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蒋校长(ID:jiangxiaozhang666)
撰文:权周
1997年10月2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会见全国轻工集体企业第五届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时,从口袋里掏出了三把指甲钳。这是当时台商来大陆做交流访问时给的纪念品。
这几个小小的指甲钳,刃口锋利,捏合顺滑,整体使用起来都非常舒服,这种小物件上手试两下,质量水准一下就能感觉出来。
当时国内有二十多个指甲钳生产企业,比较出名的巨头有北京的“京”字牌、天津的“天”字牌、广州的“555”、上海的“双箭”、还有苏州的“双菱”,没有一家能做到这个程度,全都处于濒临倒闭的状态。
朱镕基在现场对所有的集体代表说:
“要盯住市场缺口找活路,比如指甲钳,我们生产的剪了两天就剪不动指甲了,使大劲也剪不断。”
这不是朱镕基第一次注意到指甲钳,他之前去德国出访的时候,对“双立人”指甲钳也爱不释手,买了好多个作为纪念品送给工作人员,德国人也记住了这桩趣事,管“双立人”指甲钳叫“朱镕基指甲钳”。
朱总看重指甲钳,希望我们的企业做好指甲钳,他的意思有两层:
第一,小物件有大市场。把一件小东西做好做精了,一样能拿下一片广阔的市场,我们的企业脑子要活,要看到并抓住这样的市场。
第二,小物件有大门道。一个看似简单的指甲钳,其背后其实并不简单,从材料成型、到工业设计,再到生产线协调,都需要我们花力气去攻克拿下。
指甲钳这种小玩意,要做好确实有门道,但是他的技术门槛不高,只要我们有决心去拿下它,就一定可以做到。
后来,一个叫梁伯强的人创立了圣雅伦牌指甲钳,没两年就做到了年销售1.6个亿,成为和德国、日本三足鼎立的国际品牌。
▲梁伯强
一个小小的指甲钳有什么难度?无非是我们想不想做的问题,如果厂家意识到做指甲钳是一门好生意决心去做,那分分钟就能做出好看好用的指甲钳。
但万万想不到的是,在过了二十多年后,“逮住一个小东西不国产,黑中国工业水平”的这种情况竟然还存在。
01.
网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中国造不出圆珠笔。
7nm制程的芯片出不来,我们承认确实在芯片发展上当初走过弯路;航空发动机自主化程度不高,我们明白工业皇冠的明珠没那么容易拿下来;高端数控机床不如德国,我们也知道人家最雄厚的底子我们不是那么容易追上的。
但是圆珠笔,一两块钱一支,这么个小玩意有什么很高的技术门槛?我们怎么就不能自主生产?在一些人眼中,一两块钱一支的圆珠笔,仿佛成为了中国制造无法拿下的一座山头。
▲中国国际文具及办公用品展览会
(图源:视觉中国)
如果再配上某些公知的口吻添油加醋地说一下:连一只小小的圆珠笔芯都造不出来,这就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中国长期以来无法自己造出圆珠笔笔头,这确实是事实。而且还是总理李克强亲自承认的事实。
2016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座谈会,在会议现场他说:“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
紧接着,李克强总理抛出了那个著名的“圆珠笔之问”,圆珠笔笔头用的特种钢材,我们还需要依赖进口。总理由此强调,钢铁企业应该去调整落后的生产结构。
两位总理的话里,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指甲钳这么个小物件,有没有搞头?脑子要活络,才能发现更多的市场增长点。
圆珠笔头用到的特种钢,还有其他更多的细分门类,我们是不是都可以想办法拿下,消化钢产量的落后产能。
两个总理强调的核心都是:从小物件里找到大市场大方向,要用这种思维和意识去解决当前的问题。
但在喷子眼中,这直接变成了中国不具备造圆珠笔笔头的技术能力。
圆珠笔笔头到底能不能国产?真实情况的表述应该是:
目前自己还不会造,不过研究一下自己也能造出来,但寻思一下又没太大必要自己造。
中国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员,年产笔量达到400多亿支,为什么自己不去生产圆珠笔笔头?
02.
