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智谷趋势(ID:zgtrend)
◎作者 | 梁有理
嘴上喊着“想躺平”,现实是,哪儿给的钱多去哪儿。
近十年中国常住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是热爱搞钱的“卷都”深圳,十年人口增量超700万;
开年爆火的哈尔滨,视频看得人想流泪。
盯了好些年的人口数据,眼看着它常住人口一步步跌破千万,那个曾经和上海并列的远东大城市风光不再。和现在的火热一对比,内心真是五味杂陈。
现在,哈尔滨有望振兴,但有个被称为“反内卷第一城”的,却在步东北城市的后尘,人口更是退回到十年前。
这个城市就是天津。
近两年每年有超过10万人离开天津,若从人口达到顶峰的2016年之后来看,六年间,天津累计流失了80万常住人口。
要知道,作为除北京之外最适合发展的北方城市之一,天津松弛感十足,堪称“反内卷第一城”。有人说,天津除了煎饼果子、大饼油条,啥都卷不起来。
北上广深996高度内卷时,天津下午四点半开始晚高峰。连字节跳动到了天津,都得下午六点关门。
不论是“跳水大爷”,还是那句风靡全网的“listen to伯伯”,无不体现着天津人乐呵的精神状态。这里有全国独一份的交通标识:“驾车说笑,危及安全”。茶馆里“严禁观众登台”,怕把相声演员饭碗给砸了。
没有996,杜绝007,幽默含量极浓,有着北方第二经济重镇的地位,还要扛“反内卷”大旗……这样的城市,怎么突然就不香了?
这背后有天津自身的原因,更有趋势使然。随着我国人口增速放缓,地方人口竞争陷入零和博弈,在我国人口迁徙版图中,天津,或只是最先受到冲击的地区之一。
天津的常住人口已经跌回到十年前:2022年的常住人口为1363万;而在2012年,这个数字是1378万。
2021、2022年,天津常住人口每年至少减少10万。实际上,2016年的1443万已是顶峰,之后两年人口衰减速度比现在更夸张,每年减少30万左右。
从人口触顶的2016年算起,六年间,天津累计流失80万常住人口。
大约六年前开始,各城市“抢人大战”硝烟四起。天津祭出“海河英才”大招,一个直辖市拿出近乎“零门槛”宽松落户条件,堪称重磅武器,两年即引进近30万人落户。2018年、2019年天津户籍人口累计暴增55万,两年便超过了之前五年增量。天津常住人口止跌,2019-2020年累计净增4万人。
不过换个角度看,在“海河英才”吸引数十万人的基础上,天津常住人口仅仅“止跌”,这已为其下一波人口衰退作了铺垫。截至2023年11月,“海河英才”共引入47.7万人落户,但近两年天津人口进一步外流。
放眼全国各省市,在2022年,若看常住人口流失的绝对数量,天津排全国前十;若看常住人口流失的比例,排在东北三省之后的,就是天津。
北方第二经济重镇,天津,何以至此?
要理解天津的人口衰退,得结合全国人口迁徙大盘来看。
第一个大背景,我国人口进入缓增长时代,地区人口争夺陷入“零和博弈”。
我国人口在2022年出现61年来首次负增长,常住人口比上年减少85万,2023年数据尚未发布,但大势恐难扭转。可以参考国家卫健委党组2022年在《求是》杂志刊文:随着长期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势能进一步释放,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趋势。
人口总量下跌的背后,是31省中有20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而在2019年,仅有东三省为负。
短短三年,超六成省市的人口自然增长惯性耗尽,要保持地方人口增长只有一个办法:内卷!和其他地方抢人!2022年,江苏、安徽、湖北等省都是靠抢人实现了人口正增长。
有地区人口大量流入,就有地区人口持续流出,这是地方人口存量战中残酷的零和博弈。
第二个大背景,地方经济南强北弱,“孔雀东南飞”。
重工业是北方的发动机,改革开放是南方的火箭发射器。北方很长时间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南强北弱”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一大特征。
南北区域间的平衡已被打破。1982年内地GDP十强城市,南北平分秋色;到了2022年,前十强中南方占9席,北方只剩北京,天津掉到11名。
第三个大背景, 京津冀城市群“合力”不足,人口吸引力整体下降。
天津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集聚经济发展的动能和人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和人才吸引力。
中国城镇化已进入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城市群是人口、产业等要素集聚的重要平台。
但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速度不尽人意。2022年京津冀占全国GDP比重为8.29%,下滑1.5个百分点,而2012年这一份额为9.5%。作为对比,同一时期珠三角地区对全国GDP的贡献在8.6%-9%之间;长三角地区对全国的GDP贡献则多年来保持在24%左右,波动上升。
地方经济竞速中,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吸引力整体下降,2021年常住人口减少29.84万,2022年流失规模扩大至42.3万。分省份看,京津冀人口近两年同时负增长;分城市看,京津冀13城中竟只有1座城市能保持两年正增长,那就是河北沧州,其余12城都出现过人口流失。
难怪有人说,京津冀人口态势正在东北化!
