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作者:碧落清遥

本文转载自: 环球情报员(ID:huanqiuqby)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印度“普通话”

作者|碧落清遥

中国与印度是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但两国在语言政策上却有着极大差异。
 
在中国,即便汉语的南北方方言差异巨大,以汉语-北方官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能够通行全国,承担起不同区域人群的沟通功能。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中国方言众多,但多为汉语分支
在印度,却始终没有任何一种通行全国的本土语言。
 
而勉强承担全国通行语言的,却是外来的英语。但印度熟练掌握英语的人口仅为印度人口的11%,其普及率远比不上中国的普通话。
目前,印度使用人数最多的本土语言是发源自北印度的印地语,占印度人口的46%左右。印度也将其作为官方语言强力推行,但成效甚微。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印度语言繁多
特别是印度南方的泰米尔等民族,坚决抵制使用印地语。以至于印度南北方大多通过英语实现交流。语言问题还多次成为导火索,引燃印度国内民族冲突和政治动荡,这严重影响着印度对共同身份认同的构建。
印地语如何成为印度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为何印度推广“普通话”如此费劲?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印度语言分布

 
一、天竺梵音
印度境内存在上百种地方语言,印地语是其中普及率最高的语言,超过46%的印度人以印地语为母语。此外,孟加拉、旁遮普、泰米尔、马拉地等语言使用人口均超过印度5%的人口。
总体上,印度语言可划分为北印度的印欧语系诸语言和南印度的达罗比荼语系诸语言。
 
印度语言“南北对立”,与数千年前的雅利安人入侵紧密相关。
南亚面积达400余万平方公里,高耸的喜马拉雅等山体将其与亚洲的其他地区隔离开来,形成一块独立地理单元——南亚次大陆。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南亚地形
公元前3000年,肤色较黑的达罗比荼人在印度河流域创造了古印度早期的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从西亚而来的雅利安人进入南亚
生产技术更为先进的雅利安人通过战争掠夺达罗比荼人的土地,雅利安人借此占据了富饶的北印度,达罗比荼人只得迁往南印度。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雅利安人入侵
北印度的雅利安人使用以梵文为主的各种印欧语系语言,今天欧洲绝大多数语言属于该语系,被驱赶到南印度的达罗比荼人使用的语言则属于独立的达罗比荼语系。
语系是区分人类语言种类的最大单位,归属不同语系的语言,在发音、书写方式、语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语系之下在细分为某语族群,然后是某语支(可省略),最后才是某种具体语言。雅利安人入侵,让印度南北语言直接在语系一层就“分道扬镳”。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北印度语言属于印欧语系(浅蓝),南印度属于达罗比荼语系(深蓝)
雅利安人无力南下彻底消灭达罗比荼人,二者在动态平衡中对立了千年,造成印度南北语言差异巨大。雅利安人索性在富饶的北印度建立了一堆小型政权,即印度历史上的“列国时代”。
梵语演化出不同的语言分支,被称为普拉克里特诸语言。这也是今天北印度几种主要语言的前身,如印地语、古吉拉特语等。
北印度是古代印度最具经济活力,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产生了佛教这一世界性宗教。公元前322年,孔雀王朝从恒河流域兴起,至公元前250年达到极盛。
孔雀王朝与中国的秦、西汉大约在同一时期。此时中国实现了大一统。从小篆到隶书,中国各地的文字系统在“书同文”的政策下实现整合。汉字作为象形文字,较难产生形变。各地口音存在差异,但统一的汉字系统能让全国各地的人实现无障碍交流。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孔雀王朝与同时期的中国(图片@苍天熊猫)
相较于华夏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孔雀王朝疆域广阔,但国情却与中国天差地别。孔雀王朝王室使用的语言是普拉克里特诸语言的一支——摩揭陀语,其使用范围仅限于恒河下游,而帝国境内的其他地区还在使用各自的语言。
普拉克里特诸语言均使用婆罗米文记录,但语音差异明显。作为一种字母文字,字母文字易发生形变,到孔雀帝国崛起时,北印度的普拉克里特诸语言已走上各自发展的道路,在文字无法统一的情况下,就更难统一语音。帝国境内只能维持梵语、摩揭陀语作为行政用语,地方上使用本地语言的现状。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孔雀时期的婆罗米文敕令
领土方面,雅利安人后裔建立的孔雀王朝没能彻底吞并南印度,统一整个印度半岛。这首先是因为古代生产水平落后,北印度政治中心位于恒河流域,远离南印度。两地之间生活着大量不同的部族,孔雀王朝很难控制南印度。
外加南印度生活的达罗比荼诸民族与雅利安人有着天然的敌意和语言文化上的隔阂,对北印度诸王朝的扩张进行了坚决抵抗。而印度半岛漫长的雨季和德干高原崎岖的地形加大了恒河流域政权征服南印度的成本。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鼎盛期的孔雀王朝也没能征服南印度
孔雀王朝面临的地缘难题是此后北印度政权都要面对的,印度半岛无法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就很难形成全印度半岛的通用语。
公元前1世纪,孔雀王朝灭亡,印度经历了数百年的分裂。直到公元319年笈多王朝在恒河流域崛起,印度才再度出现大型王朝。
笈多王朝同样尊崇佛教,北印度的文字系统经过发展,由婆罗米文过渡到笈多文。印度各地语言并存,但笈多王朝的扩张一度让笈多文成为北印度的重要文字载体。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笈多王朝
印度王朝更迭的同时,中国经历了从秦汉到隋唐两个鼎盛期。中华文明的辐射范围在不断扩大,汉语的使用范围随之扩大。
语言文字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汉字向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传播,使这些语言各异的地区被纳入汉字文化圈。
 