圆珠笔笔头可以分为球珠和球座体两部分。球座体牢固且有余量地固定住球珠,靠球珠均匀转动带出油墨。
想要写字流畅顺手,关键的有两点:
第一,球珠必须要均匀连续地滚动,带着墨旋转出来,对光滑度还有表面沟槽的精度要求比较高;
第二,球珠和球座体的配合必须要紧密牢固,同时还要留有一定的富裕活动量。在笔尖开口处的厚度只有0.1毫米,既要死死的卡住球珠,同时还要考虑到书写角度和压力,以及材料的耐用性。
在球座体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有0.3-0.4毫米。这样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还不能开裂,最重要的是,必须耐用。
一般的圆珠笔墨容量是2万字,书写时间超过50个小时,这对球座体的强度要求非常大。
之前日本有一款圆珠笔,为了追求写字时顺滑的“手感”,把球座体的材料做的稍微软了一点,油墨用到一半的时候,笔头就开始往下“漏油”,就是因为材料强度不够,球珠转着转着就把球座体给磨坏了,间隙太大就会往下漏墨。
实际上,倒是有别的办法可以绕过这两个难点。
那就是换墨。最开始的圆珠笔,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狭义上的圆珠笔,用的是油性墨,后来出的水笔、中性笔,用的是水性墨和介于油水之间的墨。
粘稠的油性墨,对球珠和球座体的要求比较高,但水性墨就好说话多了。
比如球珠的沟槽,油性墨必须被均匀地带出才能保证书写效果,水性墨偶尔那么两条沟槽堵住了或者出墨不均匀也没事。
油性圆珠笔(传统圆珠笔)笔尖摔一下“掉珠”了,基本一个字写不出来,中性笔勉强还能写,但是出墨不均匀,水性笔受影响更小,还能正常写就是手感很差、会发涩。
所以水笔和中性笔,对球座体和球珠之间的吻合固定程度要求没那么高,因此材料的强度要求也可以相应降低。
再有就是,水性笔“出水”更流畅更快,所以书写长度也要比油性圆珠笔短,书写长度短,也就意味着对球珠球座体的使用寿命要求不高。
所以,水性圆珠笔对球珠和球座体的技术要求实际上是降低了的。
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国都在普遍使用油性圆珠笔。
一是因为油性墨成本比较低。二是因为密封技术不过关,既要保证随着墨量的减少有空气进入平衡气压,又要保证不漏墨,很多厂家都没这两把刷子。
最重要的则是因为由于早期纸张生产工艺的落后,水性墨浸润到纸张上时容易过度扩散,就像宣纸的感觉一样,即使到了90年代,很多国家生产的办公纸张仍然不够致密,用水性笔写上去,还会一下子扩散。
小时候考试的时候,老师都不让用钢笔,钢笔字会“洇”,就是纸不行的原因。但随着油性墨水、密封技术还有造纸技术的进步,油性圆珠笔的时代也过去了。
现在必须要用到油性圆珠笔的人,已经非常少了,要么是要求写字速度很快,因为油性圆珠笔比较滑;要么是用于存放比较久的文件,因为油性墨稳定不容易挥发。
一句话,水性笔和中性笔的杀出让油性圆珠笔成为了鸡肋,球座体和球珠的技术门槛仍然存在,但对于厂家来说能不能拿下这个门槛已经没有意义了。
一毛钱一条的短信确实还很贵,这个费用降了吗?没降。
那它需要降吗?不需要,因为没人在乎他贵不贵,大家都开始发微信了。
03.
球座体和球珠的门槛其实已经被大大降低,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并未实现国产化,为什么?
