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莫斯科

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以来,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经常隔空呛声,里面有许多精彩段子。

其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来自俄罗斯前国防部长绍伊古,在跟德国防长互怼的过程中,他呼吁对方以史为鉴:

“想对俄罗斯强硬之前,最好去回顾一下历史;如果没有学过历史,那就去问问你爷爷,对俄强硬是什么后果。”

以此为引子,本篇和读者朋友们回顾下德国与俄国“爷爷辈的恩怨”。

剑指莫斯科

在希特勒的战略规划里,征服苏联是绕不开的一环。

因为德国作为后发帝国主义国家缺乏海外殖民地,海军力量也无法匹敌英国,想要获得“生存空间”和原材料,只能在欧亚大陆上寻找。

那欧亚大陆上哪里资源最丰富呢?

德国目之所及,主要是乌克兰、高加索、里海一带。

正因如此,希特勒始终将占领苏联乌拉尔山脉以西的领土作为长期战略目标,与之相较,1939年8月23日签订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不过是一种临时战术策略,为了解决两面作战问题。

1940年6月,德国惊天一战秒杀法国,军事占领了包括法国北部、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在内的广大西欧地区,并在法国南部建立伪政权,至此西线威胁彻底消除。

7月,希特勒正式要求最高统帅部参谋人员研究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7月21日,陆军总司令向希特勒递交了第一份研究报告。

苏联太大了,远不是西欧国家能比的,按照最初设想,德国陆军希望制定有限的作战目标,在4至6个星期内占领白俄罗斯、芬兰、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部分地区。

考虑到天气因素,对苏作战不宜在秋季展开,所以时间草定在1941年5月份。

看完报告后,希特勒认为与苏联的终极对决是不可避免的,应趁着德军战力处于巅峰期,一鼓作气彻底解决掉这个欧洲大陆上仅剩的对手,于是在修订版方案里,最终形成了兵分三路分别攻打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莫斯科和基辅的作战计划。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正式签署入侵苏联的首个作战命令——第21号命令,代号“巴巴罗萨”。

剑指莫斯科

苏德战争初期的希特勒

在尚未解决掉英国威胁、美国立场不明的情况下,贸然对苏开战显然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德国人难道就没想到这一点吗?

当然想到了。

有德军高层向希特勒建言:敌我双方兵力数量基本相当,贸然攻打苏联会让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险地,复制一战剧情。

然而希特勒有他的理由:

1、苏联一直在等待英德决战,自己好坐山观虎斗,伺机而动(一种观点认为苏联其实也在准备对德作战,只不过时间上没有德国那样紧迫);硬要在英苏之间挑一个,希特勒认为苏联更好打,更容易发挥德国陆军的优势。

2、实施对英登陆作战就得扩充海空军、削减陆军规模,可只要不解决苏联威胁,便无法安心准备对英作战,存在一个先后手的顺序问题;反过来,对苏作战则不存在后方威胁,毕竟英国短期内无力发起登陆欧洲大陆的作战。

3、苏德瓜分欧洲后,德国固然实力大涨,苏联实力同样大涨,且苏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工业技术突飞猛进,假以时日必成心腹大患,应趁着德军战力巅峰之际先发制人——苏联三十年代刚刚经历过大清洗,士气低落,战力堪忧。

4、法国战役结束后,英美凭借海军优势对欧洲大陆实施严密封锁,这让德国的战争机器严重缺乏各种原材料物资,更加依赖、觊觎资源丰富的苏联,而苏联的供应并不稳定,经常通过中止运输等方式对德施压,索要技术或地缘政治利益。

总而言之,征服苏联的目标太过诱人,一旦成功,德国将成为毫无争议的欧亚大陆第一强权,甚至是全球第一强权。

在这种背景下,希特勒将其敢于豪赌的一面完全暴露出来。

剑指莫斯科

德军巴巴罗萨行动当天,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发表广播讲话,宣布这一重大变故。图为莫斯科街头民众收听广播,一个个表情凝重。

为了迷惑苏联,德国在外交、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伪装和欺骗。

这一时期德方大肆宣传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在英吉利海峡法国一侧集结渡海力量,部队频繁进行登陆作战演习,实际却把精锐部队东调。

当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才一年多,两国事实上处于准盟友状态,而且整体合作愉快、斩获丰硕,因此德国主动向苏联通报了自己的部队调动情况,称向波兰增兵实际上是派新征召士兵去替换老兵云云。

总之编了一堆看似很合理的借口。

1940年11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柏林,获希特勒亲自接见,双方还发表联合公报,称“在互相信任的氛围中交换了意见”“在所有重要问题上取得了谅解”。

1941年1月,苏德两国甚至签订了一份新条约,以落实相关“共识”。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德国也并未完全排除继续与苏联合作的意向,但前提条件是苏联认可德国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集体对抗英美。

会见莫洛托夫期间,希特勒曾表示苏联势力需全部退出巴尔干半岛,而苏联希望在地中海拥有自己的温水港,于是牵扯到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归谁的问题。

芬兰问题上,苏联要求德国撤出在芬兰的军事存在,德国则鼓励苏联向南发展,去征服伊朗和印度(英国殖民地),隐含要求苏联对英开战。

不难发现,在1940年底世界局势波谲云诡的关口,苏联更希望充当“英美”与“德日意”之间枢纽的角色,左右逢源,不肯对德做重大让步,这一立场跟希特勒的期许存在明显偏差。

剑指莫斯科

1940年11月,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于柏林欢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的到来。

剑指莫斯科

希特勒“友好的”扶着莫洛托夫胳膊。法国战役结束到苏德战争爆发前的一年里,欧洲大陆局势相对稳定,给人一种“战间期”来临的错觉。

历史上,有关斯大林在苏德战争前坚信希特勒不会开战、拒绝提升战备等级的故事,向来为人所津津乐道。

实际情况是当时真真假假的消息满天飞——苏联希望英德开战,英国希望苏德开战,彼此进行了大量情报渗透与舆论引导。

而斯大林判断德国会在对英作战告一段落后才威胁苏联,贸然对苏掀桌子不合逻辑。

因此苏联在“巴巴罗萨计划”之前处于相对松懈的状态:主要军官仍居住在城市里(而非一线部队),前线各师只有几个连队在值班,各种训练工作照常进行,一线部队弹药配备不足,飞机则集中部署在几个主要机场里……

再考虑到苏军刚刚经历了大清洗(75%的高级军官任职不超过一年),作战理念、战术水平、机械化程度等均远远逊色于身经百战的德军,所以开战初期惨痛的失利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剑指莫斯科

苏德战争爆发前的欧洲格局。

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不宣而战。

数百万德军及其扈从国军队从北、中、南三个方向突袭苏联,德军航空兵则猛烈轰炸了苏联西部的机场、城市、交通枢纽、军事基地等设施。

开战头一月,苏联方面共损失160万军队,全线溃退。

1941年12月,德军先锋部队推进到莫斯科市郊,已经能够看到克里姆林宫的螺旋状塔尖。

然而命运的齿轮也正是在这一刻发生了转动。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54552.html

(0)
上一篇 2024年9月7日 下午6:09
下一篇 2024年8月14日 下午5:2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