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讲庚子国变,太后怎么混到仓皇出逃的

作者:九边

本文转载自:九边(ID:ertoumu893)

我倒是很少在意这些排名,不过印象笔记的这个我特别看重,因为大家都倾向于收藏那些想多看几遍的文章,这个榜单能排上名,我觉得是对我去年作品的一个认可。今年我再接再厉,走相对较难的那条路,继续好好写。

之前讲甲午海战意外效果非常好,接近百万阅读量,评论区让我赶紧讲讲庚子国变,这篇写了好久,万字长文,大家坐稳扶好,我们准备启程。

1

要说庚子事变,还得先从光绪和慈禧的关系说起。
光绪是很可悲的,他是慈禧妹妹的儿子。
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没有来得及生孩子就死了,按理说应该是同治子侄辈继续当皇帝。可是慈禧担心新皇帝年纪太大不好控制,就找了个理由让还在读幼儿园中班的光绪进宫。
光绪四岁就被接入宫中,几乎没咋经历正常的儿童生活,在慈禧的威压下度过了余生,一生惨淡。尽管光绪在皇位上干的很一般,却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同情,包括当时的人,还有后代的人。
可能是因为跟慈禧在一起呆的时间太长,他俩的性格非常像,都容易急眼,脾气都非常爆裂,一点就着。他俩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麻烦。
今天讲的庚子国难,起因在甲午战争,我之前写过的《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里边讲了甲午战争的事。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复杂。当时大清的消息封锁的特别好,绝大部分老百姓并不知道战争打输了。直到地方上的小吏们过来收税,大家才发现大清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突然就过渡到了承担代价这一步,自然有怨言,上层就得做点改变。
大家注意下,清朝作为一个外来政权,要比历朝历代统治稳的多。有点像英国在印度做的事,一边防范老百姓,一边确实从官绅那里给老百姓抢了点好处。既拉拢士绅阶层,毕竟没有这群人的支持根本没法统治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也一直在打压他们。
比如官绅一体纳粮,比如承诺永不加赋,而且也不像历朝历代那样动不动让老百姓去修城墙、修皇宫什么的,也不再搞明朝那个近乎奴隶制的“军户”。
也就是说,大清是一个低水平、超稳定结构的组织,要不是列强进来捣乱,说不定还能继续苟一两百年。
这里不是在夸大清,元和清有点类似两个外来殖民政权,后来他俩被推翻,老百姓打出来的口号都是一样的,都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可能是因为合法性比较弱,清朝相对来说是比较在乎老百姓态度的,一直在根据老百姓的想法修修补补,让清廷这艘破船一直风雨飘摇却也凉不透。
也正是因为比较在意老百姓的态度,甲午战争之后,大清准备做点啥来给自己的合法性充值,也就是戊戌变法。
