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文化纵横(ID:whzh_21bcr)
本文原载《社会》2023年第4期,原题为《统治风险与胥吏人事:官吏分途现象形成与持续的政治逻辑分析》
【导读】近年来,山西、安徽、青海等地分批试点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大幅精简压缩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编制,探索人口与财政供养人员的合理比例与新模式。大量的基层工作者承担着行政的具体工作与辅助事务,这与古代的“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有官必有吏,如何看待中国的“官吏”人事?二者的区分有何历史轨迹?
本文指出,以往研究者多以“治理论”解释中国的官吏二分体制,但这一思路有其自身困境,有必要从“风险论”视角重新审视。从政治逻辑出发,作者梳理了两汉至隋唐时期“官吏分途”现象的演变及其原因,认为:两汉官吏相通时代,二者并不相同。这一时期的官,利用人事权力构筑权力网络,形成官僚贵族化趋势。同时,吏则通过制度化渠道成为官,二个群体有较大交叠。九品官人法与科举制加剧了这一趋势,使得官与吏形成一种分明的叠压结构。官吏分途在唐代定型之后,使得吏这一群体的职权责利严重不匹配,因而带来严重治理问题。
本文认为,官吏分途的制度安排,使得人们对古代中国官僚体制的理性化程度有所怀疑。庞大的胥吏群体构成整个官僚体系的基础,但是胥吏人事制度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安排,整个官僚机器如同一座沙中之塔。而这种不合理的根源,在于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的张力始终存在。今天,官僚人事风险已经引起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如何在防范官僚人事风险的同时,实现高效治理,是当下与未来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
本文节选自《统治风险与胥吏人事:官吏分途现象形成与持续的政治逻辑分析》,原载《社会》2023年第4期。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统治风险与胥吏人事:
官吏分途现象形成与持续的政治逻辑分析
本文原载《社会》2023年第4期,原题为《统治风险与胥吏人事:官吏分途现象形成与持续的政治逻辑分析》。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86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