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炒股拌饭(ID:lafanfans)
前两天在朋友那边和几个人喝茶,大家又聊起最近中年失业大厂裁员的事情,有人突然讲了个地狱笑话。
他说大厂35岁裁员有什么问题,你去看看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不也不收35岁以上的嘛。
前段时间甚至有个新闻,很多大城市的青年旅社,都拒绝40岁以上的中年人入住,说我们是青年旅社不是中年旅社。
你看不光是招聘现在在卡年龄,就连出门想住个便宜点的旅社省点钱,人家都默认不招待中年人。
而且单纯从企业生命力的角度看,活得好的企业往往对员工都比较残酷,对员工太好的后面基本都挂了。
一开始听他讲的时候,我心里想这哥们讲得是什么地狱笑话,不过听到后面也觉得他讲得虽然反常识,但是却不无道理。
他说很多有生命力的企业为啥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还不是靠着对商业流程和细节的不断优化和改进嘛。
这些优化和改进,都需要不断的观察市场,与时俱进的跟上市场的节奏和脚步。
当市场出现什么调整的时候,公司的经营策略也需要不断的调整和优化才行。
你不能用十年前的老策略,一成不变的拿到市场上持续经营,这样就会流失越来越多的顾客。
如果企业没啥新增的客户,老的客户也在不断流失,几年时间过去以后自然公司就挂了。
为啥中国多数中小企业的统计寿命只有七八年,因为这段时间差不多就是这类守成的中小企业完蛋的时间。
在这七八年时间里面,如果这类中小企业没有策略调整,基本就是处在没啥新增客户,老的客户也在不断流失的状态。
但是公司想要做战略调整,首先需要高层有思路打开的领导,还有年龄结构相对比较轻的中层。
公司高层思路如果没打开,伴随着领导们年纪上去以后,多数人都会选择守成。
因为人老了很难接受新生事物做出改变,而且往往性格还比较固执,认为自己年代很多东西比现在要好。
中层干部的结构如果不够年轻的话,那么企业往往很难跟得上市场的变化,还会和高层一样守旧沿袭以前固有的思路。
殊不知市场上的消费群体是一代代变化的,上一代喜欢的东西这一代并不一定喜欢。
就像以前有人喜欢集邮和红木,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玩球星卡,或者手办球鞋之类的东西。
以前做邮票红木生意风生水起的那批人,不就随着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的不断萎缩,慢慢没啥生意了嘛。
很多中年以上的老家伙们,其实根本不了解新生代消费者的喜好变化。
而且人到中年以后,学习和了解市场变化的想法和欲望,还有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度也会下降。
所以对公司来说,发展到一定体量和阶段最好的策略可能是:只要精力体力跟不上公司发展的老东西,到一定年纪把他们都干掉换人。
这样公司才会有新鲜血液不断进来,人员的更迭也保证了公司的活力和持续进取。
回想类似的理论我第一次听到,是在大学毕业刚刚两年的时候,那时候还在工厂做管理。
我当时的老板不断的告诉我,公司里面每一个流程都要的尽量系统化和标准化。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里面每个环节,都像是流水线上面的一环,而且可替代性很强。
除了少数核心部门之外,多数流水线部门稍微培训下就能上岗,前面一个人走了几周甚至几个月就能很快被替代。
因为多数部门或者岗位都没啥技术含量,很多人待久了也会变成老油条或者老白兔。
看起来好像人畜无害非常温和,但是因为他们每天四平八稳,最终会影响公司的运营效率。
也就是因为这个老板给我讲了这个道理,才让我开始思考如果自己离开这里可以做什么。
后面转行去一个大平台的时候,遇到那个带我的老大哥更加敞亮。他说你来这里首要的,就是长本事和积累自己的资源。
首先要记住是积累自己的资源,其次是别把平台给你的光环,当成是自己的能力。
很多人就是因为对大平台带来的光环有误解,所以后面到一定年纪被裁掉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出去啥也干不了。
如果你有对平台光环误解的话,最好早点把光环打碎。因为离开平台发现自己啥也不是的时候,往往你会觉得很痛苦。
在公司工作要尽心尽力对得起你的工资,但不要把公司当成是自己家,要早点有自己的二手预案。
很多人开始工作的时候,思路就是不对的,总想着自己要在这个大公司度过一生,这期间企业也会对你负责。
做一份工作就想着自己能够为企业奉献一生,企业也能够从年轻养你到老,这其实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先不说企业的寿命能不能和你一样到老,对多数企业来说其实一般只需要你40岁前,最有价值的那段时间。
而且除了公务员和有编制的事业单位可能不会裁员,市场化竞争的企业应该没有哪个会养你到老。
多数人刚开始工作都没有想到过这个事情,后面到了35-40岁之后遇到优化裁员,心态才会一下子崩了。