关于戊戌变法,很多人说慈禧太后是反对的,所以成不了。事实可能比较复杂,慈禧并不是很多人说的纯“老顽固”,她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怎么能维持自己的地位,她干啥都行,保守和激进,都是手段,急眼的时候啥都能干。
对于变法她的态度也很稳定,可以变,毕竟得做点啥稳固权力,但是不能影响自己的权力。
但是随着戊戌变法一步步发展,后来发生了康有为他们想“围园杀后”的事。也就是康有为他们准备围了颐和园,杀掉太后,让光绪彻底掌权,类似康熙除鳌拜的操作。这事败露,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彻底失败,骨干的六个人被推到了菜市口开刀问斩。
到底有没有“围园杀后”这事,现在比较成谜,不过慈禧太后显然是相信有这事的,后来跟不同的人提了好多次这事,并且表示一生最恨康有为。一度还找了个刺客去海外找康有为,不过老康在海外过着奢侈的生活,老婆孩子佣人保镖一大家子,刺客就算找到了也没法下手。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很想废掉光绪帝,但洋人大都不同意,或者说不支持。列强跟大清有协议,都希望大清保持稳定、不要搞幺蛾子,影响了他们赚钱可不好了。这也不难理解,咱们如今在非洲有很多投资,咱们也不希望他们那边政权频繁更迭,有个好说话的统治者就不希望把他换掉。
此外列强也同情维新派,他们也希望清廷有所改变,因为清廷这个棺材瓤子非常难打交道,所以列强支持那些脑子正常点的人上台,暗地里支持维新派。这个也好理解,咱们这些年没少培养非洲留学生,也是希望他们把正常的思维方式给他们国家带回去,今后容易打交道一些。
慈禧想抓康有为,英国领事用船把康有为接走,日本人的军舰也接走了梁启超。因此,慈禧对洋人一天比一天恨起来。
而且现在一般认为“围园杀后”的事对慈禧伤害极大,毕竟正常人被朋友搞一下也崩溃,被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养子兼外甥搞了这么一下,别说有多憋屈了。
更麻烦的是这事传了出去,京城茶馆里天天啥也不聊,一直在说光绪派了20个一等一的大内高手去刺杀太后,跟太后的御前侍卫决战紫禁之巅,双方大战八百回合什么的,京剧本子都写好了,随时准备上映。这些流言流语对太后威望也是极大的削弱。
这种情况下,太后多多少少有点疯了,失去了几十年来一贯的理智和清醒。
慈禧太后给人的感觉是一直专横跋扈脑子有问题。
其实在庚子国难之前,慈禧一直有种离谱的冷静和理性。她牢牢控制人事权,各个封疆大吏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都能力超强而且对她很忠诚。
而且她很少直接干预政务,一直都是军机处在处理,只有在军机处偏离自己预期的时候干预一下。她一直对自己的能力圈有个深入的洞察,只干自己能干明白的事。
从她老公死了一直到戊戌变法失败这段时间,慈禧的各项决策基本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她就像一个开着一搜破船的船长,没啥惊艳操作,也不会有别人比她做的更好。
但是“围园杀后”之后,彻底疯了。不仅踢开了军机处亲自操刀,而且全程没啥理智可言。
她恨光绪和康有为,想罢免光绪追杀康有为,可是遭到了大臣、士绅和洋人的一致反对,正在抑郁,这时候民间崛起了一股势力,让太后觉得找到了同盟,也就是义和团。

