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突然流出两张有关“国产第四代坦克”的照片,为此引发广大网友热议。大家纷纷根据照片进行推断,认为“国产第四代坦克”不仅配备了无人炮塔,而且还采用了全新底盘。
此外,眼尖的网友还指出,“国产第四代主战坦克”的主炮还进行了隐身化处理。一时间,“国产第四代坦克”就要来了的消息可谓是传得满天飞,事实果真如此吗?
尽管目前俄美欧多方对于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未来发展及技战术指标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从T-14“舰队”、艾布拉姆斯“X”及KF-51“黑豹”的相继亮相,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看出一些雷同的点。首先是第四代坦克要具备超强火力。这意味着坦克将会依赖除主炮,机枪以外的车载装备进行打击,例如无人机,巡飞弹等。
此外,坦克主炮口径将会进一步变大,配套弹药种类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其次是综合感知。例如第四代坦克必然会配备360°态势感知摄像设备,为车组乘员提供几乎无死角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突破了过去由潜望镜观察外界的局限性。
再次是全向防护。随着无人机、巡飞弹、穿越机等无人装备在俄乌战场上的广泛运用,导致坦克装甲车辆的战场生存性受到严重威胁,同时又将“坦克无用论”的论调推向高潮。因此第四代坦克需要高度关注来自空中的无人机、巡飞弹及穿越机,应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从而提高坦克的全向防护能力。
第四是混合动力。第四代坦克将探索使用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在传统燃气轮机或柴油发动机基础上,加装辅助电动机,电控传动系统等,提高燃油效率与传动效率,在内燃油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大幅提升坦克行程。
第五是智能操控。第四代坦克既可以选择无人炮塔,也可以选择有人炮塔,全看使用方预算及需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第四代坦克将会采用更加现代化,智能化的指挥作战系统,例如车组乘员可以使用大尺寸显示器,车载数据链将采用下一代电子架构等。很可能会应用自动驾驶技术,取消驾驶员,只保留车长和炮长,将驾驶完全自动化,仅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由车长/炮长进行干预。
聊完了第四代坦克的发展趋势与技战术指标,我们再来看最近曝光的“国产第四代坦克”。从第一张图片中可以看出,行驶在前面的“国产第四代坦克”主炮采用隐身化处理,炮管外围不再是圆柱形,而是做了一定的修型优化。
如此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效分散射向坦克的雷达波,以此提高坦克的部分隐身性能,至于这种技术尝试是否会被最终采用,目前有待商榷。另一点则是全新底盘,这种底盘较为紧凑,经过粗略对比,车体长度要明显短于96式主战坦克,由此断定这种底盘应该配备了6对负重轮
此外,全新底盘还采用了首下迎弹的防护设计,这一改此前我军主战坦克采用首上迎弹的传统。首上迎弹虽技术成熟,应用广泛,却也存在着大幅压缩坦克上半球的防护面积与车首空间,更容易造成“窝弹区”,进而导致坦克整个正面防护区大打折扣,苏系T-64/72/80坦克为此深受其害,相反,采用首下迎弹这种设计思路,就有效规避上述缺陷,可以大幅提高坦克的防护能力。
网友普遍认为,“国产第四代坦克”配备了无人化炮塔,被外界津津乐道的无人化炮塔,的确有诸多好处。不仅降低了坦克正面的投影面积,减轻了炮塔部分的重量,还能让安置在车体内的乘员可以受到更好地保护。此外设计师可以通过加强特定部位的装甲厚度来提高乘员生存能力,同时不至于增加太多重量,三防设备也更容易安装。
第二张照片看点更多,首先是“国产第四代坦克”车体前部布置有两个乘员出入口,这意味着有可能采用了双人制车组,设计上要比俄制T-14主战坦克更为激进一些。99A主战坦克的毛明总设计师曾在8年前首次提出2名乘员坦克的概念和总体方案:采用一体化信息作战系统、多武器协同与打击的火力系统、整体式高功率密度推进系统、全维综合防护系统和公共设备管理系统。
其次是坦克行动部分两侧加装有裙板,这种设计意在用来减少坦克热辐射的强度,本质上也是一种针对坦克隐身的技术手段。
最后是“国产第四代坦克”炮塔侧后方,疑似出现了相控阵雷达天线的配置,如此配置意味着其安装主动防护系统已成必然,至于防护目标,则要将时下大行其道的无人机、巡飞弹及穿越机等容纳进来,因此这对安装在“国产第四代坦克”上的主动防护系统的技术效率提出了考验。
早在2016年10月在央视首播的《大国工匠》节目中,就首次证实了中国正在研发第四代新型主战坦克。为使主战坦克适应未来战场需求。中国的第四代主战坦克扩大了作战功能,降低了坦克的综合费用,通过高综合系统匹配和技术优化,实现低矮化、轻量化、数字化、隐身化。
尽管坊间热议不断,认为这就是呼之欲出的“国产第四代坦克”,但遗憾的是,它大概率是一型正处在技术开发及装备测试阶段的试验平台,距离真正的国产第四代坦克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大家完全不必气馁,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军工科研人员在如何发展第四代坦克上,既吸收了国外的技术思路,同时也暗含着基于自身需求的独特看法,所以在国产第四代坦克这一话题上,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35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