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海军之困与艰难的重振之路

俄罗斯作为世界海洋强国,一直重视发展海上力量,拓展海洋利益。俄海军目前主要部署在欧亚“两洲四海”(欧洲、亚洲与巴伦之海、波罗的海、黑海、日本海),编有北方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太平洋舰队,四大舰队各扼守一个战略方向。

然而,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海军遭到重创。黑海舰队损失了十多艘作战舰艇,这些舰艇几乎全部被乌克兰导弹和无人艇击沉或摧毁,令黑海舰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后,波罗的海舰队的行动受到严重制约。此外,俄海军的现代化短板在战事中也逐渐暴露出来。但也要看到的是,俄在战略核潜艇与新一代攻击核潜艇研发和建造方面仍占据绝对优势。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俄海军的处境和实力呢?

俄罗斯海军之困与艰难的重振之路

2024年7月28日,俄罗斯海军节阅兵式在圣彼得堡举行。

数百年的历史积淀

1696年10月30日,俄国波雅尔杜马遵照彼得大帝的提议,颁布了组建海军的政令,这一天也被确立为俄海军建军日。历史上有三位君主为俄海军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第一位是彼得大帝,他学习西方“海权立国”模式,创建了俄国第一支舰队——亚速海舰队,并建立了波罗的海舰队,奠定了俄海军发展的基础。第二位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她执政期间,俄国赢得了第五次俄土战争,夺取克里米亚半岛,获得黑海出海口,于1783年下令组建黑海舰队,将塞瓦斯托波尔港作为舰队基地,并在第聂伯河下游的赫尔松建立了造船厂。18世纪下半叶,俄国海军已拥有亚速海、波罗的海和里海三支舰队,战船数量居世界第三位。第三位是尼古拉二世,他于1906年下令组建俄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但在他执政期间,俄海军遭遇了对马海战(1905年日俄两国在对马海峡进行的一场海战)的失败。

苏联时期,海军发展迅速。1938年,苏联正式将水面舰艇、潜艇、海军航空兵、岸防火箭炮兵和陆战队确立为海军的五大兵种。到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前,苏联海军已拥有近1000艘舰船、2500架飞机以及260个岸防炮台。冷战期间,苏联海军加速建造以导弹和核动力为标志的新一代战舰,并在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航母方面加速追赶美国海军。1980年,苏联海军师一级舰艇支队达到100个,总兵力超过45万人,拥有140多艘水面舰艇(包括四艘航母)、285艘潜艇。到1991年,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海军强国,潜艇数量超过美国,海军航空兵拥有可携载超音速导弹的战略轰炸机。

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

苏联解体后,由于一些内外因素,俄海军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舰艇规模缩减,超期服役现象普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海军1380多艘作战舰艇,包括160多艘水面舰艇(含四艘航母、96艘巡洋舰和驱逐舰),440余艘潜艇。然而,截至2024年底,俄现役舰艇数量已锐减到220艘左右,其中大量舰艇超期服役。当前,俄海军现役舰艇的平均舰龄为29年,其中潜艇平均舰龄为25年,水面舰艇普遍陈旧,平均舰龄超过32年,一些辅助舰船舰龄甚至在50年以上。此外,俄海军航空兵继承了苏联1700余架海军飞机,到2024年底仅剩不足200架。俄海军航空兵五大传统任务现今只保留了三项:一是在北极地区实施反潜作战;二是实施远程侦查并为海基武器提供中继制导;三是争夺中近海空域的制空权。而远海巡逻并攻击敌人水面舰艇,以及空中布雷等两项任务已经消失。

其二,四大舰队被分割的局面难以改变。从古至今,由于地理因素,俄海军始终无法在相邻海域组成联合兵力集团,这是其切肤之痛。冷战时期,苏联海军的这一弊端并不突出,因为彼时有华沙条约组织存在,其在黑海、波罗的海都能得到沿岸成员国船舶工业和后勤保障支持。但今天,除俄以外,华约成员国已全部成为北约成员国,俄海军不仅丧失了经陆地联通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地理优势,甚至面临被北约国家封锁在芬兰湾和黑海之内的危机。

其三,因经费短缺一再推迟造舰、修舰计划。从苏联解体到20世纪末,俄国内生产总值骤降,国防预算也被大幅削减,满足上千艘舰船和飞机日常维护与维修已实属困难,造舰计划因此被一推再推。在苏联解体后的15年内,俄海军未建造一艘新舰。此外,大量舰艇提前退役或遭报废。这是因为:造船配套企业倒闭,苏联时期的舰艇失去了备件供应;四个舰队辖区维修保障体系不复存在,波罗的海舰队失去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的支持,黑海舰队辖区最大的造修船企业划归乌克兰,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辖区的修船厂大部分倒闭、技术人才大量流失。俄海军也选择对一些舰船进行现代化改进,但成本较高、进程较慢。北方舰队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于1988年服役,是当年吨位最大、航程最远的舰船,目前其全面现代化改装已经展开,最终支付的维修经费或超过21亿美元。因此,该舰姊妹舰“彼得大帝”号或将放弃现代化改装计划。

