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分州”意大利,为啥这么多温州人?

“温州分州”意大利,为啥这么多温州人?

本 文 约 5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分 钟
近日,“周杰伦巴黎演唱会来了好多温州人”“温州人组团从意大利来了”登上热搜词条,在今年周杰伦巴黎演唱会上的歌迷点歌环节,一位从隔壁意大利来巴黎看演唱会的小伙张口就是“我来自温州,浙江温州!”这位小伙甚至还说:“几乎一半都是意大利来的温州人!”网友直呼好家伙,看来“每个温州人都有意大利亲戚”的“梗”是真的!
 

“温州分州”意大利,为啥这么多温州人?

周杰伦演唱会上有很多来自意大利的温州人。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为什么是“真的”呢?这一切,还要从温州——这座浙江南部的城市与意大利的故事说起。
 

从石头开始的移民路

中国人开始成规模地出现在意大利,是在19世纪末。这和鸦片战争有着直接的关系。《北京条约》规定,要给中国人出国提供自由便捷渠道。这让中国人对外合法移民成为可能。
 
“温州分州”意大利,为啥这么多温州人?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本书内容主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廷与英、法、美、俄等国交涉的史料,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前后中外交涉及列强在华经商、传教活动等方面的文件来源/故宫博物院
 
彼时的意大利,刚刚通过战争完成统一,尽管在人口和领土方面与中国不是一个量级,但在欧洲,却也是大囯。1876年,清政府和英国签署了《烟台条约》,开放了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地为通商口岸。由此,温州开始与西方发生了联系。
 
不过,最早在西方扬名的“温州人”,却是一座在今天属于丽水的小县城——青田。
青田,地处浙江南部,和温州接壤,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建县。尽管县名中有一个“田”字,却山多田少,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在历史上,这里农业发展举步维艰,素有“无平田衍土以耕,无柔桑良葛以织,无鱼盐商贾之利,无畜牧贩卖之饶”之称,土壤也是“东南之硗壤也”。当地人终年劳碌,却“终岁勤苦而不得一饱”。
 
因此,青田当地便有了这样一句谚语:“青田三件宝:火笼当棉袄,火篾当灯草,番薯干吃到老”,极言青田当地的贫苦。
 
不过,土地贫瘠的青田却盛产一种被称为“青田石”的叶腊石。因其色彩斑斓,质地软硬适中,是上乘的雕刻原料,从唐宋时期开始,青田石雕就开始走向全国,到了明清时期更是让众多文人雅士成为它的拥趸。借着穿县而过的瓯江,青田人走出大山,先到达温州,继而走到了上海、天津、北京等地,一路经商,不少人因此而发家致富。
 
“温州分州”意大利,为啥这么多温州人?

青田石“陈介褀印”,清,翁大年篆刻。来源/故宫博物院

随着打开的国门,青田人把生意做到了海外。
 
1853年,青田石雕在南美路易斯的国际赛会上首次参加国际展出并获奖,之后,大量青田石雕作品被选送参加各类国际展会,如此后的欧洲万国博览会、巴黎博览会、世界万物博览会、太平洋万物博览会等,并获得银奖等奖项。在各大赛会中的展出,让青田石雕在国际上声名鹊起。
青田石雕也顺着大海的洋流漂到了欧洲的意大利。
意大利是罗马帝国的发祥地,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洗礼,对雕刻艺术情有独钟。当热爱雕塑艺术的意大利遇见代表着东方美学的青田石雕,奇妙的化学反应发生了。1894年,石刻商人裘国定在参加了意大利都灵的赛会后,见意大利人对来自东方的青田石雕爱不释手,甚至不惜高价买下,于是就留了下来。从此,青田石雕在意大利开始扎根,一批青田人也因此而致富。由此造就的致富故事,也吸引了更多的青田人乃至温州人奔赴意大利。
 
民国时期的知名记者邹韬奋曾记录了他在欧洲的见闻:
 

“据熟悉青田人到欧‘掌故’的朋友提起,最初约在前清光绪末年,有青田人某甲因穷苦不堪,忽异想天开,带着一担青田所仅有的特产青田石,由温州海口而漂流至上海,想赚到几个钱以维持生活,结果很不得意,不知怎的竟得由上海漂流到欧洲来,便在初到的埠头上的道路旁,把所带的青田石雕成的各式东西排列出来。欧人看见这样从未看见过的东西,有的也被唤起了好奇心。问他多少钱,某甲对外国话当然是一窍不通,只举出几个手指来示意,这就含混得厉害了!有时举出两个手指头来,他也许是索价两毛钱,而外国人也许就给他两块钱。这样一来,他便不久发了小财。这个消息渐渐传到他的本乡,说贫无立锥之地的某某,居然到海外发了洋财了,于是陆续出洋冒险的渐多,不到十年,竟布满了欧洲!最多的时候有三四万人……”

