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1950年9月的一天,正在功德林伏案交代国民党军统局北方局内幕材料的文强(原国民党将领),在接到了每天送过来供他们阅读的《人民日报》时突然眼前一亮。因为在这份报纸上,他分明看到了“美军仁川登陆”的消息。震惊之余他揉了揉眼睛,居然激动得双手发颤,甚至连觉都睡不着了。
麦克阿瑟(前)仁川登陆后得意洋洋。来源/人民网
后来文强自己在日记中写道:
“我认为,朝鲜半岛打不了游击,也打不了阵地战。人民解放军在大陆作战是行的,小米加步枪打美国,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1956 式半自动步枪。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事实上,有这种想法的人绝不止文强一人。美军仁川登陆的消息传开后,功德林的一些国民党俘虏们几乎都兴奋起来了,他们觉得现在美军打过来了,那么他们的老对手一定抵挡不住。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想,还是有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理智地认为:以他们对美军的了解,解放军不一定会失败,而且胜算还很大。
那么,当年功德林的这些俘虏们,究竟是如何评价美军的?那些不看好中国共产党会赢的人,后来又是如何“服气”的呢?
功德林是一所改造被俘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场所。而事实上这里面并非只有军事将领,还有一些地位比较高的国民党官员。由于国民党派系复杂,里面这些人的心态也五花八门。有的积极配合改造,也有的冥顽不灵。这点在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爆发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听到战争爆发的消息后,有的人激动高喊“共产党万岁!”“美国必败!”;有的则一言不发,却总是最先抢看报纸。
影视剧中的北京功德林。来源/电影《决战之后》截图
可以说几乎所有人都用不一样的心态在看待这场战争。
不过在这群人当中,文强“幸灾乐祸”的心态具有代表性。事实也是如此,后来功德林要求大家写《美朝战争的预测》时,文强就激动得一口气写了5000多字,最后甚至还用“美国不可战胜”来结尾。
也许对大部分国民党将领和高官来说,美国就是他们心中的“山巅之城”,是中国人“万万不可得罪”的存在。在这种心态下,大部分功德林的人员都在上交的文案中把美军吹的天花乱坠,并认为抗美援朝未来一定“凶多吉少”。不过在这一片“阴阳怪气”中,也有些人的想法有所不同。虽然这些人也曾经为国民党效力,但他们在学习改造和切身体会中,已经意识到了人民解放军与众不同的特征。这些人通过自己对美国人的了解,将很多与美军作战的经验提交了上来,而这些经验又对志愿军的决策起到了参考作用。
那么这些人又是谁呢?
杨伯涛是其中重要的一位。跟其他出身显赫的国民党将领不同的是,这位出生于湖南芷江县垅坪乡的侗族将领是个苦出身,后凭借战功跻身国民党十八军军长。淮海战役中,杨伯涛兵败被俘,在押送后方时,杨伯涛惊讶地发现原先他们国民党军经过的那些村子几乎都被抢掠一空,老百姓恨透了国民党军。而解放军则军纪严明,不仅不扰民,还和老百姓一起谈笑风生,相处融洽。这让杨伯涛很震惊,也让他开始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取得最终胜利。
18军11师师长杨伯涛。来源/纪录片《血肉长城》截图
由于杨伯涛曾在十八军任美械装备干部训练部主任,所以他对美军的装备和武器性能都很了解。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作为接触美军比较多的人之一,杨伯涛决心把自己知道的所有关于美军的信息全部说出来,以帮助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于是他集合自己所在小组里的前国民党整编六十六师中将师长宋瑞珂、前国民党十二兵团中将副司令兼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前国民党十二兵团中将政治部主任侯吉晖、前国民党九十四军少将副军长林伟宏等人,由杨伯涛执笔,完成了一篇六万余字的军事资料《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
在这份厚厚的报告中,杨伯涛等人首先对目前美军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他们首先指出,美军的优点,是拥有强大的火力,先进的装备以及牢固的制空权。正面与美军硬拼绝不是明智之举。
此外,美军在战术上,打法稳健,且颇具亮点。即他们很少冒进,还善于在进攻中发挥炮火优势,往往可以快速集中炮火,然后再用大量的机械化部队掩护步兵打开突破口。
而且美军重视空军作用,尤其善于利用空军袭击对方补给线,或迟滞对方大兵团行动。
美远东空军F-84战斗轰炸机。来源/新华网
除了这些技术上的优势外,美军后勤也十分强大,几乎很少出现弹尽粮绝的情况。美军不但可以在进攻中向对方发射出强大的火力,在防御中也会利用自己机械化程度高,后勤物资充足的优势,快速构筑防御阵地。
并且美军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专业化程度高,军官和士兵都有严格服从命令的习惯,能够做到令行禁止,这让美军像一台高效的战争机器,更容易在战斗中占据有利局面。
美军机械化程度、专业化程度高。来源/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截图
在分析了美军的优势后,杨伯涛等人对美军的缺点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如美军作战过于依赖火力,尤其空中的炮火支援对美军来说简直如同吃饭喝水一样重要。
其次,美军虽然并不缺乏勇士,但其士气很容易在危急情况下动摇。尤其是美军在突击对方阵地时缺乏必死的勇气,往往只依赖火力去杀伤对方,这让美军在突击对方时往往行动不够迅速。
美军虽然并不缺乏勇士,但其士气很容易在危急情况下动摇。来源/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截图
而且美军在作战时多“迷信”空中侦查,如果防范得当,那么美军并非不可战胜。
