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是一场有限的边境战争,从2月17日打响,到3月5日宣布撤军,前后一个月不到。由于战争规模有限,虽然我军攻克了谅山,锋芒直逼河内,但没能彻底打痛、打趴越军。尤其在我军锐气正盛时宣布撤军,让很多指战员产生了利剑还没出鞘就收回的感觉。
而对越南来说,自己的精锐还在,并未直接与解放军正面硬刚,加上还有北极熊撑腰,尽管遭受惨重损失,但并未汲取教训。解放军撤军后,立即宣布自己击退“侵略者”,取得了胜利。并进行全国动员,同时在中越边境继续制造事端——这才有了后续的“两山轮战”。
历史的假设
于是,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假如1979年对越作战再往后延迟一段时间,越军精锐从柬埔寨回防,两军对垒,将会是什么结局?
虽然历史不存在假设,但从越军关于这场战争的史料记载来看,他们对结局充满了乐观:解放军攻克谅山后,越军在谅山附近集结了一个主力师,配备大量坦克、大炮和空中支援,在前线待命,准备实施反击,夺回被占领地区。第14军下辖的337师、327师、338师几乎完好无损地驻扎在谅山市周围。越军的主力军第2军,在第14军之后集结。越军声称:“如果不及时撤军,中国军队将遭受巨大损失,后果严重”。
首先必须承认,1979年对越作战我军面对的并非越军最为精锐的部队。越南陆军的最大编成单位是陆军军,基本作战单位是步兵师。在为期28天的整个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期间,越军部署在河内附近以及北方边境地区的步兵师共有9个,加上越军保卫河内的门户谅山市的327师和337师,共有11个师,在越军步兵师中所占的比例为34%,并不是他们的精锐。
其精锐实际上投在了柬埔寨,共18个步兵师以及15个团(旅)、1个航空兵师,共约20余万人的兵力。
正规战能力
但越军以精锐回防,真的能取得胜利吗?恐怕并非如此——结果可能恰恰相反,只会败得更惨。
其实,1979年的越军,虽然饱经战火考验,但并不是一支现代化的部队。他们最为熟悉和擅长的只是步兵分队分散游击作战,对于步兵连以下的战术运用和组织指挥相当熟练。可高级指挥员指挥师以上兵团作战的经验和能力明显不足,部队火力有限,协同也不熟练,攻坚能力一直上不去,打不好反复争夺的恶仗。
在1979年对越作战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实际上,解放军最头疼的,并不是正面与越军硬刚,而是那利用越北复杂地形为掩护,冷不防冒出来的冷枪、冷炮和突袭。1979年我军遭受的损失,大多是越军营以下规模的袭扰。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507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