2

1897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义和团起源比较复杂,这是因为加入的人比较复杂,一般认为起源于白莲教,它的创新点是人人都可以神灵附体。
这一点不像太平天国,在太平天国,神灵附体是个特权,只有上层几个人可以,其他人敢玩附体,那就是假传天谕,是要被点天灯的。而义和团没有统一的首领,这就意味着人人都能自称是义和团,谁都可以玩附体,几乎每个小团体都有一个会通灵的大师兄。
有点类似基督教里的天主教和新教的差别,天主教组织是很严密的,是一个类似官僚体系的阶梯结构,教皇之下有各种层级的主教,一直到最基层的神父。而新教没这么一说,人人可以跟上帝交流,也没啥主教什么的。太平天国就是典型的自上而下天主教结构,义和团就是典型的分布式自下而上的新教结构。
正是因为这种“分布式”结构,队伍里龙蛇混杂啥成分都有,一部分地痞流氓也混迹其中,所以后来就有“真团”和“假团”之说。
一般历史学者认为义和团的真团是纪律性很好,假团纪律性很差。这其实是个循环论证,反过来也可以说凡事纪律好的都是真团,凡事纪律差的都是假团,所以义和团的纪律性其实是个谜,在此咱也不展开讲了。
义和团一方面宣传本土宗教的神术,请神附体,比如请关二爷、孙悟空、玉皇大帝等;另一方面宣传传教士们的恶行,直接把洋人渲染成是妖魔鬼怪了,比如说他们将幼童制作药丸、挖心、取眼睛做药等。
一开始规模还不离谱,1898年8月,黄河决口,山东直隶遭受严重洪灾,第二年又出现严重旱灾、虫灾,饥饿百姓纷纷加入,义和团因此而壮大起来。
这里就涉及了一个问题:义和团形成的根源是什么?
一开始学者们研究说义和团的兴起是因为迷信,后来有学者发现光迷信也不够啊,封建社会哪个朝代不迷信,义和团能凝聚起来,主要靠对洋人的仇恨。
其实这两点可能还没有倒到根上去,仇恨和迷信都是表象,都属于精神需求;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物质需求——饿,这是人类的底层需求。
就像电影《一九四二》描述的那样,一旦发生饥荒,饥民就会聚集起来,大家商量着找吃的,商量到最后,唯一的选择只能去吃大户。
细讲庚子国变,太后怎么混到仓皇出逃的
这倒也好理解,如果是饥荒之年,家里揭不开锅,老婆孩子眼巴巴望着你,你可能也会加入什么团伙去跟大伙抢粮,没办法的事。
所以义和团本质上跟历朝历代的饥民没什么区别,其实历代饥民也经常信教,比如汉末黄巾军和元末明教起义什么的,只是这次恰好选择吃的对象是洋教教民而已。
为什么选择吃教民大户?因为在当时,打击教民和洋人是最大的政治正确。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当时教民和平民以及官员之间的矛盾。
鸦片战争结束后,朝廷官员怕洋人,老百姓怕官员。于是老百姓看懂了这个bug,大量加入洋教,请求洋人的庇护。
再加上那些年灾难频发,教会往往会做一些救济工作,这样灾民往往也就变成了教民。大家看加入教会有饭吃,还能得到洋大人的庇护,纷纷寻求加入。
有一次18个村子庞姓平民,将教堂围得水泄不通,交给神父一个4000人的名单,要求入教,条件就是让神父干涉衙门释放庞姓首领。与此同时一些流氓也加入了教会,并且打着教会旗号无恶不作。
到1900年,中国的天主教徒竟高达700万。
一些教民在外国传教士那里获得优越地位,这就引起平民的不满,最终形成了教民欺压平民,洋人欺压官员的情况。因此官员讨厌洋人,老百姓讨厌教民。
在天灾和饥饿的刺激下,教民势力的膨胀导致了义和团的同步膨胀。
按理说义和团这样的组织在古代是会被政府强力弹压的,因为从黄巾起义,到元末明教起义,再到清朝血腥镇压白莲教、天理教和太平天国,历朝历代对民间宗教结社都是毫不手软的弹压。有人说为啥中国没发展出来宗教,一方面儒家就是宗教,另一方面封建社会对宗教组织极度防范,发展不出来也正常。
但是这次不一样,太后也讨厌洋人。
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了底下的各地官员,比如一个山东巡抚毓贤(那个字读“玉”),他之前对民间社团镇压相当残酷,曾一年杀两千多人,被称为毓屠户。此时摇身一变,开始对义和团极尽包庇,他本人甚至还戴着红头巾坐在堂上,自称是义和团大师哥,甚至有些义和团甚至打着写着“毓”字旗号。
其中缘由,一方面他本人仇恨洋教,清廷地方官几乎没有喜欢洋人的;另一方面他也是吃透了慈禧的心态,也是一种变相的讨好。
就这样在一批“反洋仇教”官员的庇护下,一部分的义和团就从拳匪变成了团练,成了半官方性质的民团了。《大话西游》里有句台词,我早叫你们平常好好打扫干净嘛,现在养出来的蜘蛛比我还大!义和团的形成完全就是清廷长期养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被收编之前叫“义和拳”,收编之后相当于有了编制,叫“义和团”,不过一般都混用。

