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局外人的视界(ID:hooyar_380097485)
一切恍如昨日,想起5年前写过一篇《地产2019》,那是我第一篇被404的文章,当时这个公众号刚开张,我也只是个菜鸟写手。
一转眼五年过去了,当年对地产的判断几乎全中,民营地产公司几乎集体陷入困境,虽然救市的政策一茬茬的出,但直到现在,谁也不敢说,房地产企业的槛就这么过去了。
2022年年底的时候,还有做地产的朋友抱怨年终奖大不如前;
2023年年底到了,做地产并且还能拿到工资的,都已经不再说什么了。
从前市场行情好,我的朋友们因为运气好许多都成了精英打工人,拿着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年薪,以为一切都是自己能力的体现。
只有我一直很不厚道的喜欢给大家泼凉水:一切营销都比不过金融政策,一切努力都是时代红利赋予的错觉。
这话说的或者有些过于刻薄,无论如何,努力总还是有用的,但那点用处在时代面前,多少有点不够瞧的了。
前段时间,跟几个老同事聊起了某位曾经在地产圈里贼拉风云的朋友,从前他太成功了,遭遇行情转换后总以为一切都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于是各种折腾,想做点“正确”的事,结果越错越厉害,亏了许多钱,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开始变得有点不正常了。
甚至到了今天,还有地产人说起救市政策还满脸希冀,不知道是不愿相信还是真的没那个判断力,看不到从此以后地产再也不是从前那个暴利行业了,即便有暴利,也没你轻松分润的份,世界真的不同了,不是你想得美就能为所欲为了。
大家可以去留意一下,跟房住不炒差不多同时出台的还有税制改革,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实施国税地税“合并”。
之前卖地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大家都要吃土地财政这碗饭。
之前看到卢麒元在那里大骂房地产行业,我其实是不以为然的,用房地产作为一种隐秘的征税模式,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别端起碗吃饭,吃饱喝足就开始骂娘,你就自己看看身边,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凭什么有能力成为基建狂魔?地产在其中是有贡献的。
别跟我说什么你是纳税人,过去许多年里,因为税收体系的问题,纳税监管难度的问题,很多该纳的税都没有足额缴纳,让房地产成为税源补充并不能算有错。
那些赞美以前房地产制度好的人,大可以去回忆下从前大伙普遍的居住环境,一家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真的是你们想要的吗?
自古以来,在大城市里安家都不是什么容易的事,连唐朝时候当个官员都能感慨一下长安居大不易。
但现在随着技术发展,无线支付的普及,现金交易日益减少,税务征收变得简单方便起来,以前很难执行的直接税,财产税在技术上征收也没太大难度,再盯着薅地产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
表面上看是对行业的各种限制,导致了最后地产行业全面萎靡,实际上是财税改革已经初具成效,可以断了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当然,我之前也一直说,这里还有个集权考虑在。
你一说一体化大市场,人家立刻就能想到本地的坛坛罐罐,别的可以流动,你土地总流动不了吧,所以六朝门户成私人计变成了一种打着为地方上好的口号,大行其道。
但根深蒂固的利益链在那里,其实很难推动的。
除非干脆把利益链的根给刨了。
如果从这个思路去看地产,你会发现,地产行业,你就别想着有什么发展,能够稳住不崩得太惨就已经是一种胜利了。
未来只能以时间换空间,逐渐由政府主导老百姓的居住供应。
谁告诉你居者有其屋意味着人人必须买到自己的房子?
一旦房地产被剥夺了金融属性,房子它就是房子,买房不能致富,买房就是为了住的,买了房子不涨成了一种常态,就像你买了车,车子提到手就开始贬值,没啥好抱怨的。
地产商们忙着自救,老王又在卖商场了,老杨一家子各种表决心,但庞大的债务在令人捉急的去化率面前,想去解决,又谈何容易。
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你得让人看到你在努力,而不是躺平,甚至是学着某些人精,试图携款潜逃。
一切问题都是周期性的,宏观调控的秘诀在于熨平周期,但问题是,债务它不可能跟你讲情面,本金再怎么能缓缓,你丫利息总要照付吧。
所以往往熨平周期这件似乎理所当然的事,得看看主体是谁,给个帮你的理由,最好的理由就是所有权的变更呗。
把话说太明白总归是很危险的。
也有粉丝问,自己有那个经济实力,现在适合买房吗?
我认为其实真的相当合适,特别是在一线城市里的房子,我一直预判明年开始,会进入大通胀周期,还特么是全球性的大通胀周期。
一线房产价格会变得相对坚挺,卖家未必还会像现在这样心态炸裂好说话。
但无论如何,还在房地产行业搵食的朋友仍需要面对一波接一波的寒冬,出来混的,迟早要还,从前地产过了许多年的好日子,当时未必有你的份,但现在,这波苦日子却才到哪啊,且板着指头慢慢数吧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06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