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文档”的启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作者:黎宇琳

本文转载自:共益资本论(ID:gongyizibenlun)

腾讯于721日晚发布的《一个救命文档的24小时》成了朋友圈的“爆款”,此文通过再现网友如何从无到有地创建并共同编辑一个“待救援人员信息”的在线文档,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细腻地展现了河南水灾中民间自救、互助的种种细节,读起来让人深感鼓舞,也为“科技究竟应如何向善”的话题给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
 
文档中有各种各样遇困的细节:
 

“几百名学生被困,水已经淹到胸部”
 
“怀孕30周的孕妇被困车内超5小时,没有食物和水,出现身体不适”
 
“有一百多个人被困住现在什么都看不清,我们现在站在桥底下唯一能站的地方,四周全是河根本走不出去了”

 

“救命文档”的启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也有不断有“已成功救援”的信息更新,让人感到灾情虽险,但社会并未崩溃,有人在行动,在解决问题。在文档创立的第6个小时,出现了第一则“已成功救援”的信息,此后,“问题已经不大”、“我们的救援队到了”、“制氧机来了”、“发电机有消息了”等让人能感受到希望与信心的消息涌现。
 
“救命文档”的启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正如《一个救命文档的24小时》一文所指出:我们无法确切统计一个文档到底帮了多少人,但当看到了困境正被划去、“已成功救援”越来越多,灾情正在转好,看到爱与希望在传递,这就够了。
 
救命文档“待救援人员信息”最大的价值在于动态、精准地反映了待救援人员信息,并在众多网友的交流中营造了公共讨论的空间,最终激励、促使大规模有能力的公民作出行动,提升了社会自救、互助的效率。
 
在文档创建的第12个小时,文档上的《孕妇生产指南》更新到2.0版本;第16小时,针对海量“手机没电”的需求,大量 “郑州可充电地点”的信息也在出现;第21小时,民间自发提供的避险地点接近100个,有超市,有大学食堂,有4S店,等等。
 
这些需求的确认,以及对需求的回应在“看不见的手”的调配下涌现、迭代、生长,这在传统“调查——决策——调配资源”的工业化流程里是不可想象的,“上传——交流——行动”的信息化流程部分取代了传统的方式,在灾害救援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救命文档”的启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救命文档”的启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救命文档演化的过程像一个有机体,也像一个艺术品,细细去看,既能看到宏观的社会图景,也能看到微观的救援细节,甚至能看到人在面临洪灾时的情绪、思路和信念。
 
此前人们对“科技向善”的概念多有误解,叙述主体往往是科技公司,讲起来就像是科技公司大发善心做了一件好事,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说辞往往难以服众,在很多时候也不是事实。
 
我们知道,科技公司在推出一项技术,或是一个产品的时候,一般没有太明确的价值导向,也不太可能从一开始就想清楚一个科技产品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在通常的情况下,一个被大规模应用的科技产品会同时产生对社会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光说好的不说坏的,甚至不说正外部性的局限性,那只是一次并不高明的公关宣传。
 
事实上,科技是中性的,为善为恶是人类的事情,而且往往不取决于一个科技产品的发明者或者提供者,而取决于这一产品真正的使用者,也就是说,科技是否向善,取决于用户,取决于社会。
 
这在《一个救命文档的24小时》里体现得很明显。这一旨在收集灾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文档,每个人都可以编辑,创下了数百万次的访问量。
 
创建、编辑这一“救命文档”的显然不是哪个伟大的设计者,而是无数不知名的网友(创建者manto是名在读大学生),他们没有领袖,没谁给他们指令,各人根据自己对互联网技术的了解,本着一种朴素的公益精神完成了这一壮举,这是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描述的蜂群现象:
 

蜂群思维的神奇在于,没有一只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它的神奇还在于,量变引起质变。要想从单个虫子的机体过渡到集群机体,只需要增加虫子的数量,使大量的虫子聚集在一起,使它们能够相互交流。等到某一阶段,当复杂度达到某一程度时,‘集群’就会从‘虫子’中涌现出来。

人毕竟是比蜜蜂更高智能的生物,在“救命文档”中呈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生物集群求生的本能,还展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文关怀:在文档创立的第5个小时,一位郑州的网友特意“躲”到文档最下面写了一段因为工作而丧气的话,网友很快发现了他并自发地用粉色的“加油”把“他”团团围住。
 
“救命文档”的启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人的主动选择,让这一谁都可以编辑的文档出现了“熵减”趋势(在物理学中,熵代表一个能量的混乱程度,熵增,代表混乱程度加剧,熵减则意味着系统的有序性在提升)。随着文档信息的不断增加并滑向信息过载的边缘,有人出来维持秩序,用红色大字提醒大家“别乱搞文件”,并将一些已解决的信息划去,将杂乱的信息进行归类,让文档得以持续焕发活力。
 
“救命文档”的启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科技在这过程中主要扮演了一个连接器的角色,使得大量人群在线上聚集在一起,并使他们能相互交流。
 
在文档演化的过程中,科技公司不是主导者,但也并非什么都不做。在文档创建的第12小时,因访问人数越来越多,“可编辑的人数已达上限”,文档不能被编辑了,腾讯文档团队介入,并对文档进行了紧急扩容,让这一“蜂群现象”继续卷入更大的人群。
 
“救命文档”的启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同时,科技公司也可以试图引导“蜂群”。事实上,在灾情紧急的24小时内,远不止《待救援人员信息》一个文档在流转。7月21日晚,腾讯文档上线“救援互助信息登记模版”后,截至今天晚上9点,已创建了超1800个模版文档。
 
“救命文档”的启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技公司不能左右一次社会行动,却可以为行动的出现创造更多的便利。

共益资本论观察:

科技应用的持续创新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小的压力,每次看到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搭乘公共交通,或是进行移动支付时,你会确认这一点。《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一篇文章指出,技术变革的速度可能超过了人类成功适应和修正这些变革的能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为这些新技术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人类还是很有可能赢得这场竞赛。
 
当然,情况也有可能变得更糟,关键看人们会做出什么选择。
 
假如,这个社会选择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说,你要准备好被淘汰了。那科技应用就带来了很坏的结果;而如果我们投入更多资源去培育人们的技术素养、公民意识,让更多人像“救命文档”里的编辑者一样,利用新技术连接社会,协同行动,照顾彼此。这样,社会就会呈现出一幅“科技向善”的图景。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51487.html

Like (1)
Previous 2021年7月23日 下午12:10
Next 2021年7月23日 下午12: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