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一界oneworld(ID:yijie_20200518)
曙光前的探路者们——俄国革命路线之争
十月革命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莫过于阿芙乐尔巡洋舰炮击冬宫。阿芙乐尔是古罗马神话中的司晨女神,十月革命也确实像曙光一样照亮了俄国。
但是从二月沙皇退位到十月布尔什维克胜利之间,俄国的政治环境如何?有哪些力量试图领导俄国?本文将“从右到左”地梳理三个最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派别。
本文主要探讨1917年的俄国局势,其中的月份默认跟随俄历。
坏了,我成反贼了
——国家杜马与临时政府
1905暴动后到1917年间,俄国积重难返。
经济上,俄罗斯的土地私有化改革以失败告终,工业生产受到了战争的严重冲击。政治上,沙皇和保守派贵族幻想保留绝对君主制,因此只授予杜马很小的权力,无法平衡各方的诉求。军事上,俄国在东线战场上牺牲巨大,而且军队正在逐渐脱离政权的掌控,这一点是尤为致命的。
历史趋势需要一个偶然契机来推动,极端天气成了打倒沙皇的推手。二月低达-29℃的严寒和风雪阻碍了粮食和燃料的运输,首都彼得格勒出现供应危机。市民纷纷涌上街头,工人开始罢工。
随着局势发酵,部分士兵因为参与游行被捕,这引发了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整建制倒戈。由于沙皇在几天前恰好离开了首都,他本人的缺席导致当局权威的进一步下降。
时势之下,杜马主席罗将柯决定发动政变,安排尼古拉二世退位,迎接其弟弟米哈伊尔大公上台,建立责任内阁,实行真正的君主立宪制。注意,此时杜马的本意不是反帝制,他们虽然把一个沙皇弄下去了,但却想把另一个沙皇扶上来的。
然而群情激奋的民众不接受这样的安排,他们坚持要求成立共和国。
即使最坚定的君主制维护者,此刻也意识到了沙皇大势已去。米哈伊尔大公“明智地”拒绝即位,保守派贵族默不作声,左翼政党蓄势待发。
杜马只好紧急成立临时委员会,将重心从恢复沙皇权威转向维持行将崩溃的社会秩序。他们惴惴不安地发出电报,要求各地方在沙皇退位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同时担心沙皇带兵回来消灭他们这些事实上已经背叛的忠臣,这一举动后来被称为电报革命。
事实证明杜马委员会的担心是多余的,相较于维稳,各省明显对沙皇倒台的事更感兴趣。革命浪潮迅速扩大,尼古拉二世彻底翻不了身了。
彼得格勒工人本来已经自行组建了苏维埃,但是在孟什维克的坚持下,资产阶级还是得以在3月15日建立临时政府。
由于临时政府只能与苏维埃分享政权,工人和士兵们往往以“没有苏维埃的批准”为由拒绝执行临时政府的政策。
临时政府因为缺乏权威而难以维持社会秩序,因为秩序混乱而拖延立宪会议的召开;如果让农民打倒地主,工人就要跟着打倒资本家了,所以不能解决土地问题;如果德皇赢了那俄皇就要复辟了,到时候临时政府就要作为叛徒被枪毙了,所以只能顶着巨大的反战声浪继续战争,争取共和制盟友的支持。
三步棋让临时政府彻底陷入死局,俄国先后在四月、六月和七月爆发反政府危机。
八月,在极右翼保守派支持下成为俄军最高总司令的科尔尼洛夫发动军事政变,准备推翻临时政府。虽然科尔尼洛夫很快被打倒,但这是由支持苏维埃的工人和军队完成的,而在他们眼里临时政府和科尔尼洛夫是一路货色。
临时政府本就不多的威信损失惨重,此后虽然成功召开了预备议会,但无法再对局势施加更多影响。
临时政府的统治在十月革命后结束,他们短暂而悲惨的政治生涯充分展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落后性。
偏见下的孟什维克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派别,孟什维克却长期给人以背叛革命的印象,因此我们要先澄清一些事实。
首先,孟什维克即俄语中的“少数派”,与之相对,我们熟悉的布尔什维克则是“多数派”。
这里的多和少只是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选举党中央机关成员时的得票结果,俄罗斯人总是一言不合就退出表决,孟什维克获得少数票也跟他们因为反对列宁的主张而退出选举有很大关系。
在二月革命后的临时政府里,孟什维克的席位是布尔什维克的两倍还多,布尔什维克在更全面的视角下才是真正的少数派。
其次,孟什维克中的重要人物普列汉诺夫是列宁的导师和推荐人,是国际工人运动最杰出的领导人之一。
连恩格斯都说“我认为只有两个人理解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其中一个就是普列汉诺夫。孟什维克中的很多人都是优秀的共产主义理论家,他们从出发点上没有背叛过革命。
二月革命后,孟什维克相信俄国的困局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够造成的,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到来,因此支持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自己则以反对党的身份监督其运行。
