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局外人的视界(ID:hooyar_380097485)
十几岁的时候无意间打出的那发子弹,一年后击中了二十几岁的我。
今天看到中植系资不抵债超过2000亿的新闻,突然就想起了上面这句话。
金融控股集团暴雷都不算什么新鲜事了,说句不好听的话,不暴雷才算是新鲜事,当年一个个火急火燎的争着做大规模,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低利率时代肖想高回报率稳定收益项目,本身就是不切实际,银行的钱都愁找不到靠谱的好客户,怎么,你们手中的客户是集体钱多的骚包?放着低利率的贷款不要,偏跑来争着抢高利率的?
高利率对应着高风险。
大量风险系数高的项目都揣兜里,在年景好的时候,可以自豪的说,这是我们会做业务有本事,却没想过这里是有运气加持的。
整个市场还能向上走,即便有点小瑕疵,也能很容易在资本市场找到接盘侠,说不定还能卖个高价,坏账风险微乎其微,一单单的做下去,中间费用赚得飞起,从业人员工资奖金发得飞起,便以为世界上的钱都很容易赚,自己牛逼得很,全行业人均精英。
呵呵,时代给予的红利,小小的吃点没问题,吃太多吃撑了,还吃出个理所当然来,那就要加倍还上。
经济是有周期的,即便我们使用宏观调控工具,尽可能的去熨平周期,但周期的作用依旧在。
周期作用之下,市场向下,那些喜欢玩高风险资金的,出事的概率就会陡然变高,有些大聪明,自以为可以拆东墙补西墙,能用自己的规模来对抗周期的影响,这才是最最要命的玩法。
因为资金成本缘故,时间不是玫瑰,是放血刀,越是折腾,亏损越多,内部多倒腾几次,很有可能把原本健康的分支机构也给拖下水,越是亏的多,越是挣扎,挣扎多了,就开始想搞些短平快赚大钱的事弥补亏空的,然而这么做唯一的结果就是把亏空的窟窿越搞越大。
把我上面的这套理论代入到中植系实际情况中去,是不是分毫不差?
2009年以后,信托行业迎来了一波野蛮生长。
当年业内盛传,但凡做信托,哪怕就是个有正式编制的清洁工阿姨都能妥妥年入20W+,随便一个信托经理,年入几百W都是小意思。
行业如此生猛,难道是从业人员太厉害了?
想什么呢,为了预防经济过热,当年银行存款金准备率超过20%,导致哪哪都缺钱,2011年我曾见识过银行承兑汇票年利率飙升到20%以上,当然,这只是在资金最紧张的时候,开票的行也是小地方的城商行。
资金也是种商品,供应少,需求多,当然成本就高了,最后成本都落在实体经济上。
我一直都在想,为什么在2009-2014年这几年间实体经济能承担如此高的资金成本呢?
这还得多谢美帝慷慨的QE,美元大放水,中国商品开始充斥全世界,平衡美元滥印引发的通胀,这个过程里中国制造一直在做加法,出口的日子好过,制造业的日子好过,大家都赚到钱了,能雇佣更多的工人,加速中国城市化步骤。
那几年是基建狂魔发力最猛的几年,09年之前和09年之后,中国多少地方都旧貌换了新颜。
土地财政,房地产大行其道,做从0到1,当然能负担得起更高的资金成本。
疯狂的增长之下,到处都在渴求资金,于是大家就开始一轮回报竞争,普通的存款利率大部分人看不上,到处都在卖理财,说白了,就是变相的高息揽储。
信托行业做的就是跟有钱人玩高息揽储的业务。
2012年,我一个做实业的客户一口气买了几个小目标的信托,说是送回自己的孩子当礼物,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后来暴雷了没。
扩张是有尽头的,美联储终究不可能永无止境的QE,再喜欢印钞也要缓缓。
2014年,美联储宣布结束QE。
大家可以看看中国的进出口数据,2015年陡然下滑。
美联储的加息缩表周期,国内当然要逆周期调控,从2014年开始,降准降息,再搭配各种定向工具,刺激国内资金供应。
所以你看,正常的银行信贷通路打开了,信托这种玩高息揽储的日子都不好过了。
中植系手中的中融信托是信托业里最野蛮的存在。
假如有项目连中融信托都不敢接,那基本市场上再也没有普通接盘侠了。
往常信托都是先批了项目,然后在定向募集资金。
中植系牛逼在手握四大财富管理公司分别是恒天、新湖、大唐和高晟,其实很难说P2P跟这些财富管理公司到底有什么不同,可能是牌照不同,又或者是逼格更高一点,其实本质上都差不多。
中融信托当年资金池项目做得最生猛。
金融嘛,争的都是时间,早点投放,早点收利息,管它批了没有,先来募集好资金,等到时候项目来了就对接,然后再用定向募集的资金来个兑换,多完美的财技!