刚刚说了,圆珠笔笔头工艺的最大难点就在于材料,必须找到易切削且强度足够的材料,国内的钢厂造不出这种性能的材料,这就是卡点。
球珠的材料我们是没问题的,球珠用到的直径0.5-1.0毫米的碳化钨球珠,我国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能大量出口。
然而球座体用到的,是直径2.3毫米的特种钢材(钢丝),其生产技术长期都掌握在日本、瑞士等国手中。
一年生产400亿支笔,这些球座体用到的这种钢材是1000吨,进口价是12万/吨,花费外汇1500万美元,合人民币1个亿。
这点钱实在是太少了。
我们一年在芯片进口上,要花3000亿美元,在大豆进口上要花400亿美元,就连进口台湾菠萝,都要花上6000万美元。
1000吨特种钢,对于任何一个大一点的钢铁厂来说,这个量都实在太少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圆珠笔球座体钢材需要进口,大家都并未放在心上。
但李克强总理的意思是,要尝试生产特种钢材,以此来消化我们的钢铁过剩产能。
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的六成以上,这么大的产能怎么转型,就是要去粗放化走精细化,开始逐步攻克特种钢市场。
但如果把圆珠笔笔头不能国产上升到“中国制造业之问”,并以此指责中国制造不行,那中国的钢铁人可不能答应。
球座体钢材研发,这个任务交给了太原钢铁集团。
研发笔尖钢,关键在于确定钢材中微量元素的配比,微量元素配比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钢材的最终性能,国外厂家手里捏着的最核心的技术就是这个配比,如果找不到这个配比,那中国制笔行业永远都需要进口球座体钢材。
因为没做过,所以没有可借鉴的资料,只能一点点摸索,炼出来几十公斤,取样加工记录数据,哪个指标达不到要求,就要继续调整元素配比重新来做。
需要哪种微量元素,配比是多少最佳,只有一次次摸索试验,才能逼近最终想要的材料。
总理是2016年1月发出的“圆珠笔之问”,到2016年9月的时候,太钢集团的特种钢试验就宣告成功。
但实际上,太钢集团早在2011年就启动了“中国笔头”项目的攻关,看似一蹴而就的圆珠笔特种钢材试验,实际上也经过了5年左右的探索,再算上不合格的材料以及生产线改造的成本,其实我们的投入并不算少。
球座体特种钢的研发,虽然不算比较难的攻关任务,但也不是像某些人口中,随便一搞就能搞出来的。
还有人扒出一则国外新闻:中国攻克了圆珠笔球座体特种钢材之后,把价格打的非常低,一个瑞士企业直接宣告破产,还以不当竞争为由,把太钢起诉到WTO。
这简直比爽文看起来还解气过瘾。
但可惜这是编的,老蒋找了好久这条新闻,中文和外文都没有相关报道,所有的来源都是一个博主在微博上自己编出来的一段话。
中国确实在很多领域内破除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堪称是发达国家粉碎机,但也绝不是只要我们轻松发力,就能随便在任何一个领域内打遍天下无敌手。
这样不负责任地“踩外捧中”,是对技术的轻蔑,更是对我们科技工作者的不尊重。
圆珠笔国产化,这背后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逻辑问题。
04.
李克强总理在太原发出“圆珠笔之问”的同时,也在太钢集团的生产车间里说:“太钢以不锈钢闻名,相信你们能把困难扛过去!好钢要千锤百炼,好产能要优胜劣汰。希望你们用‘不锈’智慧,浴火重生,重振雄风!”
上下结合起来看,总理关心的根本就不是圆珠笔笔尖被卡脖子,他关心的是我国钢铁行业去落后产能的问题。
钢铁行业想要做转型升级,就必须要开始走细分市场,拿下特种钢材。
所谓的“总理圆珠笔之问”,他真正关心的是钢铁行业,舆论却纠结到了“小小笔尖都不能国产”这个问题上,关注点完全跑偏了。
太钢集团成功拿下球座体钢材,也不是为了靠吃下这个市场盈利。太钢一年营收800亿,全国球座体钢材总市场才1个亿而已。
钢铁行业产能升级开始切入特种钢材市场,顺便先拿下圆珠笔尖钢材试手,这才是这件事情的真相。
结果被很多人理解成:总理发出“圆珠笔之问”,企业发力攻关,没多久就彻底拿下这个市场。
完全本末倒置了啊。
这所反应出来的,是很多人对国家工业化逻辑的理解错误。
两个问题:
第一,圆珠笔笔头这样的小玩意依靠进口,影响大吗?
第二,我们真正需要实现自主化的是什么领域?