孟什维克积极接触其他势力的态度使其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虽然孟什维克也不能掌控局面,但是他们比布尔什维克得到了更多支持。
四月危机后,临时政府为平息事态正式请孟什维克加入。现在孟什维克可以同时介入俄国的两大权力中心,可以说是影响力最大的党派。
孟什维克的最大问题在于,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段论是不可打破的,因此他们尽力促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
但他们又不能阻止无产阶级自发建立苏维埃。在“天有二日”的权力格局下,拉扯和制衡同时摧毁了双方的权威,谁都无力稳定秩序恢复经济。
孟什维克虽然一度取得了政治上的表面上的胜利,但逐渐失去了人民群众的实实在在的信任和支持。他们的妥协和软弱最终发展成了背叛,导致十月革命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今天学习历史,应该摒弃对他们的片面认识。孟什维克既做出过很多主动的和客观的贡献,又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教条主义对革命事业的严重危害。
敢教日月换新天
——布尔什维克
二月革命爆发后,列宁成了党内最激进的领袖,而布尔什维克又成了最激进的政党。
这种极端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认为已经可以考虑无产阶级夺权了,而且坚决反对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
首先,当时俄国无产阶级实力薄弱,布尔什维克又是一个少数党,夺权机会渺茫。其次,打败德国人是当时大多数人的愿望,孟什维克和临时政府都支持继续作战。
列宁又是在德皇帮助下回国的,大家开始怀疑列宁是德国间谍。七月事件后临时政府甚至以此为由对列宁下达抓捕令,列宁被迫一直在地下活动,直到十月革命胜利。
当然,德皇确实是等着着列宁把俄国踢出战争呢,只不过这个愿望最终没有按照他想象的方式实现。
布尔什维克的极左立场使他们争取到了工人和士兵的支持,因为他们势单力薄,所以他们必须顺应这些群众提出的要求。但正因为他们势单力薄,他们又满足不了群众提出的任何要求。
这一矛盾在七月事件集中爆发,布尔什维克一天之内三次改变立场。对于自发形成的反政府运动,他们先是反对,觉得可以借机夺权后又赶忙支持,在得知临时政府已经调兵镇压后又赶忙收手。此事使布尔什维克的威信跌到谷底。
八月,在抵抗科尔尼洛夫的过程中,布尔什维克凭借自己所掌握的军队成功恢复了一部分政治地位。而且,在被背叛后,苏维埃内部的其他政党发现布尔什维克的强硬立场不无道理,民众也开始重拾对他们的信心。
经过四月危机、六月危机、七月事件和八月政变,列宁最终判断革命和平发展的希望已经破灭,临时政府和孟什维克对和平召开立宪会议的企盼已经落空,现在必须坚定准备武装起义。
布尔什维克开始修改口号,回应农民和工人对于战争、土地、产权等问题的切实诉求,主动争取乌克兰等民族对革命的支持。
通过总结这数月的尝试和失败,布尔什维克终于成功把革命理论同俄国群众的左翼倾向和当前政治、军事斗争形势相结合,做好了夺权准备。
九月,布尔什维克已经在中央和各地苏维埃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但列宁意识到:全俄民主会议召开后,资产阶级就有机会与德国达成一致,这将彻底消灭布尔什维克夺权的机会。经过几次党内政策分歧和转变之后,布尔什维克最终在十月退出了预备议会。
尽管党中央还在争论是否立刻发动武装起义,彼得格勒苏维埃已经开始集结力量。在托洛茨基发动下,工人赤卫队得以建立,喀琅施塔得水兵准备策应起义。
随着各级军队纷纷表示支持布尔什维克,临时政府失去了镇压他们的武力。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制定了夺取冬宫的计划。
由阿芙乐尔巡洋舰放空弹、彼得保罗要塞发实弹对冬宫进行炮击,突击队随后将其占领,逮捕藏匿其中的临时政府部长。布尔什维克几乎没流血地控制了各个机关,十月革命宣告胜利。
从二月到十月再到苏联
革命期间,俄国的人民群众展现出了极强的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革命的走向,这样强大的力量在历史上相当罕见。
各政党多数时候都无法彻底控制群众,只能顺应他们调整自己。无产阶级创造历史的伟力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还面临许多挑战:帝国主义列强还对俄罗斯虎视眈眈;生产长期趋于停滞严重破坏了经济;中农、富农民还有反对苏维埃的倾向……革命战士们要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苏维埃政权如何才能站稳脚跟?
在曙光中,一面铁与血的红旗即将升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0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