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作者:坏土豆

本文转载自:坏土豆联盟(ID:htdunion)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撰稿:野魔芋

本文10600字,深度揭示历史上所谓成功企业的兴与亡。节选:
明商票号,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碰到的是大明,碰到的是崇祯……
历史会一直重演,今天也有票号们,想生死时速,想再次卖主求荣,投入大清的怀抱,可现在的「大清」还能护得住他们吗?
此时此刻,朝气蓬勃、如日中天的共和国正在他们的身后,他们却一无所知,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看懂这个世界……
就如同100年前的必然崩溃一样,他们还是如此的无知,还把这根朽木当做参天大树。
直到大清已经亡了,他们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今天,早就没有了皇帝,等待他们的只会是共和国的铁拳!

注:为了不产生误会,本文中用明商与票号替代容易产生分歧的名词。

明商-因为大明设置的九边重镇而发迹的大明商人;

票号-因投靠大清,被扶植为“内务府皇商”,最终开展金融业务的民间机构;

第一部分:从原始积累到开拓市场到垄断,明商是怎么发迹的?

因为大明的边境政策和一系列的扶持,明商得到了第一桶金;

第二部分:大明给了明商机会,明商要了大明的命!

通敌卖国,明商终于开始爆发式增长;

第三部分:从经商到金融,票号诞生,完成三级跳;

第四部分:官商互惠,抱紧大腿,票号垄断大清金融的利器

真以为那些成功企业,是因为努力或者勤奋?

第五部分:奇怪!国家越衰弱,票号发展越好

越是国家动荡,票号的生意越好!

第六部分:成也大清,亡也大清,清廷是如何把票号送走的

大清已经完蛋了,你还不知道吗?

第七部分:票号真的聪明吗?我们读到了什么?

咸丰年间的某一天,大票号日升昌的发薪分红日,在票号学徒3年的小伙计终于转正了,作为正式员工他领到了12两,有了这笔钱,他可以买一亩田,两头牛,供一家八口一年的生活费,他很满足,要知道县太爷一年的俸禄也不过45两!

他顶头上司票号大掌柜分到4250两,是县太爷100年的收入!

而他所在的日升昌票号,当年汇兑3800万两,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

鼎盛时期,大清的票号们一年汇兑5亿两,占有清政府80%白银储备。

号称清朝支付宝、金融扛把子票号,如何100年里从鼎盛到覆灭的?

呃……这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第一部分:从原始积累到开拓市场到垄断,明商是怎么发迹的?

一黑一白,是明商的崛起秘籍,别乱想,黑指的是煤矿,白指的是银子。

刨根问底,最早让明商发迹的并不是煤矿,而是盐.

山西河东一代,也就是黄河凹进去的地方,刚好卡在华夏文明中心地带,自古就,黄帝、蚩尤、炎帝为了都抢盐池大打出手,后人叫什么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盐和地理位置,是明商壮大的原因 

把二者绑定在一起的人是朱元璋

朱元璋把蒙古人赶回了老家,隔着长城互相恶心,不过蒙古人随时都可能入侵,朱元璋只好挨着长城,设立九大军事重镇,常年驻兵盯着蒙古人。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而大同,是最关键的重镇之一!

永乐时期,大同镇驻军13.5万人,崇祯时期,大同镇驻军兵力7.6万余人,太原镇驻军5.3万人。整个九边驻军接近80万人,几乎是明朝一半的军力。 

几十万人吃吃喝喝不得花钱啊!