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比较简单,读书时候想着拿个好成绩,毕业了想着找个好工作。
父母一辈人很多又都是在国企,学校毕业进了企业之后,基本就能在那边干到退休。
大家都是有样学样,觉得父母一代是这么过来的,我就沿着这样的轨迹走也没错。
而学校读书时候教的更多是一些打工技能,从没告诉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怎么样的。
事实上企业养你是因为你能给企业创造价值,你们本质上是在做一种价值互换。
通常你能创造20万的价值,企业最多也就给你发15万的工资,不然招你工作就成了做慈善。
伴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不管是身体还是精力可能都比不上年轻人了,但是你期待的薪资待遇却越来越高。
通常这社会对学习能力和精力下降,年纪又上去的高薪打工仔是非常不客气的。
因为从价值互换的角度来说,你可能没办法给企业创造之前的价值了,但你的薪水却没有随之降低。
以前我们喜欢说一句话,叫做在这里呆这么多年了,没有功劳总是有苦劳的吧。
但事实上如果你不能给企业创造价值的话,功劳苦劳是通通没有的,你只是企业的成本负担。
这也是为啥很多年薪百万的高薪打工仔被裁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再去投简历找不到类似薪水的工作了。
很多人过往一帆风顺的职业生涯,是建立在经济高速增长,不错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这个时代红利背景下的。
当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过去,时代的红利也在慢慢消退,很多过去不错的岗位和工业也会逐渐消逝。
以前我们写过篇《35岁是个坎,为啥到岁数就不想要你了》,说得就是这个事情。
这两年大家之所以看到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本质上也和经济增速下降以后,企业好的新增岗位越来越少,同时对成本端控制越来越严有关。
记得曾经有一位老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固然要靠个人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历史的进程。
有时候想想个人努力重要么?当然很重要。在大家基础条件差不多,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努力可以给你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回报。
但努力了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么?不一定。有时候你的努力还要配合一点时代的红利,也要配合一点好的运气才会有好的结果。
如果努力就有好的结果,那么古人就不会有“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要避凶,十三逢苦要无怨十四不固执善恶十五荣光因缘来“这样的说法了。
以前我们受到的教育是努力就可能成功,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往往更多发生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
当经济增速慢下来,整个社会上可见的机会变少的时候,可能心态要放的更平一点。
对多数普通人来说,不要过分夸大努力对成功作用,因为努力可能只能决定你的下限。
也不要忽略努力之外的东西,因为这可能才是关键的决定因素,也决定了你的上限和天花板。
以前有句话叫做成功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运气,事实上如果没有1%的运气,可能99%的汗水都是白花的。
很多时候努力这东西就是尽人事知天命,真不是说努力就一定会有特别好的结果等着你。
只要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努力过,能做到现阶段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就算失败也不留遗憾就好了。
要不然我们怎么会总说那句罗曼罗兰的名言: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要热爱生活。
一把年纪没有认清生活的真相是傻,但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就整天悲观唉声叹气就更傻了。
因为悲观和唉声叹气,并不能帮助你改善生活。多数普通人就是在夹缝中艰难寻找结构性机会,才能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9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