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冰川思享号(ID:icereview)
风暴已至。
撰文 | 佘宗明
这两天,教育股集体遭遇重挫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与半年前比,好未来、高途距年初高点跌超90%。
这是从16楼落下负一层B座。
为什么跌这么狠?
答案就在于那四个字:风暴已至。
疾风知劲草,可这次,是5级飓风。
处在气旋中心的,不只是教培机构。
01
「别了,学区房」。
在7月初北京西城区「史上最严学区房政策」刚落地那会,朋友凯风在公号「国民经略」上如是写道。
这跟很多家长的呼声对上了。
「天下苦学区房热久矣」,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但政策说新不新。
早在去年,西城区教委就发文明确,2020年7月31日后的购房家庭,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全部以多校划片方式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内入学。前些天,「靴子」哐当一声落了地。
「不分片区多校划片」+「跨学区调剂」,说白了,就是要斩断学区房与直升优质学校的联系。
买学区房≠上牛校。「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学区房投资逻辑,直接被KO了。
限制学位+随机分配学区的资源配置方式,将是新常态。
舆论场内对此各有解释。
有经济学者说:放心吧,学区房是不可能消失的,因为这不是房地产的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是教育资源不均等的结果。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只好把入学与房子挂钩,如果不把房子挂钩,就只能全部靠抓阄。
也有人说:重拳之下,必有效果。
但我更愿意将近期所有教育领域的政策动作——包括顶格重罚培训机构、点杀在线教育、教育部支持各地探索暑期托管等,串联起来看:
针对那些助推教育内卷、助长教育焦虑的问题,有关方面正系统性发力。
毕竟,教育已成全社会焦虑之源。
Ps:本文针对的,是义务阶段的教育。
02
近些年来,教育内卷已成全民痛点。
机会总量没增多,但竞争强度变大了。
努力的边际效益越来越低,可他跑你也只能跟着跑——「起跑线焦虑」就是「淡定粉碎机」。
大家都很累。
没娃已知卷中意,有娃便成卷中人。
再叠加其他领域的「卷」,这届成年人离崩溃只差……不对,是什么都不差。
「教育内卷」有两大燃料:校外培训热;学区房热。
03
先说校外培训。
这几年,校外培训很热,热到「热爱105°的你」都扛不住。
走在地铁里,满屏写着「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站在电梯里,反复播放「你的购物车里有孩子的未来吗?」
套用「雪崩论」句式,教育内卷时,没有一个制造恐慌的教培机构是无辜的。
很多市场原教旨主义者说:校外教培机构不是洪水猛兽,它们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存在是没毛病,可你这么丧心病狂地贩卖焦虑,真的合理吗?
04
去年疫情以来,线下教育受挫,更催热了K12在线教育风口。
在烈火烹油、疯狂涌入的热钱助推下,扶摇直上的在线教育平台们踏上了烧钱扩张之路。从电视广告宣传到互联网的大幅广告页面,从公交车站大屏到小区电梯小屏,教培机构引流的两板斧——「灵魂拷问」与「低价诱惑」,简直无处不在。
被叶茂中洗脑营销路子折磨到吐的人们,只能被迫压抑着反胃冲动。
资本的逐利导向与头部青睐惯性,助长了教育培训行业的内耗,「内耗螺旋」随教培市场外扩,搅动的就是「内卷漩涡」——随着教育培训市场容量快速触顶,蓝海挖潜已让位于红海白热化竞争,教培机构与平台用刺激快速「提分」的功利性需求去「做大蛋糕」,成了他们保持增长的路径依赖。
这内生于对教育特性与孩子成长规律的扭曲,外显于「互联网营销」乱象在教育领域的复刻。
到头来,必然以助推「鸡娃」之风愈演愈烈为代价,让包括家长、孩子在内的全社会为其恶果埋单。
虽然这股热劲寄生在义务教育供给侧跟家长需求端的脱节上,但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问题就在那里。
锅是甩不了的。
再叠加「教育贷」推高的信贷风险、预收费伴生的资金链断裂风险,热流下的「问题熔浆」涌动,已到了没法被无视之时。
教培热,物极必反。
强监管,只是必然。
05
再说学区房。
这年头,「逃离北上广」风潮间歇性地掀起。而逃离理由中,必定有一项是「学区房」。
「北京现天价学区房:46万一平方米!」
这已经是2016年的新闻了。
对了,这间「11平米,卖出530万」的房子,就位于北京西城区德胜片区。关于「德胜片区」,我建议你搜一下。
在学区房比价方面,德胜片区早就「退出了群聊」——不管你说哪里的学区房是天价,它都可以微微一笑,露出王之蔑视。
而「过道房」、「老破小」,也纷纷朝我们的工资卡显露出它的不屑。