让士兵自己屯田种粮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实在搞不下去了,从南京往山西运吧,朱元璋看了看时间和运输成本,算了,还是外包吧。

1370年,《开中制外包方案》率先在大同试点运行:商人们往边关要塞送粮食,大明政府把食盐经营权拿出来作为贴补。在大同缴纳一石米,能换200斤盐。

商人们一看,都不带琢磨的,直接开干,食盐经营权这可是白花花的银子啊。卖盐这肥差落到明商手里,想不挣钱都难,况且没有技术和资本投入,人人有利可图。 

试点效果很棒,开中制开始全国实行,一开始用米换盐,后来麦、粟、豆、草、铁、茶、棉花、衣物等都被用来上交换盐,白银流通后,明商干脆交钱换盐。

在明商积累财富的同时,开放通商又帮了明商一把 

隆庆年间,明朝和蒙古对抗实在力不从心,双方谁也不能灭掉谁,一直相互对峙,最后达成协议:沿长城开设互市

明商们蜂拥而上,广泛拓展业务,不但发现了卖盐之外的商业机会,还蹚出了经由蒙古横贯欧亚的万里茶道。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得益于明朝政府,明商完成了第一步:原始积累。
也完成了第二步:开拓市场。 

还差最后一步:垄断 

可是,天下之大,商人之多,明商何以杀出重围?

关键时刻,还得是明朝政府出手相助

政府也不是傻,而是开中制的弊端已经出现,商人交完钱,高高兴兴去领盐,才发现要排队,而排在前面的都是有权有势的官员,盐的生产速度本来就慢,这一插队,好家伙,少则等3、5年,多的等两代人。 

为了规范市场,控制从事盐业商人的数量。万历年间,《纲运法》出台,政府指定资本厚实的商人为官方合作伙伴,独家垄断,普通商人想都别想,看看就好。

好了,我们总结一下,大明时代的明商,是怎么发家的?

是因为他们更勤劳吗?

是因为他们更聪明吗?

没有大明设置的九边与后续一系列的国防、商贸政策,能有明商的开始吗?

换言之,如果大明的边境是在内蒙或者辽宁,起来的根本不是明商,而是蒙商或者辽商。

但是大明没有想到的是,给了明商机会,最终明商要了大明的命。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第二部分:大明给了明商机会,明商要了大明的命!

后金的崛起和明商有脱不开的干系。

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千年交锋,草原文明最大的弱点就是没有盐和铁,更没有技术。

骑马和打猎还行,对种地、打铁、采盐一窍不通。

正常情况下,只要农耕文明对草原文明进行封锁,或关闭边境贸易的互市,草原文明就要抓瞎。

尤其一旦出现天灾,别说打仗和出去抢劫,游牧民族的温饱都成了最大的问题。

肚子都吃不饱,还想出去打架?

要知道明代末期的所谓小冰河时代,大明的日子不好过,后金的日子更不好过啊。

在泰昌年间,当时后金统治区虽然只有七十万人口,但物价飞涨,米价曾高达八十两一石,布也要二十两一匹。

此时,大明与后金正在死磕,对后金的贸易自然进行全线封锁,互市早已关闭,努尔哈赤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本来,大明完全有机会将后金困死,可惜…..

在后金物资最匮乏的时候,明商却抓到这个机会,以张家口为基地,从全国各地采集商品,然后往返关内外,从事贩贸活动,为后金政权大量输送战略物资,从粮食、衣物、炊具等基本生活物资到重要的盐和铁,最终到火器、各种技术与情报…..

要知道,根据大明律,不要说向后金出售盐铁,就算是出售一把锄头,都是违法行为,可是,此时的明商已经垄断了整个中国北边的贸易,在巨大的财富加持下,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已是手眼通天。

所以《明会典》中记载:有假此(马市贸易)窥觇虚实者,中国罔利之徒,与直结交,甚至窃买军器,泄露军情,虽有监市分守等官,势不能禁

看到明商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努尔哈赤笑得合不拢嘴,自然也不亏待他们,把人参、鹿茸、兽皮等贵重物品交换给对方……当然,还包括他们抢来的各种古董玉器、金银珠玉,要知道,这些东西虽然值钱,但对于扩张的草原文明来说,价值并不大,但通过明商“洗钱”和“销脏”,变成了后金最需要的有价值的战略物资……

最终,大明商人与后金建立了纵横交错的利益关系,重视间谍战的努尔哈赤就把双方贸易内容从食品衣服扩大到情报。

也正因为此,后金每次入侵,10余万士兵携带装备重甲与兵器;甚至于每次清军入关劫掠都能准确把握时机与避开重兵的路线,显然不是偶然,到后续清军入关进攻的不少坚城,兵临城下之时,就有内应主动打开了城门。

抢劫,然后找明商换铁和战略物资,然后继续抢劫….

