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决战,国民党军并非没有胜机,粟裕因势利导果断提出打大仗,毛泽东命令中原野战军占领宿县成为奇招

作者:赵延垒 沈庭云

本文转载自:党史博采(ID:dangshibocai)

淮海决战,国民党军并非没有胜机,粟裕因势利导果断提出打大仗,毛泽东命令中原野战军占领宿县成为奇招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投入兵力80万,解放军投入兵力60万,但决战的结局却是解放军大获全胜。作为三大战役中唯一一次国民党军兵力超过解放军兵力的大决战,淮海战役在整个人类的战争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因此受到中外学者的强烈关注。本文将目光集中在炮火硝烟之外,血色辉煌的背后,希望再现淮海战役双方惊心动魄的决策过程,探寻蕴藏其中的永恒智慧,重温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杰出风范。
一、斗胆直陈,粟裕三谏党中央
解放战争第二年初我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后,南线战场迅速朝着有利于我军的方向转变,山东和西北战场我军均开始反攻,但在中原地区国共双方仍处于一种拉锯状态,其中大别山地区由于受白崇禧集团压迫,形势依然严峻。受之前挺进中原举措获得成功的鼓励,1948年1月27日,毛泽东又作出了由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率1、4、6共3个纵队,“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的决策,试图以此打破中原地区的僵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跃进江南”决策。毛泽东预计,以主力一部跃进江南将会吸引敌人20至30个旅回防,减轻中原战场的压力,从而“变江南为中原,变中原为华北”。虽然毛泽东是古今罕见的伟大战略家,但他这次作出的却并非最佳,如果这一决策得到执行的话,恐怕就不会有日后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了。

淮海决战,国民党军并非没有胜机,粟裕因势利导果断提出打大仗,毛泽东命令中原野战军占领宿县成为奇招

◆毛泽东在西柏坡。
在此之前,粟裕早在1948年1月22日就曾致电中央军委,提出集中兵力于中原地区打歼灭战的构想,这就是有名的“子养电”。毛泽东在接电后虽然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最终仍然作出了“跃进江南”决策。粟裕在接到军委指示后,经过深思熟虑,于1月31日就渡江事宜致电中央。粟裕的这份电报共3部分,第1部分讲渡江时机和理由,第3部分讲渡江的地点和方法。在两部分中间出现的第2部分谈的却是自己关于中原战局的看法,主要精神同“子养电”相同。这段内容看似不合逻辑,实则正是为了重申自己“子养电”的观点。毛泽东接电后,对其进行了慎重研究,但最终仍然决定执行跃进江南决策。此后,为了准备渡江南进,粟裕率1、4、6纵队到濮阳地区休整。
在休整期间,粟裕对中原战场和全国战局反复考虑,最终形成了不同于中央军委的完整看法。粟裕认为,以3个纵队跃进江南虽然可以对国民党军造成相当大的威胁,但是并不能调动国民党军在中原战场上的4个主力军(师)。整编第5师和整编第11师是蒋介石的嫡系主力兼半机械化部队,又是国民党军在中原战场上的骨干,不可能被调防江南同解放军打游击。桂系的整编第7师和整编48师,由于蒋介石担心放虎归山,也不会把他们调防江南。如果无法把这4支部队调离中原战场,预期目的就无法达到。同时,我3个纵队跃进江南后,由于无后方作战等原因,预计将会有5万人的重大减员。在对跃进江南决策产生异议的同时,粟裕对未来战局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构想。粟裕认为,要想改变中原战局,中原我军势必要同国民党军进行几次大的较量,打几次大歼灭战。当时中原地区我军已经具备这个力量,但是以3个纵队跃进江南将会造成我方兵力分散,增加在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的难度。如果这3个纵队留在中原地区作战,以我军减员5万人的代价可以歼敌3至5个整编师。两相对比,显然我3个纵队留在中原地区比较有利。