3

此时义和团一天天壮大,与洋人的冲突不断,甚至还杀死了一名英国传教士。
而清廷对此事的处置却不温不火,只是表达了遗憾,并承诺捉拿凶手,但同时又发上谕,称有一些练武的人是善良平民,不可株连滥杀。这种态度在清朝这个严酷的朝代堪称奇迹,慈禧赐给毓贤一个福字,洋人认为这是在故意刺激他们。
不过这些都不是问题,依旧可以相安无事。
随着新世纪的即将到来,慈禧一直想在1900年改元,另立新君,奈何各地督抚和洋人大多都反对。
慈禧想既然无法废黜光绪,不如暂时找个皇亲,先立个大阿哥,等大家慢慢接纳了,再把光绪换掉。
没想到这一妥协举动,引起轩然大波,不仅洋人和各地督抚不支持,就连上海上千士绅也一致反对,这在清朝尚属首次。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反对士绅里,就有后来的一堆革命党骨干,可见大家一开始还是准备改良的,后来发现没救了,走上了造反之路。
慈禧发现国内外一致都保光绪,说明光绪执政虽然短暂,但粉丝不少。注意看此时慈禧面临的环境,除了顽固派中少数人外,大多封疆大吏、洋人和富人都不支持慈禧废掉光绪帝。
那么义和团就成了慈禧唯一能够依靠的势力,这就是慈禧口口声声不能失去民心的含义。
义和团已经扩散到北京周边,宣称天不下雨,都是洋人捣乱,京城洋人最多,只要进京杀尽洋人,就可以风调雨顺。不久几万义和团涌入北京南边的一个县城,杀死清将,铁路、电杆被拆毁,火车电报不通,北京城内的使馆、教堂成为孤岛,各国公使感到恐慌,要求再派兵保护本国公民。
不仅京城附近成了这样,山西和东北闹得也很凶。义和团挖了山西河北的铁路影响倒也不大,可东北的铁路是俄国人的,挖了俄国人的铁路那不正好给了人家出兵口舌嘛。于是俄罗斯那边密令远东的几个军区准备动员,随时去东北打劫。
所以说后来的八国联军其实有两路,一路是从天津登陆前往北京,另一路是从北方到了东北。
此时慈禧也有点慌了,隐隐约约觉得要重演英法联军的悲剧。