反观印度,语言及文字上的差异反作用于政治,加深了印度的分裂状态。北印度的大型王朝们只能维持地方上各说各话,政治上使用梵语的局面。
笈多王朝于公元540年灭亡,北印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在7世纪初被戒日帝国统一。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戒日帝国与盛唐同存
梵语作为北印度官方语言,其书写系统不断发展,但受北印度分裂影响,特别是8世纪佛教式微,印度教崛起的背景下,梵语的使用率进一步削弱。曾较为普及的笈多文字也分化为东西两个系统。
7世纪后,整个印度半岛陷入到分裂之中。此时出现在恒河平原上的印地语凭借使用人口的逐步增多(农业社会人口增长),发展成北印度的第一大语言。
 
可即便如此,其使用者在整个印度半岛人口中的占比也不超过20%。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印地语发端自恒河流域
与此同时,崛起的阿拉伯人占据了印度河西侧。在将伊斯兰教带来南亚的同时,北印度的方言开始受阿拉伯语影响。
特别是改宗伊斯兰教的印地语使用者,用阿拉伯文取代原有的天成文用以记载语言,这种受阿拉伯语影响的印地语发展成如今的乌尔都语,即巴基斯坦官方语言。
乌尔都语多为印度的穆斯林使用,除了文字和部分词语存在差异,与印地语无过大差异。二者被统称为“印度斯坦语”,它逐渐成为北印度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北印度不同语族语言,红色为印地语及其相近语言
10世纪后,来自中亚的伊斯兰化突厥人不断入侵北印度并在此建立“德里苏丹国”。
 
伊斯兰教的地位得到加强,穆斯林在次大陆上的人口比重上升到10%以上。但印度分裂加剧,更无法形成统一语言。
总的来看,雅利安人的入侵让印度形成了南北两大语系“二分天下”的局面,政治上的分裂进一步加剧了印度语言的分化,在没有政权彻底统一印度半岛的情况下,这里注定无法产生通用语言。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印度今日的语言格局,早在雅利安人入侵时就已奠定

 
二、变革时代
16世纪中叶,突厥化的蒙古人后裔巴布尔率军从中亚进入印度,建立了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型王朝——莫卧儿王朝。
 
莫卧儿君主是虔诚的穆斯林,帝国执行温和的宗教政策,占人口80%以上的印度教人口依然得不到充分的尊重。
鼎盛的莫卧儿帝国依然没能征服印度半岛最南端,当时那里分布着马杜赖、迈索尔等达罗比荼人后裔建立的国家,他们普遍信奉印度教。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莫卧儿崛起
莫卧儿的统治者来自中亚,那里在千百年间深受伊朗文化影响。因此莫卧儿的宫廷语言是波斯语。印度地方语言已经发展成熟且数量众多,波斯语只能适度影响这些语言,却无法取代它们。
对于印度人来说,莫卧儿帝国无非是众多外来王朝中的一个,他们携带着外部的语言与文化前来征服印度。作为外来人,他们没有需要去推广印度本地语言的整合。
13世纪后,中国的元明清三大统一王朝,其中两个是少数民族建立,但这并未终止汉文化的传播。
 
