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热捧背后——华为对中国到底有多重要?

作者:老云老师

本文转载自:老云的空间(ID:yundu886)

其实关于这个话题,网上已经有很多解释了,最多的就是以华为为孵化器,来引领科技突破和产业升级。但在这一篇里,我想从投资和消费端,结合我们国家当下面临的问题,以及接下来的发展方向,谈一谈举国之力挺华为的目的。
举国热捧背后——华为对中国到底有多重要?
当下我们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首当其冲的就是内需不振。为什么内需不振?很多人说是老百姓手头没钱。
这当然是正确的。但老百姓为什么没钱?这里面除了大环境不好以来,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大家信心不足。
这一点非常关键。其实就整个市场而言,钱是有的——过去这一年央妈印的钱并不少,但就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流不进经济循环。与此同时,大众里面有钱的那些,也因为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有钱也捏着不花——上半年居民存款增加20万亿,这就是消费者信心不足的证明。
但这样肯定是不行的。本来外部经济环境就不好,出口萎靡不可避免,这个时候要想稳住经济,投资和消费就必须跟上。大家不贷款投资,不把存款拿出来消费,经济就循环不起来,这样就会导致经济更加糟糕,更多的人没钱,最后就搞成了恶性循环。
这里面,最关键的,其实是富人以及中产——毕竟他们是投资和消费的主体,是水龙头的中上游,广大普通老百姓,很多都必须靠这些精英人群的经济活动溢出,来获得收入,进而带动整个经济大循环的畅通。
但怎样才能鼓动有钱的富人和中产把钱拿出来消费甚至背贷款?过去我们是靠房子。但现在房地产正在调整出清,接下来即便调整完毕回暖,也不可能回到过去的体量——当房地产市场从每年17、8万亿体量萎缩成10万亿甚至更低;当具备金融价值的房产,从全国绝大部分商品房变成仅限于一二线中高端改善和豪宅,它所能承载的投资和就业拉动功能,肯定是会大打折扣。
这时候就需要有产业顶上。而谁能顶?电子信息,以及汽车产业——这两个是工业体系中体量最大、产业链最长、整体价值最高的,他们如果能顶上,那经济就可以稳住。
而华为,恰恰在电子信心产业,乃至智能汽车产业,都扮演了龙头的角色。华为这时候王者归来,成为当红炸子鸡,首先就可以在消费端大大激发富人和中产的消费热情,让他们把银行账户的钱花出去。
这就是一大笔的消费。而且,和其他公司不同,华为因为被美国制裁封锁,所以它现在是全方位国产化的——不光自身全国产,带动的产业链也只能是全国产。这种情况下,华为体量越大,卖的越火,带动的自主产业链也就越火。
这就会给投资人希望。别的公司的产品卖的火,它会大量采用海外部件,跟国内没啥关系。但华为卖的越火——由于它只能依赖国内产业链,所以这一块就会有明显的增量。这时候投资人看见机会,就会砸钱进华为领衔的国产电子信息产业链,华为产业链上的工厂眼瞅着老大势不可挡,也有信心背贷款扩产。
举国热捧背后——华为对中国到底有多重要?
汽车这一块也是一样。问界M7爆火后,这两个月全重庆的汽车产业链现在都围者赛力斯高强度运转。由于这一次华为深度赋能的问界已经成功突破了社会主流消费群体的心智,接下来会极大的冲击BBA份额(之前的比亚迪和蔚小理分别只冲击到了中低端燃油车型和二线豪车,对BBA影响并不大),所以问界的成功,会把豪车市场的份额和利润,极大的由外资、合资,拉回到自主品牌,拉回到全自主产业链中。
这又是一大块蛋糕!看到了华为智驾的潜力,投资人和产业链对问界有充分的信心,都敢于贷款扩张,这样银行的钱就可以更多的流出来,全自主产业链又会比合资车企吸纳更多的就业,并把这一块的钱更多的可以留在国内。
而且华为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它不仅不上市,本身股权也高度分散,即便是任正非,股权占比也不到1%。这意味着华为获得的丰厚利润,会最大程度的分摊到20万华为员工,分摊到华为产业链数以千计的企业、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从业者手中,而不是高度集中在少数老板和高管手里。
这样就保证了这笔钱能够最大限度的流入国内经济循环!而不是变成外流资金,变成各种进口奢侈品消费,甚至变成沉淀在银行中的死钱。
这就是官方现在这么挺华为的原因。抛开产业升级和科技突破,哪怕是在拉动经济循环,扩大内需方面,华为现在能发挥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放眼当下,只有华为这样一个品牌力和产品力兼具,而且高度国产化,甚至内部还奉行利益均沾,有钱大家一起赚的企业,才可以最大程度的给予投资人信心,激发手头还有钱的中高端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并且把创造出的财富和价值,最大限度的留在国内。
所以,华为当下对中国经济的功能,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
而且,在消费端,华为产品接下来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充当通货膨胀的蓄水池。
现在中国经济看似面临通缩。但实际上懂经济的都知道:内部,央行已经印了这么多钱,迟早要流入经济循环;外部,美联储加息已到尽头,迟早要降息,甚至如果它的经济真扛不住崩了,引发经济衰退甚至大萧条,那更是会把利率瞬间打到零,并带动全球央行一起把利率打到负数,把印钞机印冒烟。
所以,短期的通缩只是假象,中长期来看,大通胀才是包括中国在内全球经济体的共同归宿。
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风险。我们都知道,良性通胀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但如果通胀太猛,那势必引发社会动荡。