4

事情还在继续激化。
由于列强对清廷不信任,又派450名左右的士兵,大摇大摆地进驻东交民巷,再次刺激了慈禧的神经。局势正在进一步恶化,不断有洋人被杀,张之洞等各路大员都要求镇压义和团。地方大员们深知这玩意闹下去迟早出大事。
袁世凯当时已经干到了山东巡抚,刚才说的那个毓贤去了陕西。大家都很纠结义和团闹这么大,太后的态度又不明朗,怎么办?
袁世凯说好办,义和团不是号称刀枪不入吗?只要看到裹红头巾的全部拉去让士兵打靶,打不死的就是真义和团,打死的就是假冒伪劣。手底下的军头们心领神会,带兵到处抓义和团,抓住就枪毙,发现全是假的,没一个经得住后躺枪的考验。很快山东境内的义和团被杀了个干净,剩下的跑河北和山西去了。
还有个事是聂士成那里发生的,聂士成是北方军区司令,他亲眼见过火枪对着大师兄肚子放了一枪却没啥事。
不过很快发现义和团的人是先往火枪里放铁砂,然后放火药,开枪的时候相当于放了一发空包弹。然后拿起左轮手枪开了一枪,大师兄当场倒地毙命。
此时山西巡抚就是毓贤,他放任义和团,在山西大规模捕杀教众,导致庚子国难之后洋人要求惩处,被杀了一堆大员。
慈禧却还在纠结,义和团只是她的一枚棋子,她也知道剿灭义和团,跟洋人和好,对国家有好处,但对自己没好处,于是慈禧最大的一次政治豪赌来了,她要利用义和团逼洋人认怂。
几天后,义和团大举进入北京,守城官兵收到命令,即使义和团半夜来到城下,也即刻开门放入。
这个命令就来自于上文那个大阿哥的老爹载漪,他希望废掉光绪帝,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就是他在后面极力鼓动慈禧攻打洋人使馆。
义和团进入北京的过程中,有大量的饥民加入,纪律慢慢变得不可控,杀洋人,尤其杀中国教民,后来扩大到,但凡与洋人交往的,任意屠掠;要求各家中不准有外国货,如果有违抗存留,一经搜出,杀人烧屋。当时京津地区几乎家家有洋货,毕竟火柴有吧,煤油有吧,人人惶恐不安。
整个北京喧嚣异常,载漪等顽固派大臣头裹红巾,腰系红布,并在王府内设坛,呼呼跳跳,好像狂醉一般。一夜之间天潢贵胄变成了大师兄,也是魔幻。
这个过程中又给弄死不少洋人,有大使馆的,也有传教士,更多的是国内信教的老百姓。
见此状况西方国家也急眼了,觉得再不出手就来不及了,信任危机升级,于是西方各国组建西摩联军2000人,开往北京。
慈禧这时候也有点急了,她发动义和团搞洋人,是指望洋人认怂的,谁能想到他们竟然武装上访了。
城内的义和团和洋人的冲突已经失控,大批义和团涌到使馆区聚集,互相袭击。虽然一些教堂和洋人开的商户被焚烧,但义和团伤亡极大,双方伤亡率没法看,神仙附体也挡不住子弹,义和团只好强行解释说这是个人法力不同所导致。
有洋人这样记载当时的情形:
义和团右手持刀,左手点香,一边焚香,一遍磕头,向教堂汇集,教堂内开枪射击,却发现怎么一个人都不倒?随即又开一排枪,就发现倒下一大片,原来他们是因为太拥挤不能倒。
几天后,义和团闯下大祸,在西药店放火,并不允许民众救火,声称自己有神力,只烧洋店,不烧民房,结果火势完全失控,京师最繁华地带,几千家店被烧成废墟,所幸火势没有烧向皇宫,否则慈禧都得收拾东西跑。
此时的慈禧已经焦躁不安,她最担心的是像40年前跟着咸丰一样西逃,当年的狼狈历历在目。后来发现自己想多了,如果庚子出逃能有40多年前那次一半的体面,她能天天烧高香。
在火烧大栅栏的当天下午起,慈禧召集一百多大臣,一连开了4天的会。大家吵得不可开交,也没吵出个结果,即将散会的时候,有个翰林说问太后,说你在这里瞎胡闹,闹大了靠谁收拾场子?
慈禧说:我依靠董福祥。
翰林说那个董福祥的队伍靠镇压本族人起家上位,他能靠得住?
慈禧大怒说:你说董福祥不可靠,你保个人来。
最后不欢而散,慈禧怒看着大家退朝。
这里不得不说董福祥这个人,他是甘肃人,手底下1万多甘军,主力是回民,异常彪悍。之前爆发过陕甘回乱,董福祥虽然也是回部,但是弹压自己人丝毫不手软,得到了清廷的重视。
第二天的御前会议,跟甲午战争不同,此时的光绪跟慈禧立场对调,光绪主张和,慈禧主战。
前文那个载漪非常有心机地将一份外国使臣要求慈禧归政的伪照,递给慈禧看,慈禧一辈子最接受不了的事就是让她放下权力,看到这东西彻底疯了。
这一招结结实实地戳痛到慈禧的痛处。慈禧亲自宣读照会,情绪激动,认为亡国就在眼前,让大臣们立刻马上表态站队。大臣也纷纷磕头愿效死力,毕竟大家都是官场上的老油条,知道这时候不表态支持就是反对,那就是等死。
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在最后一天的御前会议上,慈禧向11国的公使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24小时内离开,否则后果自负。
顺手砍了几个主和派大臣,去监斩这些大臣的那个监斩官就是狂热的主战派,后来八国联军打过来的时候,慈禧跑了,这人没能跑掉,全家都死在了城里。
两天后,1900年6月21日,清廷号召全国民众一致对外,“一决雌雄”,但这是一封对内动员诏书,而不是对外宣战书。也就是说,慈禧的对列强开战的诏书列强并没有收到,也真是鸡贼。
其实,此时双方已经处于战争状态。