在分析了美军的优缺点后,众人又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方案来与美军对抗,其中原国民党十二兵团副司令兼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提出的建议最有帮助。吴绍周的建议主要有两点:
第一就是尽可能夜间发动攻势,以削弱美军的观察优势及炮火和空军优势。而且美军不习惯在夜间作战,他们的士气在夜战中很容易动摇,这也是可以被我军利用的地方。
第二就是尽可能的发扬近战,只要我军在战斗中和美军混战在一起,美军依赖的空中和炮火支援就难以奏效,我军就能成功拉平双方的战力差距。
吴绍周像。来源/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人物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这两条建议跟随着《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被一起提交上去后,得到了中国共产党高层的重视和认可。当时功德林教导大队就公开表扬了吴绍周等人:“你们对人民有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杨伯涛等人外,还有一个人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就是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
杜聿明也有很大的转变,他在被俘虏后,通过自己的亲眼观察,以及阅读大量共产党的书籍后,思想有了极大地改变。杜聿明曾说,他阅读了毛主席的各种论著,聆听了管教干部的多次谈话,确实认识到共产党才是真正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加上生活上受到的多方优待,他写下了“人非木石,孰能无感”的改造心得。并开始“日夜思索以如何有效之法,供献于人民之前,以赎过去反动之罪”。他真诚表示:“有赤胆忠心之愿”,要为人民事业“竭心尽力”。
影视作品中的杜聿明。来源/电视剧《特赦1959》截图
所以杜聿明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态度从一开始就与其他大部分国民党将领不同。在听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杜聿明就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胜算很大。
作为曾经率领过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的指挥官,杜聿明对美军十分了解。在他向功德林领导提交的关于对美军的看法中,杜聿明明确表示,美军的优势在于武器装备好,地与空配合好,火力也猛。但是美军在战术上并无特别突出的地方,他们总是习惯“一字平推”的进攻与防御,这一点在朝鲜山地中受地形影响很大。而且美军步兵士气并不旺盛,很容易在混战中受到影响。最后杜聿明表示,中国共产党的部队只要“敢于用命”,指挥得当,就能打败战法相对呆板的美军。
王海上将曾驾驶米格-15在朝鲜上空对决,书写了一段酣畅淋漓的空战传奇。来源/新华网
事实上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杜聿明的观点是正确的,志愿军正是利用了山地地形复杂,及美军战术呆板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对杜聿明的建议,中国共产党一样给予了高度重视。后来,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杜聿明非常高兴地说:“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确实站起来了。”
跟这些为志愿军群策群力的人比起来,那些依旧对美军抱有幻想的人却在不停地接收到“打脸”的消息。比如除了之前提到的文强外,黄维(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也坚决不信志愿军是美军的对手。还有邱行湘,他虽然表面上不发表看法,但却总是积极抢看报纸。这些人满心希望看到自己的老对手被美军击败的消息,然而他们等到的却是志愿军一次又一次胜利的捷报。
这些捷报极大震慑了这些冥顽不灵的人,邱行湘一度被这些捷报震撼得语无伦次;而黄维更是陷入了深深地自我怀疑;廖耀湘(原国民党将领)在得知美国人打过来时还公开对其他人说:“看着吧,他们竟然还敢和美国人打,结局肯定会惨!”但是在志愿军接二连三的胜利面前,廖耀湘心悦诚服地跟其他人说:“共军确实了不得。”
影视作品中的廖耀湘。来源/电视剧《特赦1959》截图
功德林中,这些大部分不看好中国共产党会赢的人,在志愿军的辉煌胜利面前相继承认了共产党确实比他们强,甚至后来还积极参与到为志愿军制作炒面(支援前线)的活动中去。杨伯涛为此还专门写过一首《为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炒干粮》:
调和鼎鼎倍辛忙,为最爱人燢糇粮。
只缘此身罪待改,心逐米粒到战场。
昼飏烽烟夜烛天,挥汗酣战灶台前。
千杓万铲浑意倦,大同江畔报敌歼。
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功德林里的国军俘虏将军们又被 “打”服了一回。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毛主席亲自下令特赦一批表现较好的战犯,其中包括北京功德林200余位战犯中的10位,分别是:王耀武、杜聿明、曾扩情、宋希濂、杨伯涛、郑庭笈、邱行湘、卢浚泉、周振强、陈长捷。这些人之所以能获得特赦,除了在功德林努力学习,积极改造外,也是因为他们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提出了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黄济人 中国青年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
《沈醉回忆录·战犯改造所见闻》 沈醉 中国文史出版社
《进京前后参与管教国民党战犯纪实》 雷皓 《纵横》,2000年05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03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