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顶流扎堆挤向雍和宫!比起赚多少钱,先要活下去

作者:华南索罗斯

本文转载自:围观InPoint(ID:zgtrendPlus)

陆家嘴,国贸,前海,中环……中国有很多金融中心,
 
但金融人的心灵故乡,有且仅有一个——雍和宫。
 
此前,光顾这里的大多是游客,但今年下半年,惨淡的、超出认知的一二级市场行情,让这里挤满了皮鞋锃亮、西装笔挺的金融精英。他们迫切需要专业之外的庇佑。
 
曾出过两任皇帝,象征男性权力和事业达到顶峰的雍和宫,对想要重回事业巅峰的金融人而言无疑是首选。
 
尽管玄学和投资从不分家,但他们大多数也只为求个彩头,加个心灵安慰的Buff。说白了形式大于实质。
 
只有少数人,心诚程度和真正的佛门信徒不相上下,花大价钱买上等香火,进殿后长跪不起,祈愿时一磕到底,生怕有一丝怠慢或不周。
 
他们任职于私募基金,是金融圈真正的顶流。而今诚惶诚恐,只有一个简单、质朴至极的心愿:
 
活下去。
 
金融顶流扎堆挤向雍和宫!比起赚多少钱,先要活下去
11月13日晚间,有位知名私募FOF管理人发了条朋友圈,痛心疾首:
 
“许多年以后,也许我们会想起,某家私募证券基金,曾经差点埋葬了一个行业”。
 
发声当下风平浪静,观者大多不以为意。
 
没想到就在次日,华软新动力的一纸声明,表明深圳汇盛私募部分产品存在兑付困难。
 
华软新动力是一家私募FOF,也即所谓“基金中的基金”,这类机构通常除了基金之外啥都不投,属于资管机构中比较另类的一种。
 
对私募投资者来说,FOF的存在相当有必要。因为私募往往只对特定投资者开放,走的是“会员制”的高端路线,没有门路,再有钱也是白搭。
 
私募产品停止募集的那一刻,多少意向投资者只能心碎无痕。
 
但FOF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它通过投资私募基金,反映甚至“复制”私募基金的表现。从此通过投资FOF,每一位投资者都能间接见到自己心仪的私募女神,FOF就是资管界的红娘。
 
谁承想,新动力这位“红娘”,这次算是看走了眼。
 
新动力的投资对象深圳汇盛,此前一直以量化对冲的高手形象示人。
 
这在市场震荡或是低迷期极度吃香,因为量化意味着能避免主观情绪的影响,对冲意味着任何时候都谋求绝对收益。
 
不给这样的香饽饽投钱,那就是可耻的浪费。于是新动力猛踩油门飙了进去,副驾上还坐着心怀发财梦,浓眉大眼的国企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这一进去,就发现里面水不是一般的深。
 
汇盛做的并不是高大上的量化对冲,反倒有点像个FOF,它的投资简单粗暴,一言以蔽之:杭州瑜瑶发什么,我就投什么。
 
产品结构、底层资产、收益表现统统不管,对杭州瑜瑶的迷恋程度,堪比脑残粉遇上了自家爱豆。
 
问题是这家杭州瑜瑶成立于2017年,规模既不头部,也没有明星大佬压阵,在中证协的备案信息里,它的全职员工甚至都只有8个人。
 
也就是说,之前汇盛呈给各位投资人的,颇令人激动的投前估值表和投后业绩表现,都是假的。
 
但从来都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汇盛和瑜瑶错综复杂的股东关系背后,站着磐京投资和它的实控人毛崴。
 
准确来说,应该是曾经站着毛崴,因为毛总在11月初已经进去了。
 
毛总其人,那是前科累累,时不时就被请去喝茶,还曾有过操控55个账户买卖股票的大手笔。
 
如此来看,汇盛和瑜瑶本质是左手倒右手,倒到最后都进了毛总的口袋。
 
相比毛总,另一位张总却更简单粗暴,直接跑了。
 
14日晚间,洛克资本老板张颖豪带着12亿资金人间蒸发,只留下24家看上去毫无关联的实控企业,和一句“我先走了,你们也走吧”的九字绝笔。
 
随着事件发酵,人们逐渐发现,张颖豪其人其实是个不知不扣的水货。
 
他自称在平安集团从事管理风控工作,“曾任职于高盛中国资产管理部、盛富资本投行部,扎根投资行业十年,管理资产超过100亿元……”。
 
但事实上,据财联社报道,张颖豪毕业于汕头大学(一说东莞理工学院),创业前仅有三年工作经验,且具体工作并不涉及切实的投资交易。
 
洛克资本所谓的170亿元资管规模,压根没有备案。据中基协数据显示,这家公司目前全职员工人数13人,目前管理规模区间仅为0-5亿元。
 
私募老板们接二连三的骚操作,让人们不由得担忧:如瑜瑶这般的庞氏骗局,像洛克这样的领导先走,在这个行当里究竟有多普遍?
 