目前在网上几乎所有关于圆珠笔国产化的新闻,都在2017年之前,太钢用于圆珠笔球座体的特种钢材,究竟是不是真正实现了圆珠笔笔头国产化,没有后续报道。
而且在太钢官网的产品清单里,并未能找到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线材。
太钢确实已经攻克了圆珠笔笔头的技术门槛,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造笔业就可以不再需要进口外国笔头。
全球化有两个驱动引擎,一个是贸易,另外一个就是分工。市场会自动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分工。
在工业化时代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有能力吃下全部工业门类,中国已经是联合国所有工业细分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了,但即便如此,仍然还有非常多小的细分领域我们无法拿下,并且也没有必要拿下。因为很多产品去买,比自己造还要合算。
就像圆珠笔球座体,日本、瑞士等国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将价格降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而如果要求所有圆珠笔笔头都采用国产化,那么:
太钢前期的研发投入成本是不是要算到价格里?材料研制出来了,切削设备是不是也要采购和配套?还有生产线搭建和调试。如此忙活下来之后,对制笔厂来说能省下多少钱?对太钢来说能多赚多少钱?就算对消费者来说,一支笔便宜一毛钱能有什么意义?
▲太原钢铁集团
(图源:视觉中国)
所以一些无关痛痒的小玩意,我们需要进口,这根本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们真正要努力的,是要在最关键的领域内实现自主化、国产化。
要有高利润高附加值、能够容纳规模人口就业、在国际竞争中随时会被国外卡脖子,只有涉及到这三点的时候,这个领域才是我们必须要抓在自己手里的。
高利润决定了自主化的收益有多大,比如飞机汽车精密仪器,为什么西方国家能高福利高收入,就是因为他们占据了技术先发优势,躺着就能向其他国家收技术租金。盾构机换刀具,德国专家两天换一把,收二十万,我们的工人可以一天换8把,但只要5000块。
中国人想要靠勤劳的双手过上好日子,就要把高利润的工业想办法捏在自己手里。
容纳规模就业人口的行业,也绝对不能扔,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只拿高利润的高精尖产业,放弃劳动密集型中低端制造业,下场就是空心化的美国。
再就是对我们特别重要、且容易被列强卡脖子的东西,比如芯片、光刻机、工业设计软件,这都是我们的软肋,一个华为的教训就足够让我们警醒。
看哪个行业需不需要自主化,就看以上这三点就可以。
▲纺织工厂流水线
(图源:视觉中国)
工业化发展不是意气之事,不是为了证明什么,也绝不能被舆论所裹挟,工业化解决的最核心问题只有两个:
是不是能切实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是不是能够为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助力?
如果不涉及到这两点,那用进口配件就再正常不过了,本来就是成本和产品的问题,没有必要把它复杂化,政治化。
台积电、空客、丰田,所有的顶级企业都依赖着一大批进口供应商。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在圆珠笔这样的小物件上,还要抓住“自主化”不放。
05.
争一口气,对新中国的人民来说,一直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都提着这一口气。因为被凌辱轻视的太久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倍地证明自己。
抗美援朝打退美帝,是争一口气;独立自主搞核武器,是争一口气;神舟蛟龙上天下海,是争一口气。
靠着争一口气的决心与意志,我们争气了太多回。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就是一部“争气史”。
▲(图源:视觉中国)
国外越是看不起我们轻视我们,我们就越要干出成绩来“争一口气”。
我们争气,就是为了像今日一般,让外国不再轻视中国,不再轻视中国人民。
中国人民,已经过了憋着一口气必须要证明自己的阶段了,我们真正需要专注做好的事情,不是证明什么给谁看,而是弄清楚国家需要的,人民需要的,有哪些我们还没有做好。
在工业自主化领域,我们必须要牢牢捏在手里的就是三个方面:高利润高附加值的、能够容纳规模人口就业的、在国际竞争中随时会被国外卡脖子的。这三类才是我们要聚焦精力去攻坚的方向。
争一口气这样的斗志和决心不能丢,但不意味着在每一个领域内我们都必须争一口气,我们不需要和外行争论,不需要再赌气一般地必须要证明什么。
中国工业,不必理会一些愚者的言论,更不必被一些恨国喷子带偏方向,只需要看清楚国家真正需要什么,人民真正需要什么,然后脚踏实地放手去做。
它自纷纷扰扰,我自岿然不动。
这才是全球第一工业国应该有的定力和智慧。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9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