那怎么办?规避?这明显是做不到的。按照历史经验,最好的办法就是搞个蓄水池,把超发的货币引入其中,避免民生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进而引发社会动荡。
上一轮大通胀中,我们的蓄水池是房子。但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池子已经不好使了——最多也就是一二线中高端改善和豪宅还可以蓄一部分,但这个体量跟当年全国商品房充当蓄水池,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股市就被寄予了厚望。但股市毕竟盘子太小,就算在未来的大通胀中体量翻个一倍,也填不够房子的空缺——何况股市波动性太大,短期内翻一倍,这风险太高,所以决策者虽然对股市有期许,却也未必敢玩的这么狠。
这意味着,势必还有许多钱,会随着通胀流入的社会消费品中,引发物价上涨。
那怎么办?办法就是把这部分势必流入社会消费品的超发货币,尽可能的引入中高端消费品中,让它们价格上涨,充当蓄水池,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对普通大众消费品的冲击。而且,这部分中高端消费品,还必须尽可能是国产,涨价带来的利润也尽可能要回到全民手中——不然涨价就等于是便宜了洋鬼子或者少数资本家。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昨天茅台价格的调整。茅台本来就是供应中高端消费者的,跟老百姓没啥关系。所以它涨价也不影响民生。中高端消费者有钱,涨个20%对他们影响不大;而且大家购买茅台,主要是消费其社交属性甚至金融属性,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消费茅台这个酒的本身,所以涨价主要考虑的是社会承受力,而非其品质提升(其实没提升),考虑到茅台涨价前市场价都已经远高于官方售价,照样卖的脱销,这样来看,茅台涨价并不会对其销量构成影响。而茅台本身又是国营企业国资控股,涨价带来的超额利润,流入到贵州省政府——也就是全民手中,然后多了这笔超额利润,贵州在化债、补贴民生,培育产业、增加就业等方面也就更有空间——这意味着这次涨价可以给当地民众带来更多的收入,以对冲物价上涨的影响。
举国热捧背后——华为对中国到底有多重要?
这么一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茅台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蓄水池的功能,茅台涨价,等于是把这个蓄水池扩大,来承接更多的超发资金,避免其冲击基础民生。
但光一个茅台肯定是不够的,就算把茅台涨价带来的郎酒、五粮液、泸州老窖跟涨全算上也不够。
那怎么办?多建几个类似的蓄水池呗!
所以电子茅台——华为就闪亮登场。华为由于本身产品力广受认可,在制裁前品牌力就已经足够强。美国5年制裁不倒,甚至绝地反击,更是大大增强了其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力,让其一举封神。
这样一来,华为这个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就具备了电子茅台的属性。你说它是爱国营销也好,是宗教信仰也罢,反正随着华为高端品牌的印象深入人心,中国的中高端消费者,普遍都愿意为华为付出甚至超出其产品力的价格,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和社交需求。
而且,这个电子茅台,跟传统茅台比起来,更加好用:华为玩全自主产业链,赚的钱基本上都留在国内;华为虽然不是国资,但由于其股权分散,又走的是高投入高产出模式,所以利益可以最大限度让全民均沾;与此同时,由于华为产业链的体量和创造的财富价值远超茅台,所以它在充当蓄水池方面的能力,比茅台又要高出很多倍!
这就是华为卖的贵的另一个原因。好不容易有了这个宝贝疙瘩,国家当然不能轻易放过。不光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要它发挥;不光拉动经济循环、提振信心和消费方面的作用要它发挥;连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上的软实力——也就是品牌价值,也需要将它充分利用起来。
举国热捧背后——华为对中国到底有多重要?
怎么个接法?让mate和p系列手机去平替苹果,让问界、智界去抢BBA,让非凡大师、X5去抢三星高端,然黄金智能腕表去取代劳力士——反正接下来通胀来临,钱从金融体系冲出来进入实体,物价总是要涨的,甚至先接到水的富人肯定也是要更富的。既然如此,把电子茅台的招牌擦亮,把蓄水池扩大,让华为把富人和中产的中高端消费多承接一些,这样一来,流入大众消费领域的钱就少了,它们的涨幅就会相对降低;与此同时,由于电子茅台把更多的中高端消费留在了国内,这些钱通过经济循环,就可以扩散到全民,让普通人收入增加——这一减一增,大通胀对社会层面造成的冲击,也就降到了最低。
总而言之,华为的这一轮涅槃重生,不仅在底层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方面带动作用巨大,在拉动经济循环,扩大内需,乃至于缓释接下来大通胀冲击等经济运行方面,其实同样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我们要以举国之力支持华为的原因。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86522.html

(3)
上一篇 2023年11月3日 上午10:55
下一篇 2023年11月3日 上午11: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