5

尽管现在已经不知道太后到底咋想这事的,不过很多人猜测,太后就是想通过攻打大使馆,逼迫列强退步。所以也尽量避免使外国大使及家属造成过多的伤亡,直到战争结束大使馆内外国人伤亡也只有66人。
整个攻打大使馆的过程中,她一直变卦,让军队打的同时,又不能真给打死,打死了列强可真怒了,到时候就没有回头路了。
进攻大使馆的官员们也猜到了太后的心意,炮口抬高一寸,射出去的大炮几乎都没打到使馆。
东交民巷大使馆内有外国平民500人左右,妇女儿童200多人,士兵450人。终于世界战争史上荒诞一幕发生了,清廷大军围攻大使馆50多天,主力是董福祥率领甘军和清廷正规军,义和团主要就是打酱油的。
到7月14日起,清廷有意发起谈判,要求外国人转移到总理衙门内躲避,两天后天津陷落,对使馆的进攻基本停止。
清廷还给使馆送去西瓜、蔬菜、米面等,双方不断交换信件,一直试图和谈,直到谈崩。在慈禧逃跑前几天,又下令猛攻大使馆。
其实这个时候和谈已经没意义了,英美等国确实不太想打,因为他们已经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再打也榨不出来啥。但是德国、俄国和日本他们仨就不一样了,尤其日俄,都盯着东北,根本不在乎京城里人质的死活,全死了更好。
很快,天津被攻陷,相当于现在北方战区司令的聂士成战死,京城暴露在了联军炮口下。
宣战3天后,张之洞、李鸿章等东南督抚致电各国,与各国达成一致,外国承诺不会在南方登陆,互保的范围包括南半个中国,将庚子事变约束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但过了几天,军机处下发上谕,说要求东南各省一起对外。
实情变得复杂起来,东南大员们如果不遵旨,那就是抗命,将来要被问责。李鸿章等经过紧急磋商,将这份上谕称作是假的,算是给慈禧一个台阶下,慈禧在后来逃跑过程中,发上谕说:
朝廷原本就不想打,屡次降旨,保护各国商人是我的责任,跟你们各督抚想的一样。
相当于认可了东南大员们的举动,表示将来不追责,这时候的慈禧脑子终于正常了。
在联军占领天津之后,北京也指日可待。
八国联军内部主要讨论的不是怎么打胜仗,而是哪国派多少兵力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战后利益的瓜分。日本离得最近,也最积极,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可,而沙俄不管游戏规则,直接调大军过来。
终于决定大约两万名联军向北京进发,其中日军8000人,俄军4800人,英军3000人,美军2000人,法军400人,奥地利58人,意大利53人,德国0人,因为还没来得及赶到。
只是列强不知道,正当他们一群人聚在那里讨论的时候,二十多万俄国军人、开垦团和武装移民已经越过中俄边境进入了东北,并且在年底之前彻底切走了整个东北。
当时北京的清军兵力有10万人,义和团约7万人。
8月13早晨,大军来到北京城下,城内的武卫各军、神机、虎神等大部分六七万人都已无影无踪,只有甘军和其他部分士兵做了抵抗。
联军原本计划休息一天,但俄国为了夺取“首功”,当天午夜率先发起进攻,甘军在枪眼后射击,战斗激烈,俄军上校被打死,参谋长被打伤,直到第二天下午,在震天的乌拉声中,俄军攻入城内。由于俄军伤亡较大,进城之后自然是非常凶残。
不过俄国人和日本人起了个大早,把城里守军都吸收到他们那里去了,最后日本和沙俄战斗较为激烈,其他城门战斗都不怎么样,而英国人依靠使馆送来的秘密地图,从暗道进入城内,成为第一个进入使馆区的联军部队。