淮海决战,国民党军并非没有胜机,粟裕因势利导果断提出打大仗,毛泽东命令中原野战军占领宿县成为奇招

◆粟裕在睢杞、豫东战役指挥所指挥战斗。
解放战争时的毛泽东,其杰出军事才华早已被无数次历史事件所证明,因此也就在党内拥有近乎绝对的军事主导权。有鉴于此,粟裕对自己的想法持极为谨慎的态度。粟裕首先同华东野战军的几位重要将领进行了交流,并且取得了叶飞、张震等人的支持。之后粟裕又将自己的想法向陈毅进行了汇报,陈毅听后大感震惊,但仍然鼓励粟裕将这个想法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汇报。4月16日,粟裕首先就这一建议向刘伯承、邓小平进行了汇报。4月18日,粟裕正式向中央军委进行了报告,并明确提出集中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主力,在黄淮地区打几个大歼灭战的构想,是为“两军联合,逐鹿中原”。随后粟裕受毛泽东邀请到城南庄(位于河北省阜平县,当时为晋察冀军区所在地,当时中共中央在此举行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进行当面汇报。当粟裕到达毛泽东住处时,毛泽东亲自出门相迎,这是给予粟裕的一种莫大殊荣。毛泽东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党内同志上门,不论地位高低,资历大小,从不出门迎“客”。粟裕是少数几个能够让毛泽东做到这一点的党内人士。毛泽东在听完汇报后,立即采纳了粟裕的建议,作出了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寻找国民党军打大仗的决定。至此,“两军联合,逐鹿中原”这一建议发展成为中央军委的正式决策。粟裕前后共3次就事关战争全局的战略问题向党中央提出异议,对中原战场正确决策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在采纳粟裕建议的同时,也向粟裕下达了在中原地区歼敌五、六个到十一、二个旅的任务。粟裕深知责任重大,“觉得这次是向党中央立下了军令状。”幸运的是,粟裕很快就获得了一个完成任务的机会。

淮海决战,国民党军并非没有胜机,粟裕因势利导果断提出打大仗,毛泽东命令中原野战军占领宿县成为奇招

◆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在淮海前线给干部作战前动员。
1948年6月17日,华东野战军进攻国民党军据守的河南省省会开封,国民党慌忙应战,决定中原战局走向的豫东战役随即爆发。是役,我华东野战军主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作战,共计歼敌9.4万,我方伤亡及其他减员仅3.6万。豫东战役使整个中原战场的战局出现了利于我军的转折。就连此役中表现最为顽强的国民党悍将黄百韬也不得不承认,豫东战役后“中原战局遂进入最严重阶段”。但豫东战役的意义远不止于此。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以此为前提,后来著名的淮海战役开始成为可能。
二、协调不力,国军主动进攻计划破产
豫东战役后,中原地区的僵局被打破,面对这种形势,只有主动出击的一方才能获得胜利女神的青睐,国民党方面对此确实也曾有过考虑。当时的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和华中“剿总”分别拥有70万和35万的庞大兵力,对解放军而言仍然占据一定优势,如果指挥得当,获胜并非没有可能。
1948年8月,国民党军统帅部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考虑到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昏聩无能,蒋介石任命黄埔一期出身的干将杜聿明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以加强徐州方面的指挥。杜聿明经过分析认为,华东地区国民党军的兵力、战力均居优势地位,遂向南京国防部建议:趁华东、中原野战军分离作战之际,集中华东国民党军机动兵团,先寻找华东解放军一部决战,予以歼灭后再消灭华野主力,归复山东。同时以华中国民党军进攻豫西地区,阻止中原野战军向东配合华东野战军。杜聿明这一建议虽然有其独到之处,无奈南京国防部对此反应迟钝,直到9月下旬才完成各方面的协商工作。此时,动作迅速的华东野战军早已对国民党军据守的济南展开了新的强大攻势,国民党军又一次处于被动地位。
当时的国民党军济南守将是大名鼎鼎的第2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加之济南城防坚固,重兵云集,王耀武宣称济南“外围能守半月,市区至少能守一个月”,毛泽东则预计打济南有可能需要2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但是,华东野战军攻城兵团在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谭震林的指挥下,于9月16日发动进攻,至24日即占领济南,用时不过8天。是役,国民党军10万余人被歼灭,王耀武也被活捉。当济南失守的时候,其援军尚未集结完毕。
济南战役不但拔掉了国民党军在山东解放区腹地的最大战略据点,而且证明解放军已经具有强大的攻坚能力,给了国民党军空前沉重的打击。9月25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济南失守以后的作战问题。在此前后,杜聿明将先前的想法加以完善和发展,提出了完整的《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计划中对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和华中“剿总”的任务均作出了明确规定。10月2日,蒋介石批准这一作战计划,10月7日,杜聿明在徐州召集各高级将领确定了具体实施办法,并决定于10月15日开始行动。