而皇太极的战争机器所需的全部的火药、八成的粮食和超过六成的金属,都来自大明商人。
正是通过明商,后金才可能把劫掠来的财物、古董和金银变成粮食,来养活自己的士兵和被掳掠来的几百万人口。

在明商的助力下,终于,大明崩溃了….

而在后金入关的初期,清政府一方面要对明商的贡献投桃报李,更重要的一方面因为明商所积攒的实力和贸易体系,加上此时后金国力,还远远无法支撑大规模的用兵和南下战争,军事物资极其匮乏。

于是在原来“老交情”的基础上,满清对明商进行招抚,顺治赐以介休范家范永斗为首的八大明商为“内务府皇商”,为满清提供军事物资。

可以说,正是在明商的依托下,大清完成了自己初步的经济秩序,实现了对大明的全面围剿。

此时的明商,通过出卖大明,完成了发展的第二步-从原始积累到全面爆发。

好了,我们总结一下,大明时代的明商,是怎么爆发增长的?

是因为他们更勤劳吗?

是因为他们更聪明吗?

显然不是……..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第三部分:从经商到金融,票号诞生,完成三级跳;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明商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加上和大清“过命的交情”,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商帮。

在这个基础上,明商终于实现了3级跳,从贸易到金融

由于庞大的贸易网络,庞大的资金流、每年全国各地的明商都要回总部统一结账分红,调拨资金,一来一去个把月都没了。 

不仅路途遥远旷日持久,而且最关键的是安全,作为至少全国十强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拿着白花花的银子上路,贼不惦记是不可能的。

乾嘉以来社会极不安宁,拉着几大车白银到处跑,哪个江洋大盗禁得住这诱惑。

什么?找镖局,但镖局也解决不了慢的问题。

时间慢导致了钱周转的也慢,从福建、湖广把茶运到北京、蒙古、兰州、新疆,资金不够,就需要自己先垫上,垫完钱,不够下次进货,还需要借钱。

汇钱、取钱、借钱成了问题,长此以往,眼尖明商们就发现了这其中有利可图,金融的苗头呼之欲出。 

西裕成颜料庄北京分经理雷履泰,经常帮老乡们捎带银两,时间久了,老乡们也不好意思,多多少少也给点辛苦费,商人的嗅觉很灵敏,雷履泰一琢磨,觉得这个项目很有前景。

1823年的一个夜晚,雷履泰带着项目计划书和东家李大成促膝长谈,敲定了30万两的投资,两人一致决定进行转型,成立一个专营汇兑的机构,以自家的纸票为凭证,名字就叫票号

还制定了暗号和密码防伪,总之认票不认人。

商号的伙计们再也不需要带着沉重的上百斤的银子上路了,而只需要在怀里揣上一张轻飘飘的叫票据的纸,就可以在全国所有的商号兑换成白银。

就这样,中国第一家金融机构,日升昌票号成立。几年之后,邻近的祁县、太谷腰缠万贯的大财主也争相效仿,纷纷开起了票号。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没人能想到,最初仅有的10多家票号,竟然真的赶上了风口,走上了金融这条路,并和当朝皇帝做了生意。 

明商成功转型票号,除了抓住商机,更重要的是信任和资本你得让用户相信你不会拿钱跑路,同时还要有足够的钱供用户随时兑汇借贷。

钱,明商肯定不缺,地库里的白银都堆不下了,和纸币不同,这都是货真价实的硬通货,成立初期每家票号的注册资本都在20万两以上。

靠着长期做生意积攒的口碑和殷实的白银储备,票号越办越多,俨然成了清朝的金融中心,中国的华尔街。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票号业务遍布全国68个城市,分号367多家。不管是西北乌鲁木齐,西南云南西藏,还是东北黑龙江,亦或是香港,都有票号分布。