大规模移民

不过,直到20世纪初,意大利地区的温州人并不多。一战的战火,成了温州人向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移民的催化剂。
 

“温州分州”意大利,为啥这么多温州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来源/pixabay
一战爆发后,欧洲参战各国的青壮年男子大多走上了战场,导致本国的劳动力出现短缺。为了弥补劳动力的缺口,这些欧洲国家开始在中国招募华工,从事工农业生产。这些华工中有不少人在一战结束后留在了所在国。
一战之后,尽管意大利等国家对华工的需求大大下降,但由于此时中国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让本就十分贫瘠的温州雪上加霜。很多温州人的生活出现了困难,为了求得生存,也为了避开战乱,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海外。

1928年,东北易帜,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但不久之后,种种变故又打碎了温州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1929年起,温州就天灾不断:
 
“始有飓风肆虐,继而洪水为灾,所有禾田,尽成泽国,其灾情之巨,殆为50年来所仅见。最惨者莫如禾田中发生之一螟虫,能于俄顷之间飞集成群,蚀稻立尽,其害比蝗虫尤烈。”
 
值此凶年,本就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贫瘠温州,更难养活众多的人口。为求一饭,温州人不得不再次铤而走险,出海谋生。之后,随着国共对峙、中原大战等战事的爆发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一步加深,南京国民政府为应对危局而到处抓壮丁,“兵祸”在温州地区也十分严重。
 
“1936年12月,国民党抓壮丁,胡益蒙虽是独子,也不能幸免。在穷途末路的时刻,他只得哭别亲人,拿了东拼西凑借的六块银元,跟着六位同乡一起到新加坡谋生。”
 
这就是当时温州青壮年为避“兵祸”的真实写照。外出的人中,也有很多选择远赴重洋之外的意大利谋生。
 
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党就挑起了内战。刚刚享受到和平的温州因而再次凋敝。当时瓯海关的航运船、船务行也纷纷撤离,导致温州地区的工厂纷纷陷入困境,近代工业企业从1946年的74家减至29家,工人大批失业,城乡手工业者也大多破产。面对困窘的经济、飞涨的物价,不满于现状的温州人为了谋生,再次通过侨居海外亲属的帮助,踏上了出国的道路。
 
而在这么多海外国家之中,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成了不少温州人的落脚地。
 

“温州分州”意大利,为啥这么多温州人?

意大利威尼斯。来源/pixabay

 
一方面,意大利位于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且时间较短,全年日照、降水皆相对充足,温州人比较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另一方面,意大利地区以手工业为特色经济,其中皮革加工、服装裁剪更是在欧洲闻名遐迩,对于专业技能的要求与机器制造等产业相比较低,这对当时没有现代技术傍身的温州人而言,吸引力自然就比较高。
 
时间来到改革开放之后,这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开始鼓励经商以发展经济,并逐步放宽了向外移民的限制。而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远在意大利的温州侨民也开始联系家乡父老,于是在当地形成了一股“出国热”。一部分人通过家庭团聚的方式来到了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开餐馆、做服装,在短期内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而在回乡后,这些出国者的“炫耀性消费”促使在欧洲创业致富的消息流传更广,去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赚大钱”成为风尚。
 
“温州分州”意大利,为啥这么多温州人?
白色缠丝玻璃高足杯,清。缠丝玻璃工艺最早诞生于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由传教士带入清廷。来源/故宫博物院
同时,意大利劳动力正短缺也是吸引温州人移民的一大外因。80-90年代的欧洲国家,中小企业风头正劲,特别是意大利这类在历史上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不少企业都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而来,规模不大。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重创欧洲,意大利开始调整工业结构,退出了资本密集程度较低的制造业部门,结合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工业技术的传统工业焕发生机,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
 
“温州分州”意大利,为啥这么多温州人?
滑稽小丑,清。自17世纪初,意大利所制作的驼背小丑,以木偶戏剧的形象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后,在此基础上先后又制作出了提线木偶。当这些提线木偶进入清宫后,常给孩子们带来欢笑。来源/故宫博物院
 
而意大利的生产模式,也与温州人所熟悉的运作方式十分相似。意大利的传统工业,往往专注于生产的某一领域,并在不同企业间细密地分工配合,生产专业化、差异化的产品。而温州人则习惯于将加工环节分解成若干道更小更细的工序,不断外包,让每一个加工厂只需要完成某一道工序,进而形成配套。通过数个加工厂的合作,加工厂的小老板不仅能够合作完成整体加工,还可以通过细节的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帮助生产商降低成本,向生产商提供增值价值,如此,当地生产商反过来也更依赖他们。分工分包的生产方式,与意大利的产业区专业化生产的模式高度契合,让温州人在这里找到了迅速融入当地产业链的法门。

