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洋强国进发

本文转载自:瞭望智库(ID:zhczyj)

文丨张程程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本文来源自微信公众号“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原文首发于2021年7月24日,原标题为《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向海洋强国进发》,原刊于《瞭望》杂志2021年第30期。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上,点缀着数十个港口城市。中国自古就有“舟楫为舆马,巨海化夷庚”的海洋战略和“观于海者难为水”的海洋意识。历史的时针拨至今天,海洋依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和“蓝色粮仓”。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

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科学研判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形势,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我们在新时代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思想罗盘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海洋生产总值十年间翻了一番,海洋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深海技术装备研发实现重大突破,海洋船舶研发建造向高端化发展,海洋领域产业链供应链持续优化。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持续推进,全国近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陆岸线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累计建立各级海洋保护区270余处、面积1200多万公顷,海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这些都为海洋强国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

向海洋强国进发

“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我国将继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畅通陆海连接,增强海上实力,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加大海洋科技攻关力度,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管海护海,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力争早日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生态良好、海洋文化先进、海洋维护有力,在涉海领域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海洋强国。

文丨张程程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原文首发于2021年7月24日,原标题为《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向海洋强国进发》,原刊于《瞭望》杂志2021年第30期。

1、部署蓝色经济 夯实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6月25日,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正式迈向“超深水”。

就在这一天,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投产后,深水天然气将通过海底管线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年供气量达30亿立方米。

海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意味着无穷的潜力。开发海洋、经略海洋,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考虑和必然趋势。

海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海洋事业发展得怎么样,海洋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系我们民族生存发展,关系我们国家兴衰安危。

向海洋强国进发

▲ 正在南海北部海域进行钻探作业的勘探三号钻井平台和为其运送物资的拖船(2020 年7 月29 日摄) 蒲晓旭摄/ 本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海洋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69694亿元增至2019年的8941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0%,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1%。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海洋经济稳健复苏,海洋能源供应逆势增长。海洋经济正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面。

从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到布局港口、航运建设,再到统筹陆海区域重大战略对接,我国蓝色经济空间不断拓展,海洋经济正在由近岸海域向深海远洋极地延伸。

堆垒的集装箱、不知疲倦工作的机械、往来不绝的大型卡车,忙碌却安静,几乎看不到人——这里是上海洋山深水港,全球最大的智能集装箱码头。码头上,各类集装箱整齐堆放,自动引导的运输车往来穿梭,巨型桥吊在远程操控下精准装卸,整个作业现场紧张忙碌而又井然有序。

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

如今,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航运大国。年造船产能达到6000万载重吨,全球第一;海运量世界占比达到26%,全球第一;注册运力1.8亿载重吨,全球第二。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前10名的港口中,中国占有8席,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中国占有7席。2020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都居世界首位。中国,正在稳步开启建设航运强国的新征程。

海洋带来经济发展新动力。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南部海域,两座小岛之间的“喇叭口”地带,安放着一个小提琴模样的设备,湍急的海水淹没了直径4米、高约20米的水轮机,飞速转动的联轴器“嗡嗡”作响,潮起潮落间,潮流能发电机组把清洁能源带入电网。

再往深蓝,海洋深处正成为蓝色牧场。

渤海湾中央,黄渤海分界线中点附近,矗立着一座长宽66米、高30多米的钢质“庞然大物”——“长鲸1号”现代化海洋牧场平台。自动投饵、水下检测、成鱼回收、云数据处理等多项技术,使4个工作人员就能负责1000吨成品鱼的养殖工作。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加持”下,我们从浅蓝驶向深蓝,由“吃海”变为“养海”,一曲和谐的“海上牧歌”渐渐唱响。

如今,多个沿海省市已将海洋强省(市)作为综合实力发展的重要战略。浙江、海南、广西、福建等多地,将发展海洋经济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一些地方还制定了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从传统的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到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这座蓝色“聚宝盆”正释放出无穷潜力。

陆地与海洋,唇齿相依。

唯有坚持陆海统筹,才能激发“陆”的活力,释放“海”的潜力。

从“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总体要求,到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再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篇中对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作出部署,陆海统筹理念贯穿于建设海洋强国总体布局之中。

作为海洋大省,浙江省海岛总数、海岸线长度均居国内第一。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地区,陆海统筹的理念深深扎根在浙江人的心中。

今年6月,《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创新提出“全省域”发展海洋经济的概念,并专门明确了针对省内的内陆地区参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任务。这意味着,人们传统印象中的金华、丽水、衢州等“山区”,今后也将作为“沿海区域”参与海洋经济发展,进一步激发山海协作、陆海统筹的发展潜能。同时,浙江还将实施海港拓展内陆行动,推动宁波舟山港成为内陆节点城市的首选出海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东西互济的陆海统筹开发格局逐渐形成,“沿海轴”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促进陆海统筹、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经济轴带。长江经济带与沿海形成“一横一竖”之势,使西南内陆直通大海,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无阻;东西互济、沿江入海,更为沿海经济打开了战略纵深腹地。