你嫌它破,它嫌你穷。
至于「学区内外一街之隔,房价差了几倍」,你也别感慨了。
「学区」二字,可自动触发「房价飙升」按钮。
学区房热,推高了很多人在一线城市的整体生活成本,还跟「教育负担过重」「不敢生三孩」等议题深度绑定。
对着「学区房价格表」,很多家长都开始估算起了移民总成本来。
他们买学区房,就是买张送孩子远航的船票。
可现在的情况是:这张船票的价格快要登天。
而拿着这张船票,还不一定能抵达目的地。
06
对于学区房热,一堆人会跟我们「上课」:学区房热,根本性原因是教育资源不均衡,而非划片就近入学政策。
道理挺对,问题是,教育资源均衡,是个乌托邦式设想。
在嘴炮里,抹掉教育资源的城乡、区域差异,是挺容易的。可嘴炮射不穿现实。
国家也不是没在这方面开出药方——纵向的「九年一贯」,横向的「盟、贯、带」,都是对策。但这也只能缩小差距,难保彻底均衡。
更何况,远水难解近渴。
如果理想中的「最优解」难以触达,那就只有寻求现实中的「次优解」了。
「多校划片」就被认为是那个次优选项。
07
应该看到,这一轮对培训热跟学区房热的遏制,都释放了风向标式信号。
就校外培训来说,今年5月21日重磅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意见》里的很多表述,很适合拆解一番——
「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
口径之严,前所未见。
这不是突然趋严:
2018年,教育部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
《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通过,对教师资格、授课内容、形式、时限以及收退费,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
2019年7月,教育部会同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首个专门针对校外线上培训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
但很明显,之前的治理并没对教培伤筋动骨。
沉疴难治,猛药就会被安排上。
当教育培训产业链的扩张与助推「内卷」、增加「内耗」搅在一块,整个行业又蒙眼狂奔时,更系统性也更全局性的规范性动作,自然就被召唤出来了。
教育股集体遭遇重挫,好未来、高途距年初高点跌超90%,新东方距年初高点跌超80%。这就是果。
就学区房而言,今年4月30日,政治局会议要求「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
这,是1998年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中央决策首度对准学区房。
之后两个月里,多地学区房调控加速、学区房炒作整顿加码,也是承其脉络。
到了这时候,认为校外培训热只会暂时进入低谷、之后迟早反弹的,该看清趋势了。
那些此前稳赢的学区房看涨派,也该调整下判断的坐标系了。
德鲁克就说:「在动荡的时代,动荡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延续过去的逻辑。」
「过去的逻辑」,在新变局面前,真的要失效了。
08
从更长更广的角度看,这些「最严」连着「最严」,就是风暴已至的信号。
教育监管的基本面向已经很清晰:减少教育内卷,减轻家庭教育负担,是不可逆的大趋势。
违者必被祭旗。
如果很多人还不能理解,那或许可以换个思路——
教育培训热和学区房热,对教育部门是政绩正资产还是负资产?
答案是负资产。
对教育政绩没加持,对民众情绪有刺激。
而上面政策跟下面情绪,从来都是相互感染跟影响的。
既然是负资产,那清理也就成了必然。
09
那风会往何处吹?
6月下旬一则易被忽略的新闻,或许给出了答案——
「2a+3a=?杭州2021中考简单到令人发指!」
很多考生反映,杭州中考中,根本没有需要思考超过5秒的题目。
与之对应的,则是7月初部分家长的「怀疑人生」——
「‘全民高分’+分配生70%,杭州学区房白买了?」
这说明了什么?
专栏作家刘远举给出的结论是:中考区分度在降低。
进一步言之,模糊和降低义务教育阶段的竞争,将高强度竞争的时间槛推到高中以后。
至少不能让孩子从娃娃阶段就开始卷。
卷也没用,小考中考难度的降低,对学习加压的动力进行了釜底抽薪。再卷,你的孩子也是考那么多分。
这么一来,很多逻辑就顺了。
揆诸现实,大多数人的数学能力,学到初一初二,就已经够用一辈子了。在应试模式下,再多学,已经算是学力浪费——很多人之后也都还给老师了。
义务教育,就是为了完成基础性知识扫盲与普及,为了保障基本的知识素养。
至于教育的「选拔人才」功能,则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再发挥。
10
这就是趋势。
大势难违。
若逆势而行,那结局很可能就是——
制造教育焦虑的,一个都跑不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53486.html