和“公司+合作企业+农户”两种运营模式,最大效益地运用各方优势,截止到去年年底,中国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累计推广面积7.5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约7.5吨。种植杂交水稻已成为马达加斯加摆脱贫困、走向粮食自给自足的重要途径。

 

中国这款“国货”火遍非洲?

在距离马达加斯加首都35公里外的马义奇镇,中国杂交水稻专家胡月舫正与当地农民们一起抢收水稻。来源/新华社视频中国杂交水稻专家深耕马达加斯加截图

 

2023年6月,湖南省长沙市唐人万寿园内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墓前,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拿着产自非洲的杂交水稻大米说:“如果没有袁隆平先生,马达加斯加就没有杂交水稻”。
 

中国这款“国货”火遍非洲?

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在袁隆平墓前吊唁。来源/新华社视频一带一路·零距离丨中国杂交水稻的非洲味道截图

除马达加斯加外,我国还在布隆迪推广杂交水稻,并采用了“授人以渔”的模式。布隆迪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全国平均海拔1600米以上,有“山国”之称。布隆迪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国家收入的70%来自农业,满足了95%的国家食品需求,提供了90%的就业岗位,占国家GDP(约30亿美元)的44%。然而,布隆迪依然存在严重的粮食安全危机。据2018年全球食品危机报告显示,布隆迪排名第9位,超过一半人口常年食品短缺。其原因在于布隆迪国小人多、资源贫乏、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中国这款“国货”火遍非洲?

布隆迪的地理位置。底图/百度地图

 

幸运的是,布隆迪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种植稳产、高产的中国杂交水稻。

 

我国自2009年8月起实施援布高级农业专家技术合作项目,到目前为止已前后派出数十名农业专家奔赴布隆迪执行农业技术援助任务。这些农业专家始终将对布隆迪农牧业及环境部系统内官员、技术人员及农户培养作为核心工作任务,传授农业领域实用技术,使布隆迪人自己掌握杂交水稻的种植、培育技术。通过开展培训工作,专家们已经累计培训当地官员、技术员、农民数千人次。如布隆迪青年恩达伊克基经过3年培养后成为全国青年励志创业典型,后被总统任命为内政及发展部发展司司长。任职以后,他继续与中国专家密切合作,在推动杂交水稻种植方面取得更大成果。与此同时,我国还支持、促成了布隆迪优秀受训专家到全国巡回宣讲技术,传播中国经验,并邀请其来华考察,实地学习我国先进技术。许多布隆迪农业技术人员已经基本能够独自从事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工作,为布隆迪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杂交水稻怎样解决非洲吃饭问题?

经过中国专家和非洲当地受培训农业技术人员的努力,在杂交水稻示范田中,产量最低的品种也达到亩产500公斤以上,而过去非洲本地水稻的平均亩产仅为250公斤左右,足足提升了两倍以上。

 

中国这款“国货”火遍非洲?

马达加斯加的农民正在收获杂交水稻。来源/新华社视频中国杂交水稻专家深耕马达加斯加截图

不过,非洲食用大米的方式与中国人差异很大。他们通常垒石堆柴、架起铁锅来烹煮米饭。在煮饭过程中,不时用木棍搅拌,以求将米粒搅碎,有的还在临出锅前加入食盐调味。配饭的菜肴则是就地取材,蔬菜和肉食去野外采摘、猎取,也从周边商贩手中购买,其中可能包括蜥蜴等“野味”。最后,他们把被搅碎的米饭捞出,做成团状,再浇上菜肴或汤汁,一道“盖浇饭团”便大功告成了。

 

除了米饭配菜外,非洲人也会“炒饭”。先在锅中倒油,等油烧开后,加入蔬菜丁如西红柿,随后加入大米。过程中不断用木棍或勺子搅拌,这既是为了搅碎米粒,也是为了翻炒均匀。大概十分钟后,加入辣椒、小葱和其他调味品,再倒入适量的水进行烹煮。等到水被煮干后,就可以出锅食用了。这种非洲“炒饭”更像是炒米,制作时融合了炒和煮两种烹饪方式,与我国炒饭的制作方式大相径庭。总之,大米被非洲人开发出更多千奇百怪的做法,既可以作为主食,也可以融合进菜肴,这可能也是大米的魅力所在。

 

中国这款“国货”火遍非洲?

尼日利亚鸡蛋炒饭。摄影/Fanfo,来源/Adobe Stock图虫创意

目前,全球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800万公顷,按每公顷平均增产两吨稻谷计算,年增产粮食为1600万吨,可以多养活4000万至5000万人口。对于中国来说,责任和担当意识是中国杂交水稻推广者跑遍世界的精神力量。中国对非援助的本质是双方互助互援,是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以技术支持、合作共赢为主要形式。中国稻,非洲行,这体现出中国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身体力行。

参考文献:

付云海:《非洲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思考》,《种子科技》2012年第1期。

孙洁:《“一带一路”打开中国农业筑梦空间》,《中国农村科技》2017年第7期。

刘佳、张箭:《美洲木薯在非洲的引种和推广》,《世界农业》2019年第2期。

付严、王静、李俊:《中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技术援助项目可持续发展探析》,《农业科技管理》2020年第4期。

杜佳澍、谭雅菲、张立军:《中国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发展模式探讨》,《杂交水稻》2023年第38期

中国这款“国货”火遍非洲?
END
作者 | 韩靖宇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84097.html

Like (6)
Previous 2023年10月26日 上午10:44
Next 2023年11月5日 下午1: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