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或者老师对新教材有点不满的声音,这很正常,一下子要求教学转型,人们一下子难免很适应。但是新教材和传统有什么不同,从理论上讲,上万字也说不清楚,新教材说白了,就是接轨国际,这个方法是好的,可能会让一些普通人破防,我举例子给说清楚,作为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要有应对的思想准备。
传统的教材就像产品的纸质说明书,一二三四,事无巨细的给你说清楚,把你当做一个婴儿一样,你别说话,就在这儿听我灌输就行,这种方法,对大多数孩子接受知识的方法是均等的,可能学霸受不了,毕竟太浅显了点。
而现在的教材,就像一个二维码,扫码之后,只有标题,你不想全部看完,那就只点感兴趣的标题进去学,你感觉其他的东西你了解了,不用再学。这就是强调自主学习了,初高中教育突然和大学一样,你要是不会的,你去问,你不问,默认你会。那么这种孩子需要三方合力了,就是家庭、孩子个人、学校三方抚养,以前丢给学校啥都不管,默认学校负责一切,肯定走不通了。
以前传统的教学,有自由讨论的环节,几乎相当于休息时间,纯属闲扯。现在的意义变了,就像欧洲课堂那样,一个议题出来,你们自主去讨论,老师最后总结,这意味着将来的考试方法也会变,尤其是文科,光背诵可能不行了,比如历史,可能需要你穿越回去,面对当时的情况,你作为主人公该如何解决。
因此家长注意了,教材改变了,必然带来考试的改变,现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已经有好多种教学方式,什么翻转课堂、探究性学习、模型认知、分组讨论等等,其实就是欧洲那一套,别看没有正式的课桌,上课的地方可能就是些大沙发,站没站相,坐没坐相,但丝毫不影响学霸的诞生,但是可能对学习自主性差、中等偏下的孩子不利。
中国为了探索教育改革,做出了不少努力,天才型选手以前混合在各种班级里,老师没办法进行深度教学,后来搞了一个强基班,就是初二的学生可以上高中,高一高二的学生可以直接上大学,强基班是可以提前走的,然后正常的高中,又搞了创新班,教学深度和其他班是不一样的。
新教材的改革就是思维的培育,有没有效果,现在不清楚,据初步了解,以前是学渣是安安静静地在课堂上睡觉,现在活跃的不得了,因为是互动式教学嘛,至于能不能提高成绩不知道,因为暂时不知道将来的试卷改革,如果试卷不考书本内容,考思维的延伸和拓展内容,也许有帮助。普通的学生很懵逼,希望你继续灌输我,你不灌输我,我都有点不适应。对于学霸没影响,这群人有天赋,不单单是靠努力出成绩的。
为什么张桂梅老师的学校仍然坚持了传统教学呢,因为都是些家庭条件很差的山沟里出来的女生,她们小学和初中的基础本来就很差,这种国际时尚的教育方法,她们无所适从。因此张老师的思想是,老师都还没讲,你们能讨论个啥出来,课堂禁止讨论,把我讲的记下来,回去思考,然后写汇报。这是一种很好的应试教育方法,因此她那个高中,上大学的很多,但是假如以后考试卷子改了,会不会吃亏了,需要时间验证了。
新教材的改革,说明了一个现象,国家不需要刷题的人了,要从小培养自我创新的能力,从小的话,有理科天赋的要搞科学启蒙和试验探索,有文科天赋的,不要再背书了,就像古时候的策论那样,你要有思维跃进能力,给我搞出一套治国方案来。
跨学科综合能力强的孩子,那么则会更受欢迎。这会导致一个什么情况,孩子研究课本估计没用了,要大量的阅读课外书,或者看各种纪录片,当然这种课外学习,学校是不提供素材的,学校讲了历史提纲,也许你自己得回家看《觉醒年代》,然后才能在未来的高考历史上得高分。
放弃了填鸭式教育,这几年会产生一定时间的阵痛期,比如对高考补习班,那种毛坦厂高中,是一次沉痛的打击,你军事化的教学,把书本每一个字都灌到补习的孩子脑子里面了,结果高考卷子上没有书本内容,书本上内容就像种子,我并不考种子本身,我要考它结出来的果、它开出来的花。
就像2024年的高考,考过毛主席文选上内容,很多学生说学校里没学过,这个考试方法,在未来可能是常态,他的文选你没学过,但是他讲的那些相似的道理,肯定是在课本上出现过的,你得用同类推导的方法去做阅读理解。英语也是这样,今后除了书本上的一点东西,自己可能还得看英文原版动画片、英文版未翻译的电影等等。
