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所有的改革,本质上就是对蛋糕的再分配,对大大小小利益集团格局的再划分。
这个过程必定会有博弈、斗争和流血。意图改革的一方要想胜利,无非还是那句“把朋友弄的多多的,把敌人弄的少少的”。
至于如何整出更多的朋友,关键点在于通过改革缔造更多的既得利益者,就把更多人绑定在能获得改革红利的战船上。
简言之,千言万语,不如立马打钱。晓之以理,不如晓之以利。
当然,改革的源动力不只是诗和远方的憧憬,正如权威人士所言,危机只有发展到最困难的阶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当诱人的萝卜和敲打的棒槌同时落到一个人身上时,就会激发无穷的动力。
中国如此的广阔复杂多元,在过去二十年里,经济的发展和腾飞,本质上来说,是在以政府经济学为主导下的快马加鞭。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外资开始涌入,各地允许对外资实施税收双轨制,开启了地方政府积极主动探索本地发展经验的道路。
自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各地大力新办民营经济,通过混改国企,一大批活跃至今的民营企业家开始崛起。
为了迎接加入世贸,东北迎来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下岗,为承接西方的庞大产能做了充足的准备。
可以看出,在二十一世纪到来之前,地方已然生龙活虎,蒸蒸日上,甚至出现了上头要向地方借钱的情况,由此衍生了著名的分税制改革,上头收回了财权。
尽管如此,在中国快速融入世界的大背景下,地方仍在孜孜不倦,一路高歌。
前一个十年,各地争着搞合资以鼓励出口,各大涉及到国计民生领域的行业在逐步向外资开放。以市场换技术,虽然被证明并未换到了真技术,但是却换回了不少的外汇和人员晋升。
第二个十年,当年分税制改革中,给地方留下的土地财政工具开始发挥作用,随着四万亿的漫灌,逐步开启轰轰烈烈的货币化棚改,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规模基建遍地开花。
而正如小侯多篇前文所提到的一样,随着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地方的狂欢走向尽头,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矛盾与问题浮出水面并带来阵痛。
口罩的三年加深了阵痛,曾经不断带来开源的河流逐渐萎缩,还砸入了大量的防治成本。投资已高度饱和,外贸随着众所周知的原因不断下滑。
境遇不佳,自然积极主动性不佳,过去礼贤下士、筑巢引凤的动作没有了,甚至为了开源不惜做一些薅羊毛的事情。
蝴蝶效应是在恶性传导的,当地方开始躺平,又不得不动用非常规手段为自己化缘时,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即群众们更加捂住自己的钱包了。
尽管释放了各种刺激政策,尽管在大数据模型下,资产的分布是透明的,也是可被释放的,但是使劲浑身解数,也无法将消费崛起的预期兑现。
改革开放的发展史一再的证明,不激发基层的活力,勿妄想浪潮的到来。
而过去种种改革中,颇为难解的是央地关系的拉扯,屁股决定脑袋,任何一方都希望既要又要还要,因此妥协往往难以达成,方案也难以推进。
危机的到来促成了一方的让步,房地产税的开征需要经历极为漫长艰难的过程,倒不如将消费税改革作为一个各方尚可接受的切入点,小心翼翼的放开。
一个公报的发布,背后凝聚着无数的心血,它是一份经过漫长的调研、讨论,在利益的纠缠下反复博弈,才形成的共识。
重磅会议的召开,其实是按程序走完这一出脚本。具体的安排,如清朝秘密立储一般,早已静静地候在正大光明匾背后。
可以明确的是,改革的重点,从前置改为后置,从对生产端转向到消费端。
未来,人在哪个区域消费,税源就在那个区域。新的税基给地方带来续命的解药。
当各级地方主动为了自己的财路,重新开始以人为中心,取悦人、讨好人时,供求关系就变了。
活力,仍然在基层,亦在民间。
其他链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40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