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深海区(ID:xmshenhaiqu)
撰稿 齐旭
干啥啥不行,甩锅第一名。说的就是美国。
在海地人民吃土、街头暴力、总统被暗杀的千里之外,美军丢下当地雇员、装备,悄咪咪地从驻扎了20年的阿富汗撤离,撇下军心不稳的阿富汗政府军和攻势如潮的塔利班……
《纽约时报》感叹,这是“美国(在海外)国家建设的又一次失败”。
拜登总统却辩称,美国出兵阿富汗“不是去搞国家建设的”。他说:“阿富汗领导人必须团结起来,推动这个国家的未来”。
但人们已经没那么好骗了。
适得其反的“帮助”
“如果去是为了赶塔利班下台,现在我们走了,塔利班卷土重来,那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去?”“那过去20年美军在那里干嘛?”
听罢拜登的“辩词”,美国人满脑子疑问。
与此同时,这番话也有些耳熟。
因为,从小布什、奥巴马,到特朗普、拜登,几乎每一位美国总统都做过相似的辩解——美国出兵阿富汗不是为了建设这个国家。
《华盛顿邮报》网页截图
但恐怕没多少人会相信这样的说辞。
社交媒体截图
“那你管2009年的‘盒中政府’战略叫啥?我就在那儿干这个,巨大的失败。”根据专业书籍《批判性视角下的新反叛乱时代》的说法,网友Leigh A. Coulter提及的“盒中政府”战略,是一项旨在利用美方资金和专业知识背景建立阿富汗公民治理和巩固中央政府控制的计划。
2019年,《华盛顿邮报》在一篇题为《注定会失败》(Built to Fail)的文章中就言明:“自2001年以来,华盛顿在阿富汗的国家建设上的支出比以往任何国家都多,为重建、援助计划和阿富汗安全部队拨款达1330亿美元。”
不可否认,美国资助当地修建学校、诊所,整修年久失修的水坝、道路,甚至是高速公路……
2005年,喀布尔。 图源:AP
但美方如此慷慨大方,绝不是真心要帮助阿富汗的国家建设。以反恐的名义出兵,输出美式民主,将阿富汗打扮成一个符合美国利益和价值观的国家,才是目的。
《华盛顿邮报》的多名匿名采访对象指出,美国政府“试图按照自己的形象重塑阿富汗,将美式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强加于这个古老的部落社会,然而这些根本就不适合阿富汗”。
《华盛顿邮报》指出,在有些方面,美国的“帮助”甚至适得其反,以至于起初支持援建阿富汗的人也自我怀疑,如果没有美国的任何帮助,阿富汗是否会变得更好?
造就“吃土”的海地
位于西半球的海地,也是如此。
美国在海地的军事管制自1915年出兵开始,直至1934年结束。
和阿富汗的情况一样,美方也并不关心其塑造的海地是不是能够让当地人的处境得到改善,而是扶持亲美的独裁者上位,让美国农产品以几乎零关税进入海地,直至彻底摧毁了海地自给自足的农业结构,各种社会问题伴随而生。
海地首都太子港的贫民窟。图源:NYTimes
在海地人看来,不由分说冲进海地、输出美式民主的美国,尽管是这50年来海地最大的捐助国,但并没有在这里建立起有效的制度,而是专注于阻止民选总统,扶植独裁者,将政府人员配置以及机构改革作为向海地提供援助的条件,将美国认为正确的事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人民,将海地的命运同美国的态度捆绑在一起。
美国经济与政策中心研究助理杰克·约翰斯顿说:“已经在海地的所谓‘国家建设’上花费的数十亿美元,只会加剧对这个国家的侵蚀,以及这些机构的政治化”。
穷到吃土,在海地并非一句笑话。图源:twitter
如今,美国竭力推广的民主,不仅没能在海地扎根,甚至还蜕变成一个空壳。海地成为了一个真正“吃土”的国家,泥土饼干支撑着穷人们勉强活着。位于首都太子港西北的太阳城成了“危险之地”,枪支泛滥、绑架事件层出不穷。而总统被暗杀,只不过是这个国家暴力成堆的又一个佐证。
“这就是美国习惯”
“出兵、扶持、控制、撤军”,同款美式干预的套路,最终留给阿富汗和海地的也是同款——一堆不知该从何下手收拾的烂摊子。
不是这两个国家扶不起,美国才是造成它们不稳定局面的根源。
当初之所以要出兵并且留在那里的原因,自然不会像美国政府说的那么纯粹。每每美军以保护其他国家为名在当地做的一切,包括所谓的“国家建设”在内,都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
2010年,阿富汗第一批女性军校毕业生。 图源:Washingtonpost
也正因为如此,借用《华盛顿邮报》的那个双关标题,美国对对象国的所谓“国家建设”计划“注定会失败”(built to fail)。
但美国怎么可能开诚布公地承认自己的失败,承认自己不愿在搞乱一个国家后负责、不愿承担重建经济成本?
用一句“阿富汗领导人必须团结起来,推动这个国家的未来”,看似体面地将美国的责任摘得干干净净,将烂摊子丢给了当地人,拍拍屁股走人,始乱终弃。
社交媒体截图
正如一名网友对拜登在“国家建设”问题上谎言的评论:“这就是美国的习惯。”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3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