企业slogan:汇通天下

除了国内,朝鲜新义州、韩国仁川、日本大阪、神户、横滨、东京,甚至俄罗斯都有分号提供业务,果然名不虚传。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第四部分:官商互惠,抱紧大腿,票号垄断大清金融的利器
 
在其它商人开始做生意时,明商们开始了做金融;
而其它商人又想学的时候,票号们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仅仅是做些老百姓,个体户的汇兑,影响力不大,也挣不了几个钱,关键在于打点和清朝政府的关系,拿到官方订单才能一本万利。 

朝中有人好办事嘛。

因为大明末期,票号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永保富贵,就要抱紧大清的大腿。

所以,入清后,在平定三藩、噶尔丹叛乱、大小金川叛乱,镇压白莲教起义、天平天国、洋务运动等军事行动中不断暗示或明示票号。 

票号们也心领神会,出钱支持,尽管各种起义对明商和票号冲击很大,但花钱铺路打关系,该花的还得花。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除了出钱换庇护,有的票号们直接捐钱买官,不但自己买还帮人买官,甚至资助一些有潜力的年轻人,等他们走马上任时,再拉他们一起“合作”。 

票号创建人雷履泰在武汉工作时,赞助了一位丢失盘缠的考生陈沆,等雷履泰调任北京时,陈沆已经成为新科状元,有这关系,还愁事不好办吗? 

不过嘛,捐官的权力不够,说不上话,赞助投资考生周期又太长。 

那怎么办?主动出击,结交大官

当时的票号,家家上面都有人,上到皇亲国戚什么亲王、郡王、贝勒,中到张之洞、赵尔巽、董福祥、岑春煊等等,至少都得是尚书、总督级别;下到知县、门房、库兵这些小人物。

逢年过节,酒席招待,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再顺带帮这些大官们处理处理赃款,慢慢的关系就紧密起来了。 

好听点叫唇齿相依,难听点叫沆瀣一气。

当年还没当上两广总督张之洞,藉藉无名,为了得到更高的官位,拜访日升昌票号,想借银十万两,日升昌直接拒绝。

张之洞又去协同庆票号求助,经理爽快同意,当上两广总督后,张之洞自然是把两广地区财粮国税交给协同庆办理。 

票号创建人雷履泰在北京在分经理时,就花费200两买了一只百灵鸟送给了一位叫爱新觉罗·旻宁的人,也就是道光皇帝。 

还有左宗棠借钱打仗,李鸿章借钱造船,慈禧借钱办庆典,哪个不是清朝有头有脸的大官,有什么办法呢,谁让清政府穷呢。 

想要票号帮忙,就得给好处,礼尚往来清政府还是懂的 

票号们的投入终于获得了巨大的回报,如愿的拿到了最重要的两个特权:

京饷和协饷的汇兑权:地方上缴中央的钱叫京饷,各省往来的钱叫协饷,这两笔金融业务下放给票号汇兑,白送巨额利润不说,存放的公款还不要利息,不知道清政府是疯了,还是好人心泛滥。 

行业垄断权:1884年,在票号们请求之下,清政府规定票号开业要办理营业执照,还得到同行业的联保,同行业不就是票号自己吗,肯定谁来都不担保,这一搞,其他商帮还玩个屁,票号直接成了这帮人的专利。 

两板斧下去,票号同仁们乐开了花,势力和财富指数级增长,票号背靠政府官员,俨然成了清政府的“国企”,小老百姓的业务,自然是看都不看,低于500两的业务直接拒之门外。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看着票号经营汇票成功了,其它老板也眼馋呐,跟着办起了钱庄,搞银钱兑换,靠着南方的经济优势逐渐崛起,当然了,肯定干不过票号,不过两家加一起垄断瓜分清朝金融体系毫无问题。
光绪中后期,票号进入鼎盛,夸张点说,成了清政府的财政部和银行。 