努力在异国他乡扎根

到达所在国只是第一步,如果没有产业,移民最终难以生存。为了生存,旅居意大利的温州人选择从自己熟悉的服装、餐饮入手,逐步发展事业。到达意大利的温州人,首先一般都会选择去老乡的工厂或者是店铺打工,以此积累自己的“第一桶金”。当他们省吃俭用攒下了钱之后,就会选择租个地方摆摊卖货,资金充裕一点的可以直接开一个小杂货铺,还有好多人则选择开起了餐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不仅在东方适用,在西方也同样如此。温州人开的,都是小餐馆,因为小餐馆占地较小,往往和住处合一,不需要另租场地,同时由于规模较小,也不需要雇佣太多的人,大多都是老板身兼厨师,老板娘兼收银和服务员,一个小家庭就可以让餐馆开门营业了。
 
这时的中餐馆,走的大多是廉价快餐的路线,以其质优价廉吸引中下层收入者。而意大利地区历史悠久,有众多文物古迹,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这些游客之中,并非都是高门大户的富翁,也有很多是背包的穷游者。价格低廉且能提供相对可口饭菜的中餐馆,成了部分人群的选择。中餐馆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随着生意的逐渐扩大,在意的温州人经济状况不断转好。一些经营餐馆的温州人除了继续扩大餐馆的经营,也将目光投向了洗衣店、百货零售、皮革服装生产等行业。最初,温州人仍然延续餐馆的经营方式,以“小作坊”起家,购买几台二手缝纫机就直接开工,招募的工人也几乎都是新抵达意大利的温州老乡。
 

“温州分州”意大利,为啥这么多温州人?

2024年2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青田游子归乡过年。来源/《人民日报》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小商品大规模涌入了全球市场,并以物美价廉的优势吸引了众多客户。在意大利的温州人也嗅到了这个商机。于是,部分温州人开始转向做进出口贸易,每年都从国内进口诸如打火机、剃须刀、衬衫、小装饰品等小商品到意大利。
 
就这样,靠着老乡投靠老乡的模式、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灵活的头脑,温州人在意大利的生意不断扩大,他们也开枝散叶,在异国他乡逐渐生根。
 

漫漫融合路

美国这种由移民组成的国家相比,欧洲国家对于移民的接纳程度相对不高。意大利也是如此。
 
最初到达意大利的温州人,几乎都不会说外语,至多只有个别人会讲英语。他们除了做买卖,与当地人几乎没有交流。他们更愿意集中居住,抱团取暖。由此,在米兰形成了意大利最早的唐人街。
 

由于接触不多,所以意大利人对当地华人特别是温州人有一定程度的误解,对他们“只顾赚钱”的印象比较深。每当经济下行时,认为中国人抢了饭碗的思潮就会泛起,因而也和当地人发生了一些冲突。起初,温州人在面对这些冲突时往往选择息事宁人,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人“关门做事”“胆小怕事”的印象。如何打开大门,让当地人了解中国人,成为摆在当代华侨特别是在意温州人面前的命题。

2016年10月26日,意大利中部接连发生5.4级和6.1级地震,受灾群众较多,受损财物严重。在意温州华侨蒋忠南组织侨团会员募捐,将12950欧元捐给受灾群众。

2020年2月,意大利多地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重灾区。欧洲华侨华人联合社团联合会秘书长曹燕灵组织海外华人从世界各地采购了大量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紧急捐赠给意大利多家医疗机构。

这些在意温州人,在意华人热心公益事业,用自己的行动,为当地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很多意大利人也逐渐了解了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增加了对中国的好感,甚至还有意大利人主动到温州,成为了“新”温州人。

“温州分州”意大利,为啥这么多温州人?

意大利普拉托。来源/pixabay
今天,素养更高,会讲意大利语等所在国语言的新一代温州人走出国门,他们以主动讲述故事的方式,向海外展示温州人的朴实和魅力,展示中国人民的善良和热心,这些积极的印象不仅增进了中意之间的友谊,也为海外华人赢得了认可和尊重。
 
参考文献

① 陈翊、吴海蓉:《从立足到发展:海外移民创业的跨国动态化实践——以法意温州移民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年9月。

② 徐华炳、刘凯奇:《近代温州开埠与温州海外移民》,《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12月。③ 《意大利为什么有个“小温州”?》,《中国日报》2022年10月5日。

④ 《意大利为什么有这么多浙江人?》,《上观新闻》2020年3月25日。

⑤ 《30万意大利华人,为何九成是浙江人,却又数温州人最吃得开?》,微博号MAMAMIA景老师,2021年9月23日。

⑥ 《意大利,温州人的第二故乡?》,凤凰号飞碟说,2023年5月18日。

⑦《文成侨联60周年人物访谈(52)蒋忠南:以梦为马逐梦前行,不负韶华未来可期》,文成侨网,2023年6月6日。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16458.html

(2)
上一篇 2024年2月27日 上午10:00
下一篇 2024年3月13日 下午7:3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