时也,势也。多股力量裹挟下,天津成为地区人口博弈中最受冲击的地区之一,不足为奇。
当然没有要为天津辩解的意思。天津人口衰退得如此扎眼,归根到底,还是产业对人才吸引力不够。
为了外迁非首都核心功能,北京近年在进行产业疏解和人口调控,理论上这能给予周边城市更多发展机会。但是,天津和北京产业衔接断档,人才需求错位,错失了大量承接北京人口的机会。
聚集了顶级资源的北京,一直被认为虹吸了城市群的人口和资本,甚至被视作周边城市发展的障碍。而现实是,当北京主动减量发展时,被疏解的人口并没有流向周边。
一项研究发现,京津冀城际人口迁移倾向活跃程度明显低于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北京与周边城市虽然物理距离比较近,但迁移倾向关联度不高。从北京离开的人口,更倾向于流入长三角的上海、杭州、苏州和南京,以及粤港澳地区的深圳。
原因很简单:天津虽毗邻北京,但和其他城市群相比,在承接北京产业上并无优势。
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双核心”,天津和北京的产业结构差异很大,虽都以第三产业为主,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断层的。从2023年前三季度GDP来看,北京服务业对GDP占比高达85%,其中又以金融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显著偏高;天津的服务业占比为63%,以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金融业为主导。
北京已进入服务经济为主的后工业化时代,早在2014年,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占京津冀城市群的比重便高达68%,而天津仅占10%。这样的产业结构造成北京的经济辐射更多是高等级、跨区域的。
北京也曾疏散一批附加值不高的产业到天津、河北,例如批发贸易市场,但它们的结局往往是衰落。例子比比皆是,例如2016年搬迁至天津西青、永清等地的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离京四年便沦落到“一客难求”。批发市场的存在基础是北京庞大的人口规模,搬迁后市场机会萎缩,电商和疫情的冲击加速其没落。
比起服务业,制造业更容易借助地理临近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让城市群产生紧密经济联系。珠三角和长三角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但天津对北京的制造业也并未很好地承接。京津冀三省市的制造业占比长期处于同时下滑的趋势,当北京的第二产业GDP占比从2010年的24%降至2022年的16%时,天津同步从53%下降至37%,河北从53%下滑至40%。
这意味着,北京经济功能不断升级的同时,并未将制造业功能有效转移到周边腹地城市。
不谈北京,天津靠自己,不行吗?
遗憾的是,天津自身产业未跟上时代。
近现代天津地位之高,靠的是工业支撑,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重化工业是其传统优势。时至今日,天津最大的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延压加工业”,可以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钢铁行业。2022年天津利税最高的依然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占比超42%。
天津的经济发展依赖国企央企、依赖投资拉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2007年-2012年,国企央企在天津设立11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逾3600亿元,占全市总投资31.9%,这些投资以高耗能的重工业为主。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国企央企收缩投资,2012年-2016年,天津的投资增速从18.5%腰斩至8%,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0.5%。
曾几何时,天津是电子设备制造业王者,坐拥摩托罗拉、三星两家跨国企业,两大品牌在津的手机年产量一度占到国内总产量1/4。然而,手机大变局来得太快。天津的手机产业衰落史留下一个教训:一座城市需要构建产业生态,而不是依赖某一两家企业,才有机会笑到最后,尤其在竞争激烈的新兴市场。
2017年初天津市委“新年第一会”发出预警:结构偏重偏旧、新动能增长点青黄不接、资源环境难以为继、计划经济观念根深蒂固长期困扰天津经济发展,“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生死关头”。
2018年后,天津GDP排名跌出全国前十。
2017年是天津高喊“生死关头”的一年,也是天津人口负增长的开始。如今七年过去,天津的发展还在等待一个“深蹲跳起”的转机。
人口不能说明一切,但没有人口万万不行。在人才争夺方面,天津仍有不少牌可以打。
其一,“海河英才”计划2.0。
近期,天津人才政策再升级,不但扩大了奖励范围,增强了对留学及海外人才的支持。继“海河英才”之后,天津再次拿出户籍这张“王牌”。要知道,天津户籍的含金量仅次于京沪,原因是极高的高考录取率。
跟六年前相比,这次天津抢人姿态更主动、更迫切,例如落户支持——赴高校集中的城市,提前锁定有意向来津的高校毕业生,采取“统一审核、快速受理、全程代办”的方式,集中办理引进落户手续。
不过,天津需要的不仅是户籍人口,而是实实在在的常住人口。要能把人才留在天津工作和生活,才算没有浪费这张“王牌”。
其二,京津冀协同全面深化。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的重大节点。
1月4日,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一个月前,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用“同步立法”的举措,联合推出《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
前段时间《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行动方案》提出5大行动,涵盖了港口协同发展互联互通行动、金融创新协作发展、产业融合发展协作、资源便捷流动协同等方面。
京津冀必须形成合力,城市群“抱团”未来才可期。
其三,产业转型等待“深蹲跳起”。
产业兴则人才兴。经济转型一路踏空的天津,已经找准产业发展目标,回归制造业,大力培养高技术产业。
能看到可喜的变化。2023年前三季度,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1%和11.2%,全年引入百亿以上项目52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先进制造业、科技和产业创新领域项目投资占比近3成。工业品产量上看,城市轨道车辆产量增长3.8倍,新能源汽车增长2.9倍,服务机器人、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分别增长23%、20%。
按照此前目标,天津计划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目前这个数值为3.6%;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25%,目前为21.8%;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40%以上,目前为26.1%。
人口增速放缓趋势在加剧,地方存量人口争夺的大战,硝烟才刚开始弥漫。未来的抢人大战只会更加激烈。地方的经济竞速,可能将我国的人口迁徙版图撕开更大的口子。天津,或许只是这场人口争夺战的序幕。
最新的趋势是,四个一线城市人口在2022年同时减少,且多源数据印证了2023年部分一线城市人口未停止外流。
人口存量时代,此起彼伏、此消彼长,下一个人口受冲击的地方,会在哪里?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11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