不过,与官府坐一条船,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政府用钱时,你就得毫不犹豫的表达心意,咸丰二年(1852)票号捐输了160万两,咸丰六年又捐了201万两……太多了,不举例了。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第五部分:奇怪!国家越衰弱,票号发展越好
 
离奇的是,清末社会动荡,起义不断,外国列强入侵,民不聊生,如此差的社会环境,票号反而发展的更好了。 

1853年,日升昌河口分号官方汇兑只占2.1%,按照这样发展下去,票号就默默无闻了,哪还有这篇文章啊。 

事情的转折还得由天平天国说起,1851年,太平军揭竿而起,赋税重地南方地区惨遭洗劫,再加上捻军趁机作乱,税银不但收不上来,还运不到北京。

这不来生意了吗?大官们赶紧进言:启禀太后,票号甚火,何不一试? 

无奈之下,同治元年,清政府让各省通过票号汇兑上缴钱粮,此后的31年票号共汇兑京饷5860万两,平均每年达189万两。

1894—1911年,清政府筹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赔款1.4亿两,其中9400万两由山西票号汇兑给汇丰银行,占66.3% 

这要是把洋务运动经费、铁路经费、京饷协饷、河工经费、赈款、政府借款、战争赔款全都算在一起,山西票号整个生命周期汇兑公款数十亿两白银,好家伙,抽手续费都抽肥了。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这时候,票号已经看不上民间工商业汇兑了,虽然一年也有几亿两,但手续费低啊,只有0.5%-1%,官银汇兑4%左右,某些省份高达8.5%,算下来还没有与官府做生意赚的多。 

啥也不说了,跟着大清干!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逃入山西,乔致庸的大德通票号孝敬了30万两白银,协同庆票号给慈禧设立了行宫,各家票号集体进贡10万两白银。 

慈禧非常感动,回北京后直接下令:所有财务都走票号。 

汇兑利润很大,放贷更是一笔大帐,地方政府没有财政,不得不向票号借垫。

1875年,左宗棠西征新疆,向各地票号借款880万两。 

1894年,清政府打甲午战争,向京城票号借款100万两。

据《东粤藩储考》记载,四川,两广地区长期靠借款才能周转开,到溥仪时期清廷已欠各地票号超过700万两。 

1895年,清政府借钱打的甲午战争失败,前后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借完俄法,借英德,还是不够,又问各省要,各省跑去向票号借,借完又汇给票号,票号再汇兑给列强。 

啊……这……不都是票号的钱在流动吗? 

票号不可能不知道清末社会多动荡,不过公款汇兑和借贷利润太大了,利益熏心,在畸形的关系下,清政府和票号只能相互吸血维持,但没想到清政府几年后就完蛋了。 

战事不停,赔款不断,粤商、徽商、闽商、浙商等商帮都在衰落,票号一家没倒,反而扶摇直上,清末最后十年,分号数量达到了475个 

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模式,清政府财政吃紧,不断问票号借钱打仗搞建设,仗打输了,赔钱又依赖票号,形成恶性内卷循环,造成了一种票号越来越辉煌的假象。 

然而,辉煌中隐藏着危机

票号的上升期,正是它的衰落期

走上顶峰的原因,正是急速坠落的原因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第六部分:成也大清,亡也大清,清廷是如何把票号送走的
大清都已经亡了,大人,知道吗??!!
 