淮海决战,国民党军并非没有胜机,粟裕因势利导果断提出打大仗,毛泽东命令中原野战军占领宿县成为奇招

◆我军炮兵向碾庄圩守敌猛轰。
《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命中了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大战略集团处于分离状态这一要害,确实可以说是国民党队伍中精英分子的高明之举。对于已经病入膏肓的国民党来说,这一计划无异于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一旦得到实施,就算不能完全达到目标,也很可能会打乱解放军的作战计划,延缓其政权的灭亡。但就在10月15日也就是《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将要实施的这天凌晨,杜聿明突然收到南京国防部急电,命其随蒋介石飞往东北。原来,东北地区的辽沈战役已经进行到关键阶段,决定东北国民党军生死的战略要地锦州即将失守,蒋介石不得已要杜聿明到东北战场救急。杜聿明走后,不思进取、只求一时苟安的刘峙立即中止执行《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至此,国民党军失去了自己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今天的学者们在回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不免会有这样的疑问:假如10月15日杜聿明没有去东北?假如刘峙坚决执行主动攻击的作战计划?假如……历史会是怎样?但是,看似偶然的历史中实则隐藏着必然,对于已经腐败透顶的国民党高层来说,《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也许从一开始就只是一座漂亮的空中楼阁。
三、锐意进取,“淮海战役”轮廓初呈现
1948年9月24日,即济南战役结束的当天,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和中共华东局、中原局,建议举行淮海战役,并提出了两个方案,最终第一个方案获得通过。此方案将淮海战役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加强1个纵队攻占淮阴、淮安,收复宝应、高邮,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预定地区准备歼灭国民党援军。第二阶段,以3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

淮海决战,国民党军并非没有胜机,粟裕因势利导果断提出打大仗,毛泽东命令中原野战军占领宿县成为奇招

◆某部二连冲进碾庄圩的黄百韬兵团部。
在之后的时间里,毛泽东体现出了自己作为伟大军事统帅的英明睿智。9月25日,毛泽东致电粟裕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毛泽东认为,之前奉命增援济南的黄百韬兵团有可能东返新安镇地区,因此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应该是歼灭黄百韬兵团。原定第一、二阶段依次后推为第二、三阶段。毛泽东的这一预测之后很快变为现实。10月11日,毛泽东再次发出电报。在电报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考虑到淮海战役规模之大,除使用华东野战军和华东军区地方部队之外,还必须以中原野战军及中原军区地方部队配合作战。毛泽东还对战役结果作出了估计,他认为淮海战役如果打得好的话,可以歼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一部约十几个旅。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一个相当大胆和乐观的看法,但此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淮海战役的规模仍然远远地超出了毛泽东的预计。