2、发展蓝色科技 突破海洋探索能力制约

10909米!这是“奋斗者”号海试团队在马里亚纳海沟创下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这也标志着,中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从百米浅海到万米深海,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奋斗者”号,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几十年来劈风斩浪,先后突破多项核心技术,在探索海洋的道路上越潜越深、越行越远。

海洋科技发达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海洋竞争实质上是高科技竞争,海洋开发的深度取决于科技水平的高度。

近年来,我国海洋科技取得了长足进展,实现了从零起步,到跟跑、并跑,再到某些方面实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海洋卫星观测、“蛟龙”探海等一批涉海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拓展了我国开发利用海洋的空间。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对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智能船舶研发、绿色环保船舶建造取得新突破;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涉海工业企业效益保持稳定,涉海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长。

繁荣海洋科技,唯有大力创新。

《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20)》显示,中国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排名稳步提升,由第5位上升至第4位,跻身第二梯队。特别是在创新产出和创新应用方面,已快速提升至第2位。

面对当前涉海科技创新自主能力不强、海洋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较弱、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等制约海洋事业发展步伐的瓶颈问题,中央持续强化部署——

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深海科学技术研究,推进“智慧海洋”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突破点渐次清晰。

如今,海洋高科技创新攻坚战已经打响,海洋科技重点领域加速发展——海洋超级运算和模拟中心、海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中心等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共用水平、海洋仪器设备研发制造能力持续提高;在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力度持续加大;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建立。

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必须以保护海洋为前提。而海洋科技不仅是提高海洋探索能力的关键,更是突破制约海洋生态保护瓶颈的决定性因素。

在海底种珊瑚,是怎样的情景?

种下指甲盖般大小的珊瑚苗,就可能长成面积几个足球场大小的珊瑚礁

在海南岛周边海域,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陈宏和10多名同事就这样繁育了20多万株珊瑚苗。

水下高压作业不可控因素多,拧一个螺丝要花半小时。好在一个个手工栽培的方式已成为过去时,一批批“黑科技”被运用到珊瑚种植和繁育上:飞播法实现了船“边走边种”,无性繁殖技术和苗床、人工礁体等助力人工培育,在观测和探测上还用起了声呐技术等。

海洋科技发展让“珊瑚工人”有了“手臂”和“眼睛”。

向海洋强国进发

▲ 广东深圳大鹏湾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工作人员在种植珊瑚

依海富国、以海强国,落脚点在实现“人海和谐”。

近年来,海洋强国建设不断被赋予更多绿色可持续的深刻内涵。“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这样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持续推进,海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管辖海域水质呈改善趋势。管辖海域海洋沉积物综合质量等级为良好,监测点位良好比例达到96.5%。

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建有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4处,国家级海洋公园67处,建立52处有红树林分布的自然保护地,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国家之一。

深耕蓝色国土,以发展海洋经济为抓手,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取向,我国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稳步向大洋深处迈进。

向海洋强国进发

3、促进蓝色合作 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力量

中国能源企业在法国、德国等投资海上风电等项目,助力欧盟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费20%的目标;中企承建的越南最大海上风电项目——金瓯1号350MW风电项目,于今年1月正式动工;在巴西东北部塞阿拉州,中企承建的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预计2022年开建……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逆流而进,中国的国际跨海共建合作从未止步。

2020年,中国海洋对外贸易向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12624亿美元,为全球海运贸易提供重要动力。与数十个国家开展港口共建,海运服务覆盖共建“一带一路”所有沿海国家。

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同一片海洋更让世界彼此连通、安危与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陆续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和平安宁、合作共赢的海洋秩序”“发展‘蓝色经济’,让浩瀚海洋造福子孙后代”等合作共赢理念。

特别是“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的提出,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体实践,是中国在全球治理特别是全球海洋治理领域贡献的又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全球海洋治理与资源合作共享提供了全新思路。

积极参与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行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行使“和谐使命”,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参与联合国框架内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落实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的务实行动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国将始终做全球海洋治理的建设者、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国际海洋秩序的维护者,愿同各国一道,本着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精神,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共同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逐梦深蓝,向海图强。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的世代夙愿。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巨轮再次扬帆,向着深蓝色的海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发。

一图了解中国载人潜水器

向海洋强国进发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52416.html

Like (0)
Previous 2021年7月25日 上午11:30
Next 2021年7月25日 上午11:3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