票号走向巅峰的时间,正是西方银行、外国资本进入中国肆意践踏的时候,也是清政府拉闸熄火的时候。 

明商到票号的创业之路,贵人不断,明朝帮完,清政府帮。

有因就有果啊,军费和赔款汇兑让票号赚了不少钱,但开放了口岸通商,签订了不平等贸易条约,训练有素的外国资本趁机涌入,这还不是拜清政府所赐。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进入中国,几十年里30多家外国银行拔地而起。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俄国人直接进入中国做生意,获得了中国海关茶叶免税权,俄国商人贩运到俄罗斯的茶叶多达710万斤,基本没有票号的什么事了。
再加上外蒙独立和俄国的洗劫,票号们开拓的山西到蒙古茶叶贸易直接变为灰烬。
 
坐在老家火炕上吸大烟的票号财主们,对外边的变化一无所知。
国家兴亡和他们没关系,经济完蛋了也和他们没关系,他们可能还巴不得国家多出事,他们能抽佣金呢!
历史经验就告诉了他们:越打仗越动荡,赚钱越多。
至于国家好不好,和他们有啥关系?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1903年,袁世凯邀请山西票号协办天津官方银号,票号们拒绝。
现在坐着就能吃穿不愁,开啥银行?
 
1904年,清政府终于在建立了第一家官办中央银行——户部银行,并热情邀请票号商人入股,平遥的各票号不但不入股,还禁止自己的经理参与。
 
袁世凯的面子不给,清政府的面子也不给,当年跟政府一起挣钱的友情哪去了?
蔚丰厚票号在外跑业务李宏龄,眼看形式不对,多次倡议:创办自己的银行,惨遭拒绝,还被怀疑另有所图。
1908年,第四次机会送上门来,户部银行改组大清银行,又抛出邀约,票号大财东们再次拒绝。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票号错过了改制不说,还吃了一记闷拳,清政府的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开始市场上挑战票号的地位,银行给出比票号更高的存款利息,接过了京饷的汇兑业务和存款业务。
宣统三年票号汇兑公款只有530万余两,业务相比顶峰时期直接减少75%。
 
票号真让人摸不着头脑,当初2次邀请它办银行,它不干,被清政府抢了生意,倒台之前问它借1200万两白银,倒是毫不犹豫。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一看票号这么大方,屁颠屁颠的跑去问票号借500万两,被直接拒绝,这下完了,票号和政府关系直接破裂。再加上清政府熄火了,前面借出去的几千万两也没了。
大清都已经完了,大人,知道吗??
 
人脉和财产两空!
 
这可怎么办?转头看看南方,知名商人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也完蛋了,赔了八千万银两,票号们还能笑得出来,以为可以独占全国市场,为票号续命。
 
殊不知,阜康倒台掀起的抢兑风潮,直接送走了票号。
被土匪抢劫,被清政府的赖账,钱没了都是小事,信用的损失是无可挽回的。 
当时的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武昌起义的消息传了出去,北方的达官贵人害怕极了,人人跑来取款。票号们倒也讲究,如数兑换,把家底都兑没了,再加上借出去的钱又收不回来,只能关门歇业,老板们拖家带口,连夜买火车票逃命。
 
1914年, 天下票号之首—日升昌,宣布破产,24家票号倒闭了5家。
1921年,仅剩下4家。到1932年,只剩下大德通和大德恒两家,不过也都退出了金融市场,做起了别的生意。
 
票号当家掌柜终于反应过来:天要变了
时代变了,知道吗?
 
1912到1916年,票号连续4年组织代表进京请愿,请求政府帮助自组银行。清政府都没了,混乱割据的民国时代,谁有闲心管票号的死活。
有心的票号人,还知道求救政府,而多数的票号家族们坐吃山空,自我感觉良好,狭隘保守,鸦片抽的不亦乐乎。
 
面对时局的变化,票号饱食终日,一无所知,毫无反抗之力,一个回合都坚持不下去……
 
说到底,票号真的懂这个世界吗?其实从明商开始,大明是死还是活,大清能不能崛起,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也没有这个判断力,他们只知道拿战略物资过去和后金换钱,至于国家啥的,嗨,关他们屁事!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第七部分:票号真的聪明吗?我们读到了什么?
清政府的倒台,把外国资本放了进来,再免费赠送不平等的特权,外国银行不仅压制政府优先还债,还依靠股份制募集到巨额资本到处抢夺生意,而票号的家族合伙企业资本,完全无法抗衡,生意节节败退。
深度 | 出卖民族利益的企业,最终是什么下场!
这些难吗?不难?但财东家族,早就把“学习无用、不如从商”的理念烂熟于心,文化一代不如一代,宁愿待在家里抽烟片也不出去走走。 
票号老大哥日升昌东氏家族一样如此,风气奢侈,吸食烟片。协同庆票号最后一代当家人惨的只能流落街头。
 
