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冷静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

眼看春节越来越近,周围人似乎已经步入了独属于中国人的“松弛感时刻”:万事皆可“年后再说”。

反正这几天只能专心致志做一件事,那就是一门心思等待春节的到来。

对此,网友们甚至总结出一个应景热词——“年前冷静期”。

这个词形容的正是广大网友近期的生活状态:无论还剩下多少烦人的工作,无论之前立下过怎样的豪言壮语或严谨计划,在这个即将过年的关键节点上,人们都能冷静自洽地表示:“算了,过完年再说吧!”

年前,冷静

图源:微博截图

不过,在这专心致志等过年、一切皆可“年后再说”的“年前冷静期”背后,到底有什么科学依据?

大众期待的“节日狂欢”

要说“年前冷静期”,就要先说“过年”。

年前,冷静

图源:图虫创意

对中国人来说,“农历新年”是一个在个体精神层面和社会生活层面都具有强烈意义的重要时刻,尤其是年节将近之际,“等着过年”就变成一些人近期的头等大事。

除了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对家人团聚的幸福期待之外,对于“过年”的热爱和盼望,从社会学和文学的角度,还可以用“节日狂欢”来解释。

年前,冷静

图源:Pexels |摄影:Vlad Vasnetsov

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列斐伏尔指出,工作、家庭和私人生活、闲暇活动三个要素组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他强调:“生活需要表达,而这些表达往往集中在一些特殊时刻,这些时刻就是节日。”

在列斐伏尔看来,节日能够放大生活的瞬间。它让人在紧张的日常事务之外得到适当的舒缓和休憩,帮助人们表达自我、释放内心。

而当节日真正到来时,人们喜气洋洋、载歌载舞,到处都是欢欣愉悦的氛围,同时还会举办各种盛大的庆典活动。

年前,冷静

图源:图虫创意

因此,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紧张忙碌一整年后,长达七至八天的春节假期就是人们最为期待、兼具历史传统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节点。

更何况在过年期间,走亲访友、出门旅游、宅家刷剧、逛街消费、胡吃海喝……各种平时不能实现的愿望在此刻都有时间有机会达成。对于平日生活单调、倍感压力的人们来说,这简直是帮助身心放松的超级疗愈期。

不过,对节日的期待,也会带来一些“节前反应”。

有“节前综合征”是正常的

事实上,节假日之前人们感到某些异常状态的现象并不少见。

比如很多员工会在放假前工作效率大幅降低,内心浮躁、无所事事,表现出对工作的倦怠和个人身心的疲惫;又比如,有些人会因为节日的到来而产生紧张、焦虑、易怒等波动较大的情绪;甚至还有些人可能会出现嗜睡、头晕头痛、胸闷、失眠等各种躯体症状。

对于这种现象,人们将其统称为“节前综合征”。

节假日导致的压力可能来自很多方面。比如,“业绩考核”、“年底冲刺”等是大多数企业的年末常态,陡增的工作量和突然异常忙碌的工作状态会让人心烦意乱;再比如,在重要节日来临前,提前规划假期安排、照顾家属、联络亲友、准备礼物或庆祝活动等等额外增加的生活事务也会加大个人的压力;此外,在重大节日到来之际,社会各部门大多处于一个繁忙和疲倦相交织的混合状态,各种突发事件往往更容易发生……这些节日前的各种新增事项,都可能会引发人们的假期压力。

而我们的大脑对于压力的感知非常敏感。一旦大脑感受到压力源,它就会向下丘脑发送信号,唤醒垂体,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产生肾上腺素,于是人们通常会感到出汗或是心脏怦怦直跳。

年前,冷静

图源:图虫创意

在假期来临前,反复无常的压力事件使得交感神经系统更容易被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被抑制。同时,控制能量水平所必需的激素皮质醇也会增加。皮质醇被称为“压力荷尔蒙”,能够帮助大脑清晰思考,让身体能量更加活跃。这时,人们就可能会出现晚上难以入睡、无缘无故感到烦躁,或是过度兴奋而无法放松等各种生理现象。

而在持续过久的高水平皮质醇作用下,我们的身体会感到疲惫不堪。同时高水平皮质醇还会使大脑内的血清素不能正常工作。血清素是一种和情绪调节关系密切的神经递质,它的缺乏也会导致人们抑郁或焦躁情绪的出现。

所以,经历着“节前综合征”的人们通常身心俱疲,个人状态在紧张、兴奋、焦躁和疲累等各种情绪中反复横跳,注意力也变得更加难以集中。因此,只要不是极端紧急或非常必要的事情,人们也往往倾向于将其安排到节假日后再完成。

此外,那些“年后再减肥”、“年后再工作”的“年前冷静时刻”,某种程度上也和人类的“主动拖延”有关系。

年前,冷静

“你是个拖延者吗?” | 图源:图虫创意

“主动拖延”,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将任务推迟,在日渐紧迫的时间压力下,运用自身强大的动机系统进行自我激励,从而在最后期限前将任务顺利完成的行为。

对于那些身负任务、等待完成的人来说,任务的最后期限所带来的时间压力会使人产生焦虑、紧张等强烈的负面心理感受。但同时研究显示,时间压力和个体绩效之间呈现出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时间压力往往能激发个体认知资源的调动,促进个体工作绩效的提升。

而对于“主动拖延”者来说,他们通常对时间压力抱有偏好,在不自觉中享受着这种压力带给自己的紧迫感和被挑战感,并热衷于在任务期限的最终时刻前战胜挑战、顺利完成任务。因此,对于那些不算紧急的长期任务,主动拖延者总是预期着自己可以成功地在将来把它们完成。

于是,“年后再说”也就这样成为了一种年前常态。

年前,冷静图源:图虫创意

不过,毕竟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往后拖延。那么什么事情是马上就做的?可以参考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提出的“三此主义”。“三此主义”的内容是“此身,此时,此地”,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因此,在即将迎来令人期待的节日狂欢、快乐休憩身心的春节小长假之际,或许可以先稍作思考:有哪些是我们真正需要完成的任务?

这样,或许我们能度过一个更加科学冷静的“新年冷静期”。

参考文献
[1]央视新闻. “年后再说”,最近万能的拖延借口,2022
[2]张怡. 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3]李文宁. 狂欢化理论的渊源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知乎: 科普中国.什么是节前综合征、节后综合征?该如何调节?,2022.
[5]顾帆.拖延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1752-1754.
[6]袁悦,吴志明,谢秋实.时间压力对个体工作结果的作用效果:基于元分析的证据[J/OL].心理科学进展:1-21[2024-02-02].

[7]澎湃新闻: 现代出版社.朱光潜:谈立志, 2019.
[8]CNBC make it.‘The most guilt-ridden, nightmare time of year’: how to avoid holiday season burnout at work,2021.
[9]The Conversation: Holiday burnout: why it happens – and three research-proven ways to help you recover, 2022.
[10]TIME. Sick of Failing at Your New Year’s Resolutions? There Is a Better Way, 2022.
[11]TORONTO STAR. Cultural procrastination: The psychology behind New Year’s resolutions, 2015
 
编辑:陈燕妮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14735.html

Like (1)
Previous 2024年2月6日 上午9:26
Next 2024年2月7日 上午10: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