金融顶流扎堆挤向雍和宫!比起赚多少钱,先要活下去
 
2023,对私募来说有些艰难。
 
一方面是私募数量正在加速减少。根据中证协数据,2023年初,存量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环比下降1511家,降幅6.38%。
 
金融顶流扎堆挤向雍和宫!比起赚多少钱,先要活下去
看似降幅不大,但其实截至8月,今年以来已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已达2027家,超过去年全年总注销数量的九成。
 
另一方面是对私募的行业信心正在迅速流失,其中既包括投资者的,也包括监管的。
 
前有明汯创始人裘慧明2.85亿拿下上海豪宅,后有洛克张颖豪携12亿巨款跑路,私募曾刻意遮掩的吸金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别说还有幻方徐进一夫两妻的离谱操作,让一众吃瓜群众发现,他们不但很有钱,还很没有下限。
 
在大多数行业、大多数人都过得不那么好的2023年,这一系列骚操作,足够拉仇恨。
 
尤其是被坑了的投资者们:“我非标转标、我选择专业机构、我分散投资、我配置低风险策略,我又做错了什么?”
 
这让监管也坐不住了。如果过去监管因为私募灵活性的优势而有所放松的话,近期接二连三的丑闻和恶性事件,似乎在逼监管下重手。
 
有资管界的朋友说:“跳开那些光鲜亮丽的数据,中国私募行业甚至连底层资产的真实性都无法保障,托管机构和FOF连最基本的复核与尽职调查都讨价还价。”
 
行业底层的运行逻辑出了问题,监管的强势介入似乎无法避免。
 
而这,往往会对行业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强监管究竟会去到哪一步?
 
被强监管的私募还是私募吗?还能保留灵活性的优势吗?
 
私募会不会像此前的国债期货市场,面临中止叫停的命运?
 
站在行业发展的转折点上,这是无数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金融顶流扎堆挤向雍和宫!比起赚多少钱,先要活下去
 
在所有的金融机构里,私募是最狂野的。
 
这从私募大佬们怎么赚的第一桶金就能看出来。
 
冯柳当年南下广东,对股市的了解仅限于一本《证券分析》,就这也敢把全部身家3万块梭进股市;
 
善翔基金关善翔,早年的投资策略就是对着房地产猛梭,其他板块看都不看,靠万科赚了第一桶金;
 
泽熙投资的徐翔,早年曾为上海黑帮操盘,据说两大黑帮为了抢他还火并了一场。90年代末,徐翔正式成为浙江龙头老大,江湖人称浙江敢死队“总舵主”。
 
靠着这种狂野,私募从蛮荒时代走到了今天。
 
如今,更高的薪酬待遇,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也让公募精英们趋之若鹜。
 
从2007年开始,基金经理“公转私”的浪潮就没停过,2014年第一批私募牌照发放后,持观望态度的基金经理更是下定决心,公转私迎来顶峰。
 
但在私募这个不透明的环境里,金融圈的一些陋习,也被进一步地“发扬光大”,成为压在私募身上的一座大山。
 
创业时的狂野自不必说。有业内人士表示:私募是一个湖气很重的世界,很多派别,很多不公开的秘密,很多灰色的策略以及操作手法……”
 
所以离奇命案时有发生:
 
上海环懿私募基金实控人高杉,夜跑时失踪,一个月后黄浦江上出现了他肿胀的尸体;
 
善祥基金董事长关善祥,9月在云南因高反逝世,终年38岁。我58岁的老父亲在西藏都能活蹦乱跳。
 
而金融圈的糜烂作风,在私募这儿也发展出了新花样。
 
比如幻方股东徐进,包养小三,只因对方玩法多样,“丰满胸大,年轻好摸”,相当坦诚;
 
比如鼎晖创始人王功权,纯爱战神,在微博宣布放弃一切,要和小三私奔,甚至原创一曲《私奔之歌》,感人至深;
 
这很容易让围观群众觉得,这个圈子不要命且好色,进而丧失信心。
金融顶流扎堆挤向雍和宫!比起赚多少钱,先要活下去
 
众多狂野的骚操作,也引起了监管的注意。
 
其实相比其他金融机构,私募受到的监管关照并不算多。
 
2014年,私募走到了阳光下,不再是个严丝合缝的黑箱。
 
但非公开发行的特性让它依然神秘,信息披露的频率相比公募基金低了不少,基金经理的出身更是五花八门,江湖气质依然浓厚。
 
到了今年,政策再度密集:
 