汉字仍是整个帝国的官方文字,少数民族自身文化很难在中华土地上自成一派,这与印度的情况大不相同。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满族皇帝用汉语批复奏折,印度外来统治者却不会用印度语言下达命令
当时由印地语与乌尔都语组成的“印度斯坦语”是次大陆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占30%左右)。
 
除此之外,北印度的孟加拉语、旁遮普语、古吉拉特语(均属印欧语系);南印度的泰卢固语、泰米尔语(均属达罗比荼语系)使用者均占次大陆人口的10%左右。
16世纪末,西方殖民者来到印度。莫卧儿帝国衰落后印度陷入分裂,这给了西方更好的入侵机会。至17世纪中叶,国力蒸蒸日上的英国(英格兰)在殖民印度的竞赛中取得优势。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西方入侵印度
1757年,英国夺取了孟加拉。此后半个多世纪中,又相继以马德拉斯、孟买为基地,在印度疯狂扩张,南印度的人群较早接触到英语。统治印度殖民地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深知这里文化悠久,要获取经济利益,就要尽快融入印度社会。
因此英国最初并未推广英语教育,而是强调印度本土语言的重要性,英国官员认真学习印度地方语言,这一时期英国对印度的语言政策被称为“东方主义”。
莫卧儿宫廷使用的波斯语成为东印度公司辖区内的行政和司法用语,印度斯坦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则是军事用语,以及英国人和印度人交流最常用的语言。英国的语言政策让印度斯坦语的使用人数进一步增加,对如今印度的语言政策造成深远影响。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西亚风情浓郁的莫卧儿建筑
随着英国殖民势力的巩固以及殖民区域的扩大,英国就需要培养起实力足够强大的亲英阶层,推行英语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英国对印度的语言政策从“东方主义”转变为“西方主义”。
1837年,英国废止了波斯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到40年代,英国的印度殖民地内形成了新的语言格局,即印度各地常用语在本地区内发挥作用,印度斯坦语是全区域沟通语言,英语则取代波斯语成为行政用语。
1847年,东印度公司将英语作为殖民地内的教学用语,开始推广英语教育。1858年,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管理印度,英属印度建立。英印政府通过投资兴办学校,不断扩大英语的使用面。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英国吞并印度
面对次大陆上数目庞杂的地方语言,推广英语是打破地域沟通限制的有力措施。英语不可能普及到印度每个阶层,因而英国推行英语+印度本地语言的“双语教育”,但英国推广的“印度斯坦语”不被全部印度人接受。
在千百年的历史中,印度的各个大型民族都形成了本民族语言,英国强推的印度斯坦语无非是其中使用人数较多的一个,约占英属印度人口的35%左右。这并不能形成足够的人口优势,尤其是南印度的族群自来与北印度的语言存在差异。
北印度农耕资源丰富,自古以来是印度的农业中心。南印度没有如此充沛的耕地,所以依靠沿岸的众多港口发展出了发达的对外贸易。英国殖民印度后,孟买、马德拉斯、卡里卡特等港口城市获得进一步发展,南印度的人均收入要高于北印。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19世纪末的孟买,马拉地语是当地主要语言
英国殖民者凭借军事优势,实现了印度人无法实现的目标,第一次将整个次大陆整合在同一政权下。在没有地区通用语言的情况下,英语获得了在南亚流通的契机。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最早是从南方开始的,因而南印度人更早接触到英语。受此影响,南方人也不愿意去学习“贫穷的北方农民的语言”。
达罗比荼诸民族仍使用泰米尔、泰卢固等语言,当他们与北印度人群交流时,大多使用英语而非印地语。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南印度达罗比荼诸语言
在此背景下,英语反倒成为唯一可选的语言媒介,得到印度南北方精英的推崇。英语逐渐成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出版印刷的语言,获得超越其他语言的核心地位。
另外英国为稳固统治,采取了惯用的分化手段。扩大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冲突。而印度斯坦语中的印地语多为印度教徒使用,乌尔都语则是穆斯林的语言。二者源流相同,但前者使用印度本土的天城文,后者使用阿拉伯文字记录。
印度教徒占英属印度人口的75%以上,宗教矛盾让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分化。英语教育为印度精英分子打开了思想之门,民族主义思潮随之兴起。印度民族主义者试图取得独立,而推广印度本土语言无疑是凸显民族身份的重要措施。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南亚宗教分布
20世纪后,以国大党为代表的印度政治力量开始带领印度人争取独立。在甘地等国大党领袖看来,未来独立的印度将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必须有一个全国通用语。在语言众多的次大陆,使用人数相对较多的印地语(占30%左右)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国大党中有印度教徒也有穆斯林,穆斯林希望推广乌尔都语,但该诉求被占据优势的印度教成员压制。将印地语作为英属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国大党的目标之一。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圣雄甘地
印度独立运动剔除了印地语中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等外来语言的成分,适度加入印度传统的梵语要素,以印度特有的天城体文字取代了阿拉伯-伊朗文字的书面语地位(乌尔都语继续使用阿拉伯字母作为书面语)。
印地语与古印度文化有了更密切的联系,被民族主义者看作印度语言的象征。将印地语作为母语的民族被称为印度斯坦族,是印度第一大民族,占人口总数的35%左右。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印度诸语言文字看起来像,实际上并不一样
1925年,印地语成为国大党工作语言。1934年,英印政府同意将印地语作为殖民地的官方语言之一,并在1937年首次在南印度开展印地语教育(小学阶段)。
综合来看,英国的殖民入侵首次将次大陆完整的纳入同一政权统治。英语逐步取代波斯语成为这里的行政语言,也成为沟通印度南北不同族群精英的通用语。