6

15日黎明,枪炮声越来越近,慈禧换了民服,光绪、载漪等十几位王公大臣,在一批士兵的护送下,仓皇一路向西逃窜。
光绪当然是不想走的,他以与外国使团面谈为由,请求留京,慈禧不允许,并顺便把珍妃投入井中,拖着光绪赶紧跑。
联军进城后,讨论是否要进入皇宫,最终决定以参观的名义进入,在皇宫内检阅了部队,大的东西没动,但摸走一些小物件。
联军在天津和北京都进行了烧杀抢掠,北京的翰林院、弘仁寺、仁寿寺等著名建筑物,均被联军付之一炬,其中一些文物、档案、珍贵图书或抢或烧,随后老百姓又趁火打劫。
教民带着洋人到处抓义和团,之前加入义和团的清廷大员基本上都被灭了家,家产也被抢了个干净。
联军随后发现东西太大带不走,因为他们都是坐船来的,每个人只有巴掌大一块地,而且各国原则上是不准抢劫的。“原则上不行”的意思是也可以抢,但是不能被看到,于是联军士兵酒在路边摆摊准备卖掉抢来的大件换成金银方便带走。
由于大家不是古董专家,没法对那些宝物定价,于是大量的宝物被当成家具卖了,京城老百姓踊跃购买。他们买到之后又送去识货的人那里二次出售,诞生了几个超级古董大亨。
慈禧一路仓皇奔逃,没吃的没喝的,一路上连个像样的床都找不到,慈禧和光绪只好背对背坐着睡觉。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慈禧他们出门不带钱吗?怎么能混到这种程度?
这事主要和上文提到的“甘军”有关,甘军跟八国联军一接战,发现是真打不过,都看不到联军的人,对面的子弹已经呼啸着过来了,最前边的死了一大堆。所以大部队二话不说,就准备跑回甘肃老家。
正是因为甘军在前边跑,慈禧在后边跑。北京到甘肃一千五百公里,甘军为了能扛到老家,几乎把沿途每一粒米都抢劫走了,敢反抗的全部砍死。
慈禧所到之处,甘军已经给劫掠一空,连把米都没给他们留。太后倒是带了不少钱,可是连个老百姓都找不到,水井里也有死人,吃喝都成了问题。 好在后来几支地方军队赶来救驾,日子终于好起来了。
慈禧经过2个多月的奔逃,终于到达西安,一路上都是旱灾区,给当地带来沉重的灾难。慈禧最担心的是列强追究她本人的责任,恐怕小命不保,眼下最重要的就是求和,跟洋人打交道还得靠李鸿章。
早在开战之前,清廷就催促李鸿章北上。此时李鸿章已经77岁,根本不想去,经过再三催促,李鸿章才动身。李鸿章对眼下乱局颇感无奈,临行前说了那句著名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李鸿章到达上海后,停留了近2个月,清廷又不停地发多封电报催促,但眼看八国联军就要破北京城,李鸿章更不想去了。
他是对的,此时北京兵荒马乱,他去了啥也干不了,直到到慈禧太后跑了一个月,在洋人认可流亡政府之后,他才坐俄国军舰前往北京。
其实八国联军并不想灭亡中国,据赫德透露,联军有3个选择:
1、瓜分中国,但可能面临反抗,日本和俄国倾向于这个操作,其他列强兴趣不大;
2、扶持一个新皇帝,但得不到中国民众的认可,中国可能陷入内乱,到时候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可能也没法履行了,大家都反对;
3、让清廷继续存在下去,维持原状,敲竹杠要点钱。
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大家选了第三种。不过俄国人此时已经出兵20万进入了东北,并在年底前彻底拿下了东北。要不是后来的日俄战争,东北估计跟海参崴一样了。
最终,最终赔款总额定为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
其中,俄国1.3亿两,德国9000万两,法国7000万两,英国5000万两,日本3500万两,美国3200万两,意大利2600万两,比利时850万两,奥匈帝国400万两,其他剩余由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所得。
日本是此次侵华的主力军,结果却发现自己要的太少,希望提高利息或提高金额,英美不同意,当时日本还是英国的干儿子,不敢造次,只好作罢。
从列强提出总赔偿金额到清廷答应,只用了20天,而关于惩处哪些大臣,则双方讨价还价花了好几个月。
光绪是主张杀这些大臣,理由很简单,论国法这些人也该杀,还用洋人提?
但是慈禧和李鸿章不同意,慈禧是担心列强问责问到自己头上来。李鸿章考虑的更长远一些,他担心清廷王爷贵胄被五花大绑拉去砍头,让老百姓看到了,就会进一步质疑清廷合法性,说不定就不服管了,所以也据理力争。
在慈禧的包庇下,其中一些人死不足惜,却最终得以善终。载漪两兄弟只被判流放,最终在流放地奢华地活到民国才死。董福祥被革职后,在甘肃一个大宅邸里,后房妇女数十人,活到1908年去世。
