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饭碗未来怕是没有了。。

 

这两天看到个事情还挺有意思的,说为了防止教师躺平,多地都在探索教师退出机制。

铁饭碗未来怕是没有了。。

比如说北京丰台开会说,要加强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考核结果运用,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对于聘任期内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聘期结束之后学校可不再续聘,或者降低岗位等级,调整岗位聘用。

对于不服从组织安排或者安排到新岗位后年度考核仍不合格的,学校可按规定程序解除聘用合同。

除了北京之外,其实之前浙江宁波、贵州贵阳等多地教育主管部门,也都曾经表示要进行教师退出机制尝试。

说实话这个教师退出机制逐步开始落地,其实我是一点都不觉得有啥意外的。

因为两三年前我们文章就写过,未来老师也可能会失业》,现在只不是是进入落地实施阶段了。

不过看到探索退出机制的原因,是因为防止教师躺平,我倒是觉得蛮意外的。

因为我自己认识的中小学老师都很忙,按他们的说法现在学校的考核是比较内卷的。

除了日常最基本的教学工作之外,还有很多课外活动也都需要老师去参加。

另外还有各种总结、汇报、职称晋级准备等等,很多老师生活几乎是被工作填满的。

个人觉得现在开始探索教师退出机制的原因,并不是什么老师们在躺平,而是出生人口下降趋势不可避免。

按照国研中心的报告预测,未来每十年出生人口就会下个百万台阶,我国的人口总量未来将长期保持下降趋势。

铁饭碗未来怕是没有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数字夸张,其实一点都不夸张,你看2022年出生人口是956万人,而2023年是902万人。

你看这也就相差一年时间,中间就相差了54万人。当然这两年有疫情影响的因素,但是每十年下百万台阶属实不能说夸张了。

经济运转里面所有的东西都要讲个供需,教师这个职业也是同样的道理。

出生人口急剧减少,导致上学的孩子急剧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少。

地方财政支出里面,很大一块就是教育方面的支出,现在孩子少了这么多,自然这块支出就要收缩了。

本来这个收缩来得并不会这么快,感觉应该是一个慢慢调整的过程。比如通过老教师退休以后不再新招人,慢慢缩减教书整体数量。

但好巧不巧又赶上了房地产下行周期,支撑地方收入的土地财政比较吃紧,这个开源节流的动作就加快了。

我们之前讨论过很多次,目前在整体经济里面没有哪个行业可以代替房地产行业的作用。

因为房地产行业不但是最大的内需,也是支撑地方土地财政收入最大的一个来源。

如果房地产行业销售没办法回暖,我们后续可能面临的是土地财政坍塌和人口出生数暴跌带来的双重暴击。

这个压力会影响到经济的方方面面,这里看到的教师打破铁饭碗探索退出机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个事情底层逻辑一点不复杂,本质上就是收入变少了以后,如果没办法开源的话,那么就要想办法节流减少开支了。

而且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少了,财政供养人员的收入和待遇自然也会下降,地方财政能给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提供的支持自然也会减少。

后续我们有可能有比较大的概率会看到,各地都会出现机构改革和编制的缩减,以及公共基础设施使用费的提高。

人口出生数量减少这么快,对总体需求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很多领域的需求几乎是坍塌式下滑。

孩子少了带来的影响首先会在妇产科出现,大家会明显感觉到以前建档和床位紧张的妇产科空了。

之后影响会传导到奶粉、童装、纸尿裤、以及幼儿园和中小学,现在不少幼儿园的抢人大战应该已经开始了。

因为市面上的幼儿园是按照2016年二胎高峰1700万人每年来配置的,现在少了一半新生儿自然也就空了不少幼儿园。

中小学目前还没感受到压力,是因为2016那批二套高峰的孩子刚刚上小学。

后面再过三五年时间,他们很快会感受到生源迅速减少,随之而来的招生压力。

有人说可以用小班制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现在一个班级五六十人,那如果把这个班分成二十人的小班,那就多了很多教师岗位。

这样原来的教师不至于失业,学生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质量。不过这都是理想而已,现实是办学和给教师发工资的钱从哪里来。

从师生比的角度看,现在国内差不多有1.58亿中小学生,1057万名教师,师生比差不多在14.95。

美国那边2015年的时候有5620万中小学生,差不多360~370万教师,师生比值15.5。

可以看出现在我们的师生比,已经低于老美那边15年的数值,比较接近老美那边27年的预测值14.9了。

中美两边师生比这么接近,也可以看出过往我们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

从这个角度看,在2017年之后生育率继续下滑的背景下,可能小班化的思路并不太可行,这样财政负担太重了。

要知道教育本身并不能产生短期回报,算是一个长远投资。这里面尤其是中小学阶段基础教育,主要是靠财政花钱支撑的。

老龄化社会到来导致年轻劳动力减少,这意味着创造财富的年轻人少了,但是需要花钱的老年人增多了。

再加上土地财政的坍塌,地方上更没有钱维持这个投入。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说,维持现有的教育预算和支出是不太可能的。

通过合并办学、减少教育人员数量、缩减教师编制、缩减教育事业成本反而是更可能的。

孩子少了供需格局变了,除了教师的铁饭碗会被砸碎,还有个可能是学区房的金融属性逐渐被拿掉。

三四年前我们除了写过篇未来老师也可能会失业》,还写过篇学区房是不是智商税》。

里面提到了两个观点现在都适用,一个在生育率减少的情况下,财政必定没办法支撑这么多教师的薪资。

另外一个是关于对学区房的理解,学区房的本质是什么?当然是投资啊。

学区房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点像股票,本质上都是承载了用户的希望。至于希望你觉得值多少钱,这个估值水平就可以很艺术了。

学区房有没有用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区房有投机价值。信的人也多得很,而且学区房流动性好炒作价值高。

不过伴随着新生儿越来越少,以及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学区的溢价也要被慢慢打掉了。

孩子少了这个变化是很明显的,2017年北京一年新生儿17万,现在只有不到7万,等于说零头都没有。

而且要注意的是,这里面头胎新生儿数量不到一半,通常我们认为只有头胎才有买学区的需求,所以未来学区需求是大幅下滑的。

再加上孩子少了,各地都在做政策调整。孩子少了,学校也会调整政策抢夺生源。

同样以北京为例,现在东西海锁区是因为孩子太多,以后孩子少了可能就不要求你在本区必须有房了。

可以说未来在这种背景下公立就是大锅饭,讲究区域平衡,不然您以为这两年搞了那么多改革是为了啥。

这里的底层逻辑其实还是供需,孩子少了全社会步入老龄化以后整体需求少了。

那么这个时候一切之前在这个供需平衡基础上成立的东西,都要随之做调整。

变化产生之后,我们就要调整过去十多年不变的思路,才能比较好的应对潜在变化的出现。

铁饭碗未来怕是没有了。。

你看现在有些幼儿园因为招生不足,已经改成了老年活动中心,这就是非常好的思路转换。

未来很多行业都是类似的逻辑。从业人员也会因为整体需求不足,面临岗位不足的现象。

在整体需求收缩的背景下,意味着整个市场已经步入存量博弈。从哪里能找到新的需求,在哪里就可以找到新的机会。

这个事情是越早认识到就越好,因为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早做规划和准备,给自己留一个后手。

等事情到了自己头上,才临时抱佛脚的话,那时候就是着急忙慌也没啥用了。

铁饭碗未来怕是没有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17202.html

Like (0)
Previous 2024年3月14日 上午3:26
Next 2024年3月14日 下午7:4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