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动态大参考(ID:dongtaidacankao)
“旧金山会晤”重大成果之一是恢复了两军高层沟通。意在降低因误判而发生意外冲突的风险。然而,这却有可能事与愿违。有迹象表明,恢复两军沟通之后,擦枪走火的机率可能不降反升?
拜登政府采取的策略是边打压边制造矛盾。反复的强调要建立护冲突护栏,以及负责任的管理中美关系。由于两军基本上中断了沟通渠道,所以恢复沟通渠道就成为了建立防冲突护栏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次旧金山会晤之前,美方透露的消息是,最关注恢复两军沟通一事。而会晤取得的重要成果中也确实包含了恢复沟通的内容。
对于“恢复两军高层沟通、中美国防部工作会晤、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开展中美两军战区领导通话。”的共识,美海军上将作战部长在访韩时竟然用了“感到振奋”来形容。此君可以感到如此的“振奋”?显然是觉得对美国有利。说明两点问题。
一是可以降低中美两军意外的擦枪走火的风险。毕竟频繁的擦枪难免走火。这说明美军真的不想与中国军队一战。
小打美国不占优,大打美国没勇气。建立防冲突机制或增强军事沟通,以降低走火的风险自然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
二是说明美军今后的自由航行也好,无害通过也罢,又或是军事威慑,肯定会进一步的增加。
所谓的增强沟通避免误判,或者说建立防冲突护栏,实际上就是为了束缚住我军反制美军挑衅的手脚。降低冲突的风险,美军就会更毫无顾及的“自由航行”或“无害通过”了。甚至会时不时的侵犯一下中国领域领空。正所谓贼不走空。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我军对美军的挑衅或侵犯行动熟视无睹或习以为常。可以此彰显一下美军的威风。自然也就是灭我军的威风了。二是使美国在中国周边的一切军事行动合理合法化。让中国习惯于接受美国至上或美国例外主义。
其实,如果真的要想避免两军发生意外的擦枪走火,最根本的也最简单的就是美国不在中国周边活动。也就是最大程度上的降低擦枪的机会。不频繁的擦枪自然就不存在走火的可能了。
可是,美国的霸权战略决定了美军的“自由行动”不会停止。不管是出于展示霸权的原因,还是出于威慑中国的理由,或者是阻止域内国家与中国走近的关系,都决定了美军不会减少在中国周边的军事部署和行动。这就是所谓的维护美国和盟友国家的安全。
关键的是,亚太合作大局越好,世界变革越是加速,美军的行动会越多。而美军又不想与中国一战,或担心与中国一战。所以,防冲突护栏也好,增强沟通也罢,自然就是美国最关心的问题了。
这边,美海军作战部长“感到振奋”的话音还没落地,那边美国军舰就直接侵闯了中国西沙领海之中。这就足以说明了一切。
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好战的国家,但中国也从来都不是一个怯战的国家。不否认美军在公海海域有自由航行的权利,但频繁的出现中国领海领空边界线,已经是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了,而侵闯我领海领空自然就更不允许了。
不管有没有护栏,也不管负责任管理与否,只要美军舰机在我国周边有所行动,我军必然会相应的出动维护主权安全。
驱离是客气的往外请,如果客气的不行,那就只能是动粗。
尽管一些国家在南海主权问题上有所谓的“声索”,但国际社会早就确认了南海是中国主权范围。目前只是域内国家间的争端而已。或者说是历史遗留问题。
美方想打争端的擦边球,我军是不会答应的。这一次美军“霍珀”号导弹驱逐舰未经中国政府批准,非法闯入中国西沙领海。我军自然是一定要坚决的“依法依规跟踪监视、警告驱离”。绝不会惯美军的臭毛病。
其实,美国自以为经常派舰机挑衅骚扰我边境能够展示霸权或美军的强大和任性,以为是占了大便宜。然而,美军的行动明显是在区域内制造紧张空气,严重的破坏了区域局势的稳定,这一点没有几个国家乐见。相反,大多数国家会进一步的认清美国霸权的无理和危害。一旦发生冲突,肯定会殃及池鱼。
重要的是,美军的每一次行动,都会被我军强硬警告驱离。美军也不得不在我军面前后退,这反而是在不断的彰显我军的实力和坚定的意志。美军的行动伤害不到我们,反而是屡屡被我军“专业非专业”的驱离行动而自取其辱。
还有就是,美军不断的前来挑衅骚扰,也给了我军近距离与美军亲密接触的机会。这可是最好的接近实战的演练。
最后就是,美国这是给中国制造加快南海军事化建设的理由。如果美军不频繁的出现,中国在南海的部署也好军事建设也罢,肯定会引起周边国家的猜忌与不安。有了美军这个最佳的借口也就顺理成章了。南海的一些所谓的声索国反而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原本,恢复沟通也好,加强交流也罢,是为了避免误判的风险。
可是,美方却错误的认为,有了这个防冲突护栏就更可以肆意妄动了。错误的认为任何行为都不会引发走火。这才是真正的误判。美军的挑衅也会变得更多。
对于我军来说,不主动求战是一回事,维护主权安全决心意志却不会变。护栏可以有,底线原则不能丢。
可以预料的是,随着沟通的深入美军的挑衅骚扰行动也会增多。也就是擦枪走火的风险反而会不降反升。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95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