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两年后,中国电磁轨道炮突然宣布重大突破!

作者:愤怒熊猫

本文转载自:空天力量(ID:angrypanda1981)

作为新一代武器的典型代表,电磁轨道炮被公认为“将颠覆未来战争的武器”,美国、日本等多国都在该领域投下重金,但至今取得最大技术突破的仍是中国。香港《南华早报》129日称,中国海军工程师表示,已经成功验证了一款电磁轨道炮样机,可以以超过每秒2000米的出膛速度连续发射120发炮弹,并“保持显著的射击精度”。

沉寂两年后,中国电磁轨道炮突然宣布重大突破!

沉寂两年后,中国电磁轨道炮突然宣布重大突破!

这也意味着中国正式宣布突破了这个美国一直未能取得进展的技术难题。要知道,美国的电磁轨道炮正是因为轨道的严重烧蚀问题无法解决而被迫下马。

报道称,中国海军工程大学电磁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团队在11月10日发表的论文中表示,这种电磁轨道炮可以快速地连续发射大量炮弹而不会受损,“类似的工作以前从未公开报道过。”中国科学家表示,这些炮弹通过电磁轨道加速后,出膛速度高达每秒2000米,意味着其射程达100-200公里,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常规炮弹的打击范围,后者的射程只有几十公里。更重要的是,电磁轨道炮在一次测试中连续发射了120发炮弹,相关检测发现,该系统经受住了高强度发射的考验,整个系统完好无损——这已经与现役身管火炮的寿命相当了。而且在这样连续射击的过程中,电磁轨道炮依然保持了显著的射击精度。

正如该论文所言:“现代战争正在逐渐从化学动力转向电磁动力……持续射击速度是电磁轨道发射系统战斗力的关键指标。”。中国在该领域的突破意味着“电磁轨道发射系统现在可以可靠、快速、不间断地发射”,它使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沉寂两年后,中国电磁轨道炮突然宣布重大突破!

美国曾在电磁轨道炮领域投下重金,但最终惨淡收场

熟悉现代军事技术发展的网友们都知道,电磁轨道炮是利用电磁作用让炮弹在导轨中快速加速,进而实现高速发射的新型武器,理论上它可以达到常规火炮无法达到的出膛速度和打击距离。因此它被视为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之一、未来战争中的颠覆性武器。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电磁轨道炮一直停留在科幻小说的领域。这是因为它需要克服诸多技术方面的难题。例如美国海军在电磁轨道炮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并耗费了数十年的研究,但最终却在2021年宣布放弃,转头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高超音速导弹上。美国轨道炮下马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无法制造出能反复发射而不发生故障”,尤其是高速发射时发射导轨的烧蚀情况非常严重,必须打几发就更换,因此美军认为它缺乏实战意义。

虽然中国电磁轨道炮早在美国之前就展开上舰测试,但在美国电磁轨道炮下马后,中国电磁轨道炮在相当长时间里没有消息,外界一度认为中国在该领域也遭遇技术瓶颈。但现在看来,这显然是想错了。

那么,中国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呢?《南华早报》称,中国团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功于一套复杂的测量和诊断系统。该系统能同时收集和分析电磁轨道炮上约10万个测试点的数据——这几乎是现代飞机传感器数量的10倍。它可以迅速发现问题,并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然后通过不断调试,进而让电磁轨道炮逐步实现实用化。

沉寂两年后,中国电磁轨道炮突然宣布重大突破!

通常而言,一台复杂且在极端条件下工作的设备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即使是最优秀的技术人员也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解决问题。但中国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系统(AI)可以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时间缩短到几毫秒。如果是那些不太严重的问题,它甚至可以自己做决定。例如某台设备过热,AI会自行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运行。但如果出现可能造成真正损害的问题,比如推力出了问题,即使所有设备都装好了,它也不会下令开火。据称,正是利用这种巧妙的系统,至少三次拯救了电磁轨道炮原型机。在一次测试中,进行了50次射击,都没有出现任何故障。

笔者认为,中国在电磁轨道炮领域的进步,并非是简单地灵光一现,而是基于中国科学家在诸多领域的技术突破而实现的。例如在基本设计上,中国电磁轨道炮与电磁弹射系统、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和电磁线圈炮等都依赖于马伟明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团队在电磁技术领域的同步突破;而解决电磁轨道炮问题的智能测量和诊断系统,则与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实际应用分不开。中国在先进技术领域相互帮衬共同进步的这套做法,是当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美国难以复制的。

当然,最让人玩味的是,美国当年在电磁轨道炮领域未能取得突破后,转而集中力量发展高超音速导弹;结果中国不但在高超音速导弹方面世界领先,如今又在电磁轨道炮方面率先突破。听到这个消息,美国该是什么表情呢?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00273.html

(8)
上一篇 2023年12月12日 上午10:48
下一篇 2023年12月13日 上午9:4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