4月27日,中基协发布171号文件,明确指出将加强对私募基金的自律监管;
 
5月,中基协发布修订后的《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
 
7月,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
 
在11月初召开的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易会满提出了“严把私募基金等领域准入关,严厉打击‘伪私募’……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的要求,与此同时,证监会也正全面修订《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私募进入强监管时代。
 
私募监管公募化,本就牺牲了部分灵活性,如今部分私募机构顶风作案,给上面传递出一种继续下重手监管很有必要的信号。
 
重到什么程度?有悲观的业内人士认为,最差的结局,在金融业的发展史上可以找到参照。
 
上世纪90年代末,倒卖国库券在上海兴起,杨百万等人靠此赚得盆满钵满。
 
为了规范国库券交易,同时刺激上海之外的国库券交易热度,上交所推出国债期货市场。
 
但事与愿违,当年的国债期货市场,成了多空投机博弈的主战场。
 
金融顶流扎堆挤向雍和宫!比起赚多少钱,先要活下去
这是1995年2月23日当天,327国债期货的走势。收盘前最后七分半钟一穿到底,是有着”中国证券教父“之称的管金生和他的万国证券,在与中经开的多空战争中回天乏术之后,连续做空2070万口(一口等于一张合约),并以自营席位对倒1044万口的结果。
 
这手操作,让原本陷入巨额亏损的万国,在扳平亏损的同时,还能大幅盈利。
 
但万国如愿的另一面,是看到形势一片大好,跟着做多的普通股民,瞬间转为面临赔光家底的命运。
 
正因为此,上交所最终裁定,最后7分半钟的交易无效。万国证券因此破产,管金生入狱,而中经开也在此后几年因屡屡违规,被最终取缔。
 
而更为深远且致命的后果,是在上交所、财政部商议之后,认为彼时的中国证券市场尚不具备交易国债期货的条件,国债期货市场就此关闭18年之久。
 
从诞生背景来看,国债期货市场甚至比私募更具必要性,乱象之下也被关停,不得不让人为私募的前景捏一把汗。
 
愈发收紧的监管口径,私募发展又将走向何方?
 
金融顶流扎堆挤向雍和宫!比起赚多少钱,先要活下去
但对私募而言,作死也好,监管也罢,都不过是并发症。
 
用草台班子、江湖骗术来应付投资的无常波动,才是致命伤。
 
曾任《上海证券报》编委的张志雄,直言“投资是对人性意志、专注、耐心、智力和沉着的长期极限考验”。
 
张志雄经历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早期时代,见证了上海滩证券“三猛人”从意气风发到锒铛入狱,这句结论发自肺腑。
 
换言之,不管是一级还是二级市场,大多数人并不适合以投资为业,大多数人却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仅凭某次侥幸,便认为自己是资本市场独一档的存在。
 
在所有投资杭州瑜瑶的FOF中,有一家预估的损失在40%左右,组合持仓的前三大重仓占比分别为16%、14%和10%,看似做了分散投资,实则穿透下去还是一个管理人。
 
站在第三方的视角看,瑜瑶固然可恶,但作为专业资管机构,如此低级的投资策略给投资者带来了损失,理应承担责任。
 
而负责托管的券商,直接使用底层没有复核的净值业绩,像是一只看着老鼠偷自家大米却依然纹丝不动的猫,尸位素餐,毫无作为。
 
私募行业发展至今,好不容易积累的市场认可和经验,快被挥霍殆尽了。
 
早年,“私募教父”赵丹阳和赤子基金一手缔造的四方监管模式,承袭自欧洲先进金融市场的框架,甚至可以算是“买方投顾”的前身,为证监会后续的三方监管模式提供了案例参考。
 
私募的角色也就此定下,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先行力量,要为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监管、价格发现等层面提供更多参考。
 
2008年,股市大跌,行情惨淡。即便如此,招行代理销售的第一只私募证券基金“从容基金”也完成了3亿元募集,公奔私的吕俊意气风发,市场看起来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和潜力。
 
15年后的初冬,这个市场却要面临去向何方,甚至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做出这样的判断:
 
市场经济有两个基础,一个是道德基础,另外一个是法治基础。改革开放30年,市场经济的这两个基础并没有明显壮大,反而可能有所衰退,尤其是在道德方面……下一步改革的推进,需要建立一个公正法治的市场经济。让市场经济拥有道德和法治两条健康的腿,改革才能大步向前迈进。
 
当本因是自发性的道德,无法为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的时候,强迫性的法治和监管的阵痛,似乎也无可避免。
 
参考:
《狱中探望管金生》张志雄
《十年一梦:一个操盘手的自白》青泽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吴敬琏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93826.html

(3)
上一篇 2023年11月24日 上午11:06
下一篇 2023年11月24日 上午11: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