那需不需要大量的阅读课外的东西呢,也不需要,要善于归纳总结,像《史记》和《资治通鉴》里面的事情发生的不一样,但作者最后归纳的结果大同小异,无非是要施仁政、得民心啥的,因此你不必知道这个事件,大方向上就是差不多的套用就行。以前是要你默写事件,现在不需要了,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你去解决这个事吧。
理工科也是这样,一个是思维训练,一个是动手能力,将来也不会出什么偏题怪题了,课堂上也不会强迫你背公式,你多在一些应用场景里实践了,你自然就会了。但是一方面这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很高,另外一方面对学校的硬件要求也挺高。
对北上广深、长三角、珠三角的城市孩子几乎没啥影响,因为家长经济条件可以,自然配合度高。那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学校呢,就不公平了,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好时期,你要搞教育改革么,那我欠发达地区就要哭穷,我硬件不达标、老师不达标,太不公平了,包括张桂梅老师的学校也是这样,你不去适应,选择了传统教法,但是会对学生将来有影响。
张桂梅老师也应该哭穷,把师资和硬件搞上去,除了国家投钱之外,在师资上其实也很好解决的,每年高考搞一批定向师范生,投入到乡镇、山区教育里面去。至于国家投钱,本来就是很简单的事,更新硬件,其实就是拉动国内内需,对整个企业或商业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一定是最具性价比的教学方式,也是家长省心的方式,但是这里面也存在大量的浪费,就是职校、大专院校没发展好,顶级人才也没有培养出来,大家通过刷题,大量的人挤在一本院校里,出来后,很多人其实是没有匹配的工作的。
那么传统教学方式要不要搞,我认为要搞,毕竟每个地区的情况不一样,传统教学,无非是老师的教材,新教育方法,是新的教材,要按照地区的不同,然后两者所占的份量做个调整就好了,有些基础差的地方,必须先填鸭式教育,等他差不多明白了之后,才可以做思维训练。
有一个老师说,我刚毕业的时代去初中带班,年轻嘛,尝试各种花式教学,花里胡哨的国际教法, 期中考试全班考的稀巴烂,全校最差。后来她改变了,讲完就结束,多出来的课时就让课代表默写,回家作业就是抄!期末考试带的两个班都明显进步!她讲的情况有没有,完全正确的,因为你教学是花式教学,但是试卷是应试教育,那肯定是不行的。不过以后的试卷一改,这位老师估计又得转变成花式教学了。
新教材的改革说到底,鸭子要散养了,不过这三年之内,要期待明显的改变是很难的,尤其是小城市的重点高中,老师会自发的抵制,因为学校必须每年要确保一定的一本升学率,如果保不了一本大学升学率的话,他学校以后招学生都招不到,因此不敢轻易地去尝试新花样。
欧洲为什么这种方法很不错,这是国情不一样,那里人少,一个班十几个人,随便你怎么折腾,说不定折腾出一两个科学家就大功告成,其他的孩子也无所谓,大不了进厂,进厂的收入也不差,也是双休,没有什么职业歧视。人类的习性都是相通的,大部分人都是不爱学习的,如何让不爱学习的孩子和家长,对学校教育没意见。社会上的改革要配套,如果流水线工人活得很滋润,或者没人歧视,估计家长也不执著孩子要去考大学了。
中国的国情不太一样,两个极端,乡村还存在一些学校,一个班级几个人,而城市里的呢,全是大班,五六十个人,每个学生水平天差地别,能自学者寥寥无几,有些老师最后不得不上传统教育。中国好些年前也有新式教育法,那是私人学校,一个老师教四个孩子,一年学费20多万,这是很小众的学校,不具备普遍性了。
但要不要教育改革呢,是不是和家长说的那样瞎折腾呢,我认为教育改革还是需要的,我们的后代遇到的国际环境要比这一代复杂的多,或许将来中国成为了国际中心呢,在传统教育的保护下,根本就斗不过西方的那些精英们,因此教育上也要走新的路。
无论是张桂梅老师执著的传统教育,还是北上广欢迎的新式教育,都是为了孩子们好,只是在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每个地方只能做出自己最优的选择,因此而产生了争论,我觉得还是要给学校一点自主性,没有必要强制去做什么,给三年的时间去慢慢改变吧。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56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