比较倒霉的是上文那个毓贤,他在赐福字之后,被派去当山西巡抚,在山西杀了150名传教士和他们的家眷,直接把山西搞成了国际知名省份,洋人一听就害怕。老佛爷也保不了他,被拖出去砍了头,山西同时被牵连了20多名高官。
慈禧虽然极力包庇大臣,但总要有人去但替罪羊,否则在洋人那边说不过去。在慈禧看来,最合适的人莫过于义和团。朝廷谕旨,这一切的祸端起源就是义和团,下令各地痛加剿杀,务必铲除干净。
这些人逃避不了成为炮灰的命运。
那此时义和团跑哪去了?
其实,早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时候,京城里的义和团一哄而散,一天一夜功夫,几十万团民踪迹全无,比来的时候还快。
离开北京后,大部分团民自动解散,回乡变成了庄稼人。有一部分团民害怕回乡遭到捉拿,被迫流亡,成为流民;也有一部分不愿解散的,遭到了残酷镇压。
但是摘了头巾也不一定能躲得过。
这时候教民们重新熬出头了,只要教民指控某某是义和团,就会被押解到官府,先来一通杖责,再关起来,大部分人都熬不过这两个项目,让说啥就说啥。
在山西河北,朝廷兵丁每天押着一队一队的人去砍头。
1901年9月7日,八国联军进京的第二年,多方签订了《辛丑条约》,李鸿章带病签字,回去大口吐血,稍后给清廷上呈奏折说:
我看了这几十年来,每一次争端就吃一次亏,这一次创深痛巨,希望朝廷外修和好,内图富强,若再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矣。
言外之意就是老佛爷别闹了,再闹真要完犊子了。2个月后,李鸿章去世,晚清最后一根台柱子也折了,大清也只剩下十年阳寿了。
1902年1月7日,两宫回京,一路上场面隆重。
至此,大劫过后,一切似乎又渐渐回归往日。
1902年,还有一些义和团民继续闹,这次再也不相信清廷了,竖起“扫清灭洋”的大旗,队伍一度扩大到三四万人,最后被袁世凯部下段祺瑞、冯国璋等剿灭,至此义和团彻底消失。不过一部分演变成了民国的会道门,青帮洪帮什么一些堂口就是义和团余部,甚至参加个革命党。
庚子赔款实际支付的过程比较复杂,直到1939年民国政府正式停止支付庚子赔款,实际累计支付了约6.5亿两,扣除英美等国退款7600万两,最终实际支付约5.76亿两。
当时清廷有明白人发现按照美国人的算法,美国人要多了,就想去把钱要回来。同僚们说你别闹了,他们列强辛辛苦苦上门抢走的,怎么可能还钱?不过这人说你不懂,英美是典型的伪君子,装还是要装的,多少要点脸,能要回来一些,日俄这种不要脸的真小人确实没救了。后来确实要回来一些。
德国虽然狮子大开口,但并没有从中国捞到多少好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德国战败后,中国竟然也获赔8400万元,而且德国在青岛还有一块殖民地,那里边的财产也被没收,最后赚了两亿多。
敲中国最狠的是俄罗斯,下场也最惨。1911年沙俄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中俄军损失了两百多万人,最终前线和首都同时发生内爆,俄罗斯上层绝大部分家族都领了全家桶,罗曼诺夫王朝绝嗣,只比大清多苟了6年。

7 

尾声

又是一篇不知道咋收尾的文章。
如果讨论庚子国难的责任,太后基本上要承担120%。至于义和团,大家看完也明白了,一群可怜人,可能做了一些蠢事,不过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被洋人杀了清廷杀。
庚子国变这事凸显的是我国古代封建政权的一个毛病,缺乏纠错机制。太后脑子正常、能听得进去意见的时候一切都挺正常,毕竟军机处那帮人精多多少少能把各种问题都考虑到。但是一旦太后因为家庭关系疯了,缺乏纠错机制的毛病也就暴露了,那艘大船头也不回撞冰山上了。
这也是为啥毛主席一直强调决策的集体智慧,毕竟很多时候一个人再怎么聪明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更别说领导在一个群体里往往并不是最聪明的那个。唯一可惜的,是太后其实并没有得到沙俄上层那样应有的报应。
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10147.html

(1)
上一篇 2024年1月8日 上午11:51
下一篇 2024年1月10日 上午10: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