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076的这个问题已提上日程

我4年前写过一篇文章《热议076两栖攻击舰的时候,这个问题你们想过吗?》着重谈了国产固定翼舰载无人机的着舰问题

当时我就判断,国产固定翼舰载无人机的着舰问题还没有解决。不要对此过于乐观。当时还有不少人不以为然,但是4年过去了,固定翼舰载无人机果然没有上舰。

目前世界上真正实现了喷气式飞翼型舰载无人机精确着舰的只有美国2013年7月,诺斯罗普的X47B完成全自动着舰。而中国的飞翼布局隐身无人机“利剑”于同年11月完成陆基跑道首飞。

解决076的这个问题已提上日程

舰载无人机着舰或者说舰载机自动着舰相关技术中国还在研究,鉴于舰载有人机/无人机自动着舰的划时代意义,其战略价值丝毫不亚于有人机手控着舰。因此,一旦国内试验成功,没有理由不加以宣传。网上有些人只是根据2018年珠海航展上中船展出的某型无人机产品就断言国内已经掌握了舰载机自动着舰技术云云,其实都是子虚乌有的臆断。

解决076的这个问题已提上日程
中船展出一这个,某些人就敢得出无人机自动着舰技术已经解决的结论,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601所、西工大和南航是国内在舰载机起降领域研究比较深入的单位。其中西工大在2018年11月提交的论文中只是进行了飞翼布局舰载机精确着舰的计算机仿真,但实际飞行验证还未见报道,着舰成功的消息更是闻所未闻。而2018年12月南航与601所合作发表的《舰载机自动着舰引导与控制综述》一文也清晰地表明国内仍旧没有突破该项技术。

舰载机自动着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航空母舰、舰载机上同时入手,对舰载机着舰的轨迹、运动规律做出精确的预测。这又牵扯到舰载机位置的精确捕获、航空母舰甲板运动的补偿(纵摇与横摇)、针对舰尾紊流(公鸡尾)的飞行轨迹主动控制、油门自动控制、复飞决策等问题。哪一个都不简单。比如舰尾紊流在陆地上很难模拟,这是由于母舰高速运动后在舰尾形成真空后周围气流迅速填补、甲板周围的旋风、岛形建筑、船头及斜角甲板的乱流综合形成的紊流区。舰载机进入紊流区以后飞行姿态和轨迹会遭受到相当大的干扰。在不经修正的情况下,它足以使战斗机的飞行轨迹下沉2米、左右偏移达到39米。

美军从1948年就开始研制AWCLS(全天候着舰系统),搜集了大量数据,研制了AN/SPN-42数字式飞行全天候战术数据系统、AN/SPN-46精密着舰引导雷达等大量相关设备,而SPN-42的技术参数至今仍旧保密。直到80年代,AWCLS技术才获得突破,麦道公司的F18进行了数十次自动着舰试验,将纵向误差控制到了6.7米以内。为2011年实现世界首次全自动着舰打下了坚实基础。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还是个后来者,仅有的两艘航空母舰服役年限合计都不到十年,积累的起落数据和相关经验还远远不够。要突破自动着舰问题,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解决076的这个问题已提上日程
AN/SPN46着舰引导雷达

中国的全自动着舰技术仍旧有待突破。不过,最近的中招采购网上出现了一则招标公告《基于全自动模式的起降联合仿真系统》。我认为这份公告可能预示着上述突破也许离我们不远了。

在这份9月13日发出的招标称,该系统应具备三大功能:

  1. 基于全自动模式的联合控制及交互系统 具备与LSO系统、引导系统以及飞行控制系统等多系统交联功能,各系统之间可以基于不同时间步长进行迭代;具备切换选择刚性模型与柔性模型的功能。仿真步长设置范围:1至50ms。
  2. 无人机起降冲击全柔动力学有限元分析软件 具备实现无人机全柔动力学建模功能;具备精确评估无人机翼尖与舰面相对关系功能,同时可以考虑机翼弹性变形;具备无人机钩索动态特性精准仿真分析功能
  3. 舰船起降系统模型 能够模拟拦阻装置的基本布置参数、性能参数、结构尺寸、内部一级液压缓冲器性能特性、电缓冲器动力学属性及控制特性。能够模拟起飞装置的载荷性能。

交付地点为601所,合同生效后12个月完成交付和现场安装调试。纸质标书递交的截止时间为2024年10月14日9时00分。这里并没有提到何时签署合同。根据一般的招投标流程看,一周之内会确定中标方。签订合同大概不会超过年底。估计2025年内完成交付和现场安装。

解决076的这个问题已提上日程

我觉得,走到了这一步,才称得上开始实质性地解决固定翼无人机上舰的问题了。配合076的进度,最快可能也要在它服役两年之后才能有固定翼无人机实机的起降试验。

不管怎么说,GJ11上舰的日子确实有眉目了。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56964.html

(0)
上一篇 2024年9月24日 下午3:46
下一篇 2024年9月24日 下午4:1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