南亚人口庞大,民族众多。英语教育只能覆盖印度精英阶层。虽然使用人数较多,却没有形成绝对优势,印度的语言版图仍是破碎不堪。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英国首次实现了次大陆统一,为英语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婆罗多之声
二战结束后,英国无力维系其庞大的殖民帝国。英国推出蒙巴顿计划,即以宗教为划分原则,将英属印度划分为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共和国、以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
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地语似乎即将获得“印度国语”的地位。但随着英国殖民者这个共同敌人的消失,印度内部的各种矛盾很快凸显出来,语言问题成为引燃印度各种内部矛盾的导火索。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教派差异明显
印度独立时,印地语的使用者占全印度人口的37%,如果算上那些把印地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口,印地语的普及率达到50%左右。但在非印地语地区,人们担心如果以印地语为国语,将让印度斯坦族实力增强进而损害本民族权利。
1949年,泰米尔人(达罗比荼人的一支,印度东南部第一大民族)在泰米尔纳德邦等一些地区掀起了“反印地语运动”,印度政府被迫在语言问题上让步。
1950年,印度首部宪法出台,用“官方语言”这种相对温和的表述来确定印地语的地位,英语也同时被确定为官方语言(期限仅为15年),同时还确定了15种国家承认的邦级官方语言。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印度诸语言母语使用人数(圆圈越大,人数越多)
印度政府的做法并不能让各地民众满意,独立后,印度的一级行政区划仍按原殖民时期划分为29个邦,这种划分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存在的宗教、文化、经济和语言上的差别,实际上给地方民族主义的兴起带来了机会。
1952年,印东南部爆发了安得拉运动,要求以语言为依据建立独立的语言邦——安得拉邦(泰卢固语,属达罗比荼语系)。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对此十分警惕,认为按语言建邦“将会妨碍国家整合的过程”。结果运动领导人斯里拉玛鲁在绝食抗议中丧生,在地方民族主义势力的巨大压力下尼赫鲁被迫妥协。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尼赫鲁
1952年,印度的第一个语言邦 “安得拉邦”建立。1956年,印度国会通过《邦改组法》,将全国按语言分布重新划分为6个直辖区和14个邦,南印度是区划调整重点区域。
至1966年,印度又增加了11个以语言为划分标准的“语言邦”,各邦将地方语言确定为“邦级官方语言”抵消了印地语的推广势头。成立语言邦是印度地方民族主义的胜利,客观上使印度多官方语的状态逐渐被固化。
当时北印度的非印地语邦,在使用地区语言作为邦级官方语言时,与中央政府尚能使用印地语或英语沟通。而南方各邦则彻底无视印地语,直接用英语进行沟通。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以语言来划分的印度行政区
印度各地是语言之别而非方言差别。特别是印度南北方分属不同语系,文字、语法表达都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近千年来汉字始终是这片土地上统一使用的文字,学习普通话更像是在调整口语发音。
对于印度人来说,特别是非印地语区人口,使用印地语压根就是要去学习一种新语言。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汉字的传承,让中国人能看懂千年前的书法作品
反观中国,早在民国时期就确立了以北京方言为蓝本的国语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纵使国内方言众多,但绝大多数是汉语变体,仅是口音不同,在文字上几无差别,这也为普通话的推广提供了基础。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中国方言差异远小于印度诸语言
印度最大的印度斯坦族占全印人口不到50%,无法形成压倒性人口优势。况且政府中有各族的议员等政治势力代表,印度政府无法绕开这些利益集团去制定政策。历届印度政府从未放弃推广印地语,只是采取了相对柔和的政策。
印度政府从60年代开始推行“三语政策”,即印度全国各地的学校在学习地方语言的同时,也必须开展印地语教学,同时选择英语或其他语言作为第三语言进行学习。
70年代后,印度以法令形式加强印地语在各类政府文书和官方出版物上的使用,通过设立中央印地语管理局、中央印地语学院等专职机构负责印地语的教育和普及,在全国主要交通枢纽、主干道、行政场所、高等院校等公共区域使用印地语标识。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机场的印地语指示牌
印度政府将每年9月14日定为“印地语日”,多措并举下,印地语使用人口(将印地语作为母语和第二、三语言的人数总和) 占印度总人口的比例从1961年的30.4%增长到2001年的53.6%。
2014年莫迪上台,就职仪式上,莫迪及其内阁部长全部用印地语进行宣誓。这是印度史上的第一次。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用印地语宣誓就职
莫迪带领的印度人民党极力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而提升印地语普及率,增强印度各族对印度的归属感也是民族主义者的追求之一。
2015年1月, 印度设立印地语局,负责管理世界印地语大会等海外推广活动。而在联合国等各类重大外事场合的演讲和领导人会晤中,莫迪一向坚持使用印地语, 据印度官方人士透露,印度正在力争使印地语成为联合国的第七种语言。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莫迪在联合国用印地语演讲
2016年2月,印度要求中央各部在广告预算中明确用于支持印地语的经费比例。同时,莫迪要求在所有印度公立学校的8至10年级设印地语为必修课。印度的国家级高速公路里程碑上的英语标识被替换成印地语。
在政治领域,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以宗教为标准,发起“印度教民族主义运动”,试图以宗教提升印度凝聚力。印地语被看作印度教的重要载体,印度各党派在竞选中使用印地语宣传、造势的频率越来越高。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印度竞选中使用印地语
当然,印度推行印地语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泰米尔等南方各邦,他们珍视本民族语言,反对印地语的普及。
 