淮海决战,国民党军并非没有胜机,粟裕因势利导果断提出打大仗,毛泽东命令中原野战军占领宿县成为奇招

◆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淮海前线总前委。这是总前委成员在一起。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10月21日夜,中原野战军包围郑州,22日拂晓郑州守敌弃城逃跑,24日国民党军放弃开封。至此,横亘在中原野战军同华东野战军之间的障碍被彻底清除,两军进行战役层面上的联合作战随即成为可能。10月28日,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在辽西地区被全歼,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战争胜利的天平向着解放军进一步倾斜。
在以上大背景下,淮海战场上的决战良机已经出现。但是,面对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庞大的重兵集团,以及随时可能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军华中“剿总”部队,实力并不占优势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机遇和挑战都在考验着共产党军事统帅们的智慧和勇气。
四、因势利导,中原决战方针终确定
自《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破产之后,国民党方面所能做的就只能是消极防守。10月29日,面对愈发不利的形势,国民党军统帅部在“守江必先守淮”方针指导下确定了两个方案,最终决定采取其中的“淮海决战案”。其内容为,徐州“剿总”除留1到2个军坚守徐州外,陇海线各次要城市一律放弃,主力位于徐州至蚌埠间铁路两侧地区进行攻势防御,集中全力寻求沿平汉路东进和津浦路南下的共军主力决战。这就是徐蚌会战计划。11月5日,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顾祝同飞抵徐州传达了徐蚌会战计划。

淮海决战,国民党军并非没有胜机,粟裕因势利导果断提出打大仗,毛泽东命令中原野战军占领宿县成为奇招

◆苏北兵团越过陇海路,向徐州东南挺进,图为部队通过唐河。
不同于国民党军的消极保守和反应迟钝,解放军的军事统帅们又一次以敏锐的战略眼光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使得计划中的淮海战役规模迅速扩大。早在10月31日,粟裕就意识到淮海战役的规模可能空前巨大,因此向毛泽东建议请“陈军长、邓政委(指陈毅和邓小平,当时分别担任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和政委)统一指挥”。11月上旬,粟裕又根据徐州国民党军的种种反常迹象准确判断出敌人正在部署南撤,并认为孤立徐州,切断徐州国民党军的陆上退路甚为必要。11月8日,粟裕向毛泽东、陈毅、邓小平大胆提出:抑留徐州刘峙集团,将其歼灭于徐州及其周围地区,并建议以豫皖苏部队迅速截断徐蚌路(徐州至蚌埠间铁路)。这成为歼灭刘峙集团于徐州周围地区的最早构想。
接到粟裕电文的毛泽东再次重复着自己作为伟大战略家的英明决策。11月9日,毛泽东两次电告前线将领,一针见血指示中原野战军直出宿县,截断宿蚌路(宿州至蚌埠间铁路),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国军主力。日后战役的发展证明,毛泽东命令占领宿县这一奇招,起到了辽沈战役中占领锦州一样的效果。辽沈战役时占领锦州,东北决战成了关门打狗,淮海战役占领宿县,中原决战就成了瓮中捉鳖。
就这样,经毛泽东和粟裕等中共军事统帅的因势利导,当初以歼灭刘峙集团一部为目标的战役最终发展成了同国民党军重兵集团进行的南线大决战。历史走到11月9日,也就是毛泽东命令中原野战军占领宿县这一天,淮海战役才刚刚开始不过三天,但结局却已经注定。愚钝的蒋介石不知道这一点,他仍然固执地将自己的主力部队一支又一支的投向中原战场这个无底洞,其结果只能是招致更大的损失。
结语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解放军的完胜而宣告结束。是役,解放军连续作战66天,共计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这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的人数。淮海战役是在解放军兵力、装备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胜利几经曲折,艰难无比,因此也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毛泽东对此有过形象的描述:“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淮海战役之后,国民党军南线精锐主力丧失殆尽,其军事力量事实上已经完全崩溃了。从此以后江北无大战,解放军挥戈江南已经指日可待。
回顾淮海战役双方决策的整个过程,国民党军并非完全没有获胜的机会,但由于其不思进取,协调不力等主观原因,这些机会最终都失去了。反观共产党的军事统帅们,他们充满了主动进攻,奋勇拼搏,锐意进取,险中求胜的革命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决定了淮海大战的最后结局。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6955.html

(2)
上一篇 2021年7月15日 上午11:54
下一篇 2021年7月15日 下午12:1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