其四,苏联布局的造船产业链断裂,俄造船工业复苏乏力。按照苏联时期的布局,巡洋舰以上大型水面舰只主要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建造,俄罗斯主要负责驱逐舰以下级别的舰艇和潜艇建造。同时,形成了造船厂与船舶动力系统就近配套的格局。因此,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度失去了大型水面舰只的建造能力。到21世纪初,苏联时期遗留下的造船企业有三分之二被关闭,俄只有五、六家军用舰艇生产厂勉强维持运转。俄通过为友好国家生产舰艇积累资金、更新设备并保留人才,以维持这些企业运营。

其五,俄海军建设存在体系性缺失,部分装备发展无法突破瓶颈,配套体系建设滞后。例如,舰载武器“打得远,看不远”。苏联时期部署的卫星系统现已丧失功能,俄新研制的卫星系统至今尚未完全部署到位。海军航空兵远程空中侦查和目标指示能力至今局限在300公里之内。另外,俄无人装备研发起步迟,装备研发和应用整体上比乌克兰晚了三至五年。目前,俄虽可实施战场无线电信号压制并干扰GPS信号,但无法屏蔽美国“星链”卫星系统。乌克兰无人艇普遍安装了卫星接收装置,可通过卫星与支持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的手机连接,令无人艇准确攻击俄海军舰艇的要害部位,而俄海军反无人艇攻击手段有限。

俄罗斯海军之困与艰难的重振之路

在潜艇领域保持传统优势

苏联用50时间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潜艇大国,设计并建造了二战中屡建战功的“狗鱼”级潜艇、苏联首艘核动力627型潜艇、水下航速最快的661型核潜艇、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台风”级潜艇,以及被称为“大洋黑洞”的636型常规动力潜艇。然而,构成苏联和今天俄罗斯海军中坚力量的依然是核动力战略潜艇及攻击潜艇。

2010年以来,俄海军主战核潜艇开始更新换代,“台风”级潜艇全部退出现役,目前只有第三代667БДР/БДРМ(DelltaⅢ型)及第四代“北风之神”级两型战略核潜艇在役。前者将逐步退出现役,俄海军战略核潜艇将全部更换为“北风之神”级。攻击型核潜艇也在加速换代,第四代“亚森”级潜艇将逐步淘汰“安泰”(OscarⅡ)级潜艇,前者可发射1000公里射程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以及2000公里射程的“口径”巡航导弹,这两型导弹都可以携载核战斗部。此外,俄海军还有20多艘其他型号的核动力潜艇,以及20多艘常规动力潜艇,现役潜艇总数达70艘以上。尽管经费有限,俄海军依然将大部分经费投入至潜艇领域,确保了战略核潜艇的不断更新和迭代,保住了海基战略核武器40%的占比,从而巩固海军在俄“三位一体”核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重振之路漫长而艰辛

基于种种挑战,重振海军成为俄高层和军队共识。俄《国家安全战略》《海洋学说》《军事学说》等战略性文件中都反复强调这一点。2017年7月,俄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正式颁布了《2030年前俄罗斯联邦海军行动国家政策基本原则》,确立了建设世界第二大海军强国的目标。2024年8月,普京下令撤销俄政府下属的海事委员会,建立了俄联邦海事委员会。这是一个国家级别的常设协调机构,总统助理帕特鲁舍夫担任委员会主席。帕特鲁舍夫表示,俄海军发展战略预计今年出台,将强调把高科技用于新一代海军舰艇建造及加大自主研发。

俄海军已开始实施雄心勃勃的造舰计划。普京于2024年7月提出了建造40艘战舰的计划。到同年12月,俄海军在建舰艇已超过30艘。此外,同步建造的还有“拉达”级和636.3型常规动力潜艇,以及一批巡逻艇和导弹艇。

不过,俄罗斯振兴海军之路仍面临一些挑战。乌克兰危机加速了俄陆军装备的升级换代,而海军依然在等待时机。一旦战事结束,俄装备建设向海军倾斜的可能性较大。但俄海军部署在欧亚“两洲四海”,全面铺开发展难度很大。乌克兰危机大量消耗了俄财力,俄国防预算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俄海军发展面临经济方面的掣肘。另外,海军发展与国防体系的发展密不可分,俄军队未来要解决的全局性问题很多,航空航天侦查能力、远程通讯和中继制导、搭建现代化工业产业链、实现核心产品进口替代,以及提高武器装备整体设计能力,都是需要补齐的短板。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507522.html

Like (0)
Previous 2025年3月30日
Next 2025年3月3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