特别是如今南印度经济发展优于北印度,南方人更不想去学习印地语。只不过印度其他民族人口较少,如第二大民族孟加拉族占印度人口的8.3%,独自无法应对印地语的普及。
印度各主要族群联合起来,希望维系本民族语言的存续。同时,英语在印度拥有1.3亿的使用者(包括第一、第二、第三语言),各主要族群通过强化民族语言与英语教育,抵消印地语的影响。印度南部还组建了电影产业基地,使用民族语言拍摄电影,借此抵消宝莱坞印地语电影的影响。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泰卢固、泰米尔语电影《巴霍巴利王》
截止2022年,印度前10大城市中只有首都新德里位于印地语区,其他几个城市如第一大城市孟买(马拉地语)、软件中心班加罗尔(卡纳塔克语)、第四大城市金奈(泰米尔语)等仍是本地语言占据绝对主导。
这些地方语言中,如孟买使用的马拉地语等与印地语一样属于印欧语系,因而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泰米尔等达罗比荼语系语言仍与印地语存在明显差别。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印地语日海报
但印地语的影响也在增强,如孟买就形成了印地语、英语、马拉地语混合的“孟买腔”。
形成全国通用语是印度整合国家力量的重要一环,虽然印地语的地位不断增强,印度政府也仍需面对地方语言的强势反弹。
虽然不是全民掌握,英语仍在印度扮演着重要的全国性语言作用,其流通面比印地语更广,南印度民众也更愿接受。在地方语言和英语的双重挑战下,印度的“普通话推广”之路困难重重。
中国印度同为14亿人口,印度为何却无法推广“普通话”?
▲印度各邦印地语普及率,越往南越低

长期作者|碧落清遥

历史资深爱好者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04438.html

(1)
上一篇 2023年12月24日 下午12:05
下一篇 2023年12月26日 上午11: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