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地缘与冲突(ID:dongfangmou_chen)
左右逢源的印度
三哥,一个谜一般的民族,作为“互联网五常“活跃在吃瓜群众世界里。
作为一个几辆摩托车就能组成一个集团军,火车上座率500%传奇国家,印度,最近几年可以说是风头无两,在各大列强之间左右逢源,成为几乎所有大国的拉拢对象,是人是鬼都要卖几分面子。
早几年,中日韩都希望印度加入经济组织RCEP,特别是日本,极力拉拢印度;美帝为了围堵中国,拉上印度组成“美日澳印四方防务”,印度成为美国印太战略最重要一环;而作为俄国传统盟友,在俄乌战争后,印度又从俄罗斯倒卖石油赚得盆满钵满;就连法国军火也是印度传统供应商了,各大列强伺候印度一个,简直洪福齐天。
印度总理莫迪老仙,作为强人政治的代表也出尽了风头,被各大国元首奉为座上宾。今年9月在印度举办的G20会议上,莫迪老仙更是神清气爽,霸气侧漏。
是人是鬼都要给印度几分面子,但反过来就不一样了,三哥对外那是十分的硬气,从建国第一天起,我印度从没怕过谁。
这不,9月份在和加拿大的外交冲突中,印度强硬的一批,号称是世界强国,可以核平加麻大。
而世界其他大国纷纷装聋作哑,完全不敢管印度的闲事,妥妥的连五常都不敢招惹。
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南亚小霸王,特别是在2022年,印度GDP又超过了原宗主国大英帝国,且仍在以7.3%的速度快速增长,三哥可以说是民族自信心爆棚,分分钟吊打一众列强。
三哥如此牛皮哄哄,人见人爱、车见车栽,肯定不是因为其咖喱味的右手,或者不知道什么味的左手能够只手遮天,一定是因为有不一般的能力。
那三哥的超能力是什么呢?
天赋异禀的印度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大部分人对你都很好,特别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那一定有一下几个原因之一,或者兼而有之:
1、你很强大,所有人都膜拜你,都不敢得罪你,或者得罪你得不偿失;
2、你能帮助大家,能给大家带来切实的利益,大家均有求于你;
3、你很有利用价值,大家都希望拉拢你。
很显然,虽然贵为“互联网五常”,但印度的影响力还是比真正的五常弱一些。即使是最强五常——美帝,也只能暗搓搓的搞小圈子让一部分国家拜其为大哥,做不到让大多数国家都喜欢。
那是印度能给大家带来实际利益吗?
这个问题不能否认,毕竟作为第一人口大国,是消费市场最有潜力的国家,其他国家还是很垂涎印度市场的,如果能在印度多卖货,大家还是愿意忍一忍三哥的。
但是,印度作为“外资坟场”臭名远扬,不管是欧美日韩,还是中国的企业只要在印度投资,不是被各种吃拿卡要薅秃噜皮,就是被印度以各种名义罚的怀疑人生,比如,我国的企业小米今年就被罚48亿人民币。据统计,从2014年到2021年,已经有2783家外资被迫撤离印度。
显然,印度也不能给各大国带来切实的利益。
那结果只剩下了一个,印度很有利用价值。
是的,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老四帮谁就显得特别重要,印度就是这样的角色。
对印度来说,不明显的站队,两边通吃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这并不是印度成为地球最靓的仔的根本原因。
地理位置的C位才是印度被大国拉拢的根本因素。
众所周知,地球大部分陆地和人口都位于亚欧非三洲,所以,亚欧非三洲的物流中心就会特别的重要,而印度,就在这条物流航线上。
从地理位置上看,印度距离西亚、中亚、东亚、东南亚和非洲都很近,且距离相当,画个圈圈,印度就在圆心的位置。
不仅如此,印度还在全球的海运中心,从东亚的中日韩到欧洲的航线,印度是必经之地,印度洋航线集中了全球大半的货运轮船,而印度就是最重要的中转站。
于是,印度就获得了一个被动技能,靠近全球贸易线路的总阀门。
所以,积极拉拢印度的国家对印度自然笑脸相迎,就算和印度关系不好的国家,为了防止印度搞事也要卖印度三分面子。
不过,我们也不用去羡慕印度,因为,靠近阀门是一回事,当你真的能轻易关掉阀门,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潜在的全球公敌
位于全球的航运中枢是印度的优势,但如果印度能够轻易掐断这个中枢的时候,就会成为全球公敌。
道理很简单,谁都不希望自己的生命线被印度掐住。
那么,印度什么时候有资格成为全球公敌呢?
这实际上是一个成本问题。
在印度还相对弱小的时候,掐住全球航线的能力比较小,那印度自然不会去轻易掐这个阀门,况且,即使印度费尽心机掐住了,那域外大国可以用武力重新打开。这种情况下,对印度来说掐阀门是不划算的,同样,对域外大国来说,与威胁不大的印度为敌也不划算。
这就是印度如今的状态。
当印度能轻易掐断印度洋贸易阀门,而域外大国很难武力干涉的时候,全球大国对印度的态度就会发生根本转变。
到时候印度但凡有一点点动作都会挑动域外大国的神经。
所以,印度什么时候成为大国公敌,就看印度什么时候有能力掐住印度洋贸易航线。
到了那个时候,印度将迎来全球所有大国的敌意。
全文完。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84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