这就是当年大行其道的长债短融。
2013年曾经爆发过一次非常惊人的钱荒,就是银行玩资金池搞养债玩得太过火,央妈有心出手惩戒,于是紧了下放款的手,让那些玩长债短投的出了流动性危机,一下子把债市给搞崩了,也砸出了金融股的大底。
央妈有熨平周期的底气,因为它能直接主导货币政策,但具体到下面的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就未必有这个好命了。
为了避免在关键节点崩盘,或者手上流动性好的资产,就必须忍痛贱卖,浮亏就成了实打实的亏损。
谁资金池做的大,谁的窟窿就大,窟窿大了怎么办?疯狂找高利润的项目填补亏空呗。
2014年以后中植系仰仗着融资能力强,搞了许多钱开副本,各种在金融市场上大开大合当接盘侠。
我从来都不指望做金融的人有节操,但凡上面的监控有一点松动,下面人的大胆都能做到你难以想象。
国企除了国法还有党纪在那里看着,民营金融控股公司那就厉害多了,老板但凡想要好大喜功,底下人自然能把你捧得欲仙欲死,然后联起手来在其中搞风搞雨。
别跟我说什么国企腐败,真的,这些年来,我见了不少的企业,讲真,民企的腐败普遍远胜国企,不过是很多民企不愿意声张罢了,又或者是玩家族企业那一套,不好明着说罢了。
当你赚过太多太容易的钱,就会滋生出各种自大的妄想,不太愿意老老实实赚辛苦钱了,当你赚不到那么容易的钱了,就要开始剑走偏锋了,自从央妈开始跟美帝玩逆周期调节,国内的金控公司都开始逐渐出问题了。
有人说,那几年人家不都好好的嘛。
呵呵笑死了,就是因为有问题了,要掩盖问题,所以才各种疯狂的做大规模,瞎尼玛乱买资产,最后导致问题越演越烈,终于扛不住了崩溃。
还有人把问题归结于去杠杆。
这就跟癌症患者把问题归咎于健康检查,难道没有查出来的病就不是病了?
是脓包总得戳破吧。
十年前,谁能想到中植系能随随便便挖个2000亿起步的窟窿呢?但凡加速处理一下,或者窟窿还不止2000亿呢,大家都知道,所谓资产在流动性要求面前,价格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2021年,中植系的解老板暴毙,有意思的是家产都不给自己的子女继承。关于解老板的死,市面上风言风语很多,当然了,作为理智的投资人,不信谣,不传谣是基操。但同时,我们是不是得对人性有点正面的理解?
但凡你企业好好的,几千上万亿的盘子,各种名气大的很,请问你为什么不留给自己亲爱的子女?假如子女太小了,这不是还有老婆吗?非得给侄子来接盘?
坑太大了,可以坑亲人,但那个人不能太亲,这么简单的道理,还搞不清楚吗?
解老板多年来,都试图填上自己当年造的坑,只不过运气过去了,靠着运气赚来的一切,都要凭本事加倍亏掉,亏到自己都怕了,心知根本无力回天,只好去死了。
就这么简单,偏偏还有那么多人心存侥幸。
这让我想起贾跃亭跑路以后,我认识的所谓高端金融精英里居然有很多人真的相信他会下周回国。
我从来不去评论项目好不好,很多东西,就像洋葱一样,不剥到最后一层,你永远都想不到,这么大的一坨,居然特么都是皮,一圈套一圈,根本没有什么核心资产。
我们看不穿,但实际控制人肯定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啊,做金融的,总该要懂得点人性,老板都到了死遁的地步,你居然还天真的以为问题不大,这就是脑子不利索了。
资金是有时间成本的,资产越想加速处置贬值越快,你得明白,这一局牌,什么时候从升级变成跑得快,投机可以,但嗅觉要灵敏,闻到风声不对,要先跑了再说。
昨日之因今日之果,其实一切都明明白白。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94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