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印度政府已承诺向中方技术人员发放更多签证,因为大批印企正无比热切渴望来自中国的技术支持。印企间流传着“印度工厂管理层和劳动力相较他们的中国同行还存在‘巨大技能差距’”的说法,这甚至获得印度工业和内贸促进局(DPIIT,译者注:这是“印度制造”倡议的牵头部门)秘书拉杰什·库马尔·辛格(Rajesh Kumar Singh)的认同。正如一家总部位于韦洛尔的鞋企所言,“中国技术人员‘高产且高效’。同样条件下,他们可以用我们生产100件产品的资源生产150件产品。”印度工程出口促进委员会(EEPC)主席也呼吁印政府向中国技术人员发放更多签证。
从鞋类、纺织品到机械工程和电子产品,印企自华购买相关生产设备,但如若没有中方技术人员的帮助,这些机器就无法获得高效利用。印度各大产业联合会、工业协会的高层也反复提醒印政府官员:很多机器都在闲置,且出口订单也难以完成。甚至连高塔姆·阿达尼(Gautam Adani)这样的印度顶级财阀,其麾下的太阳能工厂也在等待中国技工获得赴印签证。
官方公开承认印度存在巨大的技术赤字。这一表态非同寻常,令人印象深刻。少有人如此明确指出,即使是“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大量专业技术。过去 40 年里,中国正是不断打磨这类技术才跻身全球制造业中心。同时,中国的人才成本也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然而,尽管印度政府几乎不对外国专家施加任何限制,但却总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专家赴印。这已成为一个难题。印度必须跳上全球产业技术升级换代的快车,而中国恰恰最有能力帮助印度在最基础的“低技术”产业中站稳脚跟。
然而,由于印度政府践行对华放宽签证的承诺仍非常迟缓,现在是时候敦促印度政府对印度糟糕的教育事业采取行动了——这是真正的问题根源。尽管国际舆论大肆宣扬“印度经济”,但世界并不会等印度太久。印度如果没有外国技术援助,并大幅改善国内教育水平(这对中国也成立),那创造大量就业的经济繁荣就是水月镜花。
一、签证前景不容乐观
中国公民2019年获得约20万份赴印签证,但在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对华发放签证规模急剧萎缩。2023年,印度对华发放的签证数量已降至2000份。“安全导向型思维”在印度已然根深蒂固。到2024年,哪怕是区区1000份面向中国电子行业技术工人的签证也因“严格审查”,纷纷被卡在“审批流程”中。
印度城市非但没有成为生产力增长的引擎,反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落后于GDP的增长。图源:“文化纵横”微信公众号
二、国内外知识技术结合
东亚经济史告诉我们,尽管海外知识与技术至关重要,但只有配以受过良好教育的国内劳动力,才能有力激发经济发展动能。由于印度教育薄弱,引进外国知识与技术才显得尤为迫切。20世纪80年代,韩国企业通过拆解购进的外国设备以实施“逆向工程”。那时,韩国已有近三十年扎实的教育基础,几乎不需要外部人力援助。显然,他们仅靠进口机器设备就获取了可观的国外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经历了爆发式的经济发展,尽管当时中国教育基础弱于韩国。然而,正如世界银行1981年的一份报告所预测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基础教育的普及化和高质量,为中国快速发展做好了准备。为了促进国内发展,邓小平派高层决策者出国考察,并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事实再次证明,国内外技术的相互作用力之强大,足以推动中国成为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
与此同时,印度也建起了更多学校,招收了更多学生。但令人沮丧的是,当时基础教育学业成果的测试结果却表明,“印度学校几乎没有在教育学生”。斯坦福大学的埃里克·汉努舍克(Eric Hanushek),在研究教育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成果斐然。他指出,印度仅有约15%的学生具备参与全球经济分工所需的基本阅读和算术技能,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85%。
而且中国并未止步于此。2018年以来,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中国学生的表现超越世界最佳水平。连续多年的PISA评估和中国内部评估都显示,中国达到世界一流学习水平的学生日益增加。印度参加了2009年的PISA评估,但因表现不佳而尴尬退出。
三、“红皇后竞逐”
中国新近崛起的出口实力使其超越印度。图源:“文化纵横”微信公众号
四、印度的现实
疫情期间,印度技术类服务出口增长戛然而止。就连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也很难找到工作。许多曾经在班加罗尔从事支持、维护和基本编码等“IT经济底层工作”的工程师,也只能在零工经济中寻找机会。印度的IT行业在2023年提供了500多万的工作岗位,目前这一数据在走低。较之印度10亿适龄劳动人口和6亿劳动力的总盘子,这些岗位显得微不足道。
尽管印度仍无法为孩子提供教育,无法为数百万人提供体面工作,但《金融时报》的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仍然预测:印度正在成为全球经济超级大国。然而,印度几乎已然错过了“中国+1”计划的窗口期。墨西哥凭借地缘位置的优势,越南依靠地理位置及人力优势,双双抓住了中国产品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窗口期”。事实上,外国投资者都在回避印度,印度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除了石化产品和化学品以外)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仅为1.3%,甚至低于越南。
20 世纪 70 年代初,韩国受益于货币大幅贬值,印度在“红皇后竞逐”中输给了韩国。图源:“文化纵横”微信公众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57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