票号,兴于大清,亡于大清
飞的有多高,摔的就有多惨
 
战事吃紧的时候,慈禧忙着万寿庆典,甲午战争经费还不及庆典的二分之一。官员们忙着往口袋里装白银,上上下下连国家命运都弃之不管。
票号?一边凉快去吧。
 
明商的兴起与陨落说明了什么?
 
明商为什么起家?是因为他们更聪明,更能干吗?
看看票号的衰落,在大清的后期,他们的眼光还不如大清的皇帝。
 
要钱要粮,马上就给,要合伙开银行,一口回绝。
在这些票号衰落之后,有哪一个票号转型成功?
一个都没有!
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他们只知道:跟着大清,就能永保富贵。
 
真的能说他们聪明,眼光好?
他们只是吃到了时代的红利!
 
我们回顾票号的整个发展:
第一、因为大明给了他们机会,让明商淘到了第一桶金;
第二、因为出卖了大明,明商获得了爆发式增长;
第三、因为巨大的资金收益和大清的扶持,明商终于富可敌国,从明商变成了票号;
第四、因为抱紧大清的后腿,票号吃尽了政策的红利;
第五、经验告诉他们,国家是否太平是否发展,和他们毫无关系,最终,他们和腐朽的大清一起完蛋了;
 
可以说,没有大明设立九边与对应的国防战略,这个故事就不会开始?
如果边境线是在内蒙或者辽宁,起来的根本不可能是明商而是蒙商或辽商。
 
而明商在抓到自己的第一桶金后,毫不犹豫的出卖了大明,用从大明获取的信息与物资来帮助了后金的崛起,最终让自己的国家崩溃。
他们靠紧贴大明发家,出卖大明爆发,再靠紧贴大清到富可敌国。
 
可惜,他所依靠的这颗大树,已经成为了朽木,而明商却茫然不知,依然认为这根朽木是参天大树。
 
票号们真的懂这个世界吗,真的聪明吗?
20多家财雄势大的票号,最终全部倒闭,无一幸免,因为大清倒了…..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一直在延续……
大清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很多商人看来,依然是有大清的…..他们从来不清楚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只想抱紧大清的大腿。
 
这个大清,就在大洋彼岸……
 
第一代的明商通过出卖国家利益,赚得盆满钵满,从发迹到垄断到爆发;
第二代的票号已经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觉得只要和大清利益捆绑在一起,就可以永保富贵。
此时的「大清」,已是朽木,他们依然茫然不知。
他们削减了脑袋,那怕生死时速,也要投入大清的怀抱。
现在的「大清」,每年财政巨额亏空,国内天灾人祸不断、基础建设几十年没有搞,去年发行了10万亿美元的外债依然穷得揭不开锅;
大清的战略正在不断的收缩,阿富汗撤军、中东撤军……
但是票号们依然沉寂在原来的幻想中,要抱紧这颗「参天大树」…..
 
票号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碰到的是大明,碰到的是崇祯……
他们想投入大清的怀抱,可现在的大清还能护住他们吗?
此时此刻,潮气蓬勃、如日中天的共和国正在他们的身后,他们却一无所知,因为他们从来不懂这个世界……
就如同100年前的必然崩溃一样,他们还是如此的无知,还把这根朽木当做参天大树。
 
1932年,三晋源歇业,这是坚持最久的一家票号,从此之后,全部飞灰湮灭,票号的故事永远成为了历史…..
这让我想起来最近20多个软件下架,网友评价到: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
很不幸,皇帝早就没了,等待他们的是共和国的铁拳!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4408.html

(4)
上一篇 2021年7月11日 上午11:23
下一